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儒学历史发展, 由《中国人史纲》里摘抄出来有关儒学的重要人和事件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9 18:5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姬允被尊称为桓公,即威武的国君,所以他的三位庶子,被称为“三桓”。
三桓的后裔,分别改姓(封国内全体贵族和全体官员,都是国君的后裔,跟国君同
姓。所以庶子的后裔必须改姓,否则熙熙攘攘,挤来挤去,全国只有一个姓,分辨
起来就很困难)。次子姬庆父的后裔改姓仲孙(有时候也称孟孙或孟),三子姬牙
的后裔改姓叔孙,四子姬友的后裔改姓季孙。
  


郁闷~~~~~极度郁闷~~~~~头段刚看完就有这种毛病。这本所谓的中国人史纲真是有点乱七八糟~~~~连国家贵族的称呼还没搞清楚,就编史纲?他们是改姓吗?仲孙,叔孙,季孙是什么意思?伯仲叔季是什么知道?意思就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这个称呼就像过去的公孙某某公子某某一样,郑庄公被称为郑寤生,齐桓公在没当皇帝时被称为公子小白一样,他们的本姓还是姓姬姓姜的!是一种贵族之间易于分辨的称呼而已!还有什么全国的贵族都是出自一家,什么乱七八糟的~~~~

还有孔子他祖宗的事左传上记得很清楚~~~~

(傳一·五)宋華父督見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艷。」

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弒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

桓公(傳二·一)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殺孔父而取其妻。公怒,督懼,遂弒殤公。君子以督為有無君之心,而後動於惡,故先書弒其君。會于稷,以成宋亂,為賂故,立華氏也。宋殤公立,十年十一戰,民不堪命。孔父嘉為司馬,督為大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馬則然。」已殺孔父而弒殤公,召莊公于鄭而立之,以親鄭。以郜大鼎賂公,齊、陳、鄭皆有賂,故遂相宋公。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9 19:2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本世纪(前五)第一年(前五○○),鲁国国君姬来跟齐国国君姜杵臼在夹谷
(山东新泰)会面,孔丘以礼仪专家身份,被任命为姬宋的宾相。于是儒家学派最津津乐道的一件事发生了,会见之后举行的娱乐节目中,齐国演出莱部落(山东平度)的土风舞,孔丘根据儒书,指责齐国不该使野蛮人表演,而应使用传统的宫廷舞。齐国立刻演出传统的宫廷舞,不过却是宫廷中平时演出的轻松喜剧。孔丘再根据儒书,认为犯了“平民轻视国君”的大罪,立即指挥鲁国的卫士把那些无辜的男女演员驱到台阶之下,砍断手足。据孔丘的门徒事后面不改色的宣称,孔丘这次凌厉行动,不但没有引起国际冲突,反而使齐国国君发现自己做错事,大为恐惧,就把从前侵占鲁国坟水以北一带土地(汶水以北、龟山以北之田)还给鲁国。


这段话什么意思?意思是孔子是个杀人狂?

同样的一段描述在史记上是这样的: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 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
  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髃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柰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看清楚,第一句就是鲁用孔丘,其势危齐!当时鲁国的形势是与齐交战屡战屡败,早已失去春秋之初敢取代郑伯辅理朝政的那种威势啦,而齐自桓公起便成为了东方大国,鲁定公时虽然当时争夺霸权的是晋楚两国,可是齐国在那时的国力也就仅次于晋楚,所以每次晋有伐楚必与齐相商。以当时两国的威势相比,齐仅仅因为是鲁用孔丘为相就认为鲁国可以威胁到齐国了!可想孔子在当时的评价上可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家,其的政治才华也是为人认可的。还有两国之君相会,本来便应该以国礼待之,齐先奏狄夷之乐,然后响郑卫之声,是什么意思?还不就是试探鲁国或者可以说是孔子的反应?当时如果忍辱求全,那别说是还你郓、汶阳、龟阴之田了,过几天,恐怕就拔千乘之军去曲阜做客了~~~~难道还要为几个倡优而将国体国尊给丢了?你想如果有天胡锦涛出访某国,在机场人家不奏国歌,在那边搞点流行音乐欢迎你,是什么感觉!为了贬儒没必要胡说八道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9 20:1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堕三都的第二年(前四九六),孔丘被赏识他的国君姬宋任命为代理宰相(摄
相事),三桓已经大为光火,面孔丘却不到三个月,就把一位很有名望的文化人少正卯逮捕,立即处死。然后宣布少正卯有五大罪状,这五大罪状是:“居心阴险,处处迎合人的意思。行为邪恶,不肯接受劝告。说出的全是谎话,却坚持说的全是实话。记忆力很强,学问也很渊博,但知道的全是丑陋的事情。自己错误,却把错误润饰为一件好事。”这种烟雾蒙蒙的抽象罪名,说明凡是有权的人,都有福了,他们可以随时把这顶奇异的帽子扣到任何一个人头上,而仍能振振有词。恰巧遇到君主主持对天老爷的大祭典,在分祭肉的时候,三桓故意不分给孔丘。这是周礼社会中最严重的一种处分、表示已被深恶痛绝。孔丘只好流亡二出奔卫国。



郁闷~~~~~史记上是这样说的,我也搞不懂为何一样的事在作者嘴里就变味了呢?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好像这里说孔子拜大司寇治政三个月,成绩不错,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四方来客来往通畅的地步吧?至于少正卯,本为大夫,有职司在身,为何要说他只是个文化人呢?什么意思?说明孔子迫害当时的知识分子吗?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
  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
  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师己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师己以实告。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髃婢故也夫!”

这是齐国君臣对当时孔子治政反应~~~~~郁闷,做到了连当时最大的对头都害怕的地步了,还有人说他是做得不好~~~~要知道鲁国连个小霸都没干过,齐人说他用孔子为政必霸,难道评价不高吗?最后还要破费去收买鲁国国君和他的政治对手来破坏孔子的治政,难道可以说孔子是个空谈家吗?至于孔子的治政本身就危害到了三桓在国中的地位和威信,不被他们看成眼中钉才怪了~~~~在鲁定公被收买后,还有谁支持他,他不去游学也不行咯~~~~难道说因为碰到一个贪财好色的国君是孔子的错,能说明他的无能吗? 

