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透视战国真实的兵力数据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0-12-16 08:5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透视战国真实的兵力数据

某一个时代的战争规模是有规律可循的,跟这个时代的科技、生产力、人口等等直接挂钩。大战一般是什么规模,中型战役是什么规模,小型战役是什么规模。兵力不可能瞬间扩大或缩小,或者相差的离谱。

笔者在质疑《史记》中庞大的兵力数据后,试分析战国时代真实的兵力数据。

先看看和战国时代关系最密切的春秋时代,军队规模如何?

周制曰:“大国三军,中国二军,小国一军。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
史载:“晋有上中下三军,楚有左中右三军。”

春秋初期,齐桓公以 3万精锐首先称霸中原,到了春秋末期,吴王夫差北上,大败齐国,又逼迫晋国低头,在黄池会上称霸,其所带之兵也是3万,而越国乘吴国主力北上,偷袭了其空虚的国内。

通过这些资料,我们大致可以知道春秋时代一个中等国家的主力部队的数量了。当然,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兵力或会有起伏,但大体应相差不远。


到了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激烈,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是无疑的,那么会扩大的五六十万人吗?否。

要了解战国真实兵力,不妨看看第一手资料和战争亲历者的记述。

战国第一手资料和亲历者的记述在哪里?

且看《孙膑兵法》。

该书为孙膑本人和其弟子编撰。

孙膑不但是战国时代的人,而且是战争亲历者,更重要的是,他是齐军实际上的总指挥,对齐军实力当然了如指掌。此前孙膑还曾在魏国活动过,是魏军统帅庞涓的老朋友,对魏军虚实恐怕也知道不少。这些方面的优势是任何史官都无法相比的。故孙膑的兵书里所记载的兵力因该是有权威性的。

齐魏桂陵之战,《孙膑兵法》明确记述:“庞涓率魏军8万攻打赵国,孙膑率齐军8万救赵。”
之后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孙膑分析魏军主力在攻打赵国,国内空虚,先直逼大梁,逼迫庞涓回救,继而在桂陵截击仓促回援的魏军主力,大破之。

由此可见,8万人已经是魏军主力的规模!!!

之后的马陵战役,孙膑第一天挖“十万人吃饭的灶“,第二天是“五万人吃饭的灶”。
《中国军事史》认为,马陵战役,双方各投入10万人。

马陵大败后,魏国立即一蹶不振,可见10万人已经是魏国的老本。

我们现在可以得出结论,魏国的主力部队,大致在8—10万人。这个数字可能是指纯军人,也可能包括后勤人员。我们就暂且认定为纯军人。主力部队是这个数字,加上国内防卫的少量部队,估计魏国的总兵力也就10万略出头。

我们知道,这一时期乃是魏国最强盛的时期,其兵力亦不过如此,那么魏国衰弱后兵力可能还达不到此数,也就是说低于10万。



有了这样一个标准,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当时各国的兵力。

齐国兵力,从桂陵、马陵两次战役出动数量看与魏国相当,两国实力接近,应相差无几。
赵国兵力,赵国前期比魏要弱,后期稍强,大体相差不大,估计总兵力在10万上下波动。

秦楚两个大国最强,地大人多,估计兵力或比赵齐魏要多出一个级别,接近或达到20万,但绝对不会像某些人认为的那样,多到60万、80万甚至百万,那是离谱。

当然,不同的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兵力是应该有波动的,不过大体上应该是这样的一个轮廓。

王霸国家的主力部队从春秋时代的3—4万人,发展到战国时代的8—10万人,秦楚甚至更多。我们可以看出,规模扩大了数倍,这比起那些四十万六十万的数据,应该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变化。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有了这些数据,再分析长平之战的情况。

