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论东吴袭取荆州的战略失策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1-4-24 11:4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论东吴袭取荆州的战略失策

天下大势,一强两弱,只要这一强不倒,两弱是根本没有动武的空间的,否则无论谁输谁赢,削弱的都是同盟的力量,只会造成强者做大。

诸葛亮看清了这一点,鲁肃看清了这一点,但周瑜、吕蒙、陆逊看不清,这就是战略家和战术家的区别。

蜀汉占据南郡,真的会对东吴构成大的威胁??

首先,孙吴不主动寻衅蜀汉,蜀汉主动进攻孙吴的可能性基本没有,除非曹魏垮台。

其次,即便蜀汉要进攻东吴,也没有这个实力。


某人大肆选谈所谓 战略地位论,认为控制长江中上游,就会对下游地区造成致命威胁,并以蒙古灭宋,西晋灭吴为例,论证占据上游的蜀汉已经对下游的东吴造成致命威胁,所以东吴攻取南郡是理所当然的,并嘲笑本人不懂军事。

其实恰恰倒是这位高人不懂军事,生搬硬套。

我们应该看到,西晋灭东吴,蒙古灭南宋,除了占领长江上游地区的有利形势以外,更重要的是其本身就拥有明显强于对手的实力,这一点才是根本因素,看不到后者,仅看前者,则属于本末倒置。

我们看看西晋灭吴,西晋已占大半天下。相比之下东吴仅守东南一隅,实力远弱于前者。即便如此,西晋仍然准备了近二十年,在长江上游大造大型舰队,木屑都飘到下游吴国来,西晋灭吴时,动用了二十多万军队,除了四川主力舰队顺流而下以外,还派多路军队在扬州、荆州等方向助攻。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反过来看看刘备,刘备当时具备这个实力吗?完全没有,刘备仅仅占据着西南一隅,北部有曹魏的威胁,可用之兵不过数万,水军尤其弱小。仅仅凭借这样的力量即便顺流而下,能够对东吴造成多大威胁?夷陵之战已经给出了答案。

历史上占据四川或者荆州的政权不少,都能攻灭长江下游的政权吗?当然没有。一些实力弱小的政权,即便占据上游,也难以对下游地区造成威胁。刘表占据荆州多年?可有攻灭孙权?刘璋占据上游多年,可有攻灭刘表?曹操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已经占领荆州,可有攻灭孙权?没有,为什么?根本原因是实力不足。

那么刘备是否会像西晋那样花二十年时间,打造西晋灭吴那样的庞大舰队,顺流直下攻灭东吴呢?且不说贫弱的蜀汉是否具备这样的实力,当时的形势也根本不会给蜀汉这样长的时间去准备灭吴。另外蜀汉更不具备多路助攻的能力。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得出结论,当时的蜀汉即便占据着南郡,也无实力攻灭东吴。当然如果蜀汉北伐曹魏,攻取中原大片地区,实力大大增强,那又另当别论。



某些人认为 “说东吴偷袭荆州是战略失策”,是替蜀汉说话,站在蜀汉的利益上“愤愤不平”。这种说法尤为可笑,且不说上述观点是史学界主流观点,下面让我们站在东吴的利益上看一看:

吞并整个荆州,屏蔽下游腹地,乃东吴既定国策,这个国策从理论上说并没有错。但东吴对荆州动手的时机选错了, 占据荆州的蜀汉尚无力对东吴构成大的威胁,北方的曹魏仍然是大敌,在这个时候选择对荆州动手,引起蜀吴恶性连锁内斗,无异于间接自杀。

那么该何时动手?答案,等曹魏的实力大为减弱后

套用前面网友做过的比喻:

两个猎人对付一只狼,猎人甲唯恐猎人乙杀掉狼得了狼皮,就先对同伴下手,结果受伤的同伴先被狼吃,自己也势单力孤被狼吃掉。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先联手把狼打死,至少也要打个半死,在狼对自己的威胁大大减轻以后,再和同伴争狼皮。

