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东汉末年宗室的自救行动, ——关于东汉末年宗室屡任高职的讨论
性别:未知-离线 正阳真人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18
编号 365345
注册 2010-3-15


发表于 2012-2-16 17:2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东汉末年宗室的自救行动


本帖只是个人的一个疑问!
在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前后,有一个现象,就是汉室宗亲屡屡外放出任州刺史或州牧。其中:
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他是西汉鲁恭王刘馀(汉景帝第五子)的后裔,先后任南阳太守、宗正、太常,黄巾之乱中出任益州牧;
刘虞,字伯安,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曾任宗正,188年出任幽州牧。
刘繇,字正礼,东莱牟平(今山东牟平)人,汉朝皇室的远亲(齐悼惠王刘肥之孙牟平侯刘渫的后代),任扬州刺史。
刘表,字景升,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鲁恭王刘佘后代,参加过太学生运动,被称为“八俊”之一,190年任荆州牧。
刘岱,字公山,东莱牟平(今山东福山西北)人,汉室宗亲,刘舆之子,刘繇之兄,历位侍中,兖州刺吏。

就是说,黄巾之乱前后,汉室宗亲有五个人出任了州的最高长官。时间之紧密,动作之大,是在是让人不得不有所联想——这会不会是汉朝皇室和终于汉室的实力在乱世之初做出的一次自救行动。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正阳真人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18
编号 365345
注册 2010-3-15


发表于 2012-2-16 17:2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后汉书·刘焉传》
“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秩居职。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其中,黄琬是汉末名臣,可以看做是被朝廷认可的忠贞之士。
“黄琬(141--192),东汉末大臣。字子琰,江夏安陆(今湖北安陆北)人。早而辩惠,祖父琼为司徒,琬以公孙拜童子郎,辞病不就,知名京师。稍迁五官中郎将,为权贵陷以朋党,被禁锢几二十年。光和末因太尉杨赐推荐,征拜议郎,擢为青州刺史,迁侍中。中平初,出为右扶风,征拜将作大匠、少府、太仆。又为豫州牧,政绩为天下表,封关内侯。及董卓秉政,以琬名臣,征为司徒,迁太尉,更封阳泉乡侯。以反对迁都长安,坐免官。后拜光禄大夫,及徙西都,转司隶校尉。与司徒王允同谋诛卓。及卓将李傕、郭汜攻破长安,遂收琬下狱死,时年五十二。”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正阳真人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18
编号 365345
注册 2010-3-15


发表于 2012-2-16 17:5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3 KYOKO 的帖子

我到不是说宗室没有做到州刺史的,但是大家可以想一下,从时间上,在短短的四年之内就有刘虞、刘焉、刘表是在先后出任的州牧,这么密集的调动,事情似乎有点可以深究的地方。
从地理上看,北边有刘虞任幽州、刘岱任兖州、黄婉任豫州;南边有刘焉任益州、刘表任荆州、刘繇任扬州。分明是希望一旦中央又变,地方上可以有忠心的大臣可以呼应。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正阳真人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18
编号 365345
注册 2010-3-15


发表于 2012-2-19 10:1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13 当阳侯杜元凯 的帖子

所以我才在猜想,会不会是当时已经有人发现了东汉政权崩溃的苗头,想要通过在地方安置还是宗室的实权派,来达到为汉室留一条后路的目的。
就是刘焉,最初的想法也是到交阯避祸(按《三国志》说法),在侍中董扶的建议下才去的益州。

另:
  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也,汉鲁恭王之后裔,章帝元和中徙封竟陵,支庶家焉。焉少仕州郡,以宗室拜中郎,后以师祝公丧去官。居阳城山,积学教授,举贤良方正,辟司徒府,历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焉睹灵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乃建议言:“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焉内求交址牧,欲避世难。议未即行,侍中广汉董扶私谓焉曰:“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焉闻扶言,意更在益州。会益州刺史却俭赋敛烦扰,谣言远闻,而并州杀刺史张壹,凉州杀刺史耿鄙,焉谋得施。出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封阳城侯,当收俭治罪;扶亦求为蜀郡西部属国都尉,及太仓令巴西赵韪去官,俱随焉。
-----《三国志·刘焉传》
  刘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也,鲁恭王后也。肃宗时,徙竟陵。焉少任州郡,以宗室拜郎中。去官居阳城山,精学教授。举贤良方正,稍迁南阳太守、宗正、太常。时灵帝政化衰缺,四方兵寇,焉以为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辄增暴乱,乃建议改置牧伯,镇安方夏,清选重臣,以居其任。焉乃阴求为交址,以避时难。议未即行,会益州刺史郗俭在政烦扰,谣言远闻,而并州刺史张懿、凉州刺史耿鄙并为寇贼所害,故焉议得用。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秩居职。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后汉书·刘焉传》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正阳真人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18
编号 365345
注册 2010-3-15


发表于 2012-2-20 11:4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15 当阳侯杜元凯 的帖子

这么说也有道理。
不过,我觉得这更像是别人劝董卓时候的说辞和“董大胖子”的动机。但是,向董卓推荐这些人的周毖、伍琼等人,动机恐怕就没有这么简单了。
派有声望的士人、宗室到地方任高官,恐怕也有分裂地方实权派力量,加强中央控制的目的;一旦朝廷有变,还能起到外援的作用。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正阳真人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18
编号 365345
注册 2010-3-15


发表于 2012-2-26 21:2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关键是宗室是比较特殊的情况啊!
在国家太平的时候,关系疏远的宗室肯不能得到好处;但是在王朝更替的情况下,宗室十有八九是要被斩草除根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正阳真人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18
编号 365345
注册 2010-3-15


发表于 2012-3-5 08:4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其实割据不割据的不重要。
关键是,一旦改朝换代,前朝的宗室有几个能有好日子过得?
所以,汉朝宗室的想法是——保留火种!一旦有人篡权,那么不管外地的宗室是否有动作,篡权者都会有所忌惮;而作为宗室的割据者也无论如何不可能得到篡权者的信任。再有,假如改朝换代,如果外放的宗室里面有人能够成为第二个光武帝,那么宗室们不是还有希望嘛!第三,就算外放的宗室只能割据一方,那么至少能有一个可以庇护宗室的所在。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8 21:5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18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