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关于周朝五等爵位制的一些猜想
性别:未知-离线 泼皮
(6郎)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14
编号 310670
注册 2009-2-12
来自 他乡


发表于 2009-2-19 15:0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支持创意思维。

如果修辞更严谨些,版主的猜想是可以成为一派学说的,即史籍中所反映的五爵归类法及具体待遇


《孟子万章》: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公羊传隐公五年》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其馀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国语鲁语》:天子作师,公帅之。……元侯作师,卿帅之。……自伯子男有大夫无卿,帅赋以从诸侯
《左传僖公二十九年》:在礼,卿不会公侯,会伯子男可也

《国语楚语》:天子之贵也,唯其以公侯为官正,而以伯子男为师旅

上述引证,可以推出的结论应是:五等爵就封地面积分三级,就国家大小军队规模归为二至三类:公侯大国,伯子男小国

《左传僖公四年》:许穆公卒于师,葬之以侯,礼也。凡诸侯薨于朝会,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于是有以衮敛

葬许男以侯,可能是伯子或子男的丧葬礼仪一样,即伯子男三个小爵之间,丧葬礼仪只有两级,所以男加二等即侯礼。


我猜想,公本非一级爵位,不过是一种尊称而已,更多的是一种荣誉。在爵位而言,公与侯级别相同,两者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公羊传》称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天子三公者,执政公卿是也。故周公称公,召公称公,吕望亦称太公。王者之后者,宋是也。故宋称公。除此之外,《白虎通》云伯子男臣子于其国中,褒其君为公,如《春秋》称鲁侯为公是也…“仅仅是一种尊称,而并不是一级爵位。按《春秋》中所称公者,宋公虞公虢公若如此,则并无一爵位名为矣。


公做为男性尊称的历史,当晚于公爵。三公的公,也就相当于王以下的公爵,当时尚无公卿的说法,不是阿猫阿狗都可以称周公召公太公的。先有公爵,再有尊称泛指。


颜师古注〈汉书. 沟洫志>: 此时无公爵,盖相互尊老之称

〈诗.周南.麟之趾〉:振振公子;〈公羊传.庄公元年〉: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 西周中晚期有公子指代诸侯之子女的用法;

〈论语.子罕〉:出则事公卿。—— 东周始有公卿指代高级官员的说法。


俺前几天请教卫武封公的出处,就是想知道有没有比〈史记〉更早的有关记录?如果没有,那么俺认为平王封武公为公,照字面解释应该是公爵,即卫武元勋辉映西周三公;公卿是泛指,不应该是册封的确切职位。但是,史记的这条记载如无更早的辅证,也只能存疑,比如卫武的这个公爵是一代殊荣?还是可以继承的?〈春秋〉的记载只是鲁国不服这个新贵,故意不写卫公,只准自己YY鲁公?还是卫国确实没有晋爵?卫公好鹤真的只是卫懿公好鹤的简称吗?为何不是卫侯好鹤?


公,绝对是一级爵位。


称子者,基本上皆为蛮夷,如楚子、越子、吴子、骊子、潞子,莒子、郯子、邾子等。其立国皆在周之前。因此我怀疑子也不是周朝所定爵位,而是商朝所遗留。商人子姓,而其贵族又有以子相称者,如箕子、微子等,有没有可能这些称子的古国如莒、郯、邾等皆为殷商所封,而周克商后,只是承认了这个既定事实?


这个联想很独到,可以说子爵这一级跟殷商后裔有点关联。虽然箕子、微子也许只是后人加在其原名后的尊称。

的用法除了可称呼诸侯外,还用于称呼卿大夫,如赵简子、如季文子。亦可用于称呼士人,如孔子、老子、孙子子的使用可谓滥矣也许入周之后,周人亦有附庸风雅者,使用的称呼自抬身价,从而使子的称呼泛滥?真为周公所制定爵位之一,则以周人重礼的风气,如何使一个爵号被滥用如此伯者,霸也,所谓方伯也,本是诸侯之主。《左传僖公元年》:凡侯伯,救患、分灾、讨罪,礼也,杜预注曰:侯伯,州长也由此可知伯本为侯之长官,如何反成了侯之下的爵位?


