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发现晋书真的很雷人,太会穿越了。
性别:未知-离线 厚生唯和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5
编号 305839
注册 2009-1-14


发表于 2009-4-9 20:2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晋书的开场白就足够雷死人的.
从讨张鲁,言于魏武曰:“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魏武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言竟不从。既而从讨孙权,破之。军还,权遣使乞降,上表称臣,陈说天命。魏武帝曰:“此兒欲踞吾著炉炭上邪!”答曰:“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

纯粹胡言乱语,不知所云.

再如地理志中"建武十一年,省州牧,复为刺史,员十三人,各掌一州。"

桓灵颇增于前,复置六郡。桓,高阳、高凉、博陵;灵,南安、鄱阳庐陵."后文却道,
高阳国泰始元年
献帝兴平中,孙策分豫章立庐陵郡 ,孙权又分豫章立鄱阳郡,
庐陵郡置.
仅一庐陵郡传中就有灵帝置,献帝置,吴置,三种说法.
又如,"和顺改作,其名有九....顺改淮阳为陈.....天水为汉阳",后文又道"天水郡汉武置,孝明改为汉阳",前后皆误,自抽耳光之后都不知正解为何.
"后汉顺帝分会稽立吴郡",这里总算说对一处,却立马与前文舛互,章帝置二,任城、吴郡。

怎么看都像是一干村野莽夫冒充学士撰得此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厚生唯和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5
编号 305839
注册 2009-1-14


发表于 2009-4-10 13:1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呵呵,与正文对上数之后就不认此段了,可真会过河拆桥.正文道"而郡国百有八焉",你要不认此段,还请解释一下"郡国百有八焉"从何而来.
你要只认正文也行,
建武十一年,省州牧,复为刺史,员十三人,各掌一州。
和顺改作,其名有九....顺改淮阳为陈.....天水为汉阳",
天水郡汉武置,孝明改为汉阳
后汉顺帝分会稽立吴郡",
章帝置二,任城、吴郡。
这些可都是正文中所载.请问你准备对正文的前半段不认帐,还是对后半段不认帐?
开篇第一纪这段"既而从讨孙权,破之。军还,权遣使乞降,上表称臣,陈说天命。魏武帝曰:“此兒欲踞吾著炉炭上邪!”更不知离谱离到哪里去了.
楼上确实与修编晋书的一干村野莽夫堪称合流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厚生唯和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5
编号 305839
注册 2009-1-14


发表于 2009-4-10 13:2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巴西郡蜀置。
刘备据蜀,又分广汉之葭萌,涪城、梓潼、白水四县,改葭萌曰汉寿,又立汉德县,以为梓潼郡;
梓潼郡蜀置

在《晋书》关于豫部分仍然可以得到印证。
即以曹操时代为曹魏政权的开始,而不是以220年曹丕称帝为分界线。
魏武分沛立谯郡
谯郡魏置。

拿后汉与魏蜀吴混用,千古之下仅此一家而已.

QUOTE:
《晋书》关于三国分界的观点和晋朝人陈寿写的《三国志》惊人的一致,这证明了房玄龄等人编写《晋书》的时候忠实晋朝原本的历史观,并未自己进行加工创造。

三国志中统统应用后汉年号,魏书吴书中各有建安二十五年,蜀书有建安二十六年,此前可从未称蜀称吴称魏,你要楞说晋书与三国志惊人的一致,陈寿老先生可真要含恨九泉,死不瞑目了.

[ 本帖最后由 厚生唯和 于 2009-4-10 14:0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厚生唯和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5
编号 305839
注册 2009-1-14


发表于 2009-4-10 20:4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慕容燕然 于 2009-4-10 15:17 发表

拿后汉与魏蜀吴混用,千古之下还有陈寿第二家呢。.

三国志魏书开篇是武帝纪而非文帝纪,蜀书开篇是刘二牧传而非先主传,吴书开篇是孙破虏讨逆传而非吴主传。这说明晋人对三国的划分并非以三国称帝时间为准, ...

笑,陈寿何时在曹氏篡汉前就称魏称吴了?你不妨说来看看.晋书动不动就来个庐陵郡吴置,谯郡魏置,有哪家地理志这样写过?前文还道"献帝兴平中",孙策分豫章立庐陵郡,后文却直道"庐陵郡吴置",不是自抽耳光是什么?同一本书中都观念相左,编书编到如此地步,确实有才的狠.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厚生唯和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5
编号 305839
注册 2009-1-14


发表于 2009-4-10 21:3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慕容燕然 于 2009-4-10 15:29 发表

[quote]把注解当晋书正文的把戏被戳穿后就翻脸不认账了?
地利志中这郡国百有八焉"从何而来上面记载得很详细,三位数加减小学文化就能办到,难道马甲阁下都做不到

至平帝元始二年,凡新置郡国七十有一,与秦四十,合一百一十有一。
建武十一年,省州牧,复为刺史,员十三人,各掌一州。明帝置一,永昌也。章帝置二,任城、吴郡。和顺改作,其名有九。和置济北、广阳,顺改淮阳为陈,改楚为彭城,济东为东平,临淮为下邳,千乘为六安,信都为安平,天水为汉阳。省朔方刺史,合之于司隶,凡十三部,其与西汉不同者,司隶校尉部郡治河南,朔方隶于并部。而郡国百有八焉。

这就是你说的很详细的记载?你拿前后汉书来校正看看,纯粹驴唇不对马嘴.好容易引来一段注解,硬是对上了数,你又不认帐,这当了XX还要立牌坊的事情全让你一人赶上了.

