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关羽和孙吴
性别:未知-离线 云飞羽--亮亮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0
功绩 51
帖子 142
编号 37817
注册 2005-4-29


发表于 2005-5-22 21:2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孙吴方为自己进攻荆州找了两个理由。
    一、关羽传:“先是,(孙)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二、吕蒙传:“羽尽禽禁等,人马数万,托以粮乏,擅取湘关米。权闻之,遂行。”
    观此,则有人大叹关羽妄自尊大,破坏了诸葛亮所规划的“隆中对策”,没有“东和孙吴”,直接导致自己的败亡,实是失荆州的罪魁祸首。笔者对此却有不同观点,现试论之。



    其一,很显然,这又是孙权搞的一次政治婚姻。为什么要说“又”呢?因为孙吴与蜀汉的政治婚姻在此之前还有一次。我们先来谈谈上次的事。
    先主传:“(孙)权稍畏之,进妹固好。”
    赵云传注引云别传:“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
    先主穆皇后传注引汉晋春秋:“先主入益州,吴遣迎孙夫人。夫人欲将太子归吴,诸葛亮使赵云勒兵断江留太子,乃得止。”
    先主穆皇后传:“先主既定益州,而孙夫人还吴,群下劝先主聘后。”
    法正传:“(诸葛)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初,孙权以妹妻先主,妹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侍婢百余人,皆亲执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
    从上所引记载可知,孙夫人实在不怎么样,骄豪、纵横不法、内欲将后主还吴,而且还吴后再没回来。很明显,此次政治婚姻虽达到了初期的联合目的,但最终是以不快收场的。
    而数年后,孙权竟欲故技重施,欲索羽女。这似乎有点不合情理。刘备方面还没找你说事,你倒好,自己硬要揭开伤疤给别人瞧,不是很奇怪吗?试问你是一个大老板,将妹妹嫁给另一个大老板。而你妹妹偷了人家的钱跑,被他家的保安当场捉住,闹至分居。你还好意思要对方管家的女儿嫁给你儿子吗?面对此种人物,佛也有火!
    而《三国演义》中作者如是代关羽辱骂其使。([志]中关羽的其它言论皆有载,唯此处无。)
    第七十三回:“云长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其实,按情理推知,即使关羽有骂过,亦应会在孙夫人之事上做文章,而不会有将自己和孙权作虎、犬之比。
    当然,我们不能仅因其不合情理就认为其事为虚。但这件事,似乎是吴人自己找骂......(或者说,吴人故意激起关羽的怒气,从而得到个借口。)



    其二,按吕蒙传所言,则关羽因新收降卒数万,因粮少而擅取其米,则是关羽的不对。
    今据吴主传二:“会汉水暴起,(关)羽以舟兵尽虏(于)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
    此与吕蒙传记载有冲突。据其所书,俘虏三万人马皆以舟兵送至江陵。则未曾多出人来,还少了送降兵回江陵的人。不得粮乏也。恐此又是吴人诡辩之辞。
    另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三国西晋时期》,《三国志辞典》和《三国志集解》,湘关至前线襄阳相距千余里,关羽安得擅自取之?既便其派人去取,别人会卖一个小小官员的帐吗?



    这些所谓的理由,也就是孙吴方夺人城池后还非要害人性命不可的原因。他们要的就是死无对证,而后再制造诸多借口,将过错推到关羽身上。因此,我们在吴人论及关羽、论及荆州时,对他们言论的真实度应当打个折扣,不能全信。



    另外,鲁肃传:“及羽与肃邻界,数生狐疑,疆场纷错,肃常以欢好抚之。”
    有很多人拿这条记载来说事,真是奇了怪了!如果说关羽“数生狐疑”的话,则对方必有令其生疑的举动,这又应该怪谁?鲁肃难道不应该为了释其疑而“以欢好抚之”吗?就好像某人深更半夜闲着没事去爬围墙,身为警察的你会不会觉得他有问题?这时侯他需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合理的解释?难道因为他个人的“行为不检”而反去怪你这个警察没事找事吗?而刘备交抒关羽荆州重托,他当然得小心对待。我看此条记载反而说明了关羽极度负责。



