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刘备一生唯一战胜曹操的战役, ——曹刘汉中争夺战评析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3-10-24 15:5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刘备一生唯一战胜曹操的战役

从公元217年冬到219年5月,刘备为争夺汉中,与曹军展开了全力以赴的作战。经过一年多的苦战,终于迫使曹操自汉中撤兵,刘备全部占有了汉中地区。
    刘备一生中多次直接与曹操作战,总是遭到失败。这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与曹操的作战,刘备不仅没有被曹操打败,还赢得了战略上的胜利。其中的经验值得好好总结。
    有人可能会认为,赤壁战役刘备不是已经战胜了曹操吗?实际上,刘备虽然参加了赤壁战役,但是只是跟随周瑜,即没有投入作战部队,也没有任何计谋贡献,所以赤壁战役只是周瑜以及孙权军的胜利。刘备只是赤壁战役胜利的直接受益者。

一、 汉中地区的重要性

汉中地区的重要性,对于魏、蜀两方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
汉中地区位于秦岭和大巴山脉所围成的盆地之中。北面隔险峻的秦岭山脉与魏国的关中地区相连,南面隔大巴山脉与四川盆地相通,是从关中进入四川的最重要通道。
    由于秦岭比大巴山脉更为险峻,因此,对于四川的守卫者来说,以秦岭一线作为对北方的防御线比以大巴山作为防御线在战略和战术上都要好很多。

所以法正论述汉中的重要性时说:“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杨洪向诸葛亮强调汉中之重要时也认为:“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
相对来说,汉中对于北方来说,并不是关系生死的地区。北方以秦岭作为防御线比以大巴山明显要优越。只有在北方要进攻四川时,汉中才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本次战役的结果也证明了以上的观点。刘备为了整个四川根据地的生死存亡问题,动用了在四川所有的精锐部队和优秀将领、谋士,全力争夺汉中地区长达一年半之久。反观北方的曹操,不仅增援汉中的行动慢慢吞吞,最后干脆没有经过什么作战就放弃了对汉中的争夺。
曹操的放弃汉中,就等于暂时放弃了进军四川、消灭刘备集团的想法。

二、 双方的参战兵力

曹操军——分两个阶段投入兵力
第一阶段:曹操到达汉中前(217年冬到219年1月)。
参战将领有:
    夏侯渊、张郃、徐晃、曹洪、曹真、赵咨、郭淮、
    兵力不详,估计2.5~3万人。
第二阶段:曹操到达汉中(219年2月)后到战役结束。
    曹操以及中央机动兵团,人数不详,估计2~3万人。参战总兵力5~6万左右。
    当时曹操手下最有名的五员大将,张辽、乐进在东线合肥,于禁在南线荆州,汉中则有张郃、徐晃;而曹操的亲族将领中,东线有夏侯惇,南线有曹仁,汉中有夏侯渊和曹洪、曹真,说明曹操在汉中还是投入了相当多的主力精锐部队。

刘备军——分两个阶段投入兵力
第一阶段:刘备从成都增兵前。
参战将领有:
    刘备、法正、张飞、马超、黄忠、魏延、赵云、陈式、高详、吴兰、雷铜、任夔、刘封。
    兵力不详,估计4~5万人,即所有刘备从荆州带来的主力和部分投降的刘璋军。
第二阶段:刘备从成都增兵后。
    增加兵力不详,估计为留守成都的刘璋投降军新整编部队2~3万人。参战总兵力6~8万左右。

三、 战役经过

本次战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刘备军全面进攻,曹军积极防御,刘备的进攻全面受挫;
第二阶段——刘备军增加兵力,展开重点进攻,大败曹军于定军山;
第三阶段——曹操主力到达汉中,刘备坚守不战,曹军进攻不利,全面撤军。

第一阶段:217年冬到218年底
    刘备接受法正的建议,集中主力争夺汉中。其部署为:
    刘备率法正、黄忠、魏延、赵云、高详、刘封等将进攻夏侯渊军据守的进入汉中之要隘阳平关,以期夺占阳平关将曹军驱除出汉中地区;
    张飞、马超、吴兰、雷铜、任夔等将进攻武都郡(下辩一带),既可切断曹军从陇右地区向汉中增援兵力和粮草的通道,又保证刘备主力的侧翼安全;
    曹军以夏侯渊军主力据守阳平关,张郃军守广石,确保汉中门户的安全;以曹洪、曹真军抵抗张飞的部队,确保阳平关侧翼和西路粮道的安全;以徐晃军机动防御马鸣阁至阳平一带,保障阳平关侧后之安全。

    217年冬,刘备军开始自成都向汉中进兵,张飞部进军下辩。
    218年春,张飞部到达下辩,与曹洪军相持。张飞分兵,扬言要出击曹洪军的后路,被曹真等人识破,结果前军吴兰等部被曹洪军集中兵力击破,雷铜、任夔战死,吴兰逃到少数民族部落后被杀。张飞看到损失较大,有利地形已经被曹军占领,估计无法再发动进攻,就撤出了武都地区。张飞军总共约2万人,此次作战估计损失5千以上,大将3员。
    同期,刘备的主力与夏侯渊、张郃军一直相持在阳平关一带,刘备屡攻不下,损失也不小。
    218年7月,刘备派陈式军攻击马鸣阁道,希望切断阳平北面道路,从侧后方威胁阳平。结果遭到徐晃军的打击,损失惨重,许多士兵因山路狭窄而落入山涧。
    这时,刘备的夺取汉中之计划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主力仰攻阳平不下,侧翼迂回的两路部队均遭到失败,曹军已经威胁到其主力的侧翼安全了,而且兵力也损失很大(前后相加估计1~1.5万左右)。只好紧急征调成都的留守部队到汉中前线。

第二阶段:219年1月
    诸葛亮及时将成都的部队集中后全部派往汉中,缓解了刘备的危急形势。
    219年1月,刘备放弃进攻阳平,渡过汉水,向定军山一带机动,希望以此调动夏侯渊军离开坚固阵地,在运动中寻找战机。夏侯渊果然中计,与张郃率军也渡过汉水,在定军山扎下大营。
    刘备采用声东击西战术,先猛攻张郃军防守的东面,夏侯渊惟恐张郃兵少抵挡不住,就分兵一半增援。接着刘备火烧夏侯渊防守的西面外围,趁夏侯渊出营救火,放松警戒的时机,突然派黄忠从山上发起突击,一举斩杀夏侯渊,并击败其残余部队,益州刺史赵颙也同时阵亡。
    张郃军守不住定军山大营,只好退过汉水扎营,并收拢散兵。夏侯渊的司马郭淮等临时推举张郃统一指挥剩余的部队。
    刘备军准备渡过汉水继续攻击张郃军。张郃准备沿河阻击。这时郭淮建议:沿河阻击是示弱的表现,应把部队向后移动,让刘备军渡河,待其半渡而击之。张郃采纳了这个建议。刘备看到曹军的部署担心渡河有危险,于是放弃了渡河追击的企图。张郃于是率军退回阳平继续坚守。
曹操得到夏侯渊阵亡,曹军损失很大,情况危急的消息后,命令曹真火速增援阳平。曹真到达后,指挥徐晃军反击刘备派出的高详军,获得胜利,暂时稳定了战场形势。