也许有人会说“即便两人联手,也未必打得过狼,那该怎么办?”。答案:既然如此,就更不该对同伴下手。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1-4-24 12:04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1-4-24 21:2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11-4-24 12:50 发表
有句话叫: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为啥?因为兄弟父子之间有足够的信任,不会出现我跑得比你慢就割你一刀让你喂老虎的情况。

但是,孙权和刘备不是亲兄弟,希望两个割据政权之间有那样的信任度也是不可能的。
他们的情况适用的是囚徒困境,东吴和蜀汉都是自利且理性的囚徒。即使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
你设想的是帕累托最优,而实际情况下的纳什均衡却不是这样的。

取荆州还是取徐州,吕蒙分析得很清楚:


QUOTE:
鲁肃卒,蒙西屯陆口,肃军人马万馀尽以属蒙。又拜汉昌太守,食下隽、刘
阳、汉昌、州陵。与关羽分土接境,知羽骁雄,有并兼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
久。初,鲁肃等以为曹公尚存,祸难始构,宜相辅协,与之同仇,不可失也,蒙
乃密陈计策曰:“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
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於操,何赖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诈力,
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
今不於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权深纳其策,又聊复与
论取徐州意,蒙对曰:“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
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
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
权尤以此言为当。

我想我本篇文章的第一句话就足够回复你这个问题了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1-4-24 22:0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1-4-24 21:4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不管蜀汉想统一也好,东吴想割据也好,其首要目标都是生存,这一点两国完全一致

两弱对一强,想要生存,除了联手,别无选择,蜀吴联手不是什么感情关系,父子关系,而是生存关系、利益关系

强敌尚在,两弱却先内讧,傻子都知道不可取

而吕蒙的行为正可谓见小利而忘命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1-4-24 21:58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1-4-25 09:2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11-4-24 23:13 发表
囚徒困境的主旨:囚徒们虽然彼此合作,坚不吐实,可为全体带来最佳利益(无罪开释),但在资讯不明的情况下,因为出卖同伙可为自己带来利益(缩短刑期),也因为同伙把自己招出来可为他带来利益,因此彼此出卖虽违反最佳共同利益,反而是自己最大利益所在。

曹操看到公孙康送来的袁氏子的头颅,对诸将说:“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
郭嘉在论袁氏二子必当相争时也说过类似的话:“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

这其实都暗合了囚徒困境。如果无论哪个囚徒坦白,两个囚徒都会被判10年,但是如果无人坦白,就可以无罪开释,那囚徒的全体最大利益和自身最大利益是统一的,就是都保持沉默。此所谓急之则并力相持。如果出卖对方可以为自己带来利益,即使这个利益小于两人都保持沉默所得的利益,背叛也是理所应当的,尤其是先下手为强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此所谓缓之则争心生而自相图。
为什么两弱对一强的组合屡屡如此破裂?曹公所谓“其势然也”,规律就是这样的。

论生存,作为袭取荆州前三方之中最弱者的东吴,却是三国之中最后灭亡的国家,难道还不成功吗?

