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诸葛亮的“躬耕于南阳”与周瑜的“羽扇纶巾”, 这些不过是文言文压韵顺口的需要
性别:男-离线 伟君子
(野驴楚才)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西将军
功绩 24
帖子 2397
编号 36946
注册 2005-4-16


发表于 2005-4-18 22:3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我第一次接触三国志系列的游戏,已经是三国志9了,到现在在发现这个论坛,不过我发现这个论坛的人好厉害呀,尤其在一个三国人物前十位的主题中,他们争论的时候,竟然质问对方,到底读有没有读多三国志,我汗呀  ,我没有读过。在这个论坛谈论的好多东西我都不是很清楚呀,大家简直太厉害了。
 言归正传,前两天看到有人论证周瑜羽扇纶巾的问题。我就发表一点我的看法。这是我第一次发帖,希望大家指正。
  诸葛亮自己说“躬耕于南阳”,而宋词苏东坡的《念怒娇 赤壁怀古》里有周瑜“羽扇纶巾”的说法。后人为此而争论不朽。
 有人根据史书,来论证周瑜“羽扇纶巾”的正确性。关键是苏轼知道这个历史么。这是他说的话,假如他不知道这些历史,那一切论证都失去了基础。我感觉。苏轼作为一个书生,虽然读书无数,也不一定十分肯定“羽扇纶巾”的来拢去脉。那些专家可以论证一大堆,是因为他专门找了资料。要是苏老在写诗之前还去查查史书,那还豪放的起来么。而且那时侯说不定“羽扇纶巾”的形象在民间已经定格为诸葛亮的专有装束了。
  我的观点是,按只不过是古人在文言问中押韵的需要,一种大概的说法。说白一点,就是为了图个嘴顺。“羽扇纶巾”因为诸葛亮而让人印象很深,所以苏轼即兴赋试时才会脱口说出这样的话,即兴的东西是不能随便该的,否则气势就没有 了。这是常识。
 诸葛亮说自己“躬耕于南阳”,也是如此,襄阳南阳相隔很近,而且在刘表以前,南阳是荆州的治所,名气在襄阳之上,刘表是因为南阳被袁术占了才把治所改在襄阳的。诸葛亮说自己在南阳有南阳在当时人心中的地位比较高习惯说南阳的原因,同时,也有刚才说的为了顺口的原因。不过本人是襄阳人,同时也不了解压韵的理论,可能在这个问题上不能更深入的探究了。
  其实这类问题也不少,辛弃疾的什么口怀古,一时间忘记了,说元嘉时,希望封狼居胥,这是汉朝卫青的典故,南朝宋不可能封狼居胥的,这只是一个代称,或者说是比喻,这样便于行文,说俗点,就是口顺。  

  不知道大家是什么意见呀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4 10:3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76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