第三阶段:219年2月~5月
    219年2月,得到夏侯渊战败的消息,曹操急忙从长安赶到阳平一带,准备与刘备的主力展开决战。曹操是在218年7月开始自邺出发的,于当年9月到达长安。由于10月发生了宛城守将侯音叛变事件,加之当时汉中局势比较平稳,曹操于是留在长安观察局势发展,再决定进一步的行动(比如可能要增援宛城的平叛作战)。由于219年1月夏侯渊的阵亡,曹操马上率军进入汉中。
    219年3~5月,刘备依靠大巴山的险要地形,坚守不出,曹操进攻又没有效果,而曹军的运输线因过于漫长,还经常遭到刘备军的偷袭,后勤得不到保障,最后曹操决定将所有部队撤离汉中。
    同时(或在此前)撤出的还有汉中的人民8万多人和武都郡的少数民族5万余户。
    汉中战役到此全部结束。

四、 总结的经验

    总结此次战役的经验,在刘备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充分重视
    鉴于汉中地区对四川的重要性,刘备在本次战役中投入了除荆州关羽兵团以外的所有主力。所有在四川的将领和主要谋臣也基本自始至终参加了整个战役。
    法正在战略战术等方面对刘备的帮助非常大,连曹操也认为:“吾固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甚至连突击夏侯渊的时机确定也出自法正。
2、 战略战术得当
    在曹操的主力没有达到之前,刘备一直是采取积极进攻的战略,虽然开始阶段并不顺利,但是刘备坚持不懈,终于在曹操主力到来前击败了夏侯渊,赢得了战场主动权。
    在曹操主力到达后,刘备则坚持依险固守,拖垮曹军的战略,使曹操求战不能,攻坚不下,运输困难,士气低落。最后终于达到了逼走曹操、占领汉中的目的。
3、 四川后方的全力支援
    诸葛亮在后方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是充分保证了大军的后勤供应,还在刘备最关键的时候,派去了增援部队,确保了击败夏侯渊战斗的胜利。
4、 从将领到士兵的拼死作战
    全体蜀军官兵,从上到下,充分了解到汉中的重要性,与曹军拼死作战,也付出了很大的牺牲。仅大将就牺牲了三员,士兵损失估计也达到1.5万左右。

五、几个小问题

马鸣阁道的位置在哪里?

根据《中国战争史》的说明,马鸣阁道位于今四川省广元北的朝天驿一带。但是根据战役进程和曹操对徐晃打胜马鸣阁道战斗的赞扬来看,好象其位置应在古阳平关的西面或西北。
    《资治通鉴》记载:“刘备屯阳平关,夏侯渊、张郃、徐晃等与之相拒。备遣其将陈式等绝马鸣阁道,徐晃击破之。张郃屯广石,备攻之不能克,”可见刘备军已经达到阳平关一带,与夏侯渊相持时,刘备才派陈式等去切断马鸣阁道的。
    如果马鸣阁道在朝天驿,就是在刘备前往阳平关的路上,刘备必须先击败徐晃,占领马鸣阁道,才能继续北上到达阳平关,明显与史书记载不符。
    另外《三国志徐晃传》中记载:“留晃与夏侯渊拒刘备于阳平。备遣陈式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闻,甚喜,假晃节,令曰: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说明马鸣阁道是连接魏军内外的重要通道,这样的通道,自然不会在阳平关以南,而应在阳平关以西、西北或北面,是阳平通向武都或关中的咽喉要道。
(注:管宁认为位于古西汉水通向关城(今陕西宁强)的路上。)

夏侯渊为什么要跟随刘备军到定军山?

在攻击阳平关失利、另外两路迂回包抄部队也相继失败的情况下,刘备将部队向南渡过汉水,从阳平关转移到定军山一带。刘备准备干什么呢?
    有朋友认为,刘备准备率大军从定军山迂回到阳平关的后面,这样一来,阳平关就无法防守了,所以夏侯渊必须跟随刘备去定军山。其实不然。
    阳平关之所以重要,关键就在于从西面进入汉中的道路仅此一条。定军山乃险山野岭,根本没有道路可供大军穿越进入汉中。试想,如果大部队可以较轻松的穿越定军山进入汉中,刘备还傻乎乎攻打阳平关那么长时间干什么?也用不着派很多部队去迂回阳平关的西北了。
    曹操当年率大军进攻阳平关不下,也没有一点考虑迂回定军山进入汉中的考虑,还差一点就放弃对汉中的进攻了。这也说明定军山是不能迂回进入汉中的。
    那么夏侯渊为何要离开阳平关的坚固阵地,跑去定军山呢?我分析,夏侯渊认为刘备进攻失败,迂回部队也损失惨重,大概是准备撤退了,所以才全面出击,渡过汉水保持对刘备军的压力。否则不会夏侯渊、张郃、赵颙、郭淮等均在定军山,阳平关交给谁来守备呢?
    其实如果夏侯渊只管坚守阳平,刘备是没有一点办法的,这样坚持到曹操中军赶到,刘备大约只能撤军了。所以是夏侯渊中了刘备的计——假撤军之计。

    客观的评价这次作战,应当是双方在战术层面上打成平手,但是在战略上刘备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当然,这与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有一定的关系。

[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30 17:33 编辑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3-10-26 12:2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秋雨兄,我这里的三国志(中州古籍出版社96年版)是写作“定军山势”的。应该没有两个兴势吧?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3-10-27 11:0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是呀,夏侯惇历史上实际没有打过什么胜仗,败于于高顺,损失了眼睛,又败于刘备。主要是自小与曹操关系铁,加上忠心耿耿,还在吕布袭击兖州时立了大功,所以才得以做了大官吧。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3-11-3 17:1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秋雨兄:
1、没有错,阳平附近是有小路可通,但是毕竟在敌人严密防备下只有少数人马通过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所以不管是曹操取汉中还是刘备取汉中都一直以攻占阳平为目标。
2、自汉中南方进入是有两条道路,即所谓的金牛道和米仓道。金牛道就是通过阳平关的这条,而米仓道在南郑的正南方,与金牛道相隔甚远。张郃当年——郃别督诸军降巴东、巴西二郡,就是走的这条道。
3、三国时的阳平关是在今勉县西边一点,不是今阳平关所在地。所以铁路在勉县还是走的相同的道路。
4、定军山一带至今都没有什么道路可通汉中。可见在古代也是无路可行的地带。
5、查昭化——也就是原来认为的马鸣阁道,当时为霞萌关,距离剑阁已经很近了。而广元——也就是兄所言张郃驻守的广石,却在马鸣阁道的北面。但是这两个地点都在沿嘉陵江北上的道路上。请考虑:魏军是要坚守汉中,怎么会跑到四川的险关剑阁一带去建立防线呢?如果张郃驻守在今广元,那实际上徐晃比张郃前出的更远。而且自从刘备从霞萌开始进攻刘璋,这个霞萌一直在其控制之下的。我之所以特别提出对马鸣阁道的疑问,是因为这个解释太不符合基本规律了。请再仔细看一下地图。
6、如果南渡汉水可以出定军山进入汉中,那阳平也就没有什么重大战略意义了。试想,曹操也不傻,他为什么在张鲁集中兵力防御阳平久攻不下时就准备撤退了呢?难道他不知道从定军山迂回进攻吗?所以很清楚定军山是过不去的。至于刘备的企图,我文中也是估计的。
7、曹操撤离汉中,决不是因为汉中险要已经丢失,无法再守,而是刘备据险不战也不退,自己的补给由于要跨越秦岭太困难的缘故。另外从战略上考虑,汉中是进攻四川的踏板,但是防御关中并不需要依靠汉中,依托秦岭险要足以。所以在曹操暂时不准备进攻四川的战略前提下,放弃汉中也是明智的。
由于夏侯在以精锐防御汉中作战中吃了刘备的亏,所以曹操已经不敢再委派其他大将单独守卫汉中啦。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3-11-6 11:3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x兄,刘备直接与曹操作战包括汉中这次应为4次吧。
郯城截击战失败,小沛被击溃,当阳被追击击溃,最后是汉中的胜利。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3-11-6 11:5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秋雨兄,
大概您还是以为阳平关是在今天的地点吗?我已经介绍了,三国时期的阳平关是在勉县西一点,距离宁强有83公里(166华里,大约240汉里)。而定军山就在勉县南面不远。
根据《中国战争史》的说明,广石和阳平关均是说:位于今勉县西,可见这两个地方是距离很近的,而且都在勉县附近。
因此,可以断定,夏侯渊是驻守阳平关的,而张郃则驻守在附近的广石,与阳平关形成犄角之势。这才符合基本的防御原则吧。
反之,如果张郃驻守的广石在宁强,也就是在240里以外,那就不是帮助防御阳平关了,而是前出的前哨部队啦。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先主次于阳平关,与渊、郃等相拒。”说明刘备是到达阳平关以后才与渊、郃进行对抗的。
《三国志张郃传》记载:“刘备屯阳平,郃屯广石。备以精卒万余,分为十部,
夜急攻郃。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说明张郃坚守广石的同时,刘备已经屯阳平关下了。如果广石在宁强,那不是等于刘备绕过广石北进240里攻打阳平关吗?那刘备不是陷于魏军的南北夹击之下了吗?所以,只能理解为,刘备在攻打关城前,想先拿下与关城为犄角之势的广石,所以猛攻了一番,但是失败。
我们知道阳平关是在汉水北,所以刘备在攻关不利的情况下,南渡汉水到定军山,夏侯和张则一起从关城跟过了汉水。

