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强烈希望中青队主教练克劳琛立刻自动下课
性别:未知-离线 初九勿用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57
编号 36905
注册 2005-4-16


发表于 2005-6-20 15:2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在中国体育媒体中,《体坛周报》和《足球》是两支最有影响的舆论力量,但两家势不两立的媒体常常为了自身利益而发出不同的声音,而掌控了强大信息资源的两家媒体近年来展开了多次话语权的争夺,比如当年《体坛周报》以150万转会费的高价从《足球》挖走接近米卢的女记者李响,掀起了世青赛和韩日世界杯期间的新闻大战。
  
  
  
  
    而在对待克劳琛和德国模式上,两家媒体也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战略。从两家媒体近两年来的竞争态势看,《体坛周报》明显处于上风,以马德兴为首的记者群掌握了上至足协下至各个俱乐部球员的大量信息源,确立了足球新闻老大地位后,体坛的话语权越来越强势,主观性也越来越强,这也成为该报被不少球迷诟病的原因,但他们的强势也的确对中国足球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对克劳琛和德方来讲,按照欧洲人的传统,信息的披露有着正常的轨道,他们并不了解中国足球新闻的特殊性,没有给予《体坛周报》以信息渠道的倾斜。随后在克劳琛与中方教练组与足协官员发生矛盾时,《体坛周报》明显倾向于"反克"的中方,对克劳琛的能力一直在发出质疑的声音。在中青与土耳其一役后,《体坛周报》"前方记者组"大写克劳琛在换人时摆乌龙的故事,暗示胜利与克劳琛的指挥无关;与乌克兰的胜利之后,以一篇《孤独而尴尬的老头乐》完全把克劳琛白描成一个无助无能的老头,所有的胜利元素似乎都与他无关,"温度并不高,看来德国老头流的是虚汗",这样的白描已经很居心叵测了。
  
    在更多的圈内人看来,《足球》颇为坚决地站到了克劳琛一面,实际是站到了《体坛周报》的对立面,与克劳琛本人到底能力如何都没有太大关系了。在德国集训期间,《体坛周报》就开始鼓噪让朱广沪提前接手中青队,借着个别球员和很多中方教练组的嘴炮轰克劳琛,不断描述出"谢氏新政"背景下的"克莱枫丹计划"的美妙前景,此时的德方和克劳琛开始感到了压力,他们开始寻找另一个渠道来表述自己的理念,这正迎合了《足球》急于反击的心理,于是先有记者赵震后有名记李承鹏赶赴德国和荷兰,开始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报道,使得世青赛上中青队的报道开始有了第二种声音。与土耳其一战后,《足球》报的欢呼声抛向了作为主帅的克劳琛,与乌克兰的胜利后,李承鹏抓住了"克劳琛发现乌克兰布置战术时遗留下的纸条果断变阵"这条独家新闻,将胜利的成果归于德方,与《体坛周报》的报道两相径庭,对克劳琛的执教能力予以了肯定。最新一期的《足球》不仅借国内成功外教图拔和福拉多的口肯定克劳琛的执教能力,还批评了“火线倒克阴魂不散”的奇怪现象,在其二版言论中明确提出“请正视克劳琛的功劳!”
  
    《体坛周报》本期报道有所变化,开始有了“胜利者不该受指责”的说法,但这话都是借地方日报的记者之嘴,看得出来,整个报道中对克劳琛是“功臣还是傀儡”他们仍然倾向于后者。有意思的是,同是《体坛周报》,在近几期里内部也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在前方记者组对克劳琛发出质疑性报道的同时,该报评论员周文渊的观点却常常相左,对前方足协官员的分功行动加以了痛斥,还明确指出是“中国式”的劣根性造成了足协以及中方教练对克劳琛态度的深层原因。这样的矛盾有两种可能,一是《体坛周报》内部意见不统一,前后方脱节,二是《体坛周报》表现出了中国体育第一大报的气度。但联系到“体坛”领导之一也是第一写手的马德兴为该期报纸写稿时正在法国跟踪采访崔大林、谢亚龙,对荷兰前方记者组的影响太远,这样的矛盾更可能是无意为之。
  
    这里不得不提到马德兴今天在法国的报道,《体坛周报》的头版头条标题“法国OK德国NO”,简直印证了昨日笔者的“险恶揣度”,我的一个同事这样说道:“足协这样捧法抑德,可以打击克劳琛的用心已经昭然若揭了。”中青队的胜利,居然有着不同的诠释,不同的声音--背后不仅反应出中国足球的矛盾,也折射出中国足球新闻的浮躁。(网易特约评论员 潘琪)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28 22:0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92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