从长平战后,赵国还和秦国打过好几次并且获胜的情况看,赵军仍有一定实力,远没到被杀光的地步。

如赵军总兵力为10万,那么出战长平的,最多不会超过6—7万人,这部分军队基本覆灭,可能有少数逃回。

秦军投入兵力相当,可能稍多于赵军,7—8万左右,后期有增兵,可能接近10万。秦军伤亡如果按“过半”来看,至少4万人。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0-12-16 09:06 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麒麟子 2010-12-19 13:07 +200 原创奖励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0-12-16 12:1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密林繁星 于 2010-12-16 10:00 发表
楼主的观点不大赞同,“主力”不等于“国内一大半兵力”。
楼主的观点不大赞同,“主力”不等于“国内一大半兵力”。
我认为,主力就是精锐,属于那种可以流动作战,战斗力远高于普通军队的菁英部队,这些部队,都是经过长期训练和实战的军队,
PS:万岁军是主力,是否可以认为,天朝现在也就10几万军队呢。

你把“主力”和“精锐”搞混淆了,

主力指的恰恰是大部分兵力

你所谓的”主力“,指的是”精锐“


万岁军是解放军的“ 主力军” ,但不是“主力”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0-12-16 12:20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0-12-16 15:2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马岱 于 2010-12-16 12:38 发表
部队一般分守备部队和机动部队。守备部队是守备一座城池的必须部队,任何一座城池都需要留驻守备部队,否则山贼就可以洗劫城池。

机动部队可以流动作战,但要预备各个方向的战事,还需要预留一定的预备队。

魏国在一场战役就可以出动10万,全部兵力至少在20万以上。

很好,以您的比例,劳驾佐证,蜀汉有20万大军,孙吴有40万大军,赵国有 90万大军,难怪长平之战后,赵国还能干赢秦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0-12-16 16:4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马岱 于 2010-12-16 15:51 发表
长平之战后,赵国并未直接亡国,这是肯定的,不过长平之战是秦赵举国之力相争,比例自然稍大一些。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秦国既如此,赵国 ...

您既然无法解释我提出的数据,我也无法认同您的“机动部队与“守备部队一比一”的观点。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0-12-16 17:3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0-12-16 17:0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18 恨地无环 的帖子

《孙膑兵法》说,孙膑以主力在桂陵截击庞涓的魏军

至于庞涓的魏军是不是主力嘛,参见《中国军事史》以及您能找到的所有资料

相信您听过批亢捣虚的话,您不至于说 魏国国内是 兵多力弱吧?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0-12-16 17:17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0-12-16 17:3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25 恨地无环 的帖子

无论哪个版本,相信您会找到正确答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0-12-18 18:3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29 游戏爱好者 的帖子

同感

根据《战争动员发展史》一书的分析,人类在工业化之前,一个国家所能动员的兵力,不会超过总人口的3%

大规模的战争动员依赖 通讯 、交通、生产力等方面的发展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0-12-19 21:1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10-12-19 00:31 发表
古人记载兵力,的确有喜欢夸张的,尤其是纵横家,往往极言己方兵力之盛。
在这种以声势为主的言论中,要求得真相故然不易,但是也可以得到些参照。

战国策载: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凑,无有名山大川之阻。从郑至梁,不过百里;从陈至梁,二百余里。马驰人趋,不待倦而至梁。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参列。粟粮漕庾,不下十万。魏之地势,故战场也。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又: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餍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为除守徼亭障塞,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挚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也。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山东之卒,被甲冒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这两段中张仪为秦说魏韩,极言两国势危力寡,非事秦无以存,故对其总兵力的估计只可能偏于保守,故而魏韩两国总兵力的下限在二十几万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其中也包括了杂役后勤兵(厮徒负养),从苏秦说魏王时讲的数据看,厮徒仅占总兵力的七分之一,应该不包括战时动员的民夫。而两国各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兵力是用于防守各处据点的。(这个十万防守兵力可能是夸大的,言两国防守任务之重)

