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lilis 于 2006-5-6 20:07 发表
哈哈,找到出处了,李严朋友看你怎么解释。
《劝将士勤攻已缺教》篇“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较变通之道于将来。”
》》》关于这段“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琅琊杨文理曾提出一种看法,即箕谷之战赵云犯的是“不戒之失”,即疏忽大意被敌偷袭,按曹真本传“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安定民杨条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进军围之条谓其众曰:“大将军自来,吾愿早降耳。”遂自缚出,三郡皆平。”并无曹真亲自与赵云交战事,而箕谷地形也容不下大军会战,当系派小股轻锐入谷突袭,赵云一时失机,不过反应迅速,“不至大损”,这样赵云传中“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同上文就可以解释通了,论兵力曹真督诸军,兵力多于赵云疑兵,但实际参战兵力并不多,但皆精锐。
》》》其实以个人见解,这句话重点是在祁山战场,更重在街亭,赵云只不过是做为一方面军统帅,且确有过失,被拉来和马谡陪绑的。按张郃虽督五万步骑击亮,但以他的行军速度判断,急行军而来的张郃部肯定不是全师,更可能只是少数先锋骑兵部队,参战兵力甚至可能少于马谡前锋军。只是因为马谡“舍水上山,举措繁扰”,才“大为郃所破”,而从王平仅以千余众就使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可见张郃当时手头上的兵也并不太多,才不敢冒进。
》》》是以,所谓“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盖指实际参战部队兵力对比,而非魏全军实际兵力也。而后“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更是说明了因用将不利而使两场本应胜利的战斗失败让孔明的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