    附录:吴人于荆州之战后所作鼓吹曲。
    梁 沈约《宋书》卷一二《乐志四》
    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十八《吴鼓吹曲》
    题 韦昭 著
    《关背德》
    《古今乐录》曰:“《关背德》者,言蜀将关羽背杰吴德,心怀不轨。孙权引师浮江擒之也。当汉《巫山高》。”
    关背德,作鸱张。割我城邑,图不祥。称兵北伐,围樊、襄阳,嗟臂大于股,将受其殃。巍巍夫圣主(《宋书》作“吴圣主”),睿德与玄通。与玄通,亲任吕蒙。泛舟洪泛池,溯涉长江,神武一何桓桓,声烈正与凤翔。历抚江安城(当作公安),大据郢都。虏羽授首,白蛮来同,盛哉无比隆。
《关背德》曲凡二十一句。其八句句四字,二句句六字,七句句五字,四句句三字。



    《通荆门》
    《古今乐录》曰:“《通荆门》者,言孙权与蜀交好齐盟,中有关羽过失之衍,戎蛮乐乱,生变作患。蜀疑其眩,吴恶其诈,乃大治兵,终复初好也。当汉《上陵》。”
    荆门限巫山,高峻与云连。蛮夷阻其险,历世怀不宾。汉王据蜀都,崇好结和亲。乖微中情疑,谗夫乱其间。大皇赫斯怒,虎臣勇气震。荡涤幽薮,讨不恭。观兵扬炎耀,厉锋整封疆。整封疆,阐扬威武容。功赫戏,洪烈烦章。邈矣帝皇世,圣吴同厥风。荒裔望清化,化恢弘。煌煌大吴,延祚永未央。
    《通荆门》曲凡二十四句,其十七句句五字,四句句三字,三句句四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云飞羽--亮亮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0
功绩 51
帖子 142
编号 37817
注册 2005-4-29


发表于 2005-5-26 16:1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兄台的视而不见太明显了吧”

    引用的这两段体现了什么?关羽之傲?
    另,这两段说的是同一件事,却各有“千秋”,该认同哪一段而否决哪一段?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云飞羽--亮亮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0
功绩 51
帖子 142
编号 37817
注册 2005-4-29


发表于 2005-5-27 16:1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楼主明显是站在蜀国和关羽的角度来说话”有哪一句不实?

“赤壁之战,借荆州,刘备入川的时候孙吴牵制了曹操的兵力,蜀国欠了吴国很大的人情,随后刘备负约在先,兵戎相见争三郡在后,是他负孙吴在先”,这才叫“站在吴国的角度来说话”吧!

“孙权向关羽求亲,实在是政治联姻,试探关羽的态度,怎么能叫做没有脸?”,可以换个话题试么?为啥仅选此敏感话题?

“还有,请楼主看看三国志,孙权为什么叫孙夫人回东吴?”,直接说好了。

“孙夫人的表现,过去的贵族家的女子十有八九都这样”,何以见得。

“再看刘备对自己的历代妻子也一贯不怎么样,估计二人根本也没什么感情”,本来就是一场政治联姻,不需要有感情。可孙夫人是代表着孙吴一方到了蜀汉阵营,她的态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云飞羽--亮亮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0
功绩 51
帖子 142
编号 37817
注册 2005-4-29


发表于 2005-5-30 17:0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孙权赤壁之战救了刘备”,也是自救。
    “又把江陵借给了刘备”,仅借一江陵,却要整个荆州来换?
    “刘备入川的时候孙权一直在合肥与曹操对峙”,麻烦详列。
    “这些都是事实,怎么能说是站在孙吴的角度说话呢?”忽略了其他因素后,自然成了单一的角度。

    “而楼主的分析大多是自己的想象”,这篇的想象部分......不多吧......

