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夷陵之战失败的原因, 是本人迄今为止看到的分析该战最深刻客观的好文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1-3-22 17:3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夷陵之战失败的原因

刘备战败的第一个原因是其兵力并不占优势。《三国志•文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日:“癸亥,孙权上书,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孙权上书曹丕本意是向魏国求援,自当适当夸大刘备兵力,可证刘备东征孙权兵力最多四万余人。蜀汉总兵力至多十万。刘备既要设防汉中,又让赵云率军驻江州接应,加之各地镇兵,比如《三国志马忠传》:“先主东征,败绩獍亭,巴西太守阎芝发诸县兵五千人以补遗阙。”仅巴西一郡便留兵五千人。因此其伐吴之兵为四万人当为极限。东吴方面,据《三国志•陆逊传》所载“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按军事常识,进攻一方通常要在兵力上占一定优势,才能弥补在地形等等方面的劣势,但刘备以四万进攻五万,劣势明显。
  

刘备夷陵战败的第二个原因是其手下缺乏将才。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关羽败亡,张飞遇害,黄忠病逝,所余马超、赵云,魏延等皆镇守国内未参战。《三国志》所述夷陵之战蜀军参战将领吴班、冯习、张南、胡王沙摩柯等均无传,其名不显;只有镇北将军黄权,史书有传,黄曾向刘备献策:“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备不从,遣权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可见黄权也并未被刘备重用。反观东吴方面,韩当、徐盛、朱然、潘璋均为知名宿将,曾历经东吴开创大小十余次战役,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皆江表之虎臣”。与东吴相比,刘备在将领层面上无疑又输一着。
  
刘备夷陵战败的第三个原因是后勤供应。刘备大军东下伐吴,其军需物资均需依赖成都平原的供给。从成都平原到湖北夷陵前线遥远艰险,陆路须穿越川东大巴山脉。大巴山崇山峻岭,河谷深切,其艰险程度丝毫不亚于秦岭道。水路虽较陆路便利,但三峡滩险流急,特别是在洪水期,无法行船。且其运返之时,逆江而上,殊为不易,故黄权有“水军顺流,进易退难”之叹。反观东吴后勤供应十分便捷,荆州已被东吴经营数年,物资囤积充足,荆州以东不远便是重镇武昌,孙权为防范蜀汉迁都于此。吴军的粮草或从武昌、或从江陵运至夷陵前线只需数日。蜀军劳师远征,吴军以逸待劳,形势殊异。
  

刘备夷陵之战失利的第四个客观原因是其水军力量薄弱。刘备在赤壁之战前后,在荆州有一定规模的水军。但东吴偷袭荆州后,蜀汉荆州水军全军覆没。刘备在益州也没有对水军进行过专门的建设和扩充。故夷陵之战时蜀汉水军远弱于东吴。陆逊在夷陵之战中上疏孙权有“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之语。然刘备之所以不采水陆俱进之策,非不为也,实不能也,蜀汉水军无力与东吴水军争锋,不仅不能做到水陆俱进,甚至不能对岸上蜀军提供有效的侧翼掩护。刘备只好采取“舍船就步”的策略,以加强陆上的力量。设若刘备拥有强大的水军,并乘地势之利与陆上力量配合作战,水陆俱进,则东吴危矣。水军力量的薄弱,当是刘备夷陵战败的重要原因。





  刘备夷陵战败的第一个主观原因是其并未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刘备既已下决心伐吴(刘备伐吴是非之辨,本文不予讨论),自当应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粮草物资的征用、兵员的配备调拨、造船、训练水军等均非一时一刻之功,须作长期筹划。如前所述,拥有强大的水军是破吴的关键,建立和训练一支强大的水军部队,尤需时日。《晋书卷四十二•王濬传》载“武帝谋伐吴,诏濬修舟舰”,濬“作船七年”,“舟楫之盛,自古未有”,遂一举灭吴。而查刘备战前准备工作,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冬十二月关羽兵败被杀,仅过一年零八个月即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刘备即率大军伐吴,对比西晋灭吴,很难想象刘备能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中做好充分的战前准备工作,至少在造船、训练水军方面准备不足。反观东吴方面,早在夺取荆州之后,东吴上层即已虑及日后蜀汉的报复,开始未雨绸缪。外交上两次主动向刘备遣使请和,极力避免战争,同时称臣求降于魏,已孤蜀势;军事上加强巫、秭归、夷陵、江陵、当阳、公安等上游诸要地的兵力与守备,吴主孙权还亲自公安移屯江夏郡鄂县,建立新都武昌,为总策应。刘备以己准备不足之军,战彼有备而来之敌,焉能不败。
 




 刘备夷陵战败的第二个主观原因是他恃胜而骄,在军事指挥部署犯了严重错误。夷陵之战初期,蜀汉军心士气甚锐,连战连捷连续的军事胜利逐渐使刘备上下产生了骄傲轻敌的情绪,开始麻痹大意起来。陆逊的一段话很能说明问题,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角此寇,正在今日。”刘备戎马半生,久经战阵,曾火烧博望,又参加过赤壁之战,焉能不知道防备火攻。故而刘备在初期“思虑精专,未可干也”,即军事部署精密让陆逊无机可乘。吴军在初期败退后坚守不出,两军相持日久,刘备骄懒惰之心已生,在部署上出现严重漏洞,陆逊趁机抓住机会,以火攻为手段对蜀军全线反击。

 
 刘备夷陵战败的第三个主观原因是其对形势认识不足,缺乏战略考量。夷陵之战初期,刘备连战连捷,深入荆州,武陵蛮族群起响应。当此形势,刘备应正确认识到,以吴蜀之实力,只能相互厮杀但无力剿灭对手,况蜀吴内斗,得利者只能是曹魏,正当趁此胜利之机,向孙权提出有利己方的条件而讲和,或平分荆州,或赔偿财物,如此则既可得利,又可联手抗曹。

