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关于长平之战几个问题的探讨, 第一次写长帖,不足之处多多包涵
性别:男-离线 saintstone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3
编号 32024
注册 2005-2-5
来自 天鹅座


发表于 2007-6-12 00:05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关于长平之战几个问题的探讨

看了王佐之材将军的文章,想到了几个问题,有点复杂,所以开了新帖。
                         长平之战的双方兵力问题
   根据一些史料,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秦军60万,赵军45万。(以史记为依据)。我认为这个数字是有很大的水分的, 战国史料大多数被秦始皇焚烧了,口头流传的数字不一定准确。
   判断依据如下:
  1国力的承受能力,按赵军45万加邯郸之战的10几万,赵国常备军的数量极其惊人。战国是封建社会初期(甚至有晋朝封建说),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供应如此庞大的军队显然是不现实的。同时期的罗马和秦朝的疆域差不多大,常备军也只有1020几个军团几十万人。对比一下赤壁之战也很容易得出结论。
  2 地形的限制。“长平战场广41公里,袤37公里,略呈矩形,面积946平方公里。地势东、西、北三面环山,状若箕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丹河与地势平行纵贯全境。”
(引用)。按双方100万兵力算,平均每平方公里1058人,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在如此条件下展开和运动,我个人不相信。
  3 通讯手段。淝水之战的溃败证明在冷兵器时代战术性进攻超过二十万的士兵已经很难指挥了  。更别提长平的时代了。何况是丘陵谷地。
  4 赵军被合围时秦军的包抄部队数量。秦军出三万军队(肯定轻装)抄了赵军后路,赵军真有45万大军怎么可能不突围,可见赵军主力不会很多。

那么长平之战的100万大军是怎么来的呢?我做出了以下推断。
  1 战争不可能没有后勤。秦赵两军远离后方,相持3年,必然有相当数量的后勤保障部队。
  2 战争结束前必然多次投入兵力。在初期王龁和廉颇的对抗中,虽然廉颇被逼退到丹水以东,但战争前一阶段赵军顽强防守丹水以西的防线,消耗了一定秦军的有生力量。此后秦赵双方都补充了兵力,双方更换了主将,随后赵主力被合围后,秦赵双方分别派出了援军。         
3 战略要点的分兵。双方会留有一定兵力保护补给线,储粮点,制高点阵地,所以实际投入会战的兵力大受限制。
  4 我的推断:我认为双方兵力投入如下:第一阶段:王龁秦军兵力在10-15万之间,廉颇赵军在5-10万之间,(按攻守一般3:1的损失率计算,这样秦军才有攻破赵前两道防线的能力。又不至于围歼赵军),双方分别损失了数万兵力。第二阶段:白起指挥秦军得到一定补充,赵括得到大量增援后冒进出击,秦军用25000人切断长平和邯郸联系,以5000骑兵切断长平三角防御和粮道间的通道,完成了对赵括的合围。据此推断秦军主力10-15万在一线,加上河间援军不会超过20万,赵括主力约15-20万(包括少量后勤部队)在一线作战,大部被围,包围圈外部分数量(粮食转运点的守军)有限,邯郸方面援军(加上后勤)不超15万。4年内秦军总共投入约30-40万,赵军投入约20-25万。加上后勤动员和伤亡双方分别可能会达到60万和40万。可惜这方面没有史料记载,我只能靠推测,望诸位谅解。
  希望这方面的高手提供高见。
  待续。。。。。。睡觉了。





[ 本帖最后由 saintstone 于 2007-6-12 00:15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aintstone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3
编号 32024
注册 2005-2-5
来自 天鹅座


发表于 2007-6-12 09:3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07-6-12 00:41 发表
楼主可以参看燕京晓林的长平之战

战国时期并不都是常备军,拿起武器就是兵,拿起锄头就是民

不过感觉楼主许多都...太主观了

没找到这篇文章,能给给个链接吗?

我刚高中毕业,肯定是有些主观,希望大家能不吝赐教。

还有,我觉得应该考虑地形的影响。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7 20:1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29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