说句实在话~~~~太长了~~~~~后面也不想再看下去了~~~~~不知道作者是什么意思~~~~~难道是因为对儒学的深恶痛绝的说?须知怎么说儒学也主导了中国二千余年政治,其中更是有千余年使中国一直屹立在世界的颠峰!难道只是因为自宋朱子学的出现以后中国的国家外向性变弱了,就将儒学一概否定吗?呵呵~~~~~请记住,因为有了儒学中国人成为了世界封建社会时代的霸主,在世界封建文化中没有一个民族是可以与中国相提并论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9 20:2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六韬五略于2005-01-19, 19:46:37发表

QUOTE:
原帖由大吴德王于2005-01-19, 18:55:18发表
姬允被尊称为桓公,即威武的国君,所以他的三位庶子,被称为“三桓”。
三桓的后裔,分别改姓(封国内全体贵族和全体官员,都是国君的后裔,跟国君同
姓。所以庶子的后裔必须改姓,否则熙熙攘攘,挤来挤去,全国只有一个姓,分辨
起来就很困难)。次子姬庆父的后裔改姓仲孙(有时候也称孟孙或孟),三子姬牙
的后裔改姓叔孙,四子姬友的后裔改姓季孙。
  


郁闷~~~~~极度郁闷~~~~~头段刚看完就有这种毛病。这本所谓的中国人史纲真是有点乱七八糟~~~~连国家贵族的称呼还没搞清楚,就编史纲?他们是改姓吗?仲孙,叔孙,季孙是什么意思?伯仲叔季是什么知道?意思就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这个称呼就像过去的公孙某某公子某某一样,郑庄公被称为郑寤生,齐桓公在没当皇帝时被称为公子小白一样,他们的本姓还是姓姬姓姜的!是一种贵族之间易于分辨的称呼而已!还有什么全国的贵族都是出自一家,什么乱七八糟的~~~~

还有孔子他祖宗的事左传上记得很清楚~~~~

(傳一·五)宋華父督見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艷。」

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弒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

桓公(傳二·一)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殺孔父而取其妻。公怒,督懼,遂弒殤公。君子以督為有無君之心,而後動於惡,故先書弒其君。會于稷,以成宋亂,為賂故,立華氏也。宋殤公立,十年十一戰,民不堪命。孔父嘉為司馬,督為大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馬則然。」已殺孔父而弒殤公,召莊公于鄭而立之,以親鄭。以郜大鼎賂公,齊、陳、鄭皆有賂,故遂相宋公。

我真是严重怀疑你的语文水平,我是文言文一点都不看的,自知语文水平差,我是基本不看文言文的,但看大白话还是要看的,你不会连大白话都不懂啊?
鲁国第十五任国君姬允(死于齐国姜诸儿之手的那一位),有四个儿子,长子
姬同是嫡子,继承国君的宝座。次子、三子、四子,都是庶子,只能担任政府的高
级官员。姬允被尊称为桓公,即威武的国君,所以他的三位庶子,被称为“三桓”。
三桓的后裔,分别改姓(封国内全体贵族和全体官员,都是国君的后裔,跟国君同
姓。所以庶子的后裔必须改姓,否则熙熙攘攘,挤来挤去,全国只有一个姓,分辨
起来就很困难
)。次子姬庆父的后裔改姓仲孙(有时候也称孟孙或孟),三子姬牙
的后裔改姓叔孙,四子姬友的后裔改姓季孙。

庶子的后裔必须改姓,知道什么叫嫡子什么叫庶子不?


文章要看完在说话。
孔丘是宋国贵族的后裔,纪元前八世纪九十年代因妻子太美而丧生的宋国宰相
孔父嘉,就是孔子的六世祖父。孔父嘉的儿子政变后逃到鲁国住下来,遂成为平民。
孔丘的父亲孔纥曾在鲁国军队中当一名军官,但他逝世的太早。孔丘是一个遗腹子,
在母亲颜征辛苦的养育下长大。孔丘年幼时,刻苦地学习儒书,成年后即成为一个
十分渊博的“礼教”专家,而且声誉鹊起,后来甚至得到三桓之一的仲孙觉的注意。

呵呵~~~~~你连大白话都看不懂的说~~~~~我说了仲孙,叔孙,季孙不是姓!看清楚没有!是一个称呼!郁闷~~~~~就像小日本姓源,平,藤原,橘之类的!而不是所谓武田,上杉!知道吗?到了战国结束后,才大量的末落贵族改用国名为姓的!文章中的对于姓定性是错误的!请你去看中国的姓氏起源完再来发贴!

至于孔子的家族来历,只是我引一段史书上来说明而已~~~~因为里面说的没头没尾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9 20:3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六韬五略于2005-01-19, 19:52:52发表
这本所谓的中国人史纲真是有点乱七八糟~~~~连国家贵族的称呼还没搞清楚,就编史纲?

和你多说无益,你爱看就看,你自己搞的不清不楚的,和你多说无益。

我再摘抄点,柏杨写《中国人史纲》所做的序。
最后,我只能用非常少的几句话,说明我们的立场,我们立场是中国人的立场。不同于“奉旨修史”的官员立场,也不同于以王朝为主,以帝王将相为主,以统治阶层自居的立场——他们把利益所从出的王朝放在第一位,而把中国放在第二位。我们反对“成则帝王,败则盗寇”的史观,在那种史观上,很多丑恶被美化,很多可歌可泣、代表中国人磅礴刚强、澎湃活力的智慧和勇敢,却被丑化。如三保太监下西洋,传统历史责备他劳民伤财,好大喜功,以致史料所存寥寥,我们则认为他是中国第一位最伟大的海上英雄。我们坚持的标准是国家民族和人道人权,不掩饰污点,犹如美国历史不掩饰吊人树一样,同时也展示出中国对全世界全人类文明所作的尊严贡献。
  中国人了解中国历史,应是天经地义的。可是,很多中国人对中国历史只不过知道一个片断,而这片断还多半来自小说和戏剧。中国历史书籍之多,占世界第一位,但却使人有一种杂芜凌乱的感觉。即令把正史能倒背过来,对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仍没有太大的帮助。何况我们没有时间读完正史,也没有文言文的修养去读正史。司马迁创造了一种新形式的史籍,这形式在纪元前较简单的社会还可以应付。可是史学家却被这种形式酱住,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更糟糕的是,它被改为断代史。幸好中国的王朝不断变换,如果像日本那样万世一系,根据“国(王朝)亡才修史”的惯例,中国可能成为一个没有正式史籍的国家。这些国(王朝)亡了才编纂出来的正史,又不过是一大堆人物传记的合订本,而这些传记,又多半取材于该人物的墓志铭、行传、家谱之类的一面之词。以致数千年来,墓志铭在中国文学史上,占重要的地位。凡是善于阿谀死人的作家如唐王朝的韩愈,都享有相当地位和相当财富。墨索里尼的儿子在纪念他父亲的文章中说他父亲。“喜欢古典音乐,看见我开始弹钢琴时,非常高兴。他为人极为和蔼,对人更是温柔。”我们不认为墓志铭、行传、家谱之类所提供的资料,全都比墨索里尼的儿子所提供的,更为可信。所以,我们在采用正史资料时,都一一加以判断。

很好~~~~一句话前四史本来便是二十四史之冠冕!你柏杨的历史常识从哪里来的?我们是应该站在中立的角度是看待历史,但是请记住,不要随意的对史书上的内容片面的载抄和解释!应该保持他的完整性后再作评价,要不然是让人产生歧义的!我不是为儒学辩驳什么~~~~~我是看不惯他对史书随意的删节!而至于ZT的你嘛~~~~~好像连史记和左传都还没什么看的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9 21:0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六韬五略于2005-01-19, 19:56:01发表
再转一个,网友的读后感。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

以前,我总是洋洋得意的对人说,如果我家财万贯的话,我一定会报考历史专业的.这样说的原因是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实是有理想的,另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实很酷.