其实五等爵的名称都有被泛化尊称的趋势,知武子,孔子等也不见得就是附庸殷商贵族遗风,否则多为蛮夷的子爵不也很风雅了?子的滥觞,略同于公。


侯,也是有国者的统称。〈诗.大雅.抑〉:谨尔侯度。孔颖达疏:侯为州牧也

伯,是上古领导一方的长官,故方伯。〈周礼.春官.大宗伯〉:九命作伯。伯,也通霸。


五爵的名称都有衍化,具体待遇规格也有交错含糊,某些分级待遇可能没有尽录,比如仪仗朝服序列等等细节,但是做为周朝贵族的等级肯定是存在的,而且当事人还相当在意,否则宋襄也就不至于出丑,熊通也不至于征服随国向周王发泄不满


顺便说一句:欧洲的贵族体系源于罗马的军政长官名称,其子爵本来也是个副伯爵。英语的男爵也叫
baron,不是楼上所贴的lordLord一词一般是英语大小贵族的统称,也常用于翻译汉语中的所谓诸侯等。字母语言的造词特点是一板一眼,一个词一个意思,4门房车要造个词sedan,双门跑车叫coupe,敞篷车又要叫cabriolet… …中文做为象形文字,字意延伸广泛,有时是挺麻烦的。

[ 本帖最后由 泼皮 于 2009-2-19 16:4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泼皮
(6郎)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14
编号 310670
注册 2009-2-12
来自 他乡


发表于 2009-2-19 15:5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9-2-19 15:32 发表

西周当然有公卿了,太师、太保、太史为公,辅政另有卿士之职。

这个.... 老冒您有点过了吧?周公是太师,召公是太保?您是否相信伊尹也做过太保的说法?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泼皮
(6郎)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14
编号 310670
注册 2009-2-12
来自 他乡


发表于 2009-2-19 16:3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9-2-19 16:01 发表

周朝当然有三公。具体论证可参见杨宽《西周史》。

《西周史》.......也罢,俺就弱弱地提一下:《周官》也是《尚书》中嫌疑最大的伪托篇之一(战国晚期),西周的"三公"非汉朝的三公...
求同存异和为贵...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泼皮
(6郎)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14
编号 310670
注册 2009-2-12
来自 他乡


发表于 2009-2-19 17:1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就算俺是疑古派好了,西周“兹惟三公/三孤”的说法,随意。

俺倾向的解释是:周公,召公,宋公等人的名称不是敬语,而是次于王爵的贵族头衔。当时的王土就那么点地方,所以这也蛮夷,那也蛮夷,1王以下,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公爵,在情在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泼皮
(6郎)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14
编号 310670
注册 2009-2-12
来自 他乡


发表于 2009-2-20 07:1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9-2-19 17:28 发表
对于“公”的用法,我前面说的其实蛮清楚的。

1、天子三公称公。这个公不是爵位,而是官职,即周公、召公、太公之公。冒牌楼上所举《尚书》金滕诸篇所言之公,也是这个公。非公爵之公,乃公卿之公。

2、敬语。王者之后曰公。所谓宋公、虞公之公是也。

而臣民于国内称国君为公,国君死后谥曰公,也统统是敬语。

综上,则公或为官职,或为敬语,而非爵位之名。

猜想是好事,有益发现新的问题;从猜想到学说,亦即公或为官职或为敬语,则恰恰必须推翻您的3条依据:

1. 周初三公,周公,召公,毕公。太公是《史记》的提法,没他什么事。共和时另有召虎穆公等人。要证明这些公都是官职或敬语,您必须解说两点:
a. 古人正名
除了旦,奭,高,虎诸公以外,别人为啥不能冠之以同样敬语?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尹... 如何就不是芮公,彤公,卫公...?

b. 西周以官僚机制为主还是以封建贵族为主?古代中国划分为先秦和帝国史的依据是什么?商周是王国,就算咱们勉强接受《尚书》所举的保,师也算个官僚,您又如何证明三公就是这些官僚的总称呢?即使司马彪也不敢直言太师太保太傅源于西周,最多含糊一句:古官名也。貌似西周封建制的初级文明,公做为爵位当然比官职合理多了:周公召公毕公,就是3个大人物,王只有一个,所以成王不是敬语,徐夷称王就是造反;同理,成王次之,则有执政三公爵,此三人非帝国时代的汉三公,前者为世袭爵位,后者属官,人人都有份继任。要证明西周有号称三公的官职,很简单:找出继周召毕之后的各代太师太傅太保... 今人凡言及商周文明必持谨慎态度,古籍所记载的什么太史祈父之类的官名,其实质究竟比巫师打手进化了多少?在此提醒老冒一句:用《金滕》诸篇假设二公保师等称谓=三公官衔,乃至用后世公卿的概念去套西周的王公贵族,这话传到外面即粗糙又很不严肃,仿佛拿着一篇《禹贡》就猜想大禹会写字一样...