    “孙权让孙夫人回家,是孙权想攻打西川”,这......为啥要攻打西川......就得叫孙夫人回家?阿斗的作用是......
    “刘备说了一些冠冕堂皇的话,为刘璋向孙权求情,然后自己去夺西川,孙权愤怒得不行,说,“是儿竟如此奸诈””,这本来就是孙吴方一厢情愿的想法,“跨越荆州去攻打益州”!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云飞羽--亮亮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0
功绩 51
帖子 142
编号 37817
注册 2005-4-29


发表于 2005-5-31 16:4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他的大局观仅仅停留在直取襄阳,许都,而没有想到诸葛亮的用意,这是他失败的地方。”这方面俺在[关羽北伐时间考]和[关羽为何成孤军]中做过详诉。

    “想想他连刘备的小舅子也不买帐,要“还当治之”。大意失荆州是必然的了”,应该买这个帐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云飞羽--亮亮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0
功绩 51
帖子 142
编号 37817
注册 2005-4-29


发表于 2005-6-10 00:0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嘿嘿,眼都看花,其他的就不多说了。

    “看了楼主的大作,极力为关羽和刘备粉饰实在看不下去了,故讨论之”  
    嘿嘿,俺也正是因为看不过去某部分人对关羽和刘备等人的极力诬蔑,才会著文以论之。

    “把这三万人送回江陵,不等于关羽不缺粮”,的确。
    “把这三万人送回江陵的途中,他们要不要吃饭?这时候的粮食从哪里来?还不是从关羽的军粮中拿出来?”,也对。
    “关羽自己的部队要不要吃饭?”,要。
    “有没有可能把从前带去的粮吃光了?”,可能。
    “凭什么说关羽缺粮不可信呢?”,转移视线!俺啥时候说啥啥的不可信?俺说的是取远在千里以外的“湘关米”不可信。

    “大火来了,我灭了火,顺便就了一个自己没能力跑的人,难道对那个人没有恩?”,那就拜托A兄不要灭,把自己也烧死得了。
    “赤壁之后,荆州作为战利品,理应按照功绩来分,刘备却先下手,抢夺胜利果实?还不无耻?荆州的大部分,按照战利品,本应就属于东吴的”,汗......
      “孙权在赤壁后,和曹操在合肥的对峙,请楼主自己去看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写得很明白”,那又咋样?
    “什么叫做跨越荆州占有益州是东吴一相情愿的想法?从荆州到益州之间的江陵、夷陵这些地盘本来就是周瑜打下来的,借给了刘备,结果要通过这些地盘,刘备反而不让,假意给刘璋求情,耍了一把东吴,换谁谁不愤怒?自然要拆散已经没用的政治婚姻了。刘备如此耍东吴,东吴当然想带走阿斗来要回地盘了”,那江夏那一段就应该任你通过?刘备方可是以江夏“换”了南郡之地。
    “要说无耻,刘备在三国中真是天下无敌。后来被陆逊一把大火,烧得如丧家之犬,可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嘿嘿,比孙权左右逢源还无耻,比孙权在盟友背后捅刀子还无耻......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云飞羽--亮亮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0
功绩 51
帖子 142
编号 37817
注册 2005-4-29


发表于 2005-6-10 23:4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1)“既然承认关羽缺粮,那么楼主说的关羽送走了降兵,不缺粮就站不住脚了”,俺啥时候承认了关羽缺粮?
    “楼主自己看看,你有没有说关羽不会缺粮?说过的话为何不肯承认?”,嘿嘿,或许是俺说得太绝对,可俺也不仅是因此一点而下的结论,重点是当时不可能去取湘关米。
    “下面请楼主出示湘关距离襄阳千里之遥的证据,湘关的地理情况我不太了解,三国志和资治通鉴记载的也不多”,可参考[三国志集解]、[三国志辞典]、[中国历史地图集之三国西晋时期]。

    2)“江夏的北岸在曹操手中,太守是文频,只有夏口在刘备的手里,用它换南郡,呵呵”,南郡全在孙权手里么?
    “我用一块钱,换楼主10块钱,行不?”,这个比喻......不太恰当......而事实是,他们换了。
    “再者,看出楼主明显对三国时候的地理不熟悉,周瑜进军的路线,从柴桑-赤壁-江陵,下一站是西川,用得着路过江夏吗?”,是吗,那为啥孙吴每次攻荆州都是从江夏入手?咋不去攻江陵?幸好俺还知道湘关在哪......