历史是酷的,我却是浅薄的.历史并非全是鲜衣怒马繁华似锦,它事实上如此残酷,战争和暴政将它涂抹得血迹斑斑.这斑斑血迹又迷惘了众生的眼睛,在穿越历史重重迷雾之后却对狰狞的暴徒流露出顶礼膜拜的眼神.原来颠倒众生的,并非只有倾国倾城的美女.

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何明孝陵甬道上的牌匾会将朱元璋这个热爱杀人的混蛋描述成恩泽天下的圣主,就像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何人们会赋予项羽这个徒有武力的莽夫以英雄的地位并崇拜了幽幽数千年.项羽一把大火烧掉了咸阳,不但给后世的暴徒们开了一个以焚烧故都来章显自己盖世武功的恶劣先例,而且烧尽了保存在咸阳的记录着春秋战国以来璀璨学术思想的珍贵典籍.而同样是因焚烧罗马城而闻名的尼罗,却遗臭千古.相形之下的差别和痛心,我不知怎样才能言语.

不要说造成黄金时代学术典籍遗失的罪魁应是焚书坑儒的始皇赢政,那本是另一片迷茫的眼神.焚书的原因上儒生建议赢政崇古分封子弟和功臣,这本是儒家阿谀奉承的的手段,但不幸碰上始皇这个一切都向前看的人政治硬汉.法家的李斯作出细致分析之后建议"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为焚书.可见焚书焚的多是民间非科学方面的书籍,而秦朝所设为数众多的博士官,仍然存有大量诸子百家的典籍.事实上,按当时的条件,民间就真的能存有很多的书么?藏书在很大程度上还只是政府行为.

而坑儒的原因则是两个道士为赢政寻仙药不得,怕上面怪罪,便毁谤赢政后逃之夭夭.始皇勃然大怒,坑杀相关四百六十于人.这其中大抵是些方术之士,不过因为赢政也提到了儒生在咸阳言论蛊惑人心,大概也有一些儒家人士混迹于被坑杀之列.

因为这两个原因,儒者们穷尽所有能够想到的恶毒词汇加诸于始皇赢政的身上.古人说三人成虎.儒者们一代接一代孜孜不倦的毁谤始皇,毁了两千年,终是迷惘住了后人的眼睛,把赢政变成集天下恶毒为一身的大妖怪.

暴政是有的,但暴政是每个朝代都有,而赢政所做的开创性的事业却只在于秦朝.不用螯述从小学课本就介绍的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光算赢政所建立的政治体制这一项,其后两千年的中国帝王便从未有能超越,统统因袭下来."始皇帝"这一称谓,真的是名副其实.

我到是觉得,相对于项羽,赢政到是更能担当英雄这一称号,更应该获得国人的尊敬.戏剧中的霸王,演义中的关羽赵云,都只能当作文艺形象来欣赏,万不该将其与历史真实人物混为一谈.只可惜大多数人眼中的世界只是建立在别人的臆想之上.怎能冀望用迷茫的眼睛看见一个真实的世界?

和科学一样,读史让我们接近世界本来的样子.
而我呢,喜欢事物本来的面貌.不论它是好是丑.
因为啊,我总坚信,真正的完美,总是包含了残缺于其中.

ps:<中国人史纲>,柏杨著。书已读完一月有余,感触颇多。一直想写篇书评,然面对浩浩五千年的历史,纵有柏杨先生的妙笔解读,依然惶惶不知从何落笔。没有顾湘的文采,没有了悠闲的时间,万千感慨困于胸腔,着实难受。完不成书评,终是咬咬牙,挤出一篇读后感,算是给自己一个慰藉,给读过此书一个证明。茫然不知所云,贻笑于诸前辈之前了。


posted on 2004-05-21 21:29 plum 阅读(837) 评论(1)  编辑 收藏

呵呵~~~~~这位仁兄很崇拜柏杨啊?似乎柏杨说得才是真正的历史~~~~

先看看史记里对秦皇在政治上的评价: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借使秦王计上世之事,并殷周之夡,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而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侯生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
  

当然这是儒人对秦皇的看法,秦二世而亡本来就由秦始皇的国家政策造成的,重用法家本无大错,不过失之太过,刑罚太酷的话只会对社会产生反作用。


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旘,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因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皆复不事十岁。


既发百万徒行者筑长城(这对中国有益,但在当时对人民来说,简直是恶梦!) 再发七十余万筑阿房宫!好一个英明的皇帝!

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


朱元璋和他比简直是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了!



  
然候星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贪于权势至如此,未可为求仙药。”于是乃亡去。始皇闻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觽,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今闻韩觽去不报,徐市等费以巨万计,终不得药,徒奸利相告日闻。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益发谪徙边。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这就是所谓的明君吗?只因为求道不成便坑杀儒生,卢生犯事,天下之儒皆该死矣,就是连坐范围也没这么广吧?要知道大多数儒生根本与此事无关啊!这便是上面说的大多数是方术之士?我搞不懂了!这位仁兄连个史记都没看过,就在那吹捧某人,难道不觉得浑身起鸡皮疙瘩?


至于项羽的我也不想多说了~~~~自己看看项羽本纪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9 21:2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六韬五略于2005-01-19, 21:01:58发表

QUOTE:
原帖由大吴德王于2005-01-19, 19:25:29发表
本世纪(前五)第一年(前五○○),鲁国国君姬来跟齐国国君姜杵臼在夹谷
(山东新泰)会面,孔丘以礼仪专家身份,被任命为姬宋的宾相。于是儒家学派最津津乐道的一件事发生了,会见之后举行的娱乐节目中,齐国演出莱部落(山东平度)的土风舞,孔丘根据儒书,指责齐国不该使野蛮人表演,而应使用传统的宫廷舞。齐国立刻演出传统的宫廷舞,不过却是宫廷中平时演出的轻松喜剧。孔丘再根据儒书,认为犯了“平民轻视国君”的大罪,立即指挥鲁国的卫士把那些无辜的男女演员驱到台阶之下,砍断手足。据孔丘的门徒事后面不改色的宣称,孔丘这次凌厉行动,不但没有引起国际冲突,反而使齐国国君发现自己做错事,大为恐惧,就把从前侵占鲁国坟水以北一带土地(汶水以北、龟山以北之田)还给鲁国。


这段话什么意思?意思是孔子是个杀人狂?

同样的一段描述在史记上是这样的: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 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
  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髃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柰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看清楚,第一句就是鲁用孔丘,其势危齐!当时鲁国的形势是与齐交战屡战屡败,早已失去春秋之初敢取代郑伯辅理朝政的那种威势啦,而齐自桓公起便成为了东方大国,鲁定公时虽然当时争夺霸权的是晋楚两国,可是齐国在那时的国力也就仅次于晋楚,所以每次晋有伐楚必与齐相商。以当时两国的威势相比,齐仅仅因为是鲁用孔丘为相就认为鲁国可以威胁到齐国了!可想孔子在当时的评价上可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家,其的政治才华也是为人认可的。还有两国之君相会,本来便应该以国礼待之,齐先奏狄夷之乐,然后响郑卫之声,是什么意思?还不就是试探鲁国或者可以说是孔子的反应?当时如果忍辱求全,那别说是还你郓、汶阳、龟阴之田了,过几天,恐怕就拔千乘之军去曲阜做客了~~~~难道还要为几个倡优而将国体国尊给丢了?你想如果有天胡锦涛出访某国,在机场人家不奏国歌,在那边搞点流行音乐欢迎你,是什么感觉!为了贬儒没必要胡说八道吧?