  综上所述,刘备夷陵战败,有其客观原因:兵力不占优势、缺乏得力将才、后勤供应困难以及水军力量薄弱。其主观原因则为刘备未做好充分战争准备、恃胜而骄,以及对形势认识不足,缺乏战略考量。然刘备之误,决非“备不知兵”,加在刘备身上的这一不实之词应予更正。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1-3-25 12:1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先发阵容有四万多,整个伐吴部队当不下十五万,按军事常识,先头部队不会超过整支军队的三分之一

冯习是大都,他也在这四万人里,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支党 的  支  可以理解为 派遣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1-3-25 12:1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1-3-25 22:4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oldflytoto1025 于 2011-3-25 13:52 发表
呵呵,我特地采用了先发部队的词,看来还是误会了。

我并没有说这四万人为先锋,我的意思是,这四万人,可能作为最先集结的部队,刘备自己可能在后方等待其他部队集结后再东进,譬如原属张飞的部队。

《张飞传》——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


再从刘备的兵力分配来看:

《先主传》——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

吴班,陈式领水军屯夷陵。吴班陈式带领了蜀汉所有水军,规模显然在万人以上。

《先主传》——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於夷陵道。

黄权统江北诸军。注意“诸”这个词,说明至少有三四支归于黄权指挥的军队,其规模也不会少于万人。

何况刘备还要分兵包围孙桓,这样杂七杂八去掉了,如果总兵力四万人,那刘备自己率领的主力还剩多少了。

另外,兄还没有对“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这段记载做出评价

所谓 水军屯驻哪里  刘备自带兵屯驻哪里,黄权驻哪里,所能表现的都是蜀军的兵力部署,但无法证明刘备的兵力超过四万

要说杂七杂八,吴军五万人也分驻在很多地方,有水军有陆军,包括被围的孙恒部,还有朱然、潘璋、韩当、徐盛等各部队,那陆逊自己带的兵又有多少呢

至于说杀其  八万,也只是后人注释,非三国志原文,有人还注释说 孔明四次北伐时,司马懿率雍凉劲卒 三十余万呢

刘备既然能够突围逃回白帝城,说明他手下还有不少人马,绝不至于“仅以身免”,至少向宠的部队就没有损失

由此也可以得出 这位某人的注释  是有些许夸张的。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1-3-25 23:04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1-3-27 21:1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oldflytoto1025 于 2011-3-27 12:07 发表
呵呵,四万变八万,绝不是“些许”夸张了。

刘备军是有明确记载的分兵记录了,而陆逊军则没有,部将明显都在陆逊军本部与刘备军本部对抗。

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陆逊传》

黄武元年,刘备举兵攻宜都,然督五千人与陆逊并力拒备。然别攻破备前锋,断其后道,备遂破走。——《朱然传》

刘备次西陵,盛攻取诸屯,所向有功。——《徐盛传》

宜都之役,与陆逊、朱然等共攻蜀军于涿乡,大破之,徙威烈将军,封都亭侯。——《韩当传》

刘备出夷陵,璋与陵逊并力拒之,璋部下斩备护军冯习等,所杀伤甚众,拜平北将军、襄阳太守。——《潘璋传》

从《黄权传》也看出起码黄权军没有吴军应对。

从《三国志》的记载能看出刘备先派吴班,冯习率四万人东征,此时刘备尚未出发,兄不会认为刘备就带个几十几百的人就上路吧。

刘备出发时,带的将领有治中从事黄权、将军陈式、将军赵融、傅彤、辅臣、廖淳(即廖化)、从事祭酒程畿、侍中马良等,如此多的部将,没带多少兵不是

很不可思议么。

而之后马良所发动的蛮族兵力明显也要考虑在内。

蜀汉末年,人口94万,军队十万二千
蜀汉章武元年,人口90万,其军队还能多于十万?

汉中防务,按蜀汉历次驻防兵力为三万左右,赵云军驻江州,兵力推算为一至二万,再减去少量驻防成都等地兵力,刘备还能拿出多少兵力进攻吴国是很明显的事情。

史料说攻入吴国蜀汉军有四万人,但并不能证明刘备此时还没来,即便刘备真是后来才来,也并不能证明他又带了几万人,

皇帝本人亲到前线指导工作,肯定会是有一帮高参将领陪同来的,但却未必有几万的部队一起来,可能就几千人的警卫部队而已。有些将军高参官职很高,也未必等于手下一定有相当兵力,这一点常识相信你该知道



吴军部署,我来告诉你

吴军一线部队五万人

潘璋驻秭归
李异驻巴山
刘阿驻兴山
陆逊驻夷陵
宋谦 督水军,驻枝江
孙恒 驻 夷道
朱然韩当 驻 南郡江陵
徐盛驻当阳


二线部队为

诸葛瑾 周胤 驻公安
骆统 驻孱陵
步骘  驻 武陵 长沙

总预备队

孙权本人驻武昌  掌握总预备队

资料来源《中国军事史》

黄权军有无吴军应对我不清楚,但我清楚既然蜀军要派兵力 警戒魏国方面,吴军肯定也一样

武陵蛮的事儿我已经说过了,充其量几千人,那时候人口本来就少,况且仅仅武陵一地,蛮王恐怕也不会倾巢出动去帮刘备。况且史料鲜有提及这些蛮兵的数量和在战争中的表现,说明他们并非有多重要,数量肯定也不会多。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1-3-28 19:35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2 10:5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21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