    3)“救火的时候,我大可以只救自己,不用救你,让你被烧死。省得救了人人家还不感恩。”,可以,可你别叫俺帮忙嘛。你为啥要叫俺帮忙呢?

    4)“看看鲁肃去荆州之前和孙权说的话,是两手准备,能联合刘备最好,如不能,自己也有打算,不一定非要联合刘备不可”,刘备集团......也可以有三四手准备......能联合孙权最好,如不能,自己也有打算,不一定非要联合孙权不可......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云飞羽--亮亮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0
功绩 51
帖子 142
编号 37817
注册 2005-4-29


发表于 2005-6-12 11:2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呵呵,承认了就好,别自己说的话不承认。”
    嘿嘿,一不小心被A兄的断章取义给绕了进去。
    引自文内:二、吕蒙传:“羽尽禽禁等,人马数万,托以粮乏,擅取湘关米。权闻之,遂行。”  
    其二,按吕蒙传所言,则关羽因新收降卒数万,因粮少而擅取其米,则是关羽的不对。
    今据吴主传二:“会汉水暴起,(关)羽以舟兵尽虏(于)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
    此与吕蒙传记载有冲突。据其所书,俘虏三万人马皆以舟兵送至江陵。则未曾多出人来,还少了送降兵回江陵的人。不得粮乏也。恐此又是吴人诡辩之辞。

    从吕蒙传可得知,关羽是因“尽禽禁等,人马数万”,才“托以粮乏,擅取湘关米。”粮乏的原因是多出的数万降兵。
    然吴主传却言“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
    于是俺推断其“不得粮乏也。”所针对的原因是“多出来的数万降兵”。
    而俺说“或许是俺说得太绝对”,是针对“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中的时间差而言。(至于关羽对待俘虏的态度则不得而知,各种可能都有,无法推断。)
    时间差有三:
    1、“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直接“送江陵”。
    2、“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清点整理后立即“送江陵”。
    3、“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带在身边消耗到粮乏后“送江陵”。
    哪种可能性大?俺倾向第2种,导致俺的推断。但第1、3种虽可能性小,也不代表不可能发生。此为“绝对”的由来。

    “你什么时候说过重点是在湘关距离前线远了?说过的错误的话自己不承认,没说过的话往自己脸上贴金”
  引自文内:另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三国西晋时期》,《三国志辞典》和《三国志集解》,湘关至前线襄阳相距千余里,关羽安得擅自取之?既便其派人去取,别人会卖一个小小官员的帐吗?
    嘿嘿,或许是俺高估了某些人的理解能力,完全抓重点不到,难怪老是跑题。
    既然关羽无法擅自取到距己千里以外之米,那这段[吴书]中的话还有可信度吗?这也是直接导致推翻此段记载和“不得粮乏”这一推断的原因之一。

    “湘关距离前线的距离,可不是你这么一说就行的,要让人信服,引用出来看看”,也只有A兄在此胡搅蛮缠,书也引给你了,自己去查吧。

    “楼主真行啊”,这句倒不假!

    “南郡全在孙权手里么?不全在,但是南郡的地理位置比江夏要重要的多,是襄阳通往荆南四郡的必经之路,也是通往西川的必经之路。”
    孙吴方也想刘备处于抗曹第一线,而不是自己去承受。

    “江夏距离东吴比江陵距离东吴要近,当然要先攻打近的,先打江陵补给线要长,再者杀黄祖也是为了报仇,明白不?”
    是罗。因此孙吴方以离自己较远的江陵,换取离自己较近的江夏。明白不?

    “看到后来王睿灭吴的时候的路线了吗? 益州水师-江陵,千里飞船直到南京,可没听说和江夏有什么关系。”
    看到邓艾灭蜀时偷渡阴平没......