可想孔子在当时的评价上可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家,其的政治才华也是为人认可的。还有两国之君相会,本来便应该以国礼待之,齐先奏狄夷之乐,然后响郑卫之声,是什么意思?还不就是试探鲁国或者可以说是孔子的反应?当时如果忍辱求全,那别说是还你郓、汶阳、龟阴之田了,过几天,恐怕就拔千乘之军去曲阜做客了~~~~难道还要为几个倡优而将国体国尊给丢了?你想如果有天胡锦涛出访某国,在机场人家不奏国歌,在那边搞点流行音乐欢迎你,是什么感觉!为了贬儒没必要胡说八道吧?


在麻烦你你一才,看书你能不能把整个春秋时期的历史和大环境了解清楚了,你在说话啊?
真是会被你气死,哪有你这么看书的,给你看全篇,你偏不,非要断章取义。取了其中的一段,然后就妄下判断,你的IQ不会是有问题吧,怎么能看事情不互相联系起来看,而是互相就只看一件,然后就妄下结论。这里像韦孝宽写的《中国史猛将传》,写了一场战役,战斗里面的情况,他是根据史书的上下文进行反复推敲的。
你竟然没看懂,我就帮你把上下文,结合起来给你分析一下。

鲁国是手创周王朝一切文物制度的姬旦的儿子姬伯禽的封国,所以收藏的图书
和文献最多,贵族们的文化水准也最高
。周王朝的首都镐京(陕西西安西)于纪元
前八世纪被犬戎部落攻陷后,图书文献全部失散,只有鲁国的图书文献仍在。它的
首府曲阜(山东曲阜)遂成为当时全世界唯一的文化巨城。再加上鲁国从没有遭受
过劫掠焚烧的恶运,对周王朝初期的文物制度,保持的也最完整。这些丰富的文化
遗产中,最重要的是一些周王朝初期所实行或拟定的各种法令规章和各种典礼时使
用的仪式程序。——被人总称之为“仪礼”。各国知识分子和知名的文化人,都必
须到鲁国亲自查考,才能了解。因为就在本世纪(前六),这些复杂繁琐的老古董,
已无人记忆。
    周礼的内容很多,仅只仪式程序这一部分,就有祭礼、葬礼、婚礼、冠礼(男
子成年时戴帽子)、笄礼(女子成年时戴簪子)等等,以及阶级性专用的国王之礼、
国君之礼、贵族之礼。——没有平民之礼。因为礼只是为贵族而设,不是为平民而
设,对贵族才用得着礼,平民根本不被看在眼里,奴隶更不用说了。这是一种专门
知识,必须专家才能胜任。
从事这种以主持典礼为职业的专家,当时被称为“儒家”。
他们按照古老的规定,办理各种重要仪式,小自埋葬死人,大至国君访问。国君访
问时或国君相见时,通常都聘请儒家担任“宾相”,他的任务跟二十世纪结婚典礼
时被称为伴郎或伴娘的“宾相”,完全相同服侍在国君左右,随时提醒国君应该做
什么或应该说什么。在普通的贵族场合,儒家则被雇担任司仪、总管之类的职位。
我们在此可以了解,儒家的原始意义就是典礼仪式的顾问人员,他们最荣誉的高位
是在外交场合,被雇为国君宾相

    注意“宾相”这个位置,中国的“宰相”制度起源于此。我们在本书一开始时
就使用宰相一词,但事实上要到下世纪(前五),宾相才由纯礼仪事务性的顾问,
而蜕变为政治性的宰相;
才从临时性的雇员,蜕变为国君专任的高级助理。不过中
国正式官称上并没有“宰相”一词,宰相只是民间的口语,历代王朝对它的名称不
断改变,有时候更奇形怪状,花样百出。当我们叙述时如果一一写出,不但无聊,
而且更加糊涂。所以我们自始至终都使用宰相一词,以保持对此一职位清晰的印象。
    儒家因职业上的需马对产生“礼教”的那个古代,有一种强烈的崇拜感情,对
于非古代的事物,则加排斥。问题是古不能复,在小场合的典礼上,人们还可以勉
强遵守。但在大场合的典礼上,便格格不入,因而产生出许多不必要的笑柄和纠纷。

用一个例子可作说明,下世纪(前五)纪元前四七八年,齐国国君姜骛跟鲁国国君
姬蒋在蒙邑(山东蒙阴)举行高阶层会议,二人见面时,姜骛向姬蒋叩头(在八世
纪之前,中国人席地而坐——正确的说,是坐在自己的小腿上。所以所谓叩头,只
是深深的把头俯下,跟八世纪后必须屈辱的先行双膝跪地的叩头不同),这是所有
礼节中最尊敬的一种。可是,鲁国国君姬蒋却双手一拱,只作了一个揖,这情形眼
现代社交场合你伸出手,对方却不伸手,只微微点一下头一样。姜骛跟他的随从大
臣,都怒不可遏,鲁国宾相引经据典的说:“按‘礼教’的规定,国君见国君。不
过作揖,国君只有见国王时才叩头,你们怎么连这都不懂!”齐国确实不懂,不过
不久就懂了。四年后纪元前四七四年,两国国君又在顾邑(山东鄄城东北)会盟,
齐国早就准备妥当,届时一声令下,跳出几个壮士,抓住姬蒋,强迫他向姜骛叩头。
这时“礼教”排不上用场,姬蒋只好叩头
。齐国为这件事,曾编了一首诗歌:
        鲁国人冥顽不灵
        多少年都不清醒
        使我们难以为情
        他们死守着那可怜的儒书
        引起无谓的纷争
    儒书,即儒家赖以吃饭的书——专门记载古代繁琐复杂礼仪的书。

上面画绿色的篇幅,给你说了那么多,说什么呢?我来告诉你,春秋时期,各国对繁复的周礼都基本不会掌握了,掌握这么烦琐的只有儒家人。儒家的原始意义就是典礼仪式的顾问人员,他们最荣誉的高位是在外交场合,被雇为国君宾相。注意,在外交场合,负责礼仪的。然后呢就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齐国国君姜骛跟鲁国国君
姬蒋在蒙邑(山东蒙阴)举行高阶层会议,二人见面时,姜骛向姬蒋叩头(在八世
纪之前,中国人席地而坐——正确的说,是坐在自己的小腿上。所以所谓叩头,只
是深深的把头俯下,跟八世纪后必须屈辱的先行双膝跪地的叩头不同),这是所有
礼节中最尊敬的一种。可是,鲁国国君姬蒋却双手一拱,只作了一个揖,这情形眼
现代社交场合你伸出手,对方却不伸手,只微微点一下头一样。姜骛跟他的随从大
臣,都怒不可遏,鲁国宾相引经据典的说:“按‘礼教’的规定,国君见国君。不
过作揖,国君只有见国王时才叩头,你们怎么连这都不懂!”