汉书地理志:『本秦京师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汉兴,以其郡太大,稍复开置,又立诸侯王国。武帝开广三边。故自高祖增二十六,文、景各六,武帝二十八,昭帝一,讫于孝平,凡郡国一百三,县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国二百四十一。地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
后汉书地理志:『承秦三十六郡,县邑数百,后稍分析,至于孝平,凡郡、国百三,县、邑、道、侯国千五百八十七。世祖中兴,惟官多役烦,乃命并合,省郡、国十,县、邑、道、侯国四百余所。至明帝置郡一,章帝置郡、国二,和帝置三,安帝又命属国别领比郡者六,又所省县,渐复分置。至于孝顺,凡郡、国百五,县、邑、道、侯国千一百八十』

看看晋书正文中,西汉孝平帝时"郡国一百一十有一",  东汉孝顺帝时"郡国百有八焉",从何而来?


http://www.zgwww.com/wenxian/史部/25史/汉书/039.htm
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hhansu/hhsu_123.htm
有空读读汉书,后汉书,好好校正一下这满口胡言的晋书.

QUOTE:
我就认正文。
建武十一年,省州牧,复为刺史,员十三人,各掌一州。
和顺改作,其名有九....顺改淮阳为陈.....天水为汉阳",
天水郡汉武置,孝明改为汉阳
后汉顺帝分会稽立吴郡",
章帝置二,任城、吴郡。
这些可都是正文中正确的记载。请问你准备对正文的前半段耍赖,还是对后半段耍赖?

你是不认字还是怎么的?前后两处正文摆在一起,明显抵触你也看不出来?前文道:"后汉顺帝分会稽立吴郡",后文道:"章帝置二,任城、吴郡",章帝,顺帝,曾祖孙俩不分?
前文道:"顺改天水为汉阳",后文道"孝明改为汉阳",高祖父与玄孙也不分?而且自抽耳光之后也没说出正解.正解应为"孝和帝永元十七年更天水名为汉阳".晋书称孝明帝改天水为汉阳,多半是将永平,永元这两个年号混淆.就这治史水准,也敢修编官方史书,难怪李世民看都没看,上来就是一溜板转.
光武帝纪明载:"建武十八年,是岁,罢州牧,置刺史"。到了晋书这咋就改成建武十一年了?

QUOTE:
开篇第一纪这段"既而从讨孙权,破之。军还,权遣使乞降,上表称臣,陈说天命。魏武帝曰:“此兒欲踞吾著炉炭上邪!”记载很正常,只有你才觉得离谱。

孙权遣使乞降,上表称臣,陈说天命是在襄樊之战期间,是时曹操有讨过孙权?还破之?也就你一人才觉得正常.

QUOTE:
马甲阁下还不配给修编晋书的一干文人学士提鞋。

我在该论坛仅此一号,是什么马甲?你要去给一干村野莽夫提鞋,请自便.

[ 本帖最后由 厚生唯和 于 2009-4-10 22:0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厚生唯和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5
编号 305839
注册 2009-1-14


发表于 2010-6-3 21:3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俘斩万计 于 2009-12-25 10:06 发表


呵呵呵呵,同感。
晋书的编辑班子是空前的豪华,而且不乏已有主编史书经验的老史臣,岂能随便找几段话就全都一无是处了!心浮气躁之人还是老老实实做学问吧!

有主编史书经验的老史臣能写出以下这些玩意来?

建武十一年,省州牧,复为刺史,员十三人,各掌一州。

和顺改作,其名有九....顺改淮阳为陈.....天水为汉阳",
天水郡汉武置,孝明改为汉阳

后汉顺帝分会稽立吴郡",
章帝置二,任城、吴郡。

桓灵颇增于前,复置六郡。桓,高阳、高凉、博陵;灵,南安、鄱阳、庐陵
高阳国泰始元年置
献帝兴平中,孙策分豫章立庐陵郡 ,
孙权又分豫章立鄱阳郡,
庐陵郡吴置.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厚生唯和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5
编号 305839
注册 2009-1-14


发表于 2010-6-3 21:3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看了某斩对于反证法的狡辩,俺就知道其扯淡的本事直追“人中吕布”了,你俩要放在一起绝对的“一时瑜亮”啊!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5 11:1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572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