欢迎恨老大回来,不知恨老大是否在书上找到了 魏军主力

您能意识到古人有夸大兵力,舌辩之士喜欢吹牛的事实,说明您开始在一定程度上接近真实历史了。

不过我对你的观点还是有点意见:舌辩之士吹牛的话不能当真,更不能当做参照。


张义并非韩魏两国的军事统帅,他如何知道两国的实际兵力?相信那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家不会泄露本国的实际兵力和动员力,张义说秦国有一百万军队,我基本可以认定,他的数据有可能是各国自己号称的兵力。

所谓的   带甲百万 上将千员    带甲数十万  武骑千群  奋击百万  等等之类的话,都是虚词,做不得真。

这些号称的兵力往往夸大五倍、十倍甚至更多,这一点曹孟德的八十万水军可以说明问题,其实嘛,“彼将中国之兵,不过十五六万而已”。


那个年代的人,夸大本国兵力,夸大歼敌数目,是情有可原的,为的是振奋本国民心士气,恐吓敌国,而我们现在的人要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去相信,那就是不应该了。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0-12-19 22:0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0-12-19 21:3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10-12-19 00:31 发表
所以,以二十几万为基数,扣除分散各处的防守武装,扣除常备杂役兵,庞涓以“带甲八万”攻赵,虽然在数字上没有占到魏国兵力的大部分,但肯定是动用了魏国的主要机动力量

有很多人提到了所谓的机动兵力和留守兵力

据我所知,当时的军队大致分为国家正规军,和地方武装

国家正规军是国家统一控制指挥的,绝大部分都是机动作战兵力,只有少部分人分驻个别重要城池关卡。


而负责国内大部分地区治安守备的,就是地方武装

地方武装一般有县吏 衙役和一些亦民亦兵的乡勇组成,地方官还可能有少量的私人武装。

国王当然不会允许地方官掌控的武装超过自己。

所以地方武装的数量比正规军少很多,装备,训练都很差,编制也很小,他们不能当做野战的主力部队使用,充其量只能呆在本地维持下治安 守卫的工作。

这部分人不算军队,按现在的话说算 警察 和 保安队 而已,当然不计入总兵力内。

所以说魏国的十万兵力是极限,赵国的四十万兵力是骗人

硬要加上警察、保安队之类的东西,甚至还要加上战时的大量民工,把魏国兵力撑到20万30万,是否太过荒唐?有此必要么?


根据史书记载

蜀汉诸葛亮第五次伐魏,出兵十万,而蜀汉总兵力是十万二千,(也有今人认为是十二三万的)按某些人的看法,蜀汉国内谁来防守?蜀汉是不是该有20万兵力呢?

史书还记载  蜀汉有四万官吏

这四万官吏,除了少数官员外,其他的大部分就是县吏衙役之类的人,他们就是负责治安等方面的工作的,当然还有少量乡勇之类的人,这批人农忙为民,农闲充兵,协助治安工作,由各个地方官掌握,数量起伏不定,但不能算军队,也无法充当野战军远征他乡。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0-12-19 22:3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0-12-20 07:5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关毛 于 2010-12-20 01:16 发表


真以为战国时代,七国的军队都是“国家”的?
这叫春申君孟尝君之流情何以堪呢……
就算集权最严重的秦国,能裂土封君的,手中的军队也不是国家的武装,郑安平手中的军队,很大程度上就是昭襄王赏赐给应侯的礼物。
像各位君侯的部队,按您的分类,是国家正规军呢,还是地方武装?
就算是到了三国时代,以私兵部曲发展而来的曹魏,你怎么区分国家正规军和地方武装?
姑且把配置正规,建置规模比较大的除州郡兵之外的中军和外军都算是国家正规军吧……可是到了东吴,军队都是将领的私属,当兵的既要做野战兵力,又要做防守兵力,还要服劳役,而且还是世袭……你说它是正规军吧,是国家的吧,它更大意义上还是部曲,你说他是地方武装吧,那哪来的国家正规军?

