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yr12345于2004-02-26, 5:56:31发表
我来拍一下砖请燕京晓林兄不要介意:“先主军还秭归”的时间问题,三国志从来都没说7月先主已经到了秭归,只是说“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溪蛮夷遣使请兵”,可见只是刘备军的先锋到了秭归。
“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你错误的理解成“刘备又回到秭归”,实际上它指的是这是刘备才亲自率主力到了秭归,这样很容易看出一年7月到二年正月刘备实际上是在调动军队、物资,和主力开拔的过程中。
另外,根据一本注解上“先主军还秭归”的解释是先主退还秭归,但是我找不到先主从哪退还,因此上面的解释还是比较合理的。
错误的理解导致错误的推断。不过我还是很佩服你的,显然你是用了心去写的,希望以后能多多看到你的文章,大家共同进步。
yr12345兄:
我当然不会介意,只有在友谊的争论中,才会共同提高。
关于先主军还秭归的解释,你说的那种翻译我也看到了。但是明显不合理。对本句可以有三种解释:
1、先主前面来过秭归,又走了,这次又带领部队回到了秭归;
2、先主前面来过秭归,后又继续向前推进,这时带领部队回到秭归;
3、先主前面没有来过秭归,这时带领部队开到了秭归。
由于本句中有一个还字,说明先主不久前是来过的,这样才有还的可能,所以第三种解释是不成立的。我们知道,刘备部队从四川各地向三峡开进,多利用水路运送,因此速度是很快的(又是顺流)。不可能先主军从去年7月一直走到这一年1月。
第二种情况也不合理,因为去年7月,刘备军打败吴军就进到秭归,所以秭归是最前沿。如果说先主还又向前推进了,等于是刘备自己做先锋进入了敌人阵地。这是根本解释不通的。
——先主传: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谿蛮夷遣使请兵。
所以,只有第一种解释是合理的。就是当刘备前军击败吴军后,刘备带领中军也开到了前线秭归。但是由于双方可能开始了秘密谈判,这样往来的时间较长,刘备于是带领中军离开前线回到后方,等待谈判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