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甲乙丙jyb 发表
(假设A的武力不及B):
第一阶段:A、B各自满怀信心、充满斗志,场面均势,直到回合数①;
结束点1:A退走,退走的通常原因是料敌不过;
第二阶段:A如果坚持不退,直到回合数②;(部分战例在达到回合数②之前,可能会出现不明显的下风,这种不明显的下风原文虽无交代,但是可以从“A方观战者有人恐有失而采取行动”或“A方有人直接采取了有利于A的行动”推出)
结束点2:A败逃,败逃的通常原因是“气力不加”、“某法散乱”、“抵敌不住”;
第三阶段:A如果坚持不败逃,直到回合数③;
结束点3:A大败,通常表现为“气力不加”兼“某法散乱”、甚至已经被击中只是还未受伤;
第四阶段:A如果还不败逃,直到回合数④;
结束点4:A被击伤;
第五阶段:A如果还不败逃,直到回合数⑤;
结束点5:A被击杀,彻底结束。
所谓败走,就是出现了败相,并且逃走了。因此作为区分,退走、料敌不过而走等等,不应理解为已经出现可见的败相。
套用类似甲兄的阶段理解——
如果能排除其他非武力因素,即下列情况基本确认由武力造成。假设A的武力不及B:
第一阶段:A、B各自满怀信心、充满斗志,场面均势,直到回合数①
A、B场面均势,自然就是不分胜负了
观战者鸣金应该发生在第一阶段中的某一回合,前提是回合数已经很多了。
料敌不过应该发生在第一阶段中的某一回合,可能靠近回合数①但是肯定不到。
击退应该发生在回合数①这个临界点。
第二阶段:A如果坚持不退,直到回合数②
A将在这一阶段出线败相,如×法散乱、气力不加、架隔遮拦不定……等。
败走就是出线败相后的撤走,即应该发生在第二阶段中的某一回合。
大败就是很靠近回合数②这个临界点了,所以败相非常明显,甚至可能受伤。
击杀或生擒应该发生在回合数②这个临界点。
如果再细分的话,就是:
均势阶段前期(不分胜负);
均势阶段后期(不分胜负,可能发生鸣金、料敌不过);
均势非均势临界点(发生击退);
非均势阶段前期(已有败相,发生败走);
非均势阶段后期(败相非常明显,发生大败、受伤);
非均势阶段结束点(发生击杀、生擒)。
在下上述提到的各种情况,有些发生在某一阶段,有些发生在某一临界点,应当注意区分。
[ 本帖最后由 dddzz 于 2009-12-15 11:17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