“当时各国的武装,大体分为正规部队与地方部队两部分,正规部队由朝廷直接掌握,地方部队由郡县尉统率。正规部队通常用于野战攻城,地方部队多用于守御戍边。”
                                                                                          
————————  《中国军事通史  战国》

QUOTE:
原帖由 关毛 于 2010-12-20 01:16 发表


至于某人说的工业文明之前,动员能力总人口3%云云……这纯粹就是瞎扯了,像匈奴人这种的,就算没有工业文明,动员总人口的30%还是没问题的,更何况郡县制与领主制混杂的战国时期,世袭领主的动员能力可不是近代的知县、县令之类的忽悠儿所能替代的。

《战争动员发展史》  张羽 著    军事科学出版社




看来在你眼里,别人出版的著作都是扯淡,只有您说的是真理

那么您早该出书讲学了,何必来我的帖子里浪费时间呢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0-12-20 10:23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0-12-20 08:4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41 关毛 的帖子

你所谓 春申君之类的武装,我前面已经提到,属于私人武装,当然也划归地方武装的范畴


任何一个君权国家,只要君权运行正常,地方武装的实力就远不能和国家正规军相提并论,任何一个国王都不会容忍地方大员的武装能和自己抗衡。国家对地方武装的限制是很严厉的,超过就是谋反。

您所说的曹魏武装的例子,太过搞笑

东汉末年,皇帝都让曹操绑架了,还有个毛的君权运行,地方军阀当然疯狂扩充军力争雄天下。

孙吴的军制比较特殊,别拿这个和战国比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0-12-20 09:03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0-12-20 09:1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关毛 于 2010-12-20 01:54 发表
而按楼主说的,那些喜欢夸大其辞的纵横家嘴里,魏国也只不过是“带甲三十万”而已……
     话说回来,按楼主说的,既然战国时期兵力水分很大,可是作为初期第一强国,中原国家中第二个称王的国家,那些写史书的为啥不能给魏国也放一些二十万四十万的卫星?偏偏要拿其他国家来刺激视觉?

作者不同、版本不同,搜集渠道不同而已,国力相近同一个时代的 魏 赵  ,兵力相差的离谱,说明什么?假的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0-12-20 09:13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0-12-21 13:5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10-12-21 11:34 发表
一、主力之说,还当由您举证。

二、这两段说辞您有没有认真看?张仪为秦作说客,对秦的兵力是夸大的,但对魏韩的兵力即使不往少算,也不会同时夸大。还有,张仪本是魏人,这一段他为秦说魏的时候,已经辞去秦 ...

“魏王听说。。。。于是派太子申、庞涓为将,统10万大军向东追击齐军,其意图是一举追歼齐军主力。。。。。。。齐军趁胜追击,全歼魏军主力,俘虏了太子申。
魏国遭此重创,元气大伤,魏惠王只得“抱质执璧”,亲赴齐国谢罪。。。。。。。”


《中国军事通史 战国》


另外,我已经解释过,张义之类的舌辩之士的数据不可信,您一定要引以为证据,我就不做评论

另外,《中国军事通史》认同四十万赵军、百万秦军之说,并且认为战国兵力庞大,这一点正好是我要反驳的,所以,您要用这个做证据,我也不做评论。

十万魏军是主力,四十万赵军也是主力,兵力数据离奇离谱,您要相信,我也不做评论。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0-12-21 14:0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0-12-21 16:3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10-12-21 14:39 发表
您之前说【《孙膑兵法》说,孙膑以主力在桂陵截击庞涓的魏军】
所以我问的只是《孙膑兵法》有无“主力”一说。您不要拿别的书来举证,因为照您的观点,其他人所述也无非是他们的看法而已,比不得当事人,所以就请出示《孙膑兵法》原文。

您只是在认为张仪不知魏国底细的情况下,解释其夸大秦国兵力数据的不可信。
但是您没有解释,为何其实张仪已经当了魏国相四五年,他说的一个意在反衬秦国兵力之盛的魏国兵力数据仍然不能作为估计魏国当时兵力下限的依据

