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晋阳秋》,一部为司马懿说公道话的良史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1-4 13:5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已经全文拜读,真乃精辟大作!
不过这篇如果在某论坛,必定遭到大部分神化拥护者的大量板砖!不过在这里环境好多了,不用担心。
关于斩俘万计发生的时间,以后咱们再详细讨论。基本思路还是相同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1-9 19:5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其实司马懿到底是否真的害怕诸葛亮,我们看一个基本事实就清楚了:
——晋书宣帝纪:诸将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引军而济,背水为垒。
背水为阵的意思,大家都明白吧?如果司马害怕诸葛,完全可以赞同部将建议,在渭河北岸布营,这样既安全又不违背明帝旨意。
可是司马却坚持背水为垒,摆明了根本不怕诸葛来进攻。同时威胁着逐个东进的侧背,迫使诸葛只能西进没有什么威胁的五丈原!这等胆略还不明白?
其他什么北原出击、万骑出击等楼主已经说到,这里就不细说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1-10 10:1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斜出正入于2005-01-09, 13:19:18发表
这里背水为垒和韩信之流的背水列阵是两个概念,这一点不能弄错。前者是修筑防御工事驻守,后者是主力会战。

古代战争以白刃战为主,一个拥有完备防御阵地的兵团,只要兵力足够保障侧后,基本上战与不战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上。所以进攻方才会出现很多千奇百怪的挑战方式,千方百计要引防御方出来交战。这些都是军事技术决定的。

我可没有说这个背水与韩信的相同,有误解吧?

我只是想说明司马的决心。如果害怕诸葛,完全可以在渭河北岸布防,不仅可以利用河流阻挡敌人,自己逃跑也方便。
可是司马偏要选择渡河背水布防。请教:在平坦的河岸边可有险要地形可供利用?一旦被对方攻破,背后是河水,如何撤退逃命?
由于明帝已经规定了大政方针,也就是东线主力出击,西线防御,因此司马在必然采取防御态势的前提下,主动采用更加积极、富有攻击性的防御部署来对抗诸葛。

第四次北伐时,诸葛还知道利用祁山附近南北二山修建防御工事抵抗司马的进攻呢!如果司马害怕诸葛,就不会这样部署。这可不是部下或者什么人逼迫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1-10 10:4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廖化兄:

有几个军事问题一起探讨。
1、首先不是所有的渭河地带都适合大军渡河作战。因此,郭淮强调抢先控制北原即可阻止蜀军北渡是有其道理的,这里一定是北渡的关键所在。后来蜀军大至来争夺,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由于北原要点被魏军控制,蜀军已经不能北渡。否则郭淮的建议失去意义。
2、这里是关中,与西面的陇右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地区,中间隔着险峻的陇山山脉。其中,除了渭河峡谷小道和陇坻要道(就是马谡没守住的那条)外,再没有其他可供大军行军的道路。因此兵发关中的诸葛亮,是不可能再翻越陇山去进攻陇右的。
3、诸葛亮对魏军威胁最大的进攻方向,司马已经分析的很清楚,就是沿渭河与秦岭之间的谷地、坡地向东——武功方向进攻,这样司马就要出来作战了。
但是诸葛这样进攻,首先要面对一个问题,就是侧敌进军。因为司马在渭河南岸布营,正好威胁到诸葛东进的侧翼。
诸葛考虑再三也没有敢于向东进攻,而是转向西面的五丈原。
从这里,我们才能看出司马冒险背水布阵的高明之处:如果司马为保险,躲在渭河北岸防御,诸葛则可以从容地东进武功,乃至长安,那里可是魏军的后勤基地。
4、诸葛在五丈原屯田,纯粹是假象。那五丈原方圆不过几十里,四周还有敌人虎视眈眈,即使收获到一些粮食,哪里够10万大军的使用?其目的还是一个:诱使司马出战而已。
5、这个地图确实有错误:当时的武功、长安,都在渭河以南,而不在以北。如果看这个地图就不能理解司马背水的意图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1-10 10:4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廖化将军于2005-01-09, 15:50:42发表
明帝纪:诸葛亮出斜谷,屯渭南,司马宣王率诸军拒之。诏宣王:“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 待劳,全胜之道也。”。。。 司马宣王与亮相持,连围积日,亮数挑战,宣王坚垒不应。会亮卒,其军退还。

