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慕容燕然 于 2009-4-10 15:29 发表
[quote]把注解当晋书正文的把戏被戳穿后就翻脸不认账了?
地利志中这郡国百有八焉"从何而来上面记载得很详细,三位数加减小学文化就能办到,难道马甲阁下都做不到
至平帝元始二年,凡新置郡国七十有一,与秦四十,合一百一十有一。
建武十一年,省州牧,复为刺史,员十三人,各掌一州。明帝置一,永昌也。章帝置二,任城、吴郡。和顺改作,其名有九。和置济北、广阳,顺改淮阳为陈,改楚为彭城,济东为东平,临淮为下邳,千乘为六安,信都为安平,天水为汉阳。省朔方刺史,合之于司隶,凡十三部,其与西汉不同者,司隶校尉部郡治河南,朔方隶于并部。而郡国百有八焉。
这就是你说的很详细的记载?你拿前后汉书来校正看看,纯粹驴唇不对马嘴.好容易引来一段注解,硬是对上了数,你又不认帐,这当了XX还要立牌坊的事情全让你一人赶上了.
汉书地理志:『本秦京师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汉兴,以其郡太大,稍复开置,又立诸侯王国。武帝开广三边。故自高祖增二十六,文、景各六,武帝二十八,昭帝一,讫于孝平,凡郡国一百三,县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侯国二百四十一。地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
后汉书地理志:『承秦三十六郡,县邑数百,后稍分析,至于孝平,凡郡、国百三,县、邑、道、侯国千五百八十七。世祖中兴,惟官多役烦,乃命并合,省郡、国十,县、邑、道、侯国四百余所。至明帝置郡一,章帝置郡、国二,和帝置三,安帝又命属国别领比郡者六,又所省县,渐复分置。至于孝顺,凡郡、国百五,县、邑、道、侯国千一百八十』
看看晋书正文中,西汉孝平帝时"郡国一百一十有一", 东汉孝顺帝时"郡国百有八焉",从何而来?
http://www.zgwww.com/wenxian/史部/25史/汉书/039.htm
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hhansu/hhsu_123.htm
有空读读汉书,后汉书,好好校正一下这满口胡言的晋书.
我就认正文。
建武十一年,省州牧,复为刺史,员十三人,各掌一州。
和顺改作,其名有九....顺改淮阳为陈.....天水为汉阳",
天水郡汉武置,孝明改为汉阳
后汉顺帝分会稽立吴郡",
章帝置二,任城、吴郡。
这些可都是正文中正确的记载。请问你准备对正文的前半段耍赖,还是对后半段耍赖?
你是不认字还是怎么的?前后两处正文摆在一起,明显抵触你也看不出来?前文道:"后汉顺帝分会稽立吴郡",后文道:"章帝置二,任城、吴郡",章帝,顺帝,曾祖孙俩不分?
前文道:"顺改天水为汉阳",后文道"孝明改为汉阳",高祖父与玄孙也不分?而且自抽耳光之后也没说出正解.正解应为"孝和帝永元十七年更天水名为汉阳".晋书称孝明帝改天水为汉阳,多半是将永平,永元这两个年号混淆.就这治史水准,也敢修编官方史书,难怪李世民看都没看,上来就是一溜板转.
光武帝纪明载:"建武十八年,是岁,罢州牧,置刺史"。到了晋书这咋就改成建武十一年了?
开篇第一纪这段"既而从讨孙权,破之。军还,权遣使乞降,上表称臣,陈说天命。魏武帝曰:“此兒欲踞吾著炉炭上邪!”记载很正常,只有你才觉得离谱。
孙权遣使乞降,上表称臣,陈说天命是在襄樊之战期间,是时曹操有讨过孙权?还破之?也就你一人才觉得正常.
马甲阁下还不配给修编晋书的一干文人学士提鞋。
我在该论坛仅此一号,是什么马甲?你要去给一干村野莽夫提鞋,请自便.
[ 本帖最后由 厚生唯和 于 2009-4-10 22:06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