可惜孙膑没活到秦汉,也没兴趣当史官,否则您可以去问他要么。

我也没全盘否定其他人写的史料,我只是对少数数据怀疑而已。

我有说过天下史料只有《孙膑兵法》才可信的话吗?恰恰相反,我在前面不止一次肯定了《史记》的地位,我质疑的仅仅是 “四十万”的数据而已

您又极端理解我的观点,也算您的老战术了

还有我可没勉强您也改变您的信仰,您何苦又来恶意刁难呢,您这样极端歪曲我的观点,继而刁难,不觉得羞愧么?

您所信赖的《中国军事通史》认为10万是魏军主力,这一点正好和当事人《孙膑兵法》的八万数据相似,您总不至于说10万是主力,八万就不是了吧

在后人记述和亲历者证据一样的时候,是不是比那些只有后人记述,没有亲历者记述的东西可信度更高呢?

舌辩纵横家的话我认为不可信,您爱信,我貌似也没强迫您改变信仰么

不喜欢就别看我的帖子尽可请便,何苦如此这般呢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0-12-21 17:2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0-12-21 16:4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关毛 于 2010-12-21 15:31 发表
或许楼主是从另外一个平行位面来的学者。在那个平行位面,战国七雄国力相当,都不会强征妇女老弱,打仗只以万计;齐威王义薄云天,为救曾经侵略过齐国的赵国和韩国,敢于征发主力去对付宇宙第一强国魏国;战国所有的国家都已经提前进行了军事改革,统一区分了州郡兵和中央军;工业革命以前,任何国家的动员力是超不过3%的;那个位面《史记》《战国策》是起点中文网的小说,信史只有两本:《战争动员发展史》《中国军事史》……



QUOTE:
原帖由 关毛 于 2010-12-21 14:11 发表

好吧,只要出兵就都是主力,只要是骑兵都是铁骑,只要是步兵都是精锐。
你信吗?

要举例子,请找些权威点的书……

《中国军事通史》《孙膑兵法》《中国军事史》《战争动员发展史》都还不够权威吗?

那您认为什么才是真正权威的书?劳驾告之,我拜读一二,别告诉我,您才是真正的权威吧

顺便告诉您, 国家正规部队和地方部队的记述,原文选自《中国军事通史  战国》不是秦汉

您看错了,当然这本书在您的眼里不权威,我也就不提了

还有,赵国前期不比魏国弱,怎么会被魏国攻下邯郸向齐国求救呢?赵国后来军事有很大起色不错,但赵魏两国的军力,还不至于相差四倍之悬殊吧

当然您这么权威的人士,如果认为是对的,我也不反驳您,您自个信去吧,别和我说。

您在上面的一大堆废话,冷嘲热讽于我,可是不太友好,自己没有证据,又指责别人的书不权威,辩不过别人,就请自便,

不赞同我的,就别浪费时间,倘若在如此这般,你我面子上都不好看,请您自重哦。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0-12-21 17:1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0-12-21 17:4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10-12-21 17:27 发表
嘿嘿,《孙膑兵法》中原没有的,您给生造了,这算什么行为?难道您问过孙膑?

《中国军事通史》中的两个“主力”,也未必是您认为的“全国的大多数武装力量”那个意思,解释为“军事行动中的主要武装力量”更为合适。

比如第一处,庞涓已经中计,其眼中的齐军只有三万而已。他寻歼的这个“主力”,显然是指齐军此次行动所剩余的主要军事力量。不然的话,齐国岂非只有五六万兵。

嘿嘿,确切的说是您信赖的《中国军事通史》还有N多史书生造的,我不过借用而已

您借用的资料甚多,反倒不许我借用,这算什么行为?只许自己放火,不许别人点灯?呵呵

按您的意思被歼的”魏军主力“不是魏军主力,
您又如何解释,魏国元气大伤,魏惠王带宝贝人质 亲自去齐国谢罪的行为呢,
又如何解释,孙膑一动,庞涓就马上丢下赵韩两块肥肉,像被人端老窝似的往回赶的行为呢?