不考虑其他争议史料的话,明帝纪的说法是坚壁拒守是明帝订下的总方针,挫其锋、虏略无所获二项是坚壁成功与否的关键。二件都是人家郭淮积极倡议和实施的。我的意见是本该由司马在渭北击退诸葛的来犯。渭南坚壁是轻松活,不是围棋的急所。

这个是看地图得出的兵力部署方面的看法和分析;在这个帖子里提起这个,目的是想说司马的部署总体就是倾向于消极的;相比之下,请战持节演戏真还是假,只是一个小插曲,不那么重要。

不过,根据明帝的指示来看,司马千里请战反而是合理的,将在外君命不受之说,不适用于此处。通常皇帝不会给大元帅下这种命令,那时侯将在外君命不受是合理的,正常的用兵失败或损失偏大,一般也不会斩为将者的脑袋;但是这一次不同啊,这牵涉违背方针的责任问题,兵凶战危,难求万全,到时候损兵加违命,罪名就重了。

司马请求修改既定方针是合理的。但是其动因应当是有较大机会出击获胜、或者是秋收季节将近,不出击不足以保证收成;绝不至于是简单的被激怒。春秋曰:“亮既屡遣使交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宣王将出战,辛毗杖节奉诏,勒宣王及军吏已下,乃止。”这个怎么看怎么都不象记载司马懿的历史,倒象小说。

廖化兄:
关于司马请战的观点完全赞同!

不过还有不赞同的:
渭北坚守其实比渭南轻松,因为蜀军要渡河进攻,等于多一道障碍;而司马坚守渭南的背水布署并不消极,而是在防御中透着杀机,威胁着诸葛东进的侧翼。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1-11 22:3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斜出正入于2005-01-10, 6:15:14发表
古代打仗,扎营都讲依山傍水,靠着水深沟高垒算什么勇气?背水列阵才真的需要勇气。

不知道在平坦的渭河岸边,怎么深沟高垒?要知道,司马也是得知逐个进攻后才进入南岸的。
试问:面对敌人的背水营垒,还在平坦的河岸上,强大的诸葛怎么不敢猛攻?只会送女人的东西?





我们只知道,连袁绍面对坚守不出的曹操时,还逼近曹军营垒修建高台居高临下射箭,还有其他进攻战术(地道之类),可诸葛采用了什么?





我们不是要说诸葛如何不行!而是要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把诸葛的对手一味贬低并不是真正对诸葛的赞扬。
只有面对强大敌手时,才能显示出诸葛的能力!拜托各位注意这一点。
而实际上,在军事方面或者说司马与诸葛比较接近更合理。这样才使得它们之间的作战总是打不出了胜负来。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1-11 22:4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我们不是要说诸葛如何不行!而是要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把诸葛的对手一味贬低并不是真正对诸葛的赞扬。
只有面对强大敌手时,才能显示出诸葛的能力!拜托各位注意这一点。
而实际上,在军事方面或者说司马与诸葛比较接近更合理。这样才使得它们之间的作战总是打不出了胜负来。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1-12 09:3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这个自然是袁绍兵力多多。
但是大家要考虑以下因素:

1、袁绍兵虽多,但是没有曹军战斗力强,这个连袁绍的人也认可。
2、大概没有人承认诸葛军战斗力比不上司马军吧?诸葛以善于训练军队闻名。
3、袁绍那基本已经是欺负曹营到头了,等于跑到曹军大营门外修筑高台,曹军都不敢出门。我不要求诸葛达到这样欺负司马的场面,至少组织几次像样的进攻总可以吧?难道千里迢迢赶来五丈原,就为了送女人物品?
4、不清楚司马有多少兵,只知道晋书记载这次诸葛大军有十余万。再有就是同时魏明帝集中魏军主力东进迎战孙权的三路进攻,只派给司马2万增援。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1-12 15:2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不是都说诸葛治理的好吗?有十几万大军不是很正常?加上连江洲的兵马都调过来使用了,兵力更加集中。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1-14 13:5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01-12, 12:25:49发表
晓林兄,这个还是要实事求是,结合具体情况分析嘛;新加坡和美国都是经济发达国家,可新加坡的军队数目能抵得上美国一个零头吗?  

