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谈 “尚书”
性别:未知-离线 岳光寒
(啟運英文睿武聖功全德皇帝)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校尉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28
帖子 2869
编号 349954
注册 2009-12-9
来自 大同朝
家族 轩辕丐帮


六尚是掌管饮食起居的,跟掌管文书工作的尚书以及后来衍生出的六曹(部)尚书是两码事,因为后来六部尚书与六尚都是同时存在的,六尚并不是六部尚书的前身。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岳光寒
(啟運英文睿武聖功全德皇帝)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校尉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28
帖子 2869
编号 349954
注册 2009-12-9
来自 大同朝
家族 轩辕丐帮




QUOTE:
原帖由 麒麟子 于 2010-2-8 22:11 发表
宋朝初年恢复了宰相掌管实权的体制,其实由于宋代国家实虚弱,丞相制度几经变革十分混乱。宰相称之为“同中书门下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尚书省虽然存在,但是失去了实际的政治权柄。仅在宋神宗时期设置过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但尚书省并没有实际作用,北宋、南宋在动荡中,始终没有十分规范的政治体系。

红字部分少个字,应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过仅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还不能算是宰相,按宋朝官制,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等有时也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称为使相。一般来说,北宋前期,“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还要加上三馆的最高职中的其中一个或两个才是宰相,三馆最高职分别为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
宋神宗时期的宰相制发生了变化,宰相的官衔变成了“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侍郎”和“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名义上是统领三省的,因为左右仆射是尚书省仅次于尚书令的贰职,而中书侍郎是仅次于中书令的中书省贰职,门下侍郎是仅次于侍中的门下省贰职,两个宰相在名义上是一个统领中书省,一个统领门下省,又共同统领尚书省。
另外,说“北宋、南宋在动荡中,始终没有十分规范的政治体系”,值得商榷。北宋和南宋大部分时间是和平时期,少数时期是动荡,其官制看起来与其它朝代相比十分混乱,但这是表面现象,并不是不规范,而是统治者有意为之,麻烦是麻烦了点,但责权界定还是基本清楚的。
下面就说说宋朝的六部尚书,因为宋朝是官、职、权分离的,六部尚书只是官,并无实际执掌,六部也基本上都是空名,实际工作大部分由另设的其它机构负责,如:刑部的职事基本由大理寺和审刑院执掌,吏部的职事由审官院、流内铨、三班院分别执掌,兵部的职事由枢密院和三衙分掌,礼部的职事由太常礼院和贡院分掌,户部的职事主要由三司来执掌。当然,六部也并非完全是空名,虽然被这些另设的机构分流了一些职权,但还剩下一些少数的职权,不过掌管这些工作的不是六部尚书和侍郎,而是“判某部事”,因为尚书和侍郎是官,而判某部事才是差遣。

[ 本帖最后由 岳光寒 于 2010-2-9 10:17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岳光寒
(啟運英文睿武聖功全德皇帝)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校尉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28
帖子 2869
编号 349954
注册 2009-12-9
来自 大同朝
家族 轩辕丐帮


所谓的统领三省,只是名义上的,因为三省也基本上是空壳,蔡京曾经“领三省事”,不过是为了标示其地位而已。

之所以说“不规范”这个用词不恰当,因为规范本身就是人定的,只要定出规则,按照规则执行,就是规范的。你可以说这套规范本身不系统、不科学、甚至混乱,但这不叫不规范,因为这个东西本身就是人为制定的,并没有一套更高级更基本的公理来支撑。

宋朝官制,用比较折衷的形容词来描述,可以说它“复杂”,这是公认的。说“混乱”的一般是没怎么深入研究,做出的比较笼统的判断。

就此说点题外的:
研究通史的人和研究专史(断代史等)的人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研究通史就不可能在某一朝某一代上的某一领域花太多的工夫,其历史研究是在宏观层面上,很多细节是忽略的,很多评价也是笼统的,甚至是有些片面的;而研究专史或断代史甚至是专门研究某一特定时期的历史研究者,则会对某个朝代的理解更加透彻一些。
中国的史学界,显然通史和专史之间缺乏沟通,很多在断代史上已经研究出新成果,推翻了旧说法,到通史方面却仍然沿袭旧说。
典型的例子,如宋代“积贫积弱”说,在宋史学界早就推翻了(宋代如果算贫的话,其它朝代还活不活了),但在通史里仍然是沿用旧评价,更讽刺的是他们一边说宋朝经济十分发达,一方面又说积贫(仅凭财政赤字不一定代表国家贫穷,看看美国的财政赤字,再看看人家背了多少内债外债就知道了),很多通史学家在我看来都是印象派,很多结论笼统、草率、甚至自相矛盾。