呵呵,我看您已经完全陷入义气之争,钻着牛角尖挑毛病,这样的话,奉劝您早点离开这个话题吧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0-12-21 18:2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0-12-21 17:4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关毛 于 2010-12-21 17:43 发表


我对半瓶子墨水还喜欢卖弄的人一直就不友好。
我觉得《史记》《战国策》比那些《中国军事通史》《战争发展动员》之类的权威得多。
战国时期天天打仗,作为初期头号强国的魏国能够围攻邯郸,这点无 ...

我对连半瓶墨水都没有还喜欢来我帖子上抬杠的人,更加没有好感

哥懒得理你,一边玩去吧,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0-12-21 21:4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10-12-21 19:10 发表
《中国军事通史》我也没说过“信赖”,如果要说我也自己会说,不劳您代言。

您说是“借用”,哪本书里说【《孙膑兵法》说,孙膑以主力在桂陵截击庞涓的魏军】了?
引用资料和捏造史料您能不能不要混为一谈?

魏军齐军到底是不是主力,或者这个主力如何解释是一回事,这种代古人言的作伪行为又是一回事。就算您所有的分析全部正确,但只要《孙膑兵法》中没有提到“主力”,您这还是捏造史料。

史区各种所谓揭示历史真相的帖子也见了不少了,往往这些挂着“真相”大旗的文章里,就有些自造的私货。
您喜欢称之为刁难也罢,称之为钻牛角尖也罢,我对这种行为是抓着就不会放手的,因为捏造史料实在是一个大是大非的根本问题了。

齐军主力和魏军主力是您信赖的《中国军事通史》说的,要说捏造还是轮不到我,您该找那帮作者问清楚。

至于孙膑以主力在桂陵截击魏军

孙子曰:“。。。。。。吾末甲劲 ,本甲不断。。。。。。”。庞子果丢弃其辎重,兼取舍而至。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而擒庞涓。“

译文:孙膑先生说:”...........我军前锋部队奋勇向前,主力部队却待命不动。。。。。“庞涓果然搁下辎重,日夜兼程赶来,孙膑先生不失时机的以主力在桂陵截击魏军,从而制服了庞涓。
                                                      ------------------------------《孙膑兵法》荣挺进 李丹 编译

捏造史料的大帽子不要随便盖,捏造史料的主还是有名可查的。


您既然较真到这个地步,所谓”坑赵卒四十万“,您一会加民工,一会儿加妇女,一会儿加保安队民团,硬凑生抬大涨价的事儿我也不说啥了,这就是您所谓的严谨历史观?您的想象力远比我强,而且还是双重标准

擅长钻牛角尖抓小辫子,故意极端化他人观点,从而刁难,也就您的战术了

您和我论到现在,感觉您也无非是想逞口舌之快而已,就别打什么大是大非的旗帜了,听着多吓人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0-12-21 22:03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0-12-22 08:5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10-12-21 22:40 发表
原来是《孙膑兵法》=《<孙膑兵法>白话今译》,问几次不肯说,结果“孙子弗息”那句译文中的“主力”还是译者意译时加进去的。