明白了夏侯和张的实际防御位置,就会明白马鸣阁道为什么不可能在昭化或广元的朝天驿,这里距离魏军保卫汉中的阵地足足有200公里(昭化)和160公里(广元)
这里切断的只是汉中到蜀地的联系呀。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3-11-6 13:1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秋雨兄:
1、曹真配合曹洪在武都打败张飞是218年春的事情,而当夏侯渊阵亡后曹真增援汉中则已经是219年2月初左右了,中间相隔近一年呢。
我们知道汉中与武都其实并不是一个战区,中间相距200多公里。曹洪的部队在击败张飞后就没有帮助汉中防御的一点企图。因为在218年汉中的防御是很成功的,刘备攻广石不下,攻阳平不下,攻马鸣阁道惨败等等。所以武都的魏军无须增援。因此很可能是曹真在帮助曹洪击败张飞后就回长安了。
2、应该是一次行动。从《三国志曹休传》的记载:“备遣张飞屯固山,欲断军后。众议狐疑,休曰:“贼实断道者,当伏兵潜行。今乃先张声势,此其不能也。宜及其未集,促击兰,兰破则飞自走矣。”洪从之,进兵击兰,大破之,飞果走。”可以看出张飞与吴兰军是有极大关系的,但是不在一起。所以才有“兰破则飞自走”的结果。如果是两次作战,曹休是不会得出这样的判断的。
3、还是看《三国志曹休传》的记载:“刘备遣将吴兰屯下辩。太祖遣曹洪征之,以休为骑都尉,参洪军事。太祖谓休曰:‘欲虽参军,其实帅也。’洪闻此令,亦委事于休。备遣张飞屯固山,欲断军后”接着是前面引用的那一段话。证明这是一次连续的作战:刘备准备进攻汉中,先派吴兰进屯下辩,曹操马上派曹洪去击退这支插入汉中与陇右之间的蜀军。刘备得知后立即增派张飞、马超军增援。但是张飞军没能与吴兰军会合,吴军就被消灭了。张飞军失去了前进基地只好撤回。这个马超估计确如老兄所言,本来就是在西北地区驻守的。但是其官衔虽与张飞差不多,但是毕竟是新投奔来的,担任方面指挥的只能是张飞(亲信)。
4、赵咨是笔误,谢谢指正。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3-11-7 10:0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秋雨兄说的很有道理。从先主传的记载看,“二十三年,先主率诸将进兵汉中,分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武都,皆为曹公军所没。”说明吴兰、雷铜原来都不在武都,所以才有刘备“分遣…等入武都”的命令。由于自曹操如汉中平张鲁以来,武都一直都在曹军手中,所以蜀军不可能是有部队一直在那里的。
而记载的“分遣”,“皆为曹公军所没”,说明吴兰、雷铜正如老兄前面分析的,或者是分路进入的(不在一起),或者是分批进入的(可能随张飞军增援的)。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3-4 17:5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哈哈,可能该争论的都争论完了。实在没有话题啦!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3-7 08:5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锦官城门吏于2005-03-05, 7:41:21发表
作者燕京晓林先生坚持的观念是刘备赤壁孤身随军说,这个虽值得商榷,不过呢,不必在这个帖子里论辩。按作者的这个意见为前提,那“唯一战胜”说也说的过去。

没错,锦官兄说的正确。关于刘备参加赤壁之战情况,请参考其他文章。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3 01:1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历山学士于2005-11-23, 3:52:02发表
专门说说我对马鸣阁道的位置看法:



看法一:指白水到葭萌的白龙江(三国时白水)栈道

查四川省政府网站的三国遗迹介绍

“马鸣阁道 亦称景从道。指由白水关至葭萌关的古蜀道。路线是由白水关经、大高山、三堆镇至葭萌关。为三国时阴平道与金牛道的重要通道。沿途有左担栈道遗址。

左担道 为秦、汉所凿之栈道。自青川县白河乡至广元水磨乡的白龙江的悬崖峭壁上,至今犹存栈道孔。因军士挑担在栈道上行走时不容换肩,故名“左担道”。古人形容其险峻程度为“前者之踵,可接后者之肩

经查,其中,水磨乡,当为金洞乡水磨场,因为水磨乡在旺苍县,偏离太远;
白河乡于一九九二年与永红乡合并而建营盘乡

介绍所说的位置是白水江沿岸白水关通葭萌关的一段栈道,也是故道(近来考证认为陈仓道与故道是有区别的)南段的一段;白水江跟西汉水(今嘉陵江)在葭萌关汇合(谭本历史地图将葭萌标在更靠南的位置,剑阁东南,个人认为不当,应在剑阁东北,即今四川广元的昭化镇;这样也与后来姜维退兵保剑阁的路线吻合),也就是古陈仓道南段与金牛道的汇合点。而这里的左担道是马鸣阁道的一段,跟邓艾后来出阴平向江油的左儋道不是一条道路。(明杨慎的《升庵诗话》中提到左担道有三条:“杜子美《愁坐》诗曰:“高斋常见野,愁坐更临门。十月山寒重,孤城水气昏。葭萌氐种回,左担犬戎存。终日忧奔走,归期未敢论。”葭萌左担,皆地名也。葭萌人知之,左担人罕知也。注者不知,或改作“武担”,又改作“立担”,皆可笑。按《太平御览》引李克蜀记云:“蜀山自绵谷葭萌道径险窄,北来担负者不知不容易肩,谓之左担道。”又李公胤《益州记》云:“阴平县有左肩道,其路至险,自北来者,担在左肩,不得度右肩。”常璩《南中志》云:“自僰道至硃提,有水步道九道,有黑水及羊官水道,度三津,至险难行,故行者谣曰:‘楢溪赤水,盘蛇七曲。盘羊乌栊,气与天通。庲降贾子,左担七里。’又有牛叩头、马搏坂,其险如此。”据此三书,左担道有三,绵谷一也,阴平二也,硃提三也,义则一而已。硃提今之乌撒,云贵往来之西路也。”)