齐国的国君是不懂礼教,不知道什么是周礼,只有鲁国的宾相才会。
而孔子呢,最擅长的就是这一套周礼,那么鲁国国君带他去,而这段这是一种专门
知识,必须专家才能胜任。从事这种以主持典礼为职业的专家,当时被称为“儒家”。
他们按照古老的规定,办理各种重要仪式,小自埋葬死人,大至国君访问。国君访
问时或国君相见时,通常都聘请儒家担任“宾相”,他的任务跟二十世纪结婚典礼
时被称为伴郎或伴娘的“宾相”,完全相同服侍在国君左右,随时提醒国君应该做
什么或应该说什么。在普通的贵族场合,儒家则被雇担任司仪、总管之类的职位。
我们在此可以了解,儒家的原始意义就是典礼仪式的顾问人员,他们最荣誉的高位
是在外交场合,被雇为国君宾相。
    注意“宾相”这个位置,中国的“宰相”制度起源于此

清楚的说明了,春秋时期没有宰相,而有宾相,而宾相的功能是什么,也说明白了。


还有两国之君相会,本来便应该以国礼待之,齐先奏狄夷之乐,然后响郑卫之声,是什么意思?还不就是试探鲁国或者可以说是孔子的反应?当时如果忍辱求全,那别说是还你郓、汶阳、龟阴之田了,过几天,恐怕就拔千乘之军去曲阜做客了~~~~难道还要为几个倡优而将国体国尊给丢了?你想如果有天胡锦涛出访某国,在机场人家不奏国歌,在那边搞点流行音乐欢迎你,是什么感觉!为了贬儒没必要胡说八道吧

注意了,齐国并不会什么周礼那烦琐的一套,而只有鲁国会,而孔子只是国君的宾相他的任务就是完全相同服侍在国君左右,随时提醒国君应该做
什么或应该说什么。在普通的贵族场合,儒家则被雇担任司仪、总管之类的职位。
我们在此可以了解,儒家的原始意义就是典礼仪式的顾问人员。


这与你理解的“宰相”制度,帮国君治理国家是不同的。这个时候的相,只是个礼仪的顾问而已。

还有两国之君相会,本来便应该以国礼待之
你要先搞清楚,齐国并不会什么繁琐的周礼,两国相见,齐国只用了他认为应该招待对方国家的礼仪。到汉带,儒生逐渐恢复了烦琐的周礼,而不用周礼的被看成是蛮夷。那么你能要求一个当时根本没掌握周礼的国家,而使用周礼?你如果当时是齐国国君,那么后世的儒生会说,以前有个齐国国君连周礼都不会,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人都认为周礼最复杂最没用的。还有儿歌:鲁国人冥顽不灵
        多少年都不清醒
        使我们难以为情
        他们死守着那可怜的儒书
        引起无谓的纷争


你不要拿现在两国领导人相见的礼仪来要求几千年前的春秋国君们,并来对比。

唉~~~~~问一句,你总在提的这位韦孝宽是谁?再问你一下,你看过史记和左传吗?还有你老兄知道当时战国所谓的历史大环境吗?

看来得从头教你~~~~~郁闷的要死~~~~~当时诸侯会盟和会见是需要以国礼相待的,连楚那样所谓的蛮夷也懂这个,你还搞不清楚吗?至于具体的东西你自己去看史记吧~~~~我再去载的话简直是浪费时间了~~~~~而齐国归还田地也是事实~~~~~你还说什么?齐国若不是自己理亏,何必呢?你说齐国对周礼不甚了了,后来强迫鲁国君给齐侯叩头的事,说明了什么?强国对弱国的压迫?还有你说可以理解齐随意奏乐?老兄啊~~~~连齐侯自己都认错啦~~~~你还强调个什么劲啊??????

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

看清楚没有~~~~~摄相事是什么意思?主理一国的国政不叫相叫什么?称呼不同而已啊~~~~~

哦~~~~~还有我一直都在说孔子的政绩,你驳到哪方面去啦?我是说柏杨对待历史的态度我不爽~~~~你去到处七拼八凑个什么东东出来啊?还有你说我断章取义?????OK~~~~~你把孔子世家拿起来读一读~~~~要不就看上几眼~~~~~然后再做评论好不好?还有宰相是柏杨说的`~~~~你怎么驳起自己来啦?恩~~~~这种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事实的态度值得表扬啊~~~~哈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9 21:3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六韬五略于2005-01-19, 21:25:57发表

QUOTE:
原帖由大吴德王于2005-01-19, 20:23:07发表
[呵呵~~~~~你连大白话都看不懂的说~~~~~我说了仲孙,叔孙,季孙不是姓!看清楚没有!是一个称呼!郁闷~~~~~就像小日本姓源,平,藤原,橘之类的!而不是所谓武田,上杉!知道吗?到了战国结束后,才大量的末落贵族改用国名为姓的!文章中的对于姓定性是错误的!请你去看中国的姓氏起源完再来发贴!

至于孔子的家族来历,只是我引一段史书上来说明而已~~~~因为里面说的没头没尾的!

再转柏杨做序的那段。

中国科举制度有它的功能和贡献,但它的副产品之一是,培养出来一个中国所特有的“官场”社会阶层,在这个社会阶层中,阿谀帝王成为一项主要的课题。表现最强型的莫过于媚态可掬的加到活帝王头上的尊号和加到死帝王头上的谥号(为了行文便利,我们用“尊号”包括“谥号”)。上古时候,这些尊号不过一个字两个字,如纪元前十二世纪周王朝第一任王姬发,不过被尊为“武王”。随着阿谀技术的精益求精,到了纪元十五世纪之后,如清王朝第三任皇帝福临,他的尊号是“礼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宏功至仁纯孝章皇帝”,竟多到二十五个字,全都是从字典上挑选出来的最美丽的词汇。有些人从没有当过帝王,也会在他们头上堆砌一大堆帝王尊号,当唐王朝大祭“玄元皇帝”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就是以《老子》一书闻名于世的哲学家李耳。在史籍引叙原文的时候,这种尊号更显示出没有原则的一面,像谈到曹操,他一直到死只不过是东汉王朝的丞相,可是就在正史上,却一会称他是“大祖”,一会称他是“武皇帝”,混淆的程度,使我们不知道所说何人,又置身何地。我们当然谅解并同情古史学家的可悲处境,但我们也不掩饰我们的失望。皇后也是如此,从最简单的“王妃”到那拉兰儿“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仁献崇熙显皇后”。这个用全力摧毁自己所领导的清王朝女人,竟拥有这么漫长肉麻当有趣的尊号,使我们忍不住失笑。但我们最大的苦难不因失望失笑而消除,所以我们所作的是对中国五百五十九位帝王和若干虽没有实质上当帝王,却被加上帝王尊号的人,以及更多的皇后妃妾和他们所生的数不清的亲王、公主,作一个地毯式地搜索,将他们的头衔、年龄、在位时问以及他们在皇族中的关系位置,加以仔细的整理列出,使任何人都可以不必经过辛苦地寻觅,即可对他们的身世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看完你转的东西后~~~~我现在终于知道一个东西了~~~~~你只会抄书~~~~~和你争辩简直是对书弹琴~~~~~~不过要抄书~~~~~请先把题目看清楚~~~~~哥们~~~~~~连抄书都抄错了~~~~~看来开卷考对你都没用~~~~~还是把你最崇拜的那位韦孝宽叫来吧~~~~~也许和他讨论问题会有意思的多~~~~~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9 21:4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呵呵

难道司马迁说的就是真理了?