那真太巧了

您信赖的《中国军事通史》《中国军事史》和我信赖的《孙膑兵法》译文,都加进了“主力”,

试问您如何解释

而且,您信赖的《中国军事通史》明显是指全国主力,您要非说这“主力”不是“主力”,那您就别当主力好了,哥也不勉强您信

看来您回答不出我的问题,无法解释庞涓、魏王的种种行为,也无法 解释  “赵卒四十万”,问了N次不肯说,专门说主力不是主力,您不觉得自己穷极无聊么

再请问,您说 庞涓和孙膑带的不是全国主力?有何证据?我倒也愿意听听,如果有理,我自然信服

如果您没有反对的证据而在那反对的话,那这是什么行为??抬杠,瞎起哄而已

如果您已经堕落到这个地步,那么哥很快也会懒得理你的,就像哥懒得理那个至今还在“呜呜”的主一样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0-12-22 09:19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0-12-22 10:3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10-12-22 09:30 发表
其实这帖的根本问题不在“是不是主力”,而是“主力是什么”。您推导魏齐全国兵力的方法是把“主力”曲解为“大多数”。在对于“主力”的定义都不同的前提下,就无从回答“是不是主力”。.

首先,您仍然不肯回答我的问题,也拿不出反对我的证据

其次,关于主力的问题,并不存在什么曲解,主力本来就是指大多数部队,当然这个部队,指的是国家正规军,您如果非要扯形形色色的各种地方武装,警察保安队民团,亦兵亦民的啥,那就没谱了,随便几个农民拿把刀矛啥的,都可以算武装人员

如果您一定要认为主力就是 ”机动部队“,那我也不作什么评论,各自保留

再次,即便如您所说,“主力”不是大多数兵力,而是能动用的”机动兵力“,您前面也说,10万事魏国能动用最大限度的”机动兵力“,那您又如何解释赵国能动用45万”机动兵力“,或许您认为赵国军力四五倍于魏国,如果您持着个观点,那我也不作评论,你也不必和我废话。


此外,我推断历史,还至少有 《孙膑兵法》《中国军事史》等等的所谓的”只言片语“做证据,某些人纯粹的瞎起哄抬杠的,根本没资格和我讲。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0-12-22 11:17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0-12-23 12:1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10-12-22 15:23 发表
主力”也不等于“机动部队”。“主力”者,主要的力量,主要、次要是相对而言的,所以什么是“主力”,取决于语境。

既然您这么认为,那么 所谓的 “曲解主力”的大帽子,就请收回去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10-12-22 15:23 发表
如果您认为“主力”是排除“亦兵亦民”的“国家正规军”的“大多数部队”,也就是说您讨论的兵力是排除了“亦兵亦民”的“国家正规军”,那您的“兵力”和《史记》《战国策》这些史料以及《中国军事通史》等研究文献的“兵力”本来就不是一回事。

《中国军事通史》已经明言  齐魏两国主力10万人。佐证了我的推断,地方武装数量虽不得知,但根据君权集中的原则,地方武装的规模和质量是不可能和正规军相提并论的,如果正规军方才10万,那魏国总体武装力量也绝不会如您所说的达到30万

其次,众所周知,地方武装是没有野战远征能力的,只能在本地区维持治安守备,而《史记》等史料讲的都是军队远征的战役,如长平之战,秦攻楚之战等等,只有正规军才具备这个能力,所以,45万赵军,60万秦军,显然指的都是正规军


最后,您仍然在回避我的问题,如您所说10万数是魏的“最大限度机动兵力”,您认为赵国的“最大限度”的机动兵力是45万???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0-12-23 12:30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0-12-23 13:2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10-12-19 00:31 发表
我没有说过10万数是魏的“最大限度机动兵力”,不劳您代言。我相信魏国当时还没有到极限动员状态。。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10-12-19 00:31 发表
庞涓以“带甲八万”攻赵,虽然在数字上没有占到魏国兵力的大部分,但肯定是动用了魏国的主要机动力量。

好,原话是“主要机动力量”,那么您认为 8万是魏国主要机动力量,赵国的“主要机动力量”是45万??

还有,您何以知之魏国没有到极限动员状态,请给证据,否则就成您想象中的兵制了。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10-12-23 13:11 发

我觉得您现在讨论的已经是您想象中的兵制了。
云梦秦简的主人喜,在地方为吏,还几次从军,参加了对赵的战争。黑夫与惊家,三丁抽二,从王翦灭楚,黑夫还参与了攻城战,但两人的衣服用度要家里寄给。
按您的想象,这几个人是不是“亦兵亦民”,是“正规军”还是“地方武装”?

