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青蓝于2005-09-03, 12:35:40发表
有谁告诉你不是的呢?您怎么不负责提出你的证据呢?哦~ 你脑子里生成的,我都说过了,有什么不是你脑子里生成的疑问呢?
马谡失败的原因在敌,我双方记载里有着明确的表示:“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
很明显,蜀方指出马谡违节度,举动失宜即使是笼统说法,那么,不听劝柬舍水上山,依阻南山,不下据城不是举动失宜了?这至少比您老人家用脑子去说马谡失败是诸葛亮责任要好很多。
喔~` 袁子?那么诸葛亮战士不满5万可从来没听您老提过,还一下子挂掉三万,张合还真没必要怕这无险可首的街亭呢~` 直接冲过去砍掉诸葛亮得了,还用疑而不前?
咦?某些人怎么没回答我的问题,诸葛亮就在5里而且是策应王平,收拾散军的怎么却成了王平?由王平坚而不动,直至收拢诸营遗并可知方徐徐退还可知,诸葛亮大军在近的说法简直就是经不起推敲。
而王平千余兵能借着挡下张合等到诸葛亮来,马谡为啥还不得不上南山阻敌?这是哪个傻瓜的理论来的?谁说无险可守?王平不就办到了?可见某人说兵败责任不在马谡,他老人家自己的观点都把自己打倒了。
也是,某些人平常嘴里常常说的军事常识到这回诸葛亮就在5里外看着前军溃败自己不帮助一下却不见说“奇”也实在难得,更难得的是前军诸营遗并全都是王平收拢的,大概那散卒只得见王平,没看见王平附近的诸葛亮,都去跟王平混了。
袁子曰:亮之在街亭也,前军大破,亮屯去数里,不救;官兵相接,又徐行
至于某人说的诸葛亮在前军大破时是在走来的路上,很明显,这里记载可跟您老的说法出入很大。这里说的是诸葛亮在马谡败时就已在街亭了。
某些人就是无脑!!!
总想把部下的建议和敌人的评论都加到诸葛亮的命令中,可笑,可叹!又出来一个写演义的高手,可以轻易地把别人的功劳都算在自己喜欢的人头上。
历史明明写的很清楚:
——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这要是诸葛亮的命令,那马谡(本就是把诸葛亮奉若神明的家伙),还用王平苦谏?动脑子想想。
——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这更是敌人观察出来的马谡败因,关诸葛丞相什么事情?
请注意一点,马谡的败因,并不是诸葛亮的命令,至于诸葛亮的命令是什么,蜀汉历史不愿说,后人也没办法。不要有点好的就往诸葛亮头上按。
什么叫举动失宜?前面说的是部署失当,举动失宜其实是指的后来马谡看到战场局势不利,不知道该怎么处置,只好丢弃部队逃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