千年兄:
很久不见!
我说的难道不是实事求是?那是晋书记载的,可不是我说的吧?
总有人一看到不利于诸葛的记载就加以否定,我以为不可取呀。

新加坡和美国能相比吗?新GDP多少?美国多少?我们不能只看经济发达与否,一个一万人的国家再发达,也不顶我们发展中的中国的国力。
再说,美国那是穷兵黩武,要当世界警察,新加坡可没有这份野心吧?
而诸葛亮8年5次北伐,这种劲头谁能比?自然拼尽全力搞兵。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1-14 14:0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5-01-12, 12:33:15发表
训练得再好也不会能训练出一支十万的拆墙断砖特种部队. 诸葛亮迟迟不进攻, 又那么顾及于司马懿龟缩, 司马懿单出战武功水就有上万号的骑兵. 后来还能谴郭淮防备北原等地. 兵力少于诸葛亮么? 不见得.

青蓝兄:
这种说法有失偏颇:按照这种推论,那张辽的合肥出击,一定是孙权兵力不会超过张辽拉啦?
在战略上取守势的情况下,适当地出击,可以提升自己的士气,打击敌人。
注意:
司马提前抢占北原,也是为了更好地贯彻防御战略;
而万骑出击是想利用诸葛主力被洪水阻隔不能增援的战机捞一把。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1-14 14:2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凌云茶于2005-01-12, 12:48:28发表
燕京兄竟然有这样的观点:不是都说诸葛治理的好吗?有十几万大军不是很正常?加上连江洲的兵马都调过来使用了,兵力更加集中。
我狂汗啊.燕京兄分析蜀汉军力,不是查看分析史料,而是认为诸葛治理的好就有10几万,如果治理不好呢??
蜀汉灭亡时候是士兵10万2千.公认蜀汉军力在诸葛时期上限也不超过多少,有一说是14万.这是全国动员的数字了.也是在把江州的部队调动的2万过来之后,诸葛亮234年北伐才有兵达10万的表述,之前4次从来没有这样的说法.
至于用魏国给司马增援来推定司马原来兵力不如诸葛,更是晕倒.增援是顾虑司马不是诸葛对手,其包括兵力数量,装备武器训练素质,战斗决心和谋略,还要考虑一个因素,诸葛准备3年,又邀请吴国夹攻,其决心极大,绝不能等闲对付.不是因为司马人手不如诸葛.
“守战之力,力役参倍”,还有个原则哪,倍则攻之,诸葛一再采取攻势,自然是他的人马是司马的两倍咯.这样机械推论,难以客观.
司马懿是中央军事指挥官,平常居于都城,与守边大员不同,他西行关中抵抗诸葛,自然是从都城带走部分中央常驻部队,并负责指挥关中战区的部队,象郭淮等人就要听指挥,因此其部队主要有原镇守关中陇右的部队,和带入关中的中央军,由于史料不详细,我们只能从前后的一些片断做简单分析.231年北伐,曹魏皇帝也是不顾大臣反对,累次增加司马懿兵力,皇帝如此重视,司马懿的兵力是绝对不少的.三国志中虽然不反映具体数量,但231年,司马懿兵力一再集结增加后,两次督兵(街亭之战是5万人)支援关中的张颌也在他手下,则司马懿带入关中的部队少于5万的机会不大.231年司马懿主场坚守都甚至出现了兵粮支持不上,要赖割取当地的麦收支持军粮的情况.景况比粮运艰难的蜀军都不见的好.司马兵力能少到那里.234年.,皇帝东边对付孙权,也没有调走西边的部队,反而再派2万人去支援他.原来守备关中陇右的部队也不知道具体数据,试用公元263年的情况分析,当时姜维北伐的兵力和强度已经是不如诸葛亮了,一般是说数万人,魏国在西线的守备兵力应该不会超过司马懿时期,263年魏伐蜀,邓艾部3万人,永州刺史诸葛绪部3万人,这是原有的兵力的大部分,至少还有小部分留守的.如果公元234年魏国西线守备兵力与之持平有6万多人,司马懿带入关中的5万人,后来支援2万人.就有13万余人.当然,由于史料缺少,这只是个粗陋的推测.但234年北伐,司马的兵力很可能比诸葛大不少.

有什么好汗,还是狂汗的呢?
这个兵力又不是我分析推测出来的,而是晋书记载的。不要说晋书是我编的呀!
这个公认的14万,来自何处?谁家公认的呢?请教了。

诸葛第一次北伐就有两线兵力皆多于魏军的记载,这次又是诸葛与孙权联系好同时发动的全线进攻,自然投入全部能够使用的兵力。其实一点都不奇怪。

诸葛作战谨慎,这个大家都认可吧?在这样的情况下,说诸葛兵力少反而要拼命进攻?还隔着运输困难的秦岭?有人相信吗?

