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宋高宗担心什么?真是怕迎回二圣吗?, 兼答一些先生的话
性别:未知-离线 sincere32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
编号 315285
注册 2009-3-20


发表于 2009-3-20 21:2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这是一年前的贴子了,我补充一些大家肯定知道,但没有讨论的内容。
第一,岳飞最后一次北伐之后,是以和平的方式失去兵权的。只从兵权考量,岳飞与诸大将都是乖乖虎。
第二,从失去兵权到冤狱也有相当长的时间,至少有韩世忠先是刺杀金国和谈人员,然后听到岳飞报信又向高宗表忠心逃过一死。
第三,在秦桧(这是大家最大的遗漏)从金入宋初期,没有把握好高宗的底线,曾使高宗极怒。而后期,高宗藏刀上朝,却终秦桧一生不敢违背金人的要求免了秦的相位(但坚决不给秦桧的干儿子当)。
第四,岳飞最后一次北伐,是岳飞挑头,全军参与。而岳飞的撤军,不只是因为高宗的反对,是因为朝廷直接对各部下令。这一方面再次说明南宋不存在什么调不动的军阀,另一方面也清楚地表明,没有一个能够坐镇中央的大臣,是不容大将立功的。

南宋不能恢复河山,本质是没有合格的相。
秦桧在与张浚、赵鼎等人的斗争中取胜,一方面是因为他阴(这一点张浚在淮西兵变或其它什么事上吃过大亏,可惜不知其详),忍(也算几起几落了)。另一方面是借了金兵之势。
赵构胆小,秦桧在对金问题上进一步令其无胆。

岳飞被害,赵构与秦桧都有罪。
在我的角度看,两点很奇怪:第一,赵构知道金人无信,却怕有金人撑腰的秦桧。第二,秦桧误国结党,赵构乃至整个南宋无相。
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宋太祖定下的军事体系,实在不具备举国之战的庙算的可能性;而岳飞的第四次北伐,不能算“主有道”,仓皇退兵时岳飞更愤怒地指责赵构不修德。
赵构不具备一个中兴之主的最基本条件:自信心和识人之明。赵构识人,是碰运气而且还没记性。赵构的软弱,甚至表现为对于认清面目的秦桧只敢藏刀上朝。他卖国求存,有他个人的原因,也因为秦桧等借金朝之势上位的投降派在左右赵构的思想和行为。  
宋王朝另一件大事是重视读书人。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这件事,在提高读书人地位的同时,也磨去了他们的务实与血性。这或者是南宋无相的主要原因。这种教育之下,可以出奸相,可以出守成的,很难有雄主强相。
岳飞帐下,多有那有才无运的读书人,他们甚至不能登上作官的门槛,更不用说参与制定国策的庙算了。
而秦桧(我想到六七十年代之后的普遍道德失落)算得上是几起几落。最后能冒头的,就是这种奸人。能害得某臣子(好象是淮西兵变时的张浚)咬着牙吃哑巴亏。从规则层次考虑,无外乎陷人于罪,令人顶罪,但魔高道高的只有成了精的才能踩着无数人爬到顶。   
大家都听过韩世忠抱着赵构大腿给他看自己残了的手的故事。
必杀岳飞成和议,其实应该是必杀大将,必灭主战势力才能成和议。
赵构并不是在最艰苦的时候成了投降派的。相反,艰苦让他对投降绝望。秦桧最初的坚决投降主张“南人归南北人归北”也遭到赵构的坚决反对。
但岁币,儿皇帝,却是他可以接受的。如果够爱显摆,还可以自比越王事吴王。看起来很可笑(简单地留点甜头)很可恨(彻底毁了主战派,置百姓国家于死路),但却是赵构乐于接受的。  
岳飞被害,是因为高宗倚重秦桧(卖国求存);也是秦桧要执行卖国行动扫清主战派力量。

[ 本帖最后由 sincere32 于 2009-3-20 22:15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4 22:5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839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