    3)“这话可真是无赖啊,诸葛亮“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备在樊口,日夜盼周瑜水军”谁和谁求救啊,可没见过孙家和刘备求救的事情。”
    如此说来,小鲁还真如演义中语,是去奔丧去了......

    “刘备除了和孙权求救,还有什么准备,没见过,只见过后来鲁肃说的“将欲远窜”而已。”
    没见过=没有!强!请问这世上A兄没见过的东西有多少?都不存在?强......另外,“将欲远窜”不是准备之一么?孙吴方的“降”不也是准备之一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云飞羽--亮亮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0
功绩 51
帖子 142
编号 37817
注册 2005-4-29


发表于 2005-6-12 11:5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即使是舟兵送降兵回江陵,也是要吃粮的吧。和前线的相比吃的粮食也不会少多少吧。”
    具体时间和数量不明。
    “如果关羽军粮足够,那么三万降兵在前线也是吃,在江陵也是吃,有什么区别呢”
    运输......
    “湘关粮,如果硬要取的话,派个小官员对方不会买帐,派支小部队去抢不就行了”
    因此,孙吴方存粮地是真空地带,无兵驻守......

    “鲁肃去奔丧的主要目的的确是试探刘备的态度,不过不代表东吴要打就非要有刘备不可,当然有刘备帮忙再好不过”
    嘿嘿,总之是找帮手来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云飞羽--亮亮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0
功绩 51
帖子 142
编号 37817
注册 2005-4-29


发表于 2005-6-13 17:0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我的意思是即使这些舟兵、俘虏什么的回了江陵也还是要吃东西的,除非关某不给他们吃,让他们挨饿,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总之粮食消耗是持续的”
    粮食消耗肯定是持续的,可消耗多少呢?会不会导致关羽军缺粮的情况出现呢?如果关羽军真缺粮的话,他是先顾自己的部队还是降兵呢?

    “从江陵运输到襄樊前线,应该没啥大问题吧。不比以后诸葛亮北伐时运输队在群山里运输,那时候运输是个大问题,这时应该没啥问题吧~”
    运输是没问题,只是多了项手续而已,这既是区别。

    “湘关地理不知。不过难道竟位于东吴纵深地带?那么东吴“撒谎”的技术含量也太低了;如果很靠近当时东吴边境地带的话,抢粮是完全有可能的”
    湘关确实是在东吴和蜀汉的边境地带。正因此,也会有相当的兵力驻守,不是你想抢就抢得到的,何况是身在前线的“关羽擅取”。

    “是找帮手。不过有个主次。有帮手最好,没帮手也不一定死。不比刘备,没帮手就死了”
    啥话?为啥刘备没帮手就一定会死?另孙吴主战派多还是主降派多?如若不是小鲁成功找回帮手,是战是降还不一定......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云飞羽--亮亮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0
功绩 51
帖子 142
编号 37817
注册 2005-4-29


发表于 2005-6-22 18:0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关羽的军粮乃是来自江陵及荆州诸郡县,降兵回江陵,吃江陵的粮食多了,自然会减少运送到军前的粮食,所以关羽缺粮很正常。除非关羽不让他们吃,让他们挨饿”
  还是老话:粮食消耗肯定是持续的,可消耗多少呢?会不会导致关羽军缺粮的情况出现呢?如果关羽军真缺粮的话,他是先顾自己的部队还是降兵呢?
    另也别忽略一点,关羽在荆州平平安安地经营了多久?数年的整军备战后,会缺粮么?

