原帖由老不看三国于2005-10-24, 7:45:53发表
其实官渡曹操了多少人马呢?《三国志》明文记载的“兵不满万”是在“合战”期间。这一点不用疑问。
后来明明白白的记载:“绍不敢复分兵出”。这是在对峙期间。
击败袁军分队的兵力是不是出自官渡且不论,单就形式而言,袁绍七万大军集结官渡,曹操在四周的监视兵力只是极少量的,他合兵尚且不及,怎能乱分。所谓“画地而守”也要有兵可画才行。
整个官渡对峙期间并不是象晓林兄说的那样互相抄袭,袁绍的分兵很有限,那么曹军就没有必要到处设防。官渡曹军是在适当的时候分兵,不是无目的的四处分兵来分散自己本来就不多的兵力。那样不符合机动兵力的运用,也不符合当时的形势。
另外,如果万人就能在平原抵挡袁军七万大军进攻,那么我真要对曹操说:I 服了 YOU。
三国兄:
1不错,曹操兵不满万确实是在合战期间,但是并不是指的合战的兵力,而是合战与分营对抗的所有在官渡阵地的兵力,咱们的区别主要在这里。
2、关键在于曹仁这个消灭韩恂的作战的时间不能确定。
——太祖与袁绍久相持於官渡,绍遣刘备徇氵隐强诸县,多举众应之。……遂使将骑击备,破走之,仁尽复收诸叛县而还。绍遣别将韩荀钞断西道,仁击荀於鸡洛山,大破之。由是绍不敢复分兵出。(曹仁传)
我们看这段记载,大致有这么几个关键的时间:其一,是在太祖与袁绍久相持於官渡之后,袁绍派遣刘备南下到许都的南面捣乱,曹仁前去消灭了刘备军;此后,袁绍不甘心刘备的失败,再次派出韩恂军来包抄,曹仁再次出击,把韩恂消灭;再往后,袁绍才不再派兵包抄。因此,袁绍不再分兵是在——相持于官渡很久——派刘备包抄被击败——再派韩恂包抄又被击败——之后。因此不能认为这还是官渡相持的早期阶段吧?
3、这个问题我以前过文章的,曹操并不是盲目分兵把口,这样兵力必然不足。他采用的是在官渡和许都之间控制强大的机动兵团,随时可以出击消灭敌人的包抄部队,当然在官渡危急时,也可以上前增援,曹洪就在最后阶段增援进入官渡大营,填补了曹操偷袭乌巢后大营兵力的不足。
4、这个问题,兄有所误解。既然曹操会有阵地防御部队和机动兵团之分,袁绍自然也是有区分的,比如阵地进攻部队,包抄部队,袁绍的战役预备队等,实际上投入阵地进攻的部队大体在5万多。
当然,5万多攻击1万人,在平原地区,还是很有优势的。问题在于,曹操在很早的时候,就在官渡修筑防御工事,因此曹军是依托坚固的防御工事来抵挡优势敌军的进攻,加上曹军的战斗力占优,这样并不是不可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