再把话题拉回来一点。同理,研究历代官制的人也不一定对每个朝代的官制都了如指掌,所以一般历代官制这样的文章或专著,说浅了就过于简略笼统,说深了就难免由于研究不深而出错误。所以我觉得修通史应该集合各朝代断代史的专家一起来修,明确一下体例即可,只可惜学术界不够团结。

PS:王曾瑜与戴逸的论战就是典型的专史与通史之间的矛盾。具体可参看王曾瑜《空头主编与南郭先生合作的等外品——评戴逸、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彩图版》。

[ 本帖最后由 岳光寒 于 2010-2-9 12:41 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麒麟子 2010-2-9 21:15 +71 题外之言,确有道理,受益匪浅,浅薄之处,还望老师教我。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岳光寒
(啟運英文睿武聖功全德皇帝)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校尉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28
帖子 2869
编号 349954
注册 2009-12-9
来自 大同朝
家族 轩辕丐帮




QUOTE:
原帖由 麒麟子 于 2010-2-9 21:04 发表
北宋年间基本没有延续六部制度,严格的说在宋代没有正式设立过六部的,使用的三司主要是户部使、度支使、盐铁使,三司基本上是维护了国家的税收和经济命脉,而操控军政的是枢密院这点没错。在六部的问题上,流内铨仅是宋太祖时期的主要官吏管理机构,具体说磨勘院、审官院、考课院、差遣院、三班院与流内铨这六个部门共同组成了当时的官吏机构,而不是三个。在元丰年间,北宋为了改革官职,又将这六个机构合并为吏部,从新设立吏部尚书。

呵呵,看得出来楼主仍然是被“混乱”到了,磨勘院、审官院、考课院、差遣院、三班院与流内铨,这6个可并不都是同一时期的,其中磨勘两院后来分别改为审官院和考课院,差遣院后来也并入审官院,考课院后来又并入流内铨。改完并完之后仍然是我说的审官院(分东西两院)、三班院、流内铨。

PS:我说的六部确实都是元丰以前的,元丰改制在某些方面简化了官制系统,在某些方面又使其更复杂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岳光寒
(啟運英文睿武聖功全德皇帝)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校尉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28
帖子 2869
编号 349954
注册 2009-12-9
来自 大同朝
家族 轩辕丐帮




QUOTE:
原帖由 麒麟子 于 2010-2-10 08:53 发表
兄言也有道理,磨勘院、审官院、考课院、差遣院、三班院与流内铨的成立确实是分先后的,尤其是流内铨是宋太祖时期最早成立的吏部部门,其他五个师相继建立的,但是到了神宗元丰年间,六个机构是否并存,这个东西我还不敢说准,因为主要是考尚书嘛,因为手头暂时没有宋史,主要是参考史学书籍参考资料。审官员分东西两院也没错,尤其是东院负责吏部,西院参与兵部比较多,估计是管理武官的。

这六个机构,只有流内铨是太祖朝就有,另5个都是太宗朝设立、改组、合并的。到太宗朝末期,就已经只剩下我说的审官东西院、三班院与流内铨了,神宗朝当然不可能再将已经废除或合并的机构恢复。元丰年间官制改革,这些机构都回归吏部了。

宋史:
典选之职分为四:文选曰审官东院,曰流内铨,武选曰审官西院,曰三班院。元丰定制而后,铨注之法,悉归选部:以审官东院为尚书左选,流内铨为侍郎左选,审官西院为尚书右选,三班院为侍郎右选,于是吏部有四选之法。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9-9 05:0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802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