您所说的囚徒理论,也对也不对

法庭所追求的目标并不是把囚徒们统统杀掉,而仅仅是追究其应有的罪行予以治罪,对有功之囚徒还可减轻赦免,那么供出他人,赦免自己,何乐而不为

曹魏追求的目标就是将蜀吴统统灭掉,无论蜀吴内斗或献媚,曹魏终究要灭之,绝无赦免的道理,这个时候,同盟的利益就显得高于个体利益,友死己必死,友存己尚有活路。

看不清楚这一点,却只盯着个人利益,终究会因小利而丧命。

晋代魏仅内部政变换个旗子而已,非为他国攻灭,被攻灭的仅有蜀吴

东吴次于蜀汉被灭是因为其国力强于蜀汉,晋需要时间打造舰队,不觉它有什么成功可言

另外纠正你一个错误,东吴的力量始终强于蜀汉,无论袭取荆州前或是后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1-4-25 09:3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1-4-25 10:5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11-4-25 10:36 发表
囚徒困境的结果就是两个囚徒互相出卖,谁都得不到赦免,但是能获得一个比独自被出卖更短的刑期。
孙刘困境的核心是一样的,就是先动手,肯定不能获得最好的结果,但是可以保证不会落到最坏的结果。而不动手那个,可能获得最好的结果,也可能获得最坏的结果,但是关键是——他的命运掌握在对方手中。
其实要解决这个困境不是没有办法,最简单的就是互质。你孙权不是要关小姐当儿媳妇么,可以,把孙夫人先送回来。用互质的方式增加出卖对方的成本,只要这个成本足够大,那么大家都会更倾向于选择互不相害。当然,关二爷不会这么考虑问题,他就是豪气干云,藐视你孙权全家。

而司马代曹是内部政变的看法,说明你忽视了三国政权的寄寓性。
三国政权从某个角度来说,都是“外来户”。
魏是寒族之于士族,蜀汉是荆州东川之于西川,东吴是淮泗北士之于江东,他们的敌人都不仅仅是彼此,还有那个他们既控制又依赖的“寄主”。对于他们来说,亡于外敌是亡,亡于“寄主”同样是亡,透心凉的高贵乡公为证,两番劝降的谯周为证。

而在东吴方,对扩张领土有兴趣的,绝大多数是渡江将领或其后裔,以陆逊一族为代表的江东大族屡次谏阻孙权的伐魏计划,东吴国灭之后,江东大族的权益也未受到很大的损害,到司马氏渡江偏安,江东大族的门阀地位依然重要。江东大族的利益所在就是限江自保,从孙策大刀片子杀士族,到孙权的拉拢利用猜忌打压,孙氏和江东大族之间也是矛盾重重。吕蒙说“蒙等尚在”的深意即在于此,在淮泗将领凋零殆尽之后,孙吴不仅仅损失了进取的力量,更重要是连开疆扩土的心也会淡去。
既然国力变强些,加上长江天险就可以存活得更久,那为何不趁“蒙等尚在”搞一票呢?

如果法庭的目的就是将囚徒统统杀掉,不论告密的、坦白的还是死扛到底的,一概不留,囚徒们唯有集体越狱尚有活路,否则必死无疑,这种情况下,还有人如你所说的去告密,出卖同伴以求多活几天再被杀,那只能说是鼠目寸光了,所以你的囚徒理论并不适合三国。

你把婚约人质看得很重,这就说明你没看清古代国家军阀斗争的实质,所谓政治婚姻人质历来皆有之,但从来不能阻止彼此间的杀伐,这一点我就不再举例了,鲁肃死后,东吴方面已经把袭取荆州放到实质行动上,不是任何婚约人质所能阻止的。

你所说的 内部矛盾确实是存在的,但孙权袭取荆州是否是迫于内部压力不得已而为之,我倒不这么认为。

我相信孙权的战略目标 并不仅仅是多活十几年,如果蜀汉能和曹魏掐的不分胜负,孙吴可能真不仅仅是多活十几年而已。

我上面的文章已经说的很清楚,站在孙吴的利益上看,袭取荆州巩固国防的做法,理论上没有错,错在时机的把握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1-4-25 11:0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11-4-25 10:36 发表
ps:袭取荆州前孙刘两家实力对比,我是取《中国军事通史》之说。您认为孙始终强于刘,我们暂且存异罢。

东吴收回的主要是南郡,当然还有武陵等两个山里旮瘩的穷地方

蜀亡时,人口94万,军队十万

吴亡时,人口230万,军队二十三万


我不认为一个南郡的得失,能让两国国力相差超过一倍以上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1-4-25 11:07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1-4-25 11:5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11-4-25 11:15 发表
那你是忽视了诸葛亮姜维这些“外来户”和陆逊陆抗这些本土士族对国家战略的根本性影响。