<史记>是优秀
但是司马迁对秦始皇的评价的确有些偏颇.

诸生诵法孔子就说明他们是儒生了吗?
方士不可以诵法孔子?
其实儒学一直是显学,在当时的影响很大.
像李斯不就是荀子的徒弟吗?

再说,杀了460个人就叫株连天下吗?
汉武帝太子巫垢一案杀了多少人?
朱元璋仁慈?
手下功臣他都杀尽了.而且一个案子动辄就牵连上千人以至数万.
明成祖,呵呵,前所未有的铢十族啊.

白杨的评价还是好的了
你看看章太炎的<秦献记>
他对秦始皇的评价那才叫真高呢.


OK~~~~~你说到明太祖我们就来说他,我问你诛杀功臣,始皇帝和他半斤八两吧?他的大案有胡惟庸案,蓝玉案等,这都与他政权的巩固有关,你不否认吧!始皇帝呢?他杀人是什么理由?无故而杀之?我想你不反对吧?

还有儒学是显学是吧?术士会看儒书是吧?京中460多个看儒书的有几个是术士,你自己算算百分比?要是京中有4600个儒生我看他也是杀光的~~~我还没见为坑儒歌功颂德的呢?你看来儒生是该死咯~~~~~这就是你说的理由充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9 21:5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六韬五略于2005-01-19, 21:16:42发表

QUOTE:
原帖由大吴德王于2005-01-19, 20:10:38发表

说句实在话~~~~太长了~~~~~后面也不想再看下去了~~~~~不知道作者是什么意思~~~~~难道是因为对儒学的深恶痛绝的说?须知怎么说儒学也主导了中国二千余年政治,其中更是有千余年使中国一直屹立在世界的颠峰!难道只是因为自宋朱子学的出现以后中国的国家外向性变弱了,就将儒学一概否定吗?呵呵~~~~~请记住,因为有了儒学中国人成为了世界封建社会时代的霸主,在世界封建文化中没有一个民族是可以与中国相提并论的!

因为有了儒学中国人成为了世界封建社会时代的霸主,在世界封建文化中没有一个民族是可以与中国相提并论的!


精彩,原来中国历史文明发展的先进性是有儒学的功劳,真是不得了啊,我第一次听说因为儒学使中国变的强大的?      完了肚子笑痛了。

你在把我转的,你看看后面部分,讲到清末曾国藩和徐桐的。
守旧党的势力事实上比维新党强大百倍以上,儒家学派理学巨头宰相,就
是代表人物之一,他连从洋楼前面走过都不肯,他坚持“宁可亡国,不可改革”。


你我运气真好啊,要不
你和我现在可是亡国奴了。

呵呵~~~~~你难道对历史一无所知?????君不见汉唐盛世?就是弱的不成样的南宋的国民生产总值甚至占世界总产值的一半的说~~~~知道吗?什么叫做封建的颠峰知道吗?中国是满清开始落后的~~~~难道这你也不知道?腐儒的概念是朱子学占据主导思想时才出现的~~~~你呀~~~~~好像都只看到八国联军,鸦片战争一样~~~~真是不知所谓~~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9 22:0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六韬五略于2005-01-19, 21:35:18发表

QUOTE:
原帖由大吴德王于2005-01-19, 21:00:22发表

  
这就是所谓的明君吗?只因为求道不成便坑杀儒生,卢生犯事,天下之儒皆该死矣,就是连坐范围也没这么广吧?要知道大多数儒生根本与此事无关啊!这便是上面说的大多数是方术之士?我搞不懂了!这位仁兄连个史记都没看过,就在那吹捧某人,难道不觉得浑身起鸡皮疙瘩?


至于项羽的我也不想多说了~~~~自己看看项羽本纪吧! 
  

赢政大帝采纳李斯的意见,儒家第一次碰到政治硬汉。赢政大帝的手段是粗暴
的,他下令焚毁那些使鲁国国君被强迫叩头的儒书(诗书)。超过六十天仍不焚毁
的人,处以鲸刑(脸上刺字),罚做苦工。两个人以上谈论儒书的,一律处决。凡
认为古代才是好的,现代都是错的——“是古非今”的人,全家斩首。但政府图书
馆收藏,供博士们研究的儒书,以及其他学派的著作,跟医药、卜卦、种树的著作,
不在焚毁之列。
  这是儒家学派所受到最大一次打击,但仍准许博士们研究,所以影响不大。大
的影响发生于稍后的九十年代,粗野的项羽攻进咸阳后,纵火烧城,政府所保存的
图书,包括儒家的以及其他学派的很多著作,才永久丧失。

  赢政大帝虽然焚毁儒书,目的只在限制崇古思想的传播,对儒家学者,仍继续
保留他们的职位,而且继续鼓励他们研究
。可是,焚书事件的明年(前二一二),
又发生方士事件,激起赢政大帝采取流血的镇压政策。两位因法术不灵,唯恐怕被
砍头的道家方士侯生、卢生,悄悄逃走。在逃走时宣传说:“赢政这个人,天生凶
恶,只信任他手下的官吏,博士虽然有七十余人,不过吃吃闲饭,受不到重视。他
又喜欢杀人,拒绝听自己的过失。方士们的法术偶尔不能应验,就被处死。他只知
道炼仙丹、求仙药。没有人会这么傻,把长生不死的丹药送给他。”赢政大帝听到
后,咆哮起来:“我聘请这么多知识分子,目的在促进永久的和平。他们中间有人
建议说可以炼仙丹求仙药,像徐福者流,浪费了无数金钱,结果什么都得不到。而
各人之间,你攻击我,我攻击你,不停地互相倾害告密。侯生、卢生,我非常尊重
他们,想不到却把罪过全推到我一个人身上,用这种荒唐的话诽谤我。”于是下令
首都咸阳(陕西咸阳)所有的高级知识分子都逮捕起来,调查他们平日有没有讽
刺皇帝的言论。调查结果,罪状确凿的有四百六十人,给他们的处罚是全部坑杀,

像长平战役对付那些赵王国的降车一样。四百六十人中,依情势判断,应该全体都
是道家的方士,但鉴于崇古也是一种罪状,恐怕不可避免的也包括了不少儒家学者
  ——以上两项被称为“焚书坑儒”的事件,使儒家学派把赢政大帝恨入骨髓。
在此后两千年儒家学派当权的漫长期间,一提起赢政大帝,就破口大骂,把字典上
所有恶劣的字句像炭火一样的堆到他头上。


皇帝又有哪个脾气好,受得了讽刺的,讽刺皇帝而死的人,真是数不胜数,历朝历代有之。文字狱更多。
所有的高级知识分子都逮捕起来,调查他们平日有没有讽
刺皇帝的言论。调查结果,罪状确凿的有四百六十人,给他们的处罚是全部坑杀

讽刺皇帝这个换在中国哪个朝代,换谁说了都不会有好下场的。   
要不你现在也可以去试试?