这里你就错了:司马不是镇守中央的。看晋书宣帝纪记载:
——明年,诸葛亮寇天水,围将军贾嗣、魏平于祁山。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
可见,司马就是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自第四次北伐后一直镇守西线。而魏明帝当时增援的中央军到是应在战役结束后就调回洛阳了。而此次当跟随明帝东征,只有2万派给司马。
因此,你推断兵力的前提错误,兵力也就不准确了。希望再仔细探讨一番。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1-14 14:2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凌云茶于2005-01-14, 6:18:22发表
晋书记载,不是不值得多加注意,但十余万是个什么概念,司马自己的信中称是10万,根据现有史料得出的蜀汉国力是否相配.这个数字来源如何,是战斗得到的文书记载,还是前线警备部队汇报的情报?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在这里就应该是当时魏军的军情报告的数字.且不说曹操水军80万,就是阿斗下讨伐魏国的诏书还说诸葛亮统帅步骑20万众,但一样不被大众接受,就是因为蜀汉的国力达不到这个水准,自己的宣布也很可能夸大.
一般分析观点多是认为诸葛亮第5次北伐是全力大举,兵力在10万左右.

说的话或写的信,都不是史书记载,而是原话,可能有夸大或缩小。注意,历史记载一般是通过多方面考证才写的。
至于说,由于人家没写怎么得来的,就不承认,也缺乏说服力呀。
一般说十余万,就是十万多一些,但是多不很多的意思。古代用数词很讲究的。文言高人在此可以发言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1-14 14:3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凌云茶于2005-01-13, 5:07:04发表
军队的综合战斗力是要衡量多个因素的,比如说魏军长于骑兵,内线作战,这是魏军的加分,但魏国也承认蜀军精锐,器械优秀.诸葛亮才敢于驱步兵深入求与骑兵优势的魏军野战.这是蜀军的加分.前面我说顾虑司马不是诸葛对手有是太简略了,全称应该是顾虑司马懿所拥有的综合战斗力不能够应付诸葛亮所拥有的综合战力.
我所说引用别人主张的力役三倍和自己提出的倍则攻之,都是反话啦.如果机械的用这些一般原则来套,也就根本不用分析史料了.
内线作战肯定有便宜,但带来的问题也是守备的地方要多,对机动要求高.守的兵力比攻的少或者多,多少才是足够,很难作出判断,不同的主帅和皇帝都会有自己的考虑,我们现在也只能在看到的一点史料上加点自以为合理的分析作为个人看法供大家研讨.我上面参考三国之世的一些兵力数据也是试图做一个判断.我个人的意见是魏军在西线原有的地方守备部队,在需要时候还可以动员民兵预备役之类(但同样人数的地方部队,战斗力就不如中央军主力),魏国朝廷一直不东调,反而是司马懿带中央兵前往关中,之后又不断增援,总兵力不会少到那里.补不足的不足是兵力不足,还是保险系数不足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内线防御当然节省兵力。而说防御的地点多,则不是事实!
一般情况下是这样的,但是这次,诸葛10万大军全部由一条谷道进攻,其进攻点就非常的有限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司马先背水布防,挡住诸葛东进和北上的道路,再派郭淮抢占北原,使西北方向也被封闭,西面是陈仓,诸葛早就领教过不会去,结果,诸葛竟然找不到可以攻打的地点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1-14 14:4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是这样呀?那就是说14万不是公认。公认是超过102000不会太多?多少呢?大概不清楚。
要知道,102000那是蜀汉灭亡时期的兵力,按照目前观点,那时已经被后主、黄皓搞得国力不济了。而诸葛可是30年前的事情了。
至于诸葛亮到底是10万还是11万,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司马几万?
那26万不仅包括中央军,还包括其他各州、各战区主力,包括其他两个前线:雍州和荆州的主力。
注意,我们说的中央军,是指平时在中央作为战略预备队的部队,而不是指除了州兵郡兵外的正规军。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1-14 14:4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凌云茶于2005-01-14, 6:37:46发表
按照燕京兄的说法,不正就是防备了好多个点吗.诸葛亮一路来攻,魏军却要堵那么多个方向.

这就看出防御的优势了。司马兵少还能防御三个方向,而诸葛10万却窝在那么小的五丈原?说的不好听一点,怎么用兵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1-14 16:5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5-01-14, 7:20:03发表
那么你看看孙权是不敢攻击张辽还是大意进兵时被张辽突袭搞定的?

您只说司马懿,却就不对蜀军的态度上分析两军的实际对比就直接放出"魏军兵少"这么直接的理论, 恐怕主观成分比分析更为多吧?