关于互质的问题,我也说了,要成本足够大。固然下了本钱不一定能获得期许的信任,但是有的时候就得像织田猴子一样,老娘也舍得出去。实在不愿意给,必要时也可以像孙权应对曹丕一样,开空头支票么。人质这个事情,也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但是连用都不用,那就是死心眼了。

孙权是否是被迫袭取荆州的,我们暂且存异吧

至于你所说的人质婚约问题,东吴是基于本国实际利益考虑,一个老娘是否能顶一个南郡让一个国家停止即行国策,我只能笑而不语

曹操曹丕是乐的看蜀吴自相残杀,并非被孙权的空头支票所迷惑

曹操当初引诱孙权袭击荆州,又故意把消息泄露给关羽,说明他没有醉心于空头支票,曹丕同样继承了老爹的做法而已

政治军事斗争是很现实的,没有实际利益作为后盾,仅有空头支票是很难骗人的,除非对方是个SB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1-4-25 12:0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11-4-25 12:05 发表
【政治军事斗争是很现实的,没有实际利益作为后盾,仅有空头支票是很难骗人的,除非对方是个SB】

这个话我完全同意,当刘备说出取凉州还荆州的时候,孙权心里八成也是这么想的。

所以我同样认为蜀汉在荆州问题上处理欠妥,不过之前好歹给了三张现金

而孙权真拿刀出来砍人则是见小利忘命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1-4-29 10:5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没有任何人说吴国该去配合蜀国的战略,吴国当然有自己战略,从吴国的利益分析

如吴国的战略是割据,那么就该懂得维持势力平衡,蜀弱魏强,则助蜀,蜀强魏弱,则助魏,总之只要蜀魏不分胜负、对立下去,吴国就能高正无忧,维持割据

无论蜀灭魏还是魏灭蜀,胜利的一方必然枪口对准吴国,这对吴国是极不利的

当是时,蜀弱魏强,吴国居然朝弱者开刀,则弱者愈弱,强者愈强,蜀亡吴孤,这样明显的战略形势看不懂,反而大赞一城一地的得失,何其战略短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1-5-1 07:2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11-5-1 01:57 发表

其实这个帖子,讲来讲去孙权不该搞关羽的大道理也就是刘备劝孙权别去搞刘璋的那些个大道理,但大道理终究是大道理,刘备还是搞了刘璋,正如之后孙权搞了关羽。现世报,来得快啊。

刘璋是有力的抗曹同盟??

刘备搞刘璋 和 孙权搞关羽是两码子事


孙权想搞刘璋,现实吗? 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  况且如果他不想老窝被曹操端的话

论报应,没人比曹操报的更厉害,他挟天子,他的儿孙直接被透心凉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1-5-1 07:39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1-10-4 09:5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wdmzjmqh 于 2011-10-3 21:47 发表
面对背信弃义惯了的小人--刘备,唯有先下手为强,另外东吴取荆州兵不血刃,并没有造成孙刘两家太多的损失,造成大损失的是后来的刘备东征,刘备东征和吕蒙取荆州的战略意图是一样的,甚至战略眼光更差,所以骂东吴没战略眼光等于骂蜀汉更没战略眼光。不过说起来蜀汉都是一群土包子,一个流氓手下带群小流氓罢了,唯有关羽为名将,诸葛为名臣,可惜两个人都有自己的致命缺点,而且还都被抓住了

要说刘备是小人也行,孙权是君子么?

东吴夺荆州的确没给自己造成多大损失,可是给刘备家的损失可是大了

我也没说刘备东征有战略眼光了,只是这是东吴夺荆州引起的恶行反应

诸葛什么时候被抓住了?求扫盲?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1-10-4 23:0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157 liouyun1979 的帖子

我认为刘备东征是战略上的错误,当然,刘备这么做是有其不得已性,如你所说否则对内对外很难交代,难以挽回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损失