呵呵~~~~~后世儒生对项羽和嬴政的评价刚好与那位柏杨颠倒了~~~~~看来儒生们是对历史不甚了了咯~~~~~~不错啊~~~~~可惜为始皇帝翻案不是这么翻D~~~~那时哪是什么高级知识份子,只要是儒生就查他有没什么讽刺皇帝的话?要知道当皇帝的面说杀你还情由可原,你叫下面人去查有没说过?为了功劳结果都有说咯~~~~OK~~~~坑了吧~~~~这就是你的理论?文字狱大都是因为筑史而起,也就始皇帝这么一次~~~~叫人去查有没说坏话的~~~~真是英明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9 22:1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中国人仍被酱在大黑暗时代,仍继续把精神和生命,浪费在无聊的(如大礼
议)和可哀的(如三年之丧)的争执上。全国二片八股文的吟哦声,诏狱的廷杖声,
和抗暴的呐喊声。
真是感谢朱和尚啊,在同一历史时期,地球上的西方文明开始文艺复兴了,而他确发明了如何能更加的践踏人权。西方的各项文明科技开始大量发展,而朱和尚做了什么?
一个倒行历史方向发展的人,使中国开始落后西方的人,你竟然用他和秦始皇比?

真是怀疑你看书的水平了。看问题的角度的问题了。
一句话,肤浅啊你。


哈哈~~~~~你恐怕连文艺复兴时欧洲处于什么状态都不知道吧?知道巴黎血夜吗?一夜间路德教教死了二万多~~~~~你强啊~~~~~

还有你知道胡惟庸犯了什么事吗?去看看明史吧~~~~是清人修的~~~~蓝玉案我也觉的是矫枉过正了~~~~他只是用了自己不该用的东西而已~~~~不过他那时的态度可是飞扬跋扈的说~~~~你除了看过这本中国人史纲还看过什么啊?

再来我可没说我崇拜朱和尚~~~~偶说的是什么?你知道?我只是说朱和尚至少不会因为一句话而不相干的人~~~~他杀功臣是有目的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而始皇帝呢?不用我多说了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9 22:2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yingzheng于2005-01-19, 21:56:44发表
秦始皇不过就罢黜了吕不韦而已,何来诛杀功臣之说?
你自己好好看书
王翦,蒙恬哪个被他杀了?
李斯在他活这的时候,官职可是只升不降啊!!
就卢生侯生那样,只会背后议论的人杀了又怎样?
淳于越也没听说被秦始皇杀掉啊

"若其咸阳之坑死者四百六十人,是特以卢生故,恶其诽谤,令诸生传相告引。亦由汉世党锢之狱,兴于一时,非其法令必以文学为戮。数公者,诚不以抵禁幸脱云。"

这是章太炎的看法
你觉得呢?

十二年,文信侯不韦死,窃葬。

索隐按:不韦饮鸩死,其宾客数千人窃共葬于洛阳北芒山。


被鸩杀~~~~只是罢吗?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这是史马迁的看法~~~~你觉的?


诽谤者故??????别忘了事情的起因,是因为卢生觉得始皇帝求仙很荒诞,所以诽谤完跑路了~~~~~一个不爽,就开始查!怎么查?互相检举?晕死~~~~~文化大革命就是向他学得好传统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9 22:3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秦始皇的秉性看
他对当面的批评反倒没有太大的反映
因进柬而被杀的只有因母亲之事获罪的27人
那也不能怪他
气头上啊,估计心理也满委屈的说
但是后来还是听了毛焦的话

至于背后诋毁
这实在是不能原谅的

叫下人查
要是下人真象你说的
怎么只是460个呢?
再说,这种事不让手下调查怎么能清楚呢?
当面叫来问当然都说没有了.
而且皇帝不是法官,警察.
交给管这事的人处理才是正道.

PS:秦法对诬告的处理极严.



他委屈什么?因为他求仙被人说了吗?还有他叫人查方法很简单,叫大家互相检举罢了~~~~秦法对什么都很严,做贼三次都得砍头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9 22:3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yingzheng于2005-01-19, 22:30:02发表
对带功臣的问题和皇帝的出身也有极大关系
鉴于朱元璋和秦始皇出身差太多
所以我对朱元璋的做法也还可以理解


秦始皇对待功臣的态度是最好的.
不仅不朱砂,还任用如初
而且有的宠信更龙(比如蒙恬)
这是后世帝王所无法相比的.
当然,我不否人这与秦始皇的出身是历代开国帝王中最尊贵的有关系.
但是仅凭结果看
你不能否认秦始皇的这一优点.

我没说清楚~~~~因为他鸠杀了吕不韦其实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应该来说这是有目的,吕当时确实危害到他的利益了~~~~他对待功臣的态度~~~~我可没说什么~~~~~因为别的人恐怕还没办法对他怎么样~~~~~而朱和尚不一样~~~~胡惟庸当时是想到皇帝的~~~~~被杀正常,而蓝玉则用了皇家之物,也涉及到了党争(记得不是很清楚了,明史懒得去翻)~~~~~而且朱这人的疑心很重~~~~~他不死也难~~~~

分析始皇帝和朱元璋其实是两种人~~~~没什么可比性,始皇帝是性格暴虐,朱和尚是疑心太重~~~~~不一样的~~~~要对比的话应该拿朱和赵匡胤相比~~~~他们俩才是一德性~~~~~不过赵做得比较仁慈就是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9 22:4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卢生本来就是求仙的好不好
因为求不到怕怪罪才跑了
跑就跑吧
还说秦始皇这不好那不好
你说秦始皇能不生气吗?
你还是仔细看看<史记>

吕不韦是自尽的吧.
没有说那药是秦始皇赐的呀
再说吕不韦若出如此大的乱子
放到哪个皇帝那里都没有好下场的
就好象康熙时的熬败



唉~~~~卢生本来就是个骗子,始皇帝要他求仙,他根本就求不出来,只有跑
路啦~~~而且嘴巴还不干不净的~~~~
这个是我刚才没说清楚~~~~不过前面已经说了他是术士了~~~~
还有吕不韦的事,至于是不是鸠杀的~~~~现在史家们还是有不同看法~~~~因为他死后,门客都去陪葬了~~~~~怀疑这是始皇帝的命令~~~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9 22:4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母亲作出支持情人起兵杀自己的事
他不委屈?

换做你,你难道就好受了


你说的是吕不韦的事啊?我以为是坑儒的事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9 22:5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yingzheng于2005-01-19, 22:45:36发表

QUOTE:
原帖由大吴德王于2005-01-19, 22:39:30发表
[quote]原帖由yingzheng于2005-01-19, 22:30:02发表
对带功臣的问题和皇帝的出身也有极大关系
鉴于朱元璋和秦始皇出身差太多
所以我对朱元璋的做法也还可以理解


秦始皇对待功臣的态度是最好的.
不仅不朱砂,还任用如初
而且有的宠信更龙(比如蒙恬)
这是后世帝王所无法相比的.
当然,我不否人这与秦始皇的出身是历代开国帝王中最尊贵的有关系.
但是仅凭结果看
你不能否认秦始皇的这一优点.