不算其他, 就算司马懿1万骑加两万步骑的支援就已经有3万了. 难道司马懿的军队还会少? 注意, 司马懿带去捞一把的是"万骑". 而司马懿似乎并非魏国的骑兵军团长, 能一次过出动万骑规模的突击战魏兵会少?

所以不能用司马曾经反击来证明司马兵多。这个不否认吧?

其实各位先建立了诸葛各方面都占优势的前提,再下结论说司马兵力不会少。这个才不可取。其实司马也在各个方面有很多优势:
1、以逸待劳,这个大概无人否定;
2、后勤保障优于蜀军,蜀军要翻越秦岭补给,即使早先在谷中存放部分,也不能维持10万大军数月之用。而魏军依托关中平原以及就近的河东等地补给,非常方便;
3、魏军先部署了防御,节省兵力;
4、地形对蜀军不利:蜀军10万之众,云集五丈原弹丸之地,根本施展不开,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又不能形成突破。
5、士气方面双方均没有什么问题;
6、战斗力方面,大体各有所长,而在平原地区,魏军大致还略占优势。
由此种种因素看,基本是魏军占优,有争议的只有两个方面:
1、统帅的军事才能;
2、双方的兵力对比;
第一个问题,就是楼主要证明的问题之一,司马其实并不怕诸葛,而我也认为其实两人军事才能大体相当;而大量的历史证明,司马确实能够料敌在先,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个问题,也是楼主要说明的。由于魏明帝亲征东线,而东线要对付孙权的三路进攻,很明显,威胁比西线大,自然投入兵力多。从而造成西线兵力不足,因此才有魏明帝下命令西线必须防御。

所以,之所以诸葛依然在西线采取攻势,主要依靠的就是兵力优势。但是结果,兵力优势面对敌人的地形优势、防御优势等,依然不能形成突破,而打成相持。失败也就是必然的了。

最后哪里有记载司马出击是1+2万?所谓万骑,真的全是骑兵?要知道司马出击地点距离其本营并不远,这里又不是千里奔袭。所谓万骑,我以为在这里就是包括骑兵在内的万人出击而已。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1-14 17:0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01-14, 8:10:46发表

晓林兄,既然不应偏听偏信,那怎么就拿着本《晋书》当金科玉律呢?兄曾写过一篇论官渡之战兵力对比的文章,要是我拿《武帝纪》里“兵不满万”四字给你全盘否定了,行不行啊?  

兄不是说治理得好,军队就应该多吗?那新加坡人均GDP比美国还高,怎么军队数目就不成比例呢?

再说,诸葛亮可不是啥“穷兵黩武”,不信请看《三国志》;

而姜维后来连续9次北伐,这种劲头诸葛亮也不能比,是不是就说明姜维北伐时军队更多啊?  

千年兄:

武帝纪的兵不满万是指曹操从许都带过来的部队(也就是中军),而曹军在官渡一带,本来还有不少人马,这个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吧?

而诸葛这次的十余万,给什么解释呢?仅仅批判晋书是不行的呀。

军队治理的好,还有一个前提,8年5次北伐。这个前提非常关键,除非新加坡也有这个前提。因为诸葛不停地用兵进攻,自然迫切需要增加兵力。

8年5次进攻,还不算魏国反攻一次,派魏延进攻一次。这样算下来,大体8年7次战争,请给个合理的名次形容一下吧!
好像细算错误,是7年?228-234年。平均每年一次战争。不知谁家战争频率超过诸葛?

姜维的才能不能比诸葛吧?其不停地进攻,但是大多是偏远地区,中心地区好像只要一来基本就是大败。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1-14 17:1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松风兄已经先声明,那20万不是恐吓信,而是给本国民众看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1-21 10:5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01-14, 9:20:00发表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01-14, 17:08:36发表
[quote]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01-14, 8:10:46发表

晓林兄,既然不应偏听偏信,那怎么就拿着本《晋书》当金科玉律呢?兄曾写过一篇论官渡之战兵力对比的文章,要是我拿《武帝纪》里“兵不满万”四字给你全盘否定了,行不行啊?  

兄不是说治理得好,军队就应该多吗?那新加坡人均GDP比美国还高,怎么军队数目就不成比例呢?

再说,诸葛亮可不是啥“穷兵黩武”,不信请看《三国志》;

而姜维后来连续9次北伐,这种劲头诸葛亮也不能比,是不是就说明姜维北伐时军队更多啊?  

