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五霸 五战 六王
性别:未知-离线 泼皮
(6郎)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14
编号 310670
注册 2009-2-12
来自 他乡


发表于 2009-2-18 06:4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五霸 五战 六王

五霸:本来就是后人YY,提名标准也要符合当时的现实:实力重于一切,主盟的可以是小丑,没主盟的也可以是无冕皇帝。歃血次序一向只看实力影响,不论爵位尊卑,如前678年,齐侯, 宋公, 卫侯,陈侯,郑伯, 许男, 滑伯, 滕子...

西周初封的原则和房地产差不多:越近市中心的越贵,近畿的诸侯最尊贵,一般也是王族近亲。

实力发展的后果,往往与房地产规律成反比。论实力,则要面对地缘政治的现实:秦,楚的后方发展空间最大,潜力也最大;郑和晋的位置都不好,四战之地;齐的空间也有限,背靠大海。纵观左传所载春秋重大战役,90%牵涉的是晋楚,秦晋,齐晋争霸,可见晋国的繁忙,而且郑国多数是跳板,好像朝鲜半岛在中日,中美争霸中的可怜角色一样。

终春秋一世,晋国是个维护正统的保守势力中心,强多衰少,谁能挑战晋国,谁就有霸权资格。以此为据,则齐桓晋文秦穆楚庄稳居四霸,第五霸当在吴越后起之秀之间。

春秋五大战

1)韩原:前645,秦穆vs晋惠,秦胜

2)城濮:前633,晋文vs楚成,晋胜

3):前597,楚庄vs晋景,楚胜

4):前589,晋景vs齐顷,晋胜

5)鄢陵:前575,楚共vs晋厉,互有胜负,晋轻微胜出


六王:论边缘文化和革命精神的关系,战国时代称王并不稀奇,春秋时敢于挑战传统,自立为王的6个诸侯则值得后人纪念:徐,巴,蜀,楚,吴,越

1.徐 (前1042-512年)江淮东夷

2.蜀 前8世纪,蜀子蚕丛自称蜀王;灭于前316年

3.楚 前879年始称王;前704年再称王,灭于前223年

4.巴 春秋中期称王,灭于前316年

5.吴 (前584 - 473年),近现代南中国经济文化的摇篮。

6.越 (前504 - 222)


[ 本帖最后由 泼皮 于 2009-2-18 07:00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泼皮
(6郎)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14
编号 310670
注册 2009-2-12
来自 他乡


发表于 2009-2-18 12:4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版主高见

要总结宏观历史,总是有许多细节纰漏的。俺只是认为历史的走向必有客观规律可循,如果人人真的机会均等,那么历史就等于碰运气了。您也提醒过宋襄也算是个中兴之主,并非真如传统认知的那么弱,宋只是比楚弱,而楚的强大与其地理及自称蛮夷的反叛精神终究有关,也即:它有惧随的时候,但是终究蕴藏着更大的潜力。同理,秦也比楚"文明"不到哪里去,而它最后的胜出,也不能只用偶然的机会解释。换言之,晋的由强转弱,也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然趋势,三分只不过加速了秦国的东进。战国法家能在秦楚取得相对长久有效的成功,也要拜戎狄蛮夷的遗风之赐。

缅怀五霸者多矣,纪念六王的少见。泼皮一家之言,赞赏一下非主流的六王!巴蜀诚如君言,但是徐,楚,吴,越的独立开拓精神,窃以为很值得现代人研究借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泼皮
(6郎)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14
编号 310670
注册 2009-2-12
来自 他乡


发表于 2009-3-15 03:1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文以载道 于 2009-3-14 18:57 发表
晋三分后明主太少,留不住人才
看帮助秦国崛起的人很多都是来自三晋,尤其是魏国

对的。但是要更进一步认识宏观规律:为什么三晋盛产人才?而三晋却留不住人才?

1. 晋国的历史本质,从正面讲,就是华夏正统文化的中心大国,文化底子厚,思想家(人才)则众;

2. 晋国的历史本质,从负面讲,就是封建守旧势力的桥头堡,传统的阻力越大,越留不住有革命思想的人才。

明主不是真空诞生的,大环境左右明主。三晋最终被历史淘汰,因为它的变革缺乏自上而下的文化基础:下层有人才,而统治层腐朽。这种情况直至19世纪末还在重演:明治维新是自上而下地废除旧武士阶级,实现脱亚入欧的大革命;戊戌变法是自下而上,中国不缺人才,但是上层腐败,革命终究失败了。日本比中国的传统底蕴浅,穷则变,变则通。