但是在战略上还是错了,蜀吴内斗,得利的永远是曹魏,另外从当时蜀吴的实力对比看,吴国明显要强很多,蜀汉夺回荆州的胜算很小

刘备是否是想以打促和我不清楚,我认为刘备是想夺回荆州。

不过从当时两国实力看是孙吴占优,即便刘备 以打促和 ,孙吴也不会吐出荆州来,只会同意无条件的和平,所以 以打促和其实效果不大

我从不以胜负结果来判定对错,正如东吴偷袭荆州胜了,但我一直认为其战略上犯了大错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1-10-4 23:2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1-10-4 23:2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liouyun1979 于 2011-10-4 23:19 发表
如果孙权不偷袭荆州,刘备何来的东征?
所以战略上的错误只能怪罪于孙权!
这本身就是孙权造成的恶果,当然从孙权的角度来看,他只想作一个割据一方的军阀,那么他的战略又不算错!
如果换成雄才大略的孙策的话,这样的杯具想必不会发生!
所以,最后的结果不能怪罪于刘备东征没有战略眼光,因为他必须作出一个反应,来给军队,百姓一个交代,不然如此的话,军心,民心,情以何堪!!!
因为底层的人,他们不会管什么战略之类的,他们只会看到,作为一国之主的刘备,在荆州被偷袭后,跟随身边多年的第一大将被斩,军团被歼,土地失去,都忍气吞声,而丧失凝聚力!

东征本来就是孙吴偷袭荆州引起的恶性连锁反映

孙权即便只想割据而去偷袭荆州也是错误的,这一点我以前讲过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1-11-2 22:0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刘过字改之 于 2011-11-2 20:54 发表
楼主政治不成熟啊,只能这么说。孙权为什么厉害,他总是平衡蜀与魏的强弱啊,魏强势时,孙权敢冒险与刘备联盟;而刘备大胜于汉中,关羽威震于天下,孙权敢从背后捅刀子;夷陵大胜,孙权作为胜方反而又和蜀汉和好 ...

孙权的背后刀捅早了,关羽北伐时,蜀弱魏强的整体形势还没变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1-11-2 22:0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东吴晚于蜀汉灭亡是因为东吴国力强过蜀汉一倍多,而且对手需要相当长时间打造舰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1-12-10 20:5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重发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1-12-10 21:04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1-12-10 21:0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wancj530 于 2011-12-10 19:40 发表
所有的争议都不会有一个统一的结果,我们只看到东吴袭取荆州的结果就是取得了长江中游的制霸权,大大增强了自身的实力。至于削弱蜀汉一说,本身就是此消彼长的自然规律。东吴取得荆州,基本没有消耗国力,对于曹魏来说没有任何影响,只有刘备在夷陵的失败,才是两个盟友之间的内耗。

你这个话就是完全没逻辑的表现了

我把你银行里的钱全偷走,我们依然可以是好朋友,本身只是朋友之间金钱的此消彼长而已,只有你来打我的时候才会出现悲剧,错在你,不在我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1-12-10 21:04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1-12-19 08:5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小兵1234 于 2011-12-18 13:00 发表
你說地對,這是從雙方角度來看。
但我們從東吳只求活地久的角度來看,取荊洲有助東吳國防建立。
東吳可能取太早了(關羽水師對東無確實是威脅,奪取荊州也有利東吳後其防禦)。但當時情況是劉備在漢中打敗了曹操本人,還解決了夏侯淵;關羽連敗曹仁、于禁跟龐德,他們可能覺得曹軍力量已經有所減弱了吧?
如果我是孫權,背後對關羽桶刀子是遲早的事,只是我不會在我們雙方力量加起來還不如曹軍時就動手

劳驾下次换简体,看着吃力

我的意见和你一样,我前面谈过,不是说东吴永远不能袭击荆州,而是要把握正确时机

蜀弱魏强,东吴不助弱,反而攻弱,弱者愈弱,强者愈强,东吴休矣

如果蜀魏实力的确已经发生深远变化,变成蜀强魏弱,则东吴袭之可也

对于东吴而言,要维持实力的平衡,助弱攻强是不变的真理

所以说,孙权和吕蒙等人都是近视眼,没有战略眼光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1-12-19 08:58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30 12:5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664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