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东海麋子仲于2005-05-21, 8:06:16发表
燕京前辈,我的意见是,战略是需要具体的战术来支撑的。周瑜的竟长江之极而有之的战略固然有气魄,而袁绍本初的南拒河以争天下岂非更加有气魄,而检验其正确与否的标准,则是有没有可行性。
周瑜伐蜀,则北有强大的曹操虎视耽耽,南有荆南的刘备骚扰其后路,内部则有山越为其内忧,东吴方自保不暇。蜀地有重山天险,峡口狭窄,易守难攻,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敌,刘备大耳朵如果不是张松法正做向导,刘璋开门揖入,“独坐穷山,放虎自卫”,那么很大可能诸葛亮的隆中对也仅仅是停留在理论上而已。况且蜀人排外倾向很强,孙氏在蜀中素无恩德,想别人象支持刘备那样支持他,也难。那么周瑜如果伐蜀,兵多了显然形势不允许,兵少了恐怕是连川口也进不去,或者即使进去了也是有来无还。所以说周瑜的战略方针气魄是有了,可是在很大可能性上是永远也无法实现的乌托邦。
以上一点个人浅见,请多多指教。
东海兄:
你说的很正确呀!我以前在大话三国也写过论周瑜能否取蜀成功的文章,观点与你基本相同。
所以,我才在前面说:周瑜的这个战略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时机不见得确实成熟,我等观点是当时还不太成熟。
要取蜀,至少应在自己的基地更加稳固,最起码要分化、解决了刘备后患才能行动。
当然,我们不能过高估计蜀地的能量,刘备以那么卑鄙的手段夺取益州,结果也是各地四处响应,投降者甚多。而刘备并没有强大的水军。
希望发扬,继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