从地形图可以看到从阳平关向西南有一条峡谷通道,沿途过关城沿古陈仓道南段到可达白水,然后入马鸣阁栈道向东南可通葭萌。



看法二:指关城(今燕子砭镇)到安乐河口(今朝天镇)的嘉陵江(三国时西汉水)栈道

即《中国战争史》的说法

今天这段位于明月峡的栈道被称为“嘉陵云栈”,该道春秋末年便开始兴修,北接陈仓道,直达关中渭河流域,南汇金牛道。陈仓道在关城折去西南,通白水;金牛道在安乐河口折向东北,通阳平关。

当时刘备可能不是从安乐河口直接北上到关城然后再去阳平关的,因为这段栈道太过狭窄难行,刘备的几万大军利在急战,从此通行,太不方便,而是从金牛道仰攻阳平关(注意:金牛道在安乐河口折向东北,在今宁强县折向北到勉县西的。);则魏军也可以从阳平到关城,然后沿此道南下到安乐河口,断刘备之后。


总结一下,无论马鸣阁道在白水与葭萌之间,还是在关城与安乐河口之间,都是可以绕到刘备军后的。对刘备威胁较大,所以刘备在张飞 马超攻曹洪失败后,派陈式去破坏栈道,也是恰当的部署。

这两个看法比较看,战争史的看法似乎更可信,一方面,从关城直接到安乐河口比较近;另一方面,葭萌有关有城,又是刘备长期留兵屯守之地,受曹军威胁较小。

历山兄的见解很详细。我也不能确定马鸣阁道究竟在何处,但是,从三国志徐晃传的记载,我们可以分析出以下几点:
——徐晃传:太祖还鄴,留晃与夏侯渊拒刘备於阳平。备遣陈式等十馀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闻,甚喜,假晃节,令曰:“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克夺贼计,善之善者也。”太祖遂自至阳平,引出汉中诸军。
这里面:
1、拒刘备于阳平,说明是夏侯渊与徐晃抵抗刘备进攻阳平关;
2、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
3、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就是说,如果刘备成功断绝了马鸣阁道,就断绝了汉中的内外,就能够夺取汉中。
这样问题就出现了:
不论马鸣阁道在历山兄说的哪个地点,都不能断绝汉中的内外联系。后来刘备率军一直到了阳平关下攻打,此时马鸣阁道必然早已在刘备身后,也并不能攻下汉中。
结合以前曹操攻汉中走的是陈仓道到达武都,再向东进入汉中的路线,很有可能此阁道应在阳平西面,是可以切断这条路线的险要。
最后曹操是走斜谷增援的汉中,想必刘备在没有攻克阳平以前,是不可能派兵切断斜谷的。
因此,刘备的企图,并不是防止魏军绕道马鸣阁道断其后路,而是要想切断汉中的内外联系。这一点将决定此阁道的实际位置。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5 11:4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历山兄:
我依然认为这样理解不太合理。
试想:
1、此时是刘备大举进攻,自然是希望能有多条道路可以攻击敌人,如果自己先断绝一条,只剩下金牛道,一旦被敌军坚守,不就更难以攻破了吗?因此在己方大举进攻的前提下,先自己断掉一条进兵路线,不符合基本军事规律。
2、如果此阁道确实在昭化县北百里,也就是今天朝天区一带,那么就不是什么“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而完全是阳平关的前哨阵地了,请注意,此地距当时的阳平关有150KM,也就是340汉里。如果夏侯渊打算依托阳平关险要阻击刘备,怎么可能把徐晃一支孤军派遣到如此深入敌方的地方去呢?这也是不符合基本军事规律的。
3、从三国志徐晃传的记载看,曹操原话是: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而并不是顾祖禹记载的此阁过汉中之阴平,乃咽喉之要路。”
4、即使曹操说过此话,则很可能更证明此阁在汉中到武都之间,也就是阳平关的西面。因为即使在当代,从汉中去文县(当时的阴平)也就只有两条路:一条从汉中向西到武都在折向南,一条走金牛道到今广元再向西。但是如走金牛道就等于要经过蜀国的防区,而走武都道才是魏国的地界。因此,如果曹操说马鸣阁道是联系汉中与阴平的咽喉,也自然是在说是魏国方面联系的咽喉。
5、如果刘备全力猛攻汉中刚刚开始,就已经考虑断绝一条阁道准备败退,我以为这种考虑过于谨慎,至少此时曹操远在河北,还不至于威胁到刘备的安危。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6 23:5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第一点——留晃与夏侯渊拒刘备於阳平。备遣陈式等十馀营绝马鸣阁道,(武帝纪)——证明徐晃击败陈式,是整个拒刘备于阳平,也就是保证阳平侧翼安全的的一个部分。试想:此时刘备兵力强大,夏侯死守还忙不过来(有张郃血战为证),怎么会分出一支主力去破坏刘备的所谓保护退路行动呢?这不是主次不分吗?之所以要在如此关键而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分兵破坏刘备的这个行动,必然是因为此行动会对汉中魏军极为不利。

第二点,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此时刘备主力在何处?
如果刘备主力已经在进攻阳平,那么徐晃军就等于是深入刘备后方数百里去作战,目的竟然是防止刘备军自己切断一条进军阁道?
如果刘备军还没有进军阳平,那么则根本谈不上以后撤退的道路被敌人切断的问题,刘备完全可以以陈式的兵团由此路进军,这同时也就防止了以后敌人可能的断路,而无需绝断此阁道。
马超、张飞与曹洪的作战,有记载是在建安23年1~2月,也就是刘备刚刚开始进攻汉中的时候。但是3月张马就败走汉中了。按说曹洪这一路兵力也不弱,他们能够击败由张飞、马超、吴兰、任夔等率领的蜀军兵团,就证明这一点。但是曹洪兵团并没有去增援汉中,这自然是因为张飞等虽然败走,但是必定在会合刘备后向武都方向布防,以防止曹洪兵团侧击刘备攻打阳平的部队。
在这种局势下,如果徐晃还能深入南面数百里,就有些不可思议了。

第四点,不论道路几条,但是能联系魏军两个兵团的路线则只有一条。因为老兄所言另两条路线,皆要通过白水,而白水早在刘备开始与刘璋反目时就是其南下的基地,因此必然控制在蜀军手里。魏军的联系是不可能依靠这两条路的。

第五点,我以为,刘备如果真的考虑撤退,留着这条阁道可能性更大,因为撤退必然是因为作战失利,那么多一条撤退阁道是比较方便大军和辎重撤退的,就如同我们大军要撤退,会先派工兵在关键的大桥上准备着,等我军大多撤回了,而敌军追击部队即将赶到,这时才会炸桥,可没听说过我军正向前推进呢,就先炸掉一座桥。

