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韩国是靠什么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的
性别:未知-离线 当阳侯杜元凯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功绩 140
帖子 6013
编号 36319
注册 2005-4-8


发表于 2010-10-21 05:0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颖颖 于 2010-10-20 12:08 发表
战国前 1/2 最打酱油的是秦国(战国:前 475 - 前 221,1/2 的位置正好是前 348)。

秦可不算打酱油,那时候一直和魏国死斗,一开始秦不是魏的对手。公元前419年,晋(魏)在河西修筑少梁城,打算以此为据点向河西推进,秦军立刻前来争夺。魏军击败秦军后继续修筑城池,秦国也相应地修筑防御工事。公元前413年,魏军大举西向大败秦军。此后又经过一系列的作战,在公元前408年攻克洛阴(如今陕西大荔西南)合阳(今陕西合阳东南)等要地,河西的土地完全归魏国所有。

秦献公于公元前384年即位后,立刻进行了一系列的富国强兵政策。这时候魏国已经有内讧,令“秦人不敢东向”的名将吴起已经于公元前387年南走楚国。此后公元前382年,秦反攻魏,在洛阴击败韩魏联军。公元前380年,秦献公亲率主力攻入魏国河东腹心地区,在石门(如今山西运城附近)大败魏军,歼灭六万。天下无敌的魏国在本土遭受如此惨败,诸侯震动,周显王也派使者前往祝贺。从此秦魏之间攻守逆转。公元前362年, 秦趁魏和韩赵交战之机再度发难并在少梁大败魏军。此后不但河西难保,连魏国的都城安邑都受到威胁,魏惠王被迫于第二年东逃几百里迁都大梁成了"梁惠王",并在河西修筑长城防止秦国进一步的进犯。而孙膑围魏救赵(公元前354年)和马陵大战(公元前341年)都是此后十几年的事情了。说起来孙膑这两次,多少还有点落井下石的味道。趁魏国再败于齐,秦于公元前352年包围魏故都安邑并迫降守军。前350年,秦迁都咸阳。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当阳侯杜元凯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功绩 140
帖子 6013
编号 36319
注册 2005-4-8


发表于 2010-10-21 05:1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所谓战国七雄,分量也不一样。最强的应该算秦齐楚三国。公元前284年,乐毅攻齐。齐虽然复国但元气难复。六年后白起破楚,一举攻陷楚国都城郢,此后楚国也一蹶不振。次一等的,应该算中后期的魏和赵,多少有点能够抗击秦的能力。最弱的要数燕韩,哪个更差劲点恐怕不好比,但韩毗邻强秦,挨揍比燕多得多。范雎认为魏韩两国地处中原,犹如天下的枢纽,应当首先攻取,完成中央突破。更倒霉的是,以后秦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战略执行的。公元前265年,秦攻占荥阳,当时韩国各部分必须要通过这个黄河渡口联系,此后韩断为三截。长平之战也是韩国上党郡引发。赢政登基的时候,秦已经事实上掌握韩国一多半的土地,韩几乎已经听命于秦。所以贾谊说秦“积六世之余烈”而一统天下。这个六世余烈,韩是最有发言权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当阳侯杜元凯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功绩 140
帖子 6013
编号 36319
注册 2005-4-8


发表于 2010-11-21 09:0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48 关毛 的帖子

秦一开始也被认为是蛮夷,中原诸侯会盟都不叫他。这是刺激秦奋发图强的原因之一。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2 22:2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77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