2. 王者之后曰公:与其说公做为敬语只限于王者之后,不如说有资格封公爵的另一类是王者之后更合理。


3. 臣民于国内称国君为公,国君死后谥曰公, 应该是晋级公爵的佐证。既然是敬语,臣民管主子叫王好了,更尊敬。公为五爵之首,诸侯最高等级,所以死后一概追谥公爵。诸侯健在时,就算实际好处相差不大,单为了正名,就要斤斤计较:宋公就是公,齐侯不能尊称齐公... 颜师古注《汉书》已经特别强调过了:此时没有公爵制了,所以大家才可以你也公我也公地尊敬...


王国时代,下属公国;帝国时代,一个皇帝下属王国。从魏公晋公到魏王晋王,直至武帝;关羽从历史上的侯,到民俗中的关公关王关帝,都是西周爵禄等级的一脉相承。


[ 本帖最后由 泼皮 于 2009-2-20 07:3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泼皮
(6郎)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14
编号 310670
注册 2009-2-12
来自 他乡


发表于 2009-2-20 13:0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虎公似乎跟俺同龄?顶一个:

您的猜想是:五爵的名号有诞生早晚,某爵衍生出其它爵位,这是完全可能的。好像欧洲的五爵,起源较早的有公侯伯,而最初的子爵就是伯爵的副手count前缀vis(副)就成了子爵viscount,类似太平天国的王和幼王

周公召公毕公之公,在西周不可能是官衔,那会儿没这个体制也没那个概念;做为敬语,有可能,但是必须是一种极其有限范围内的敬语,没几个人当得起这个敬语,这就又牵涉到了等级制度,所以公还是反映了等级。

以主要的12诸侯为例:共和元年时的诸侯并没有人人称公,晋卫曹燕蔡等国死活都称侯伯,恪守爵禄等级;直到前7世纪初叶,除蔡侯以外,各国才陆续完成了死后称公的“升级”,这既是西周五爵体系的松动,也是公尊于侯的现实反映。

如果将五等爵禄制在中国的历史划分成先秦和帝国两大段,那么俺认为五爵是个逐渐衰落的过程,中间有过复辟,但是终究逆转不了低级的封建贵族到更高级的中央集权制的历史主流。周初五爵的体制最完备,等级也算森严;东周以后,世袭的特权和地位不断受到新生力量的打击,具体表现为边缘诸侯的崛起(楚,秦),以及传统中心诸侯的腐朽(宋,卫,郑),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座岌岌可危的传统等级的大厦,在前7世纪到6世纪之间的100多年,都是由传统贵族势力的最后一座堡垒晋国一家扛着…. 晋三分以后,五爵制彻底崩溃,这是不看出身只凭真本事吃饭的进步态度,中国由此进入了郡县制帝国的新纪元,从此遥遥领先于世界其它主要文明长达千余年。

秦朝的夭折,不是因为它的革命举措,而是改革的速度和强度。当时的人看不到这点,以为还是要回到封建制的老路太平。项羽刘邦都是先秦旧势力的爪牙,所以汉初恢复分封制度,同姓封王,异姓以军功封侯;复辟的结果,就是七王之乱。戡乱的结果,王国名存实亡,沦落到郡守级的行政单位,而平乱有功的异姓侯势力抬头,终汉一世,侯为实权派代表,特别是军人。

需要辨别的是:秦汉的军功爵制与西周五爵的承启关系不大,前者鼓励军功,人人机会平等,是一种积极运动的机制;后者讲究出身尊卑,是一种凝固的阻力。汉制的侯,也没有侯爵的意思,而是贵族的泛指

[ 本帖最后由 泼皮 于 2009-2-20 13:08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9-17 23:5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528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