翘首盼望新地图!!兄是干什么工作的,会做这种地图?厉害呀!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8 21:0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历山兄:
我又仔细看了前面你引用的两种关于马鸣阁道位置的说法,认为这里面其实有很大的问题。下面我逐一分析:
1、第一种说法,认为此阁道是指由白水关至葭萌关的古蜀道。
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有历史记载可以证明此错误:
——璋增先主兵,使击张鲁,又令督白水军。(先主传)
——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先主传)
——先主大怒,召璋白水军督杨怀,责以无礼,斩之。乃使黄忠、卓膺勒兵向璋。先主径至关中,质诸将并士卒妻子。(先主传)
由此可知,白水关和葭萌关,早在刘备打刘璋时就已经控制。因此,刘备的北部前沿当在白水关一线。而且刘璋有白水军和白水军督,可见白水关或白水都是刘璋的势力范围,其后也必然由刘备接管。
因此,这一种关于阁道的说法,就等于是说:在刘备大举进攻汉中的同时,徐晃竟然带领一制孤军进入了蜀国境内作战。是完全说不通的,而且对汉中的防御作战来说,这是根本没有可能的作战。

2、第二种观点,认为是指关城(今燕子砭镇)到安乐河口(今)的嘉陵江(三国时西汉水)栈道。
看中国历史地图集,大致白水关就位于今朝天镇一带,而在三国时期,金牛道无疑是蜀汉通向汉中的最主要通道。
请注意,当时,由于工程技术水平低下,在山区一般的道路都是沿河谷修建的,比如褒斜道、子午道等。有记载为证:
——典略曰:备於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馀区。(见先主传裴注)
因此,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刘备计划率领大军走金牛道去攻打汉中,却又要派陈式率万人(十余营)的兵力先去把这条主要的道路摧毁、切断。这完全是说不通的吧?
因此,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

当然,根据中国历史地图,白水关和白水县不在一个地方:
白水关在金牛道上,就是今朝天镇附近,而白水县则位于青县东北两江交汇处。
因此,从剑阁到葭萌关再到白水关,再到关城而通向阳平关,就是所谓的金牛道,也是蜀地到汉中的最重要道路。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8 21:3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历山兄:下面再来回你昨天的帖子。

1、——另一方面,刘备人数虽多,但是夏侯渊据险防守,攻守有三倍之别。
这一点说的没错。但是兄忽视了一点:刘备如果担心魏军迂回其后路,那么自然要离开他们所依赖的天险。那么离开了天险的魏军还有何优势呢?没有了。
其实刘备后来南下定军山南,不就是为了把魏军从阳平调出来吗?
如果徐晃或某个魏军能出关来作战,那正是刘备求之不得的事情呀,何况还是迂回到刘备后面数百里?

2、刘备主力如已经在阳平关前线,试问徐晃是如何从刘备身边溜过,并跑到其南面数百里的地方去痛打陈式的呢?要知道,阳平关前可不是一片平原,可以任徐晃穿插敌后,那里就只有仅有的道路,总不会刘备的大军连魏军打到其后方数百里都不知道?
我前面引证资料,证明金牛道当时确实是最主要的通道,如果兄有反证,证明金牛道并不是主要道路,另有其他大路,请给出。

3、兄这种说法有些不切实际(不好意思)。夏侯面临刘备大军的猛攻,集中兵力依托险要还打的异常艰难呢?哪里能去考虑出击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且是远离阳平主战场数百里之遥?
要知道,夏侯的任务不就是守住汉中吗?而且曹操也随后会率援军赶到。到那时再进行这样的打算才有可能。
而且,阳平这个战场其实并没有什么可以打运动战的余地,要消灭敌人只能死磕。而后来夏侯失败,正是因为盲目离开阳平关造成的。

4、兄既然认为从蜀汉到阳平有两条道路,而且众所周知蜀道艰难,那么刘备当然应当派兵保护好这些道路和阁道,防止被敌人烧毁,因为大军的后勤就靠它们。怎么可能反而帮敌人办事,先把一条主要道路上的阁道去绝断呢?
正如兄最后所言:烧阁道岂不是矛盾?因此,这个阁道必然不是联系蜀军前后方的通道,而是魏军联系前后方的要道。
而这样的要道,决不可能在刘备的后方数百里的地方。

5、不错,汉寿就是葭萌,它们和剑阁、白水关、关城等要塞都在重要的金牛道上,这也证明金牛道当时的唯一性和重要性。而兄所说的另一条道路上,不知可有什么著名的关隘?而正因为这条道路是刘备北伐的必由之路,才绝对不可能先自己派兵去毁掉的。

6、关键是兄所言的大路在哪里,有何证据表明那是大路?而马鸣阁道不是主要道路?而实际上,古代在四川,一般是没有办法修路的地方,才会修阁道,因为以古代的技术,修阁道是很困难的,诸葛亮在写给其兄的信中就说到这一点。因此,如果真的有一条在旁边不远处的大路,那么这条艰难、险要的阁道是不会、也没有必要修建的。

但是我只能推测其应在汉中通武都的方向,证据目前可没有,毕竟我们不是专业人员,也没有条件去搞清楚。但是目前观点的不合理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9 21:1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历山兄,说的有理。

1、从中国区域历史地理书中的图上看,第2种阁道观点确实就不在金牛道上了。不过中国历史地图集还是标注此阁道在金牛道上。

2、这个问题,兄的理解可能有误。夏侯并不是向当年张鲁那样完全龟缩在阳平南北山上死守,而是一方面依阳平坚守,同时还在广石与阳平构成犄角之势并派大将张合据守。
——刘备屯阳平,郃屯广石。备以精卒万馀,分为十部,夜急攻郃。郃率亲兵搏战,备不能克。
根据三国志词典:广石——地名,在今陕西勉县西。
那么阳平也在勉县西,刘备总不能进入阳平到广石大战张合,因此,可以说:广石大致位于阳平关西面一带,夏侯派张合据守此地,与阳平形成犄角之势。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当时的战场大致为,魏军以阳平到广石一线阻击蜀军,保护着阳平通往武都的联络线;
刘备在这条战线的南面展开,大举进攻,因此在阳平一带,并不是完全刘备由西向东进攻,而是由南向北进攻。
魏军也不可能在阳平关里出不来。但是要想绕过刘备大军在南面的阵地,也很难而且完全没有必要。

