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zz]像蝴蝶一样飞舞的绣花碎片, 评《尘埃落定》
性别:男-离线 TOP
(唠叨琐碎流鼻祖)

吴王枢密副使领京畿路经略使 ...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诸侯
级别 征西将军
好贴 1
功绩 625
帖子 4613
编号 31844
注册 2005-2-3
家族 清谈社


首先我真诚的提出希望。

希望本版对楼主转载文的讨论能够围绕着该文章本身展开,如果对其内容有不同见解的,希望大家能有一个客观的评论态度。就文章论文章的去讨论,可以列出条目来批驳。不要着眼于对作者写作动机以及其治学态度的分析揣测上。如果这样,那我们首先就失去了评论者客观公正的立场,又怎么谈得上去指责该作者的评论文章不够客观公正呢?

我对这个贴子加了分,并不因为我赞同该贴的观点。而是因为这个话题引起了文学讨论,楼主也积极参与了讨论,所以特别奖励。

实际上我对该文章的很多看法,存在异议。

首先该作者在评论中,使用了许多他自己的主观见解。例如

“然而,如果用严格的尺度来衡量,我们会发现,这部小说确实存在着不少令人无法讳掩的问题和残缺。”

这个“严格的尺度”是什么,是否就一定是作者所表达的衡量方式?我认为作者的这个尺度,不应该那么肯定的就可以获得“我们”这个提法。

又诸如,“不可靠叙述者,按我的界定,就是指那些……”;“我有一个固执的看法,那就是,我们可以根据一部作品如何叙写女人和底层人……”等等。

这些看法,仅仅只能说是表达了作者主观上的一种价值观念,是否就可以作为一种公众的、普遍的认识来提出,是值得商榷的。而很遗憾,我在本文中看到的是,作者就非常理所当然的使用这些主观看法来进行批判。甚至下了许多结论性的定论。

例如“是的,读者很难把‘我’这样一个在许多方面都处于极端分裂和对立状态的角色,想象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形象。”;“如果叙述者纯粹是一个白痴或傻子,那他是不可能提供任何可靠的判断的。”;“然而,阿来对‘我’这个不可靠叙述者的心智状况的含混处理带来的最为严重的消极后果还不是这些,而是叙述上的混乱。”;“总之,一句话,阿来这部小说的语言,缺乏概括力,缺乏准确性,缺乏必要的朴素、自然与质实。”等等。

这样的评论方式,几乎就直接抹杀了其他观点。立论与此,几乎就不能对其再作讨论了。我认为,不能算是一个文学评论家该有的立场。不客气的说,作为具有文学导向性的文学评论文章,用这样近乎拍砖似的方式去表达,可以认为在客观上,很可能造成大众的误解。

再来看作者大量引用的诸多知名、不知名的作家、学者的理论和语言。其内容之多,之频繁,几乎已经到了“不引经据典,不足以发表评论”的地步。且不说这些理论是否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是否就是一种不可颠覆的规则,是否这些理论就可以套用到所有时代所有作者的文章上。仅仅说这样的论证方式,就似乎是教条而僵硬的。这些知识屏障,妨碍了普通读者对评论本身客观性的评价。把所评论作品作为一个反面典型来印证各种权威或者非权威的理论。至少让我,产生了一种被灌输概念的反感。更不要说,这些概念是否引用恰当,恐怕还存在争议。又怎么能直接的当做理所当然的论据来使用呢?这一点,是我最不能认同的。

第三我看到,作者的对所评论作品的引用,即便不能说是断章取义,也至少是是充满了主观判断的论调。例如作者对“行刑柱”出现次数的统计;作者对所评论作品中描写声音和女性美的统计。我不否认文学研究中索引学和考据学也是具有相当价值的科学方法。但是以统计一部长篇小说的词语,或者其表达形式来对其进行评价,究竟有什么文学价值可言呢?我们毕竟是在看小说,而不是会计报表,不是吗?更不用说其后象小学语文老师一样,挑选出一些句子来逐字的去批改所评论作品的语法和用字,甚至标点符号。我不知道作者对自己的立场定位是怎么样,是否认为被评论作品已经劣质到语句不通,词不达意的境地。如果是这样,那还有什么评论的价值呢?

第四我看到,作者在最后,对所评论作品的主题、普遍性、和修辞方式进行了批评。这里作者依然使用了大量的理论引用和专业术语。我不知道这样一种批改作文式的评论是否值得提倡,但是作者最后的一段疑问,让我非常疑惑。

“然而,读者的疑问是,他的话真实吗?他的判断可靠吗?他到底要说什么?要说给谁听呢?是父亲麦其土司,还是“那个和气的解放军军官”和“纯洁的红色汉人”

一部小说,是否就应当象一篇论文一样,解释的清楚明白,准确无误。是否对一部小说应该怎么样理解,就应当象高中语文考试一样必须要有一个答案呢?如果文学批评已经走到了这个地步。那么,我认为是一种悲哀。

最后我要说,尽管我对作者的许多观点和评论方法不能苟同。但是其作为一种批评的声音,还是需要存在的。我不认为知名作家的作品或者获奖作品就应该享有批评豁免权。文学批评需要有敢于挑战权威和主流的勇气。但遗憾的是,我在这篇文章里,看到了太多的权威理论引用。如果仅仅是用外国权威、古代权威来鄙视和抨击中国权威、现代权威,那恐怕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勇敢和进步。

抛开我们对作者是否具有哗众取宠的写作目的,和是否有买弄专业知识,狐假虎威的写作心态不论。我认为,该文缺乏足够的客观论据和论证过程。其得出的结论,缺乏客观公正性和普遍性。

以上是我一点点不成熟的看法,愿意和诸位一起探讨,谢谢大家。

[ 本帖最后由 TOP 于 2006-11-9 00:07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7 03:4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85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