按照想象中的兵制,恰恰是您,喜也好,黑夫也好,这些只能说明他们个人的经历,能代表全国的男人?

我隔壁家的老爷爷民国时候被强征当兵,当过国军,后又投降共军,三番四次,参加过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大小几十战,按照您的想象,是不是说那个时代的所有男人都要如此这般??

至于地方武装还是正规军,那还不简单,看他参加的是什么队伍,是正规军就是正规军,是保安队,就是保安队,退伍回家了就是民。我所指的亦兵亦民是指在乡的民兵,一年中农忙务农,农闲充当团练、乡勇之类的角色。正规军是规定的几年兵役,岂有一年内几个月在家种田,几个月为兵的道理,你懂的。

至于说衣服用度要靠家里供给,并不等于秦军要靠家人供养。

从秦国到黑夫的所在前线,如果什么都靠家里来回的送,估计黑夫早挂了,军队本来就有保障,这两个士兵有条件再问家里要些个人用品零花钱,有何不可?

我一表哥从前当兵,还不是老写信要家里给钱,能说明解放军靠家里人养?

再有,黑夫家三丁抽二,还有大哥在家,而且家里还有N个女人在,说明即使是被政府征调的家庭中,除去当兵的运粮的等等工作,也仍有三分之一的男子留在家生产,而且女人被抽运粮的事情在征调家庭中也没有发生,看来秦国的兵役没有您想象的那么夸张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0-12-23 14:04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0-12-23 15:2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10-12-23 14:17 发表
您能告诉我战国时的“保安队”“团练”“乡勇”到底是啥吗?

另外您既然认为云梦简的例子不具备普遍性,那也就别把它当普遍性例子用,同时也别直接把它就当征发上限的例子用。

地方部队由郡县尉统率。。。。。地方部队多用于守御戍边。”《中国军事通史》

地方武装人员构成繁杂,负责地方治安守备的、归地方官掌控的武装人员都算,具体分别该叫什么名目我也说不上,只知道在近现代社会大致相当于 保安队、团练、乡勇的角色,

故我按照《中国军事通史》的叫法,统称之为  地方武装,如此而已。


黑夫的家庭,虽然代表不了所有的家庭,但显然可以代表被征集的家庭,

此外,您还要继续回避我的问题么?我至少问了五次,您还是顾左右而言他。呵呵呵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0-12-23 15:37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aniwa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43
帖子 5997
编号 337221
注册 2009-8-30


发表于 2010-12-23 17:5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10-12-23 16:37 发表
LZ如果一定要拿后世的兵制来类比的话,我想问一下,您觉得清初各牛录额真统下的旗兵算是正规军还是地方武装?您觉得由各地总督巡抚统领的以“慎巡守,备征调”为主要任务的绿营兵算是正规军还是地方武装?

地方部队由郡县尉统率。。。。。地方部队多用于守御戍边。”
不用我提醒您吧,这段文字出自《中国军事通史   战国》,怎么被您误会到后世去了

说真的,战国时期,地方官掌握的、负责地方治安守备工作的  地方武装,我也没亲眼见过,只好从您比较信赖的,当然也不是完全信赖的《中国军事通史》上了解一点,摘录一点,以供您参考,您要非有意见,请和这个出版编撰者直接交流。

还有,我问您的问题,您一个都不回答 ,却屡屡问我,所以,我从现在开始也不再回答您的问题,除非您先解答我前面的问题。


另外,怎么那孩子还在唧唧歪歪的,哥早都懒得理他了,他还打那么多密密麻麻的字,哥不想和他聊,他老自言自语找上门,赶都赶不走,好讨厌哦。

[ 本帖最后由 naniwa 于 2010-12-23 18:24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9-15 02:1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0064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