    “运粮既然不要什么花费,那么江陵城中粮跟军中粮就没什么区别了,不会像诸葛四川运粮那样花费那么大成本”
    还是老话:运输是没问题,只是多了项手续而已,这既是区别。

    “湘关既在前线,那么当时孙刘尚是盟友,孙即使要防范刘,也只须守住战略要地即可,另外东吴也没料到关羽居然会下作到去抢盟友的粮仓,所以没在粮仓派重兵也是很自然的事。”
    以己度人,既然自己有背盟的准备,自然会提防对方背盟。

    “刘备已经到了日夜望东吴兵来救的山穷水尽的程度了,不是东吴来救,他能干什么?”
    嘿嘿,首先,A兄所引“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和“日夜盼周瑜水军”全都出自[江表传]的记载,可A兄没一并引上紧接其后孙盛的评语:为吴人专美之辞。
    至于刘备能做什么的可能性太多,而孙刘联盟是由孙吴方主动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云飞羽--亮亮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0
功绩 51
帖子 142
编号 37817
注册 2005-4-29


发表于 2005-6-23 19:5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这里主要是讨论一个缺粮的可能性的问题,即关羽抢粮的动机的问题。”
    可不巧的是,此一问题是建立在“羽尽禽禁等,人马数万,托以粮乏,擅取湘关米。权闻之,遂行。”此条记载之上。莫非阁下仍认为关羽能够取到千里之外的湘关米么?如若持否定态度,则此问题已失去立足的基础,谈而无益。

    “哦?莫非此时东吴已准备背盟了?有何佐证?”
    汗!

    “由孙吴方主动的,就能代表刘备没有东吴窘迫?周瑜给孙权分析破曹可能性时,好象没把刘备那点军队算进去吧”
    窘迫又如何?不代表其不能有其他准备吧。孙吴别把小鲁派来不就啥事都没有了么?
    周瑜给孙权分析破曹可能性时,确实没把刘备“那点”军队算进去。那又怎样?可证明其在无刘备的帮助下能成功破曹么?不能。这只是周瑜单方面的想像。况他其时还不知小鲁已联刘,当然不可能把刘备“那点”军队算进去。

    “此外,鲁肃劝孙权回绝曹操时,以归降后的处境譬喻;周瑜给孙权分析破曹的可能性时,以阐述曹操军的劣势来安孙权的心,二人并未提到刘备军”
    鲁肃传: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
    魏书及九州春秋曰:曹公征荆州,孙权大惧,鲁肃实欲劝权拒曹公,乃激说权曰:“彼曹公者,实严敌也,新并袁绍,兵马甚精,乘战胜之威,伐丧乱之国,克可必也。不如遣兵助之,且送将军家诣鄴;不然,将危。”权大怒,欲斩肃,肃因曰:“今事已急,即有他图,何不遣兵助刘备,而欲斩我乎?”权然之,乃遣周瑜助备。
    为何只提“鲁肃劝孙权回绝曹操时,以归降后的处境譬喻”,而置其上下两段记载于不理?有提刘备否?
    另,“鲁肃劝孙权回绝曹操时,以归降后的处境譬喻”时,为何要提刘备?不明,不明。

    “所以我认为,东吴方是把刘备军当作奥援,而并不是没有刘备军他们就会投降”
    “奥援”当作何解?
    当然并不是没有刘备军他们就会投降。这样说太过绝对。投降,只是可能性之一。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云飞羽--亮亮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0
功绩 51
帖子 142
编号 37817
注册 2005-4-29


发表于 2005-6-23 20:3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阁下的意思想必是湘关太远,关羽即使想抢,也救不了军队的缺粮危机。现在我想说的是,如果在千里之内,除了湘关,没有别的粮仓的话,则关羽抢湘关粮仍是可能的”
    嘿嘿,俺说的是关羽不可能擅取湘关米。
    1、前线距湘关千余里,关羽分身乏术。
    2、大部队都在前线,后方仅留些守城之兵,如何去抢其屯粮重地。
    3、既然缺粮,当然就近解决,否则有远水难救近火之嫌,关羽又如何会作其无谓之事。
   
    “既有这句话,下面的问题并没有太大的分歧。我的主要意思是刘备比东吴更窘迫得多,更需要结盟,刘备依赖东吴的地方比东吴依赖刘备的地方多”
    俺从始至终都未曾以肯定的语气说过“无刘备则孙吴必降”,反是各位在反复诉说着“无孙吴则刘备必死”。
    俺之所以写了这么多“挺关”的东东,无非也就是想大家在对待历史人物的评定时不要太过绝对。必竟我们离当时相去甚远。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0 21:0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188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