千年兄:

武帝纪的兵不满万是指曹操从许都带过来的部队(也就是中军),而曹军在官渡一带,本来还有不少人马,这个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吧?

而诸葛这次的十余万,给什么解释呢?仅仅批判晋书是不行的呀。

军队治理的好,还有一个前提,8年5次北伐。这个前提非常关键,除非新加坡也有这个前提。因为诸葛不停地用兵进攻,自然迫切需要增加兵力。

8年5次进攻,还不算魏国反攻一次,派魏延进攻一次。这样算下来,大体8年7次战争,请给个合理的名次形容一下吧!
好像细算错误,是7年?228-234年。平均每年一次战争。不知谁家战争频率超过诸葛?

姜维的才能不能比诸葛吧?其不停地进攻,但是大多是偏远地区,中心地区好像只要一来基本就是大败。

原来陈寿是这个意思?兄弟可还真没看出来啊;这个“中军”和“外军”的解释不知晓林兄是从《武帝纪》那个地方找到的?  

既然兄已经承认,并不是国家治理的好,军队就一定多,还得喜欢打仗才行;那兄弟就换个例子,就说二战时的苏德吧,论经济都差不多,可能德国还强点,是不是德国军队就比苏联多啊?  [/quote]
千年兄:

1、要依据当然没有现成的。可以看看这些:
跟随曹操一起参加官渡的有:
于禁、乐进:有记载二人兵马5000;
刘延白马军:1000,撤回官渡;
其他将领:曹仁、曹洪、徐晃、张辽、史涣、张绣等,难道这些将领带领的中军部队还不到4000?

2、兄这个例子举的实在太差。
首先,苏联没有第二战场,甚至连遥远的远东部队都调到西线参展战了;
其次,苏军单兵作战能力与德军相差很大;
第三,苏联人口大大超过德国;
第四,反而是德国面临多线作战的局面。
因此,德军兵力不可能超过苏军。
而反过来:诸葛对抗司马这次:
首先,东线乃魏明帝亲征,对抗东吴的三路大举进攻,这边兵力势必大大超过西线;
其次,蜀军在座作战能力上并没有对魏军的优势,尤其是在关中平原地区;
第三,魏国人口虽然大大超过蜀汉,但是东线、南线更需要兵力,因此采取守势的西线可能兵力不足;
第四,这次是蜀汉与东吴联合进攻,两线作战的是魏国,而蜀汉并没有后顾之忧。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1-25 09:0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千年兄:
你实在是误解了我的本意。
我的本意是说,在蜀汉末年,政治混乱、连年征战的情况下,还有10万大军,而在诸葛亮治理有方的时期,难道兵力多个4-5万没有可能吗?
——迁巴西太守。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军,调发诸郡,多不相救,乂募取兵五千人诣亮(吕乂传)
一个郡就募取了5000兵,而且是连续不断地调发各郡,各郡也都不堪重负,可见诸葛亮时期,征调兵役之重。
在治理好的前提下,拼命征调兵役,是否可以说明其兵力应大大超过蜀汉后期?

我们说的这次战役,是诸葛亮唯一一次与吴国联合进攻魏国,吴国甚至发兵三路北攻,在此情况下,兄以为蜀汉东线还要放置重兵吗?

各地治安,有人说过,经过诸葛亮治理,各地比较太平,何况各地治安大多依靠地方军而不是国家正规军,只有在发生大暴乱时,才动用国家正规军。

兄这个8/9从何而来?难道魏国后方就没有留守?北部边境就没有驻防?

最后也要说一下,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大军10万或10余万,乃是史书记载的数据,而不是我辈编造的可能、或许。
至于司马的兵力,是否少于诸葛,还需要详细论证。
兄那篇大作在何处?请给个地址,以便拜读!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1-25 09:0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万壑松风于2005-01-23, 1:04:35发表

QUOTE:
原帖由superzz_0于2005-01-22, 23:23:34发表
曹操兵不满万是不可能的,裴松之已经在注里怀疑过了.
但是同样孔明北伐动用10W以上的部队也是不可能的........

前一句基本同意,后一句需要反证证明。

完全赞同松风兄意见。

诸葛亮北伐是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出兵,没有后顾之忧,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集中使用兵力。
而曹操在官渡,不仅后背有孙氏、刘表虎视,西面还有马超。而中原地形开放,无法封闭,袁绍军多次透过曹操防线杀到其后方干扰、捣乱,这使得曹操难以像诸葛亮那样集中所有兵力于一个作战方向。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 04:3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648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