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秋孤寒于2005-08-10, 9:31:47发表
也探讨几句:
《袁绍传》载“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其中所说的兵力只是战前部署,实际情况会有一些出入,起码这里有没有包括并州部队,并州后来有没有参战都不得而知(史无记载嘛),当然,从“绍众十余万”再考虑战争结果,一般认为袁绍军大约十二三万,但说精确到11万恐怕就有些死板了。
按《武帝纪》,“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放在袁绍进至官渡之前,时间是八月,而袁绍派出刘备韩荀骚扰许下却是在“久相持於官渡”之后的事,再看看曹操诸将的动向:
曹仁:进献攻打刘备之言,说明是在官渡,而“仁尽复收诸叛县而还”当然也是回到官渡,随后在到鸡洛山破韩荀,与史焕等劫粮车,一切活动都是围绕官渡。
徐晃:参与白马、延津对颜良文丑之战,接着到许昌南面平祝臂,又回来和史焕到延津的故市劫粮,同样是围绕着官渡。
曹洪:与徐晃一起破祝臂,后来成了守大营的主将,期间恐怕不会一直躲在隐强吧。
于禁、乐进:从延津撤兵,转了一圈还是转到官渡,其中于禁更是亲自督守土山。
史焕:好像专管劫粮,但只要看他的官职是从中军校尉到中领军,显然是曹操亲卫部队之一。
夏侯渊:本传记载官渡之战时为督军校尉,督军粮是破袁绍之后的事,当时是任峻。
另外,满宠不过一个地方官,李通带有强烈的民团性质,都可以不计入曹操的主力部队。
实际上,在袁绍主攻官渡的情况下,曹操在后方安排强大的机动部队,不仅毫无必要,而且一旦前方吃紧,反成愚蠢的“添油”打法。而且在算法上,仅凭曹仁、徐晃、史涣等几次敌后战术行动,就将他们划出官渡大营,只看到出没想到进,恐怕说不过去,称后方战役预备队更是没有根据。
孤寒兄:探讨一番。
1、这里精卒十万,自然是步兵十万,骑万匹,则是骑兵一万,加起来就是11万,而如果说总兵力十余万,自然11万也是十余万。所以,说袁绍发兵11万是比较准确的。
2、并不是这样的,两个事件相距很近。
——先主传:曹公与袁绍相拒於官渡,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公应绍。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关羽亡归先主。
可见,袁绍派刘备南下偷袭,竟然是在关羽叛归之前。可见,袁绍偷袭曹操后方是与官渡作战同步进行的。
你大概没有在部队待过。部队由于行动比较麻烦,因此,总指挥会召集各地的指挥员来开会部署,当然曹军开会的地方是在官渡,但是不代表来开会的将军的部队都在官渡。就是这个道理。曹仁前来官渡当面请示作战,随后可以马上骑马返回部队指挥作战的。
所谓战役机动兵力,自然不可能一直躲在隐强,而是打完就返回战役预备队的集结地,也就是官渡到许县之间的某地。
3、战役机动预备队在平原地区作战的重要性,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有介绍,可能大家还不很清楚。由于敌军可以利用平原地形经常渗透进来,包抄后方,因此,战役预备队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