3、刘备此战是下定了必胜决心,动员了蜀汉内地的所有力量,而在敌军增援没有影子的时候,却考虑撤退的安全问题,并派遣重兵去绝道,我以为这在军事上说不通。
——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12 00:0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历山兄:
今天又看了一点关于这里地形的介绍。继续讨论。
1、这个金牛道,中国历史地图集是有标注的,但是不在东汉、也不在三国,而在战国,秦蜀那篇。您可以看看。我们都知道,金牛道开始称石牛道,后来改称金牛道,地图上就是把从阳平关经过今天宁强一带到遐萌关的路标为石牛道的。因此,如果此阁道如兄所言,就等于是刘备在大举进攻时,先自己断绝主要的金牛道。
2、由此可知,如果按照《中国区域历史地理》,现在被认为是白水关的青川县,就不是遐萌关到汉中的咽喉,而是北上武都、陇右的关口。但是在《中国区域历史地理》中,这两条主要路线中间,并没有大路相连。
我们联系曹操的评语,这个评语的实际含义我以为致关重要。——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请主义,这段话证明一点,就是如果断绝此阁道成功,是非常有利于夺取汉中的。
试想:如果按照兄的思考,刘备断道是为了保护自己的退路,也就是说对进攻汉中的进攻作战毫无用途,那么就不符合曹操的说法了。
3、按照兄的认为,徐晃是怎么迂回到刘备大军身后数百里的呢?而且是在阳平关战事吃紧的关头,其目的竟然时为了在刘备以后撤军时切断他?不解。
按照一般的军事规律,敌人大军来进攻,守军可能会出兵迂回敌后,但是其目的正相反,应当是去切断敌人的阁道,使敌人大军的粮草运不过来,比如官渡时期。可是你说的完全相反,徐晃千辛万苦迂回到敌后,目的竟然是保护敌人的交通线?完全不能成立吧?
因此,即使徐晃是主动出击,目的也不对,更不符合曹操的评论。
4、关于战役计划。如果双方兵力和其他条件(比如天气)没有大的变化,应尽力去实现自己的战役计划,而不能还没进攻,先把自己的通路切断。兄举的战例并不合适,曹操的赤壁计划,主要是突然出现了周瑜的援军才改变。但是在汉中,此时并没有这样的变化。
5、此阁道既然如此险要,根本无须分多少兵力,就足以守住,如果它真的位于兄所说的刘备身后数百里的地方。
而兄所提出的怀疑,也正是我提出来反对目前关于此阁道位置说法的呀!
由于,根本解释不通,因此,此阁道很有可能不在目前认为的地方。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12 00:3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秋孤寒于2006-01-10, 10:58:06发表
我赞同历山兄的看法,所谓“隔绝内外”应是指刘备打算隔开夏侯渊与张郃之间的联系,张郃所在的广石并不在勉县,而是在定军山西南方向。

孤寒兄:
先请教一下:广石并不在勉县,而是在定军山西南方向。——根据何在?
——刘备屯阳平,郃屯广石。备以精卒万馀,分为十部,夜急攻郃。(张郃传)
既然刘备大军都已经屯住在阳平关前了,广石怎么还能在定军山西南?
定军山已经在阳平南面,如果广石又在定军西南,也就是说刘备大军是遭到了阳平夏侯渊和广石张郃的前后夹击?此在军事上解释不通吧?

我提出的观点如下:
马鸣阁道大致应在阳平关到武都之间的某地,而且距离阳平较近一些。
1、按照一般的军事规律,大军要攻克某地时,自然要先考虑切断敌人的增援和粮道。阳平关的连接内外的道路呢?除了阳平关内汉中通向关中的险道外,只有陈仓道。
我们知道,曹操等人均认为褒斜道非常艰难,被比喻为地狱。因此进攻汉中走的是陈仓道。而诸葛亮也说: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第一次(一半)、第二次北伐也走了此道。由此,可知阳平有一条道路通过武都到关中,而且大部分地段道路较好走。
但是从阳平到武都一带,还是有很多险要阁道,比如今略阳一带的栈道。因此,很可能刘备正是考虑切断这条联系汉中内外的阁道而派出大军。
2、武都方向,由于此前马超、张飞战败,因此这条路线被魏军打通,曹洪也有东进增援阳平的可能,因此,刘备切断此方向阁道,是一举两得,即可以切断一条魏军的重要补给线,还可以防止武都魏军增援汉中,侧击刘备。
3、由于阳平关在魏军手里,刘备不可能进入汉中去切断其他通向关中,连接汉中内外的路线。
4、夏侯派张郃据守勉县西面的广石,一来与阳平成犄角之势,二来也可照应这条交通线。
5、刘备派陈式去切断此路,可能张郃正与刘备激战,因此夏侯马上派出其战役预备队——徐晃军,去保护这条交通线。请注意:魏军在广石到阳平一线,而刘备必然与此相对,那么也就是说,此阁道是在双方的西面,双方都可以不通过对方的防区而到达这一带。
我以为,只有这种情况,才符合当时的战役布局,也符合曹操的评论。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12 22:5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历山学士于2006-01-12, 3:48:16发表
关于兄的第一点,既然已经看过区域历史地理著作,兄也大体知道了金牛道的路线,就不难知道,战争史所认为的马鸣阁道,即今朝天驿(安乐河口)到今燕子砭镇(关城)这一段,包括白水关,都不在金牛道的路线上,这一点我一直再强调的.所以刘备切断的不是自己行军金牛道。
(《读史方舆纪要》对于金牛道的记载:正道则在汉中也今自褒城县至朝天岭,共四百四十里。《舆程记》:自褒城西南九十里而至沔县。又六十里为青阳驿。又四十里为金牛驿。其相近者有五丁峡,亦曰金牛峡。又七十里为宁羌州。州北十里有柏林驿,州南四十里为黄霸驿。驿南有七盘关,为川陕分界处。又六十里为神宣驿。又七十里至朝天岭,岭有朝天驿,计程共四百四十里也。又南至广元县六十里。)

关于兄的第二点,关城到阳平关之间肯定是有道路的,主要路线是燕子砭镇-阳平关镇-代家坝镇-大安镇-青羊驿镇-新浦镇-土关铺镇,汇合金牛道在东入勉县,今有公路相通,汉时不是大路;而从燕子砭镇去武都,主要是沿嘉陵江而行,路线是燕子砭镇-阳平关镇-巨亭-乐素河镇-略阳(武兴)然后向西北去武都的。

关于兄的第三点,前面的帖子也说过,刘备此时的意图跟徐晃的未必一致,刘备是为了安全,徐晃是为了歼敌。刘备是为了毁掉阁道,徐晃是为了保住阁道

关于兄的第四点,在前面的帖子也曾说过,刘备进攻是已经开始了,但是进展及其不顺,西路军失败,攻阳平不下。还有曹洪军的威胁。晓林兄不要以为刘备是很经得起打击的,想象一下,当年曹操攻阳平不下都想要回军的。还是设身处地的推论一下当时刘备的处境比较好,万一十万大军没于关下,刘备还有什么机会么?

关于兄的第五点,跟第四点的理由相似,如果是从撤军的后路来考虑,破坏比防守就更加有效了,所以刘备要去毁掉它

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晓林兄一直想要推翻现在比较公认的马鸣阁道的位置,但始终不告诉我们更加合理的位置以及证明这个位置的证据,而总是用“反证法”,要知道逻辑中有个基本的论题“即使证明了除某甲之外所有的人都没有杀人,也不能证明某甲就是杀人凶手”。

还请晓林兄指导。

历山兄:感谢提供了很多资料!

1、白水关的位置,其实有两种说法,中国历史地图集认为在金牛道上,大致在今朝天镇附近;而其他资料以及四川很多旅游资料都认为不在金牛道上,而在青川县。
但是问题就又出现了:
如果白水关不在金牛道而在青川,也就是在蜀地通向陇右的道路上,试问三国志先主传裴注的典略:於是还治成都。拔魏延为都督,镇汉中。(典略曰:备於是起馆舍,筑亭障,从成都至白水关,四百馀区。)
请注意,裴注把典略这段记载注引在刘备从汉中返回成都之后,证明刘备的这些行动是为了加强成都与汉中这个战略据点的联系,而刘备如果为了加强成都到汉中的交通,自然应扩建金牛道,而决不可能去大力修建蜀地通向陇右的道路。
由此,我认为白水关其实也是在金牛道上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观点上正确的。

2、这一点,希望兄能有更好的证据,证明在东汉末年,关城确有道路通阳平。即使真的有,我们考虑一下:蜀道艰难,尤其是这条金牛道,对于刘备的大军而言,是迫切需要更多的道路来运送粮草到前线的。如果马鸣阁道是蜀地通阳平的另一道路,刘备怎么可能不加以利用?反而要自己断掉呢?