东周诸侯中,说穿了就是蛮夷的革命基础最好,如秦,楚,吴越,但是你也不能太蛮,象当时的南中国毕竟落后太多。

楚国呢?留给了后人无限的浪漫英雄主义遐想,之所以最终不敌秦国,从宏观地缘历史来看:中国的分裂割据是以南北为大局,因为黄河长江横贯东西,造就文化的差异主要是南北向的。现代的北美,文化差异是东西海岸向,因为内陆有南北走向的洛基山脉和阿巴拉契亚山脉。中国王朝兴亡的一般规律是北方统一南方,明灭元是例外。除了生存环境造就的民风差异,西方学者还提出过地势理论:即北方居高临下,进军有地利优势...

泼皮打个比方:楚国约=意大利(拉丁民族),秦国约=德国(日尔曼民族)。楚人有反叛精神,但是也有穷奢极欲,地方保守主义的痼疾;它留下了灿烂的文学艺术,然而感性高于理性,军政潜力有限。比如意大利人,以打造追求最高生活品质闻名于世,有时甚至不惜工本,请看意大利的雕塑建筑,意大利家具,意大利时装,意大利的汽车... 都是败家的奢侈品!

秦国在西北,地处传统文化中心和游牧民族之间,左右逢源,民风简朴彪悍,旧贵族的阻力小,容易形成自上而下的革命。俗语: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无知者无畏:秦国人自己培育不出有学问的才子,但是它能吸收别人的才子,用本土的无知虎狼之民为才子们提供真正施展拳脚的机会。这是一个理性高于感性的政权,不懂风花雪月,只看现实利益—— 少跟我谈什么人之初,我就知道拳头就是真理!知识分子和无知走狗(即群众)是普世革命的两大要素,缺一不可:知识分子不能唱独脚戏,无知群众也不能没人领导...

三晋和后世的霸王一样,代表的是落后的旧贵族势力;秦国和流氓草根的刘邦一样,代表的是务实进步的历史力量。

[ 本帖最后由 泼皮 于 2009-3-15 03:23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泼皮
(6郎)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14
编号 310670
注册 2009-2-12
来自 他乡


发表于 2009-3-15 15:1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秋色冷并刀 于 2009-3-3 02:27 发表
呵呵,补充几个战役,年代我没记住。。。百度吧。
繻葛之战 郑—周
泓之战 楚—宋
崤之战 晋—秦
麻隧之战 晋—秦
柏举之战 吴—楚
艾陵之战 吴—齐
笠泽之战 越—吴

左传》共记前722 - 468年间事,凡18万字;《春秋》记前722 - 481年,凡242年春秋史,列国大小战争约483次 ——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春秋五大战的概念,最早由古典中国文学注译巨擘Burton Watson及台湾张高评等人提出,主要依据是文字篇幅:五大战的篇幅占《左传》的1/12长,平均每战描写约3000字。就历史意义而论,城濮和邲(荥阳)两战的地位是无可动摇的:奠定了晋文和楚庄称霸的基础。城濮做为世界古代史经典战役也早已名扬海外,被编入多所军事院校的正规教程;邲之战借庄王的口,道出了止戈为武的教条,意义也很深远。

韩原是为了给秦穆拉风,西方人推崇划时代的秦帝国,当然也重视秦国的列祖列宗;
鄢陵有(吕)魏錡射瞎楚王,神箭养由基,郤至礼见楚子等精彩章节。鞌之战似乎没什么出彩...

楼上补充的战役,另加长勺和
槜李,也都很有名,追加下年代:

前707年:繻葛
前684年:长勺 (一鼓作气)
前638年:泓
前627年:崤 (非常重要的战役。擒三帅,放虎归山,孟明视再接再厉,终于复仇,秦师驰骋晋境,所向披靡)
前578年,麻隧
前507年柏举
前496年:槜李
前484年:艾陵
前478年: 笠泽

左传》成书年代约在前403 - 389年间,至迟不晚于前3世纪末,文字似乎以晋国为中心,其作者对鲁国貌似所知不多,法国已故汉学家Henry Maspero (1882-1945) 认为作者甚至可能根本没读过《春秋》,而受晋《》,楚《梼杌》的影响较China In Antiquity 上古中国,麻省大学1978年版

《左传》打着儒家说教的大旗,实际文字里却多征伐内容,所以后世精读《左传》的名人多与军旅有关:寇恂,冯异,关羽,杜预,王僧辩,岳飞,戚继光... 见:张高评 《左传之武略》,高雄,1994年版







[ 本帖最后由 泼皮 于 2009-3-16 04:57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9 01:4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54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