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建文帝要的是活叔叔还是死朱棣?, “勿使朕有杀叔父之名”这句话何解?
性别:未知-离线 小陆伯言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东将军
功绩 12
帖子 2440
编号 33807
注册 2005-3-2


发表于 2014-8-30 16:2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明月对杀叔的解释基本没有错,楼主别要自作多情了。

建文帝虽然不是SB,但是幼稚。看看建文帝用的什么人,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这些人要么是书呆子、要么不通世事,要

么就都是吹牛B打嘴炮的好手。随便一个例子,把白马用墨汁涂黑就可以想当然了,这种书呆子要之何用。三个捆在一起

都比不上铁璇。

再看看建文帝平时都忙些什么,跳跳复古舞,搞搞井田制,研究研究山海经里的小动物,准备把王莽他老人家走过的路再走一遍。平时讲话都是高举XX旗帜,代表XX思想。三代圣王之类。整个要导演一出仁者无敌。这样的人办这样的事不是很正常吗?

之前还有个例子,朱老四把三个儿子当了人质,结果建文帝在大忽悠们的操作下,还是把三个家伙放了。

其实我认为小建文是个好苗子,完全被书呆子给带晕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小陆伯言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东将军
功绩 12
帖子 2440
编号 33807
注册 2005-3-2


发表于 2014-9-4 15:5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tiger1970 于 2014-9-3 15:11 发表
我觉得建文皇帝不是好苗子。

老皇帝死啦,要是个书呆子,应该讲究三年不改父道,他没做。
要是不是书呆子,应该讲究削藩的策略,历史上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他没有策略,也没有参考,直接就削,下手还特别狠。
要是个仁慈的君主,对于犯罪的叔父,应该给出路,他没给。
要是个无私的君主,一切应当按照法律行事,即使诸王犯法,也该明示罪状,明正典刑,他也没有。
要是个防患于未然的君主,他上来该对付的是拥有兵权善战善谋的燕王和宁王,他不是。
要是因形势所迫必须先剪除枝叶吧,从燕王造反的情况看,燕王连北京城都无法控制,可见就是势力最大的燕王,当时还不具备造反的能力。

他算个什么样的君主?
贸然行事,忍心,不依法办事,无头脑,判断形势错误,而且还不是个书呆子(或者说不按照圣人教导行事)......这些都赖齐泰黄子澄方孝孺?
古代皇帝还讲究个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可这建文皇帝弄的这样乱七八糟,怎能都赖给大臣尚书?

一直没注意到最近的回帖。

我认为建文是好苗子。

三年不改父道和书呆子没什么关系,只和政治需要挂钩,想变的话就是从急从权,想稳就是不改先人之路。

削藩的过程的确有商榷的地方,但是从结果上来看并不能说当初的建文就是一团糟,这不是直接质疑朱元璋的眼光吗?

如果按照阁下这个叙述模式,XX都不是仁慈的无私的防患于未然的君主,XX的备选有汉景帝、康熙。。。。。。

现在回头说为什么我说建文是好苗子。第一,朱元璋的眼光我信。第二,记得当初祖孙间的对话吗?

建文帝是个资质不错的孩子,但是年纪太轻,政治上不够成熟,当权后被一群书生用理想所惑,渐行渐远。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小陆伯言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东将军
功绩 12
帖子 2440
编号 33807
注册 2005-3-2


发表于 2014-9-4 16:0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40 dreambe 的帖子

逼死湘王,应该不是他的本意。

湘王通过记载在当时算的上一位允文允武的王子,所以削藩之列是当然的,但是他是自焚死,至今没有什么被自杀的嫌疑,如果建文下黑手,那么周王如何,齐王如何,却反而保全了性命了呢?

至于燕王三子的问题,我觉得阁下似乎想多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小陆伯言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东将军
功绩 12
帖子 2440
编号 33807
注册 2005-3-2


发表于 2014-9-4 16:2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52 tiger1970 的帖子

这个我同意。
从战略上来讲,汉景帝和建文帝都比康熙这个2货要强。吴三桂的问题留给时间就可以解决了,此消彼长。云南完全可以避免战争。当然了,这逗比命好。

所以我说,建文帝的缺点不能否定他的全部。

当年朱元璋朱允炆谈诸王的时候,建文是这么说的:外敌有叔叔对付,叔叔靠谁对付。朱元璋问他如何,建文再说,先用德教育感化争取同情,再用礼约束舆论压倒,再不行削减封地,再不行改封,实在不行干他娘!

再看看他做的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小陆伯言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东将军
功绩 12
帖子 2440
编号 33807
注册 2005-3-2


发表于 2014-9-5 14:1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dreambe 于 2014-9-5 13:00 发表
1.两个人都有些年轻气盛,汉景帝头脑一热可以出昏招,但他清醒过来之后却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

从七国之乱平定后,汉景帝的表现就是个成熟的政治家。朱允炆童鞋嘛,似乎就没见到他有明白的时候。

2.梁孝王 ...

同意汉景帝比建文强N多,这个很多地方都没看到。

建文就是被书生所误,还有就是汉景帝削藩主要是铲平别的房头,梁王自然帮老妈老哥,建文直接要拆祖屋,藩王们也就兔死狐悲了。

谷王辽王也不是向着建文,避祸的意思更多,最后谷王一样开门投降。

建文撤了耿炳文不算错,他和朱棣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没对阵就被揍成猪头。朱元璋留的功臣也还是有,比如郭英、俞通渊。当然了,还有李大景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小陆伯言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东将军
功绩 12
帖子 2440
编号 33807
注册 2005-3-2


发表于 2014-9-6 20:1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tiger1970 于 2014-9-6 17:00 发表
所以关键在建文这种削藩方式。我们练武的有句话----“大哥你吃四面,给兄弟留一线。”----这一线都不留,就别怪弟兄们“一起扁他”(春点,就是一起揍他的意思)。

是的,如果按照当初的思路来,在政治上是有很大先手的。结果搞得清君侧还是有市场的。

其实我觉得这些书生团也怂,明明一直想动燕王,却胆战心惊不敢动手,要我是朱棣,气势上早也把他们秒翻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小陆伯言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东将军
功绩 12
帖子 2440
编号 33807
注册 2005-3-2


发表于 2014-9-10 13:4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落叶聚还散 于 2014-9-6 20:18 发表

其实朱元璋死了,不让奔丧,就是一个极2的做法。

一方面是怕生出事端,影响朝局,一方面还是偏怂。

当年顾命八大臣也一样不敢让鬼子六来奔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小陆伯言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东将军
功绩 12
帖子 2440
编号 33807
注册 2005-3-2


发表于 2014-9-10 19:4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tiger1970 于 2014-9-10 14:14 发表
说是不让奔丧,结果还是来啦;然后又借口叔嫂避嫌不让与太后见面,结果还是见啦;然后又让景寿监视,结果景寿脚踩两只船啦......
可见,用这些借口招数的,都没有用,唯一的作用是示人以弱。

八大臣的本意是不让来,结果没防住。让景寿监视就是搞笑,论身份,宗室黄带子比不上一个驸马?论亲疏,景寿唯一的一个外来党员。

说实话,辛酉政变中慈溪也好,鬼子六也好,在权谋中没见的多出彩。很多关键是猪队友不给力。

辛酉政变其实是符合大众的利益的,是得到当时的官心的,败根就是肃顺等妄自尊大,对咸丰忠诚下降,对同僚过分打压,权欲过强惹的祸。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0 23:0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544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