3、徐晃的作战企图,三国志徐晃传写的很清楚,就是曹操对徐晃的评语:
——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克夺贼计,
请注意:徐晃的作战胜利,是粉碎了刘备企图断绝汉中外内,以便夺取汉中的计谋,而不是别的。我一直强调曹操这句话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已经把徐晃在马鸣阁道作战的意义说的非常清楚了:既不是要切断刘备的撤退路线,也不是要深入敌后消灭刘备的有生力量,而仅仅是为了保护汉中的内外联系(自然是与自己后方和友军的联系,而决不可能是汉中与四川的联系)。

4、汉中对曹操和刘备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这一点法正、杨洪都有陈述:
——克之(指攻克汉中)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法正传)
——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杨洪传)
而曹操的态度则不同:
——既至汉中,山峻难登,军食颇乏。太祖曰:“此妖妄之国耳,何能为有无?吾军少食,不如速还。”便自引归(刘晔传)
——九州春秋曰: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脩便自严装,人惊问脩:“何以知之?”脩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武帝纪裴注)
由此可知,汉中对于刘备是关系蜀汉生死存亡的战略要地,而对于曹操而言,如同鸡肋!因此,刘备后来命诸葛亮动员全部后备增援阳平前线,就证明刘备是势在必得。
而后来,即使刘备最害怕的曹操亲自率军而来,刘备依然具有必胜的决心:
——曹公自长安举众南征。先主遥策之曰:“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先主传)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刘备的决心有多大,因而决不可能在敌人没有增兵的情况下,自己考虑撤退的退路安全问题,并派重兵去切断自己的阁道。

5、军事上最基本的一点,撤退时应在自己的主力撤回后,才能切断阁道,阻挡追兵,从没有听说离撤退还遥遥无期时,就自己切断退路之一。
而且,如果这是刘备自己的撤退道路,虽然不是金牛主道,但毕竟在刘备身后数百里,自然是刘备的势力范围,哪里用的着派遣十余营的重兵去?如果切断自己后方的阁道都要如此重兵,那如果真的要去切断敌人后方的阁道,要出多少人马才能完成呢?

最后说一点,比如断案,我可以先证明某甲决不可能是杀人凶手,因为有不在现场证据,但是我并不能知道真正的杀人者,难道不可以吗?
我们可以先证明马鸣阁道不会在现在认为的地方,至于究竟在何处,可以今后继续研究、挖掘。兄以为如何?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12 23:1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历山学士于2006-01-12, 5:50:51发表
“阳平关的连接内外的道路呢?除了阳平关内汉中通向关中的险道外,只有陈仓道。”

这是不太合理的,其实现在通常都说“陈仓故道”在汉时并非一条道路,从宝鸡、大散关、到陕西凤县以后,两条道路是分开的。

陈仓道,应该叫古陈仓道或者陈仓沟道,由勉县沮水向北经百丈坡、观音寺、张家河、留坝的火烧关、瓦房坝到陈仓沟口(即连云寺,与连云栈道),张良庙(紫柏山麓柴关岭)、留凤关、凤县、出宝鸡大散关。

故道, 自勉县西行过阳平关镇、乐素河镇、略阳、徽县、两当县到陕西凤县与陈仓道北段汇合。

附:连云栈道始修于汉,南接褒斜栈道,自留坝武关驿镇的姜窝子向西北沿紫柏河而上经留坝县城(安山驿)、张良庙(紫柏山麓柴关岭)、留凤关,与陈仓道相连。

古代道路不少,但是可以证明的不多。
我也看到有那条陈仓道,但是之所以没有提出,因为以下:
1、此沟道东汉末年是否存在,目前不能确定;
2、此沟道位于汉中北部,即使有,当时刘备由于没有打下阳平也决不可能派重兵深入到此。
关于陈仓沟道,中国区域历史地理是这样写的:
——褒斜道与嘉陵陈仓道之间另辟有新道,经今陕西留坝县越岭与凤州相连,史称回车道,始凿于拓拔魏时期,实际可能比之更早。
因此,此道可考证的开始时期比东汉末年晚了好几百年,而三国志以及三国相关历史记载中,不见此道的记载,因此,并不能证明东汉末年已有此道。

兄最后引述的内容,不知来源何处?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12 23:5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先用word画一个地形示意图看看:

                                    至陈仓 ○                         ○ 长安
                    ○
       ○           河池
武都                  

            曹洪军

                                        ○     马鸣阁道3
                                                           沮县    ▲         夏侯渊军
                                              张郃军 ○      ○      ○ 汉中
                                                     广石  阳平关    南郑
                         嘉     西                 刘备大军    △定军山
                          陵     汉                  金
至阴平                     江     水         ○  牛
                                                 (今宁强)
                      马鸣阁道2 ▲          道
                   ○
            白水关(四川旅游)   ○

              马鸣阁道1▲        白水关(中国历史地图标注)

                             金
                            牛      ○
                          道      蕸萌关         马鸣阁道1——四川政府旅游资料
                     ○                          马鸣阁道2——厉山兄认为的地点
                    剑阁                         马鸣阁道3——鄙人观点


          至成都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13 00:0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另外问一下历山兄:
你说的中国战争史的观点,也就是兄所说第二种观点,究竟是来自哪一本中国战争史?
我这里有一本中国战争史,金城出版社,武国卿(前少将)著。
其中关于马鸣阁道的位置是这样的——今四川广元北朝天驿附近。
而且认为徐晃是在前面阻击刘备大军的,而此时刘备大军还在此阁道南面。我以为这种观点不符合曹操关于此战的评论,是错误的。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17 00:0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历山学士于2006-01-13, 5:45:44发表
这里的连云栈道其实就是三国时期的箕谷道。晓林兄去查一下我所说的路线,跟后来的回车道不是一回事。

回车道又名梁汉旧路、石门栈道、回车戍或回车阁道,始建于北魏正始四年(507)。因回车河(现凤县平木东河桥)而得名。北魏正始三年(506),朝廷派左校令贾三德领徒l万人、石工1000人.修复褒斜栈道。次年,开“石门阁道”至褒谷西江口,称之回车戍。南北朝时,凤陷氐羌,曲斜谷通梁,特取径于车道河,古回车道即此。

其路线是,从陕西留坝江西营向北沿西河、车道河,经狮子坝、柿树坝、凤县坪坎镇,从杏树坪沿嘉陵江支流安河折向西行,经过河口镇、洪光而到凤州镇。

沟通了褒斜道与陈仓道。

历山兄:图看到了,很不错。
不过有个问题:
图中好象画所谓连云栈道在回中道南面,也是连接陈仓道和褒斜道的,是这样吗?
可问题是这个根据何在呢?兄说这个连云栈道就是箕谷道,不知有何依据呢?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诸葛亮传)
由此可见,箕谷应在斜谷道,而且是位于接近关中郿的斜谷北端一带,而不可能如兄所言在回中道南面。
——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於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赵云传)
——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安定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进军围之。(曹真传)
由此也证明,驻军郿的曹真军后来击败了位于箕谷的赵云军,并随后转攻北方的安定。如果箕谷在兄图中位置,那么曹真深入的距离是过大了。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17 01:0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历山学士于2006-01-13, 5:47:56发表
其实,关城向阳平关也好,阴平向阳平关也好,三国时候道路是通的。不用到别的地方找证据,《三国志》就有了:

《钟会传》“会径过,西出阳安口,遣人祭诸葛亮之墓。使护军胡烈等行前,攻破关城,得库藏积谷。姜维自沓中还,至阴平,合集士众,欲赴关城。未到,闻其已破,退趣白水,。。。绪以本受节度邀姜维,西行非本诏,遂进军前向白水,与会合。”

《邓艾传》“维遂东引,还守剑阁。”

《姜维传》“维为邓艾所摧,还住阴平。锺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会攻乐城,不能克,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翼、厥甫至汉寿,维、化亦舍阴平而退,適与翼、厥合,皆退保剑阁以拒会。”

可见,钟会破阳安关口后下关城,后去白水会合诸葛绪军往攻剑阁。姜维从阴平欲向关城然后救阳安口。从阴平到关城再到阳平关(阳安口)是有道路可通的。

这里就牵扯到了对所谓关城的定位和理解问题了。
对于关城到底是指某座关,还是当时就有一个城关名字叫关城呢?
这里面牵扯到阳平关、阳安关、阳安口、关口、关头、关城等几个相关名词。
三国志词典认为:
——阳安口:关口名。又名阳安口、关头、关城。在今陕西宁强西北,南倚鸡公山,北榜嘉陵江,形势险要。自古为汉中循南栈道进入四川的交通咽喉。
——白水关:关隘名。一作关头。故址在今四川广原东北。为蜀北门户。
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分册(益州北部)认为:
——标注:阳平关(阳安口),等于认为,阳平关别称阳安口,既两者为一个地方。
——同时,又标注关城在今阳平关一带,
——同时,也标注白水关在今朝天驿一带。

总结一下:
一种观点认为:阳平关和阳安口是一个地方,也就是当年汉中的门户阳平关,今勉县西。关城是一个单独的地名。
一种观点认为:阳安口不是阳平关,而是关城的名字,关城是阳安口的简称。
这两种观点均认为白水关在关城南面的金牛道上,白水关不是白水县城。

我个人以为,这两种观点都有问题,尤其是从后汉三国时期军事部署的考虑上分析。
——六年,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及锺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然后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比至阴平,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故住待之。锺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会攻乐城,不能克,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姜维传)
从这段记载,我们应可以知道:前面说阳安关口,又说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再说关口,可见关口就是阳安关口的简称。
——恺围汉城,辅围乐城。会径过,西出阳安口,遣人祭诸葛亮之墓。使护军胡烈等行前,攻破关城,得库藏积谷。(钟会传)
从这段记载可知:阳安口就是关城。而且,钟会绕过汉城向西去阳安口并攻克之前,刚刚经过了诸葛亮之墓,而诸葛亮墓正在沔阳。
那么最关键的问题出现了:到底钟会派胡烈进攻的阳安关在哪里?请看记载:
——蜀记曰:蒋舒为武兴督,在事无称。蜀命人代之,因留舒助汉中守。舒恨,故开城出降。(姜维传裴注)
由此可知,蒋舒留在关城,是为了助汉中守,而向西出了阳平关,就不再是汉中郡地盘,而且阳平关是汉中西面的屏障,蒋舒要助汉中守,自然应驻守在汉中西边的阳平关上,怎么可能跑到武都、梓桐交界的所谓关城去呢?
而且,从军事地理考虑,姜维既然制定了不守汉中外围据点,而坚守城堡等敌军疲惫后再反击的战略,那么最重要的就是阳平关了,如果阳平关无人驻守,魏军占领之后,就彻底切断了汉中与蜀地的联系,以后想反击,也要先攻克险要的阳平关。这是无论如何说不通的。但是,如果认为所谓关城(阳安关)在阳平关西面很远,就出现了这个军事上极不合理的阳平关这个要点无人防守的现象。
因此,我认为,应综合几种观点和历史记载来看待这个问题:阳平关其实就是阳安关,也就是所谓的关口、关城,这些其实说的都是一个地方:著名的汉中西门户——阳平关。
而并不存在什么位于今天阳平关的关城。因此,所谓马鸣阁道位于关城南面的说法也是不合理的。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19 20:0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如果历史没有记载,我们自然可以推测。关键是有明确记载的:
——太祖闻,甚喜,假晃节,令曰:“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克夺贼计,善之善者也。”
——刘备断绝此阁道的目的,曹操说的再清楚不过了: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
而不是所谓的防止撤退时被敌人切断后路。因此,刘备的所有作战行动,但是都是围绕攻克汉中进行的。
而且,从当时情况看,魏军没有主动采取过进攻行动,而都是敌人打过来,拼命抵抗的动作。因此,突然冒出来个穿插敌后数百里,目的竟然是防止敌人自己切断阁道,实在是说不通的。
如果说是徐晃去断道,还有一点军事可能性。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21 16:1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历山兄:
不是我被拌住,而是这个资料我以为最具有权威性。

1、兄所列举的《蜀鉴》,乃南宋时期的产物,距离三国年代已远,当不能与三国志记载的准确性相提并论。
2、《读史方舆纪要》更是晚至明末清初的作品,其这段话自然是抄录蜀鉴的无疑。因此,也并不具备与三国志记载抗衡的资格。
3、至于兄引用的《华阳国志》附一,虽然《华阳国志》的写作年代很早,确有权威性,但是兄引用的这段话,实际上并不是《华阳国志》本身的内容。从语言和用词看,当是现代人自己的观点,好象在这些附录的最后,有一句:
——1976年任乃强再稿。
如果这乃是此人1976的意见,我以为不具有权威性吧?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21 16:1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另外,就是单看——《蜀鉴》载:马鸣阁,寰宇记曰在今利州昭化县。按蜀志,曹操曰此阁乃过汉中之平阴,咽喉之要据,
我们能如何理解呢?曹操这样说,不正是表示此阁位于汉中到阴平的咽喉处吗?
请注意,此时刘备大军以到阳平南面,而此时汉中到阴平的路线总不能走白水吧?那不是等于从敌后去阴平?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21 16:1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对了,《蜀鉴》说的也不是第一手资料,而是引用北宋《太平寰宇记》的内容。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21 16:2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我考虑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马鸣阁并不是一个非常专用的地名,而是在很多地方都有,就如同箕谷仅仅在褒斜道上就有一南一北两个一样的道理。
所谓马鸣阁,我分析这样的地名大致来源于:阁道在这里异常险要,马匹每每走到这里,都惊惧嘶叫不敢前行。那么很有可能一些险要的阁道都有这样的称呼了。而南面的那个马鸣阁更加有名,因此后人才会张冠李戴的。
有很多历史、地理学者,确实对于军事知识有所欠缺,因此不少解释其实是不能符合基本的军事规律的。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21 16:2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箕谷的箕,大致就是形状如箕,
比如附近有箕水,或箕山,也就是形状如同箕的小河或者山峰,其形成的山谷或河谷可能就都可被当地人称为箕谷。
只不过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名号的很少。


推荐贴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0 14:1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3916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