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由于锁帖,只好重新发帖与马岱兄讨论
性别:未知-离线 dddzz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43
帖子 1696
编号 33797
注册 2005-3-2
来自 长江以南


发表于 2009-8-19 08:5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甲兄我也插一句,算是那个帖子的回复~

QUOTE:
原帖由 甲乙丙jyb 于 2009-8-18 17:56 发表
这个分支早就存在了,但是未曾有所进步。
(5-15)可以写作“10波动5”;(9-19)可以写作“14波动5”……这个理论不仅要确定中心值,还要确定波动值,难度极大,我的单一差距数值,将来或许可以给兄提供中心值的参考,或许共同研究解决办法。...

我所说的“5~15”与君所说的“10波动5”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我的思路是整体递减,前帖的(5~15)与(9~19)是随便举例的,所以不是很严谨。准确的说,我的例子应该是(0~15)与(9~18)

即关羽和纪灵的差距为0~15,张飞和纪灵的差距为9~18,交集是9~15。

所以无法写成“10波动5”或“14波动5”……也就没有中心值、波动值这类参数了~

[ 本帖最后由 dddzz 于 2009-8-19 11:30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ddzz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43
帖子 1696
编号 33797
注册 2005-3-2
来自 长江以南


发表于 2009-8-19 14:2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burrjiang 于 2009-8-19 14:11 发表
吕布年龄应该是明显大于刘备,否则也不会年龄都没问就叫刘备为弟
吕布年龄应该是明显小于董卓,否则也不会年龄都没问就叫董卓干爹

第一条赞同;第二条不赞同,参见安禄山与杨贵妃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ddzz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43
帖子 1696
编号 33797
注册 2005-3-2
来自 长江以南


发表于 2009-8-19 15:0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15 甲乙丙jyb 的帖子

甲兄,插几句

1.什么是人为的规定?武力差距与回合数的关系同样是人为的规定,所以在君的方法中,并不是只预设了一个吕布100就是最少的人为规定了,一条吕布100加大量的武力差距与回合数关系,这个总数才是君武评中的人为规定。
所以尽量减少“人为的规定”,只能是一个空中楼阁。

2.在君的《武力差距表》中,不同的单挑结果与不同的回合数组合,却有相同的武力差距,君是如何选择的呢?
比如10这个武力差距,在君的表格中有30余合击杀、20余合大败、20合击败、10余合击退这四种结果,那么假设武力97的武将甲遇到了武力87的武将乙,将会发生上面四种情况的那一种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ddzz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43
帖子 1696
编号 33797
注册 2005-3-2
来自 长江以南


发表于 2009-8-19 15:0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甲乙丙jyb 于 2009-8-19 13:42 发表
笑笑兄也要用求交集的思路,不妨看看此贴。 ...

在我用交集思路确定武将范围的时候,我一直都还有几个公设,列举如下,甲兄以为如何?

1、武将有明显武力亮点的,取已知范围内的最高值
2、武将有一定武力亮点的,取已知范围内的次高值(加个注释,次高值为最高值与中值的中值)
3、武将无明显武力亮点的,取已知范围内的中值
4、一般情况下,不取已知范围内的低端数值

[ 本帖最后由 dddzz 于 2009-8-19 15:2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ddzz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43
帖子 1696
编号 33797
注册 2005-3-2
来自 长江以南


发表于 2009-8-19 16:4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甲乙丙jyb 于 2009-8-19 15:57 发表
3、比如10这个武力差距,在君的表格中有30余合击杀、20余合大败、20合击败、10余合击退这四种结果,那么假设武力97的武将甲遇到了武力87的武将乙,将会发生上面四种情况的那一种呢?
=======================================================================
假设A97、B87,二人公正单挑:
(1)B将会在10余合时,感到料敌不过而退走,或者B方旁观者开始恐B有失;
(2)如果B10余合后,坚持不退,那么B通常应该在20合被迫败逃,或者B还会有枪法散乱、或气力不加等败象;
(3)如果B20合后,还还坚持不退,那么B通常将会在20余合被杀的大败,气力不加兼枪法散乱或已经被A击中一些部位只是未受伤;
(4)如果B20余合,后还坚持不退,那么B通常会在30合被击伤,身中1枪、甚至数枪只是尚未致命;
(5)如果B30合后,还坚持不退,那么B通常会在30余合被击杀。
究竟会发生哪一种情况,取决于B的坚持程度。其他同理!...

这样等于又引入了“坚持程度”这个原文中并没有直接线索的概念,还是以上面的武力差距为例吧——
假设书中已经出现了A二十合击败B的战例,根据君的表格,可以定位A武力高于B10点。
可是如果按君的表格,A武力高于B10点的话,至少还有三种以上的单挑结果也可能发生在A与B的单挑中,之所以其他的单挑结果没有发生,而发生的是二十合击败这个结果,是因为B的“坚持程度”恰好处于这个区间,但是这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ddzz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43
帖子 1696
编号 33797
注册 2005-3-2
来自 长江以南


发表于 2009-8-20 09:0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甲乙丙jyb 于 2009-8-19 17:01 发表


原文如果说“B20合败走”,失败程度就是被“击败”;
原文如果说“战10余合,B料敌不过而走”,失败程度就是被“击退”;
原文如果说“战四五十合,渐渐刀法散乱、气力不加”,失败程度就是“大败”;
有 ...

既然君增加了“坚持程度”这个武评概念,那么这就应该是可以普遍套用的而不是仅仅只能解释一两个战例啊。李典曹洪两战可以这样分析,那大量的其他战例呢?颜良二十合击败徐晃,差距10点,但是为什么徐晃恰好是二十合击败这个“坚持程度”,而不是30合带伤而走、10余合料敌不过退走……等“坚持程度”;潘璋部将被杀,大怒而上,黄忠奋力而战,潘璋却又料敌不过而走,为什么潘璋不是正常败走;武安国大战吕布,为什么宁可带伤,也不提前败走……这些战例都得像李典战前怯阵而料敌不过即走;曹洪九日失城之辱加上救主之心因而死战等一样,根据原文先确定徐晃、潘璋、武安国等的“坚持程度”,再来分析这些个战例。

[ 本帖最后由 dddzz 于 2009-8-20 09:04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8 12:3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90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