我没说清楚~~~~因为他鸠杀了吕不韦其实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应该来说这是有目的,吕当时确实危害到他的利益了~~~~他对待功臣的态度~~~~我可没说什么~~~~~因为别的人恐怕还没办法对他怎么样~~~~~而朱和尚不一样~~~~胡惟庸当时是想到皇帝的~~~~~被杀正常,而蓝玉则用了皇家之物,也涉及到了党争(记得不是很清楚了,明史懒得去翻)~~~~~而且朱这人的疑心很重~~~~~他不死也难~~~~

分析始皇帝和朱元璋其实是两种人~~~~没什么可比性,始皇帝是性格暴虐,朱和尚是疑心太重~~~~~不一样的~~~~要对比的话应该拿朱和赵匡胤相比~~~~他们俩才是一德性~~~~~不过赵做得比较仁慈就是了~~~~

除了你说秦始皇性格暴虐
我对你这里的话没有什么意见

我一点不觉得秦始皇性格暴虐 [/quote]
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


因为一块石头,将临近的住户杀光了~~~~~不会仁慈到哪里去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9 22:5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坑儒的事情是他觉得自己被骗了了
而且恼恨这种背后议论的行为所致
这种行为比行刺还卑鄙啊


呵呵~~~~~那他大可追杀卢生去吧~~~~~可是为何要做坑儒之事呢?这并不是可以理解的~~~~滥杀无辜,我点你不反对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9 23:0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六韬五略于2005-01-19, 22:53:27发表

QUOTE:
原帖由大吴德王于2005-01-19, 22:04:24发表


呵呵~~~~~后世儒生对项羽和嬴政的评价刚好与那位柏杨颠倒了~~~~~看来儒生们是对历史不甚了了咯~~~~~~不错啊~~~~~可惜为始皇帝翻案不是这么翻D~~~~那时哪是什么高级知识份子,只要是儒生就查他有没什么讽刺皇帝的话?要知道当皇帝的面说杀你还情由可原,你叫下面人去查有没说过?为了功劳结果都有说咯~~~~OK~~~~坑了吧~~~~这就是你的理论?文字狱大都是因为筑史而起,也就始皇帝这么一次~~~~叫人去查有没说坏话的~~~~真是英明啊~~~~

柏杨对项羽的评价不高,在《丑陋的中国人》这书里有提到。
有人问,中国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建筑,而外国有呢?那是因为中国的建筑是用木料做的,它会腐烂掉。我认为这不是原因,原因是,一个新的王朝兴起之后,就会用一把火把它烧掉(笑声)。秦王朝留下来那么好的阿房宫,可是项羽认为那是民脂民膏,那是暴政,所以放了一把火。等过几天呢,他自己也盖了一个(笑声)。再过几天呢,又来了另外一批人,又说你这是民脂民膏,是暴政,又把它烧掉。这种不成熟的情绪,就足以造成长期的贫穷,使中国人的自尊心没有办法建立,中国人的心胸没有办法开阔

项羽给后面的历代开了一不好的头,认为革命成功的标志就是烧掉以前的房子,就代表自己把以前暴政给推翻了。
项羽烧阿房宫和咸阳,导致很多珍贵的资料文献去没了。这可是存有中国春秋和战国时候文化记录最多的地方,可惜一把火都没了。

丑陋的中国人我看过~~~~

说实话,就是因为这本书的原因我很讨厌柏杨,因为他将我们以前的历史大部分都给歪曲了~~~~~而我记得我以前的教授说过一句话~~~~~也就只有中国人会去写丑陋的中国人,没有别的民族去这样迫不及待得推翻自己国家的历史和传统,仿佛要像全世界表明他已经升华了,已经不是中国人了!

所以柏杨的东西我肯定要见一个批一个的~~~~~毕竟我是一个中国人!可我不觉得中国人是丑陋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9 23:0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这个
我以为是因为秦的连作之法所制
出了这种问题
查不出祸首
于是附近居民就被株连了


呵呵~~~~~连坐是说得通的~~~~~可是你没看见吗?连御史都认为是惑星天堕啊(当时的人很迷信的说,没意见吧?)~~~~他主要是不想让天下知道有这块石头而已~~~~~要不在那种暴政下,早不造反光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9 23:1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yingzheng于2005-01-19, 23:04:06发表

QUOTE:
原帖由大吴德王于2005-01-19, 22:57:36发表
坑儒的事情是他觉得自己被骗了了
而且恼恨这种背后议论的行为所致
这种行为比行刺还卑鄙啊


呵呵~~~~~那他大可追杀卢生去吧~~~~~可是为何要做坑儒之事呢?这并不是可以理解的~~~~滥杀无辜,我点你不反对吧?

他下令掉查是否还有类似的事情
就是说
他想看看还有多少这样卑鄙的事情然后一并处理
想来那些人也许有无辜被牵连的
但确有那种举动的应该也不少

他本心,一定不是为了杀460人而这样做的.
也许他以为不会有多少,结果查出460这么多,当然更生气了.
也许他以为会更多,如果这样,那么现在材460个,他就不再追查了,说明这460个的确有些问题,他并没有滥杀无辜.

可是他是使用了什么方法呢?

互相举报?有这么查的吗?他不想杀这460人?我看就算查出460000他也全杀了~~~~可惜当时全中国的人口才一千余万啊~~~~

还有他没有滥杀无辜?那你的意思是那些儒生是该死咯?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9 23:1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yingzheng于2005-01-19, 23:10:24发表
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

我读的时候,把这句理解为有老百姓将“始皇帝死而地分”刻在陨石上.
他查刻字的人,没查出来.
于是有了后事.

呵呵~~~~或是可能的意思~~~~~~

因为可能就可以滥杀?我的译文为:可能有百姓在石头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地分”。这也和坑儒一样是没凭没据的事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9 23:2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yingzheng于2005-01-19, 23:13:56发表

QUOTE:
原帖由大吴德王于2005-01-19, 23:11:12发表
[quote]原帖由yingzheng于2005-01-19, 23:04:06发表
[quote]原帖由大吴德王于2005-01-19, 22:57:36发表
坑儒的事情是他觉得自己被骗了了
而且恼恨这种背后议论的行为所致
这种行为比行刺还卑鄙啊


呵呵~~~~~那他大可追杀卢生去吧~~~~~可是为何要做坑儒之事呢?这并不是可以理解的~~~~滥杀无辜,我点你不反对吧?

他下令掉查是否还有类似的事情
就是说
他想看看还有多少这样卑鄙的事情然后一并处理
想来那些人也许有无辜被牵连的
但确有那种举动的应该也不少

他本心,一定不是为了杀460人而这样做的.
也许他以为不会有多少,结果查出460这么多,当然更生气了.
也许他以为会更多,如果这样,那么现在材460个,他就不再追查了,说明这460个的确有些问题,他并没有滥杀无辜.

可是他是使用了什么方法呢?

互相举报?有这么查的吗?他不想杀这460人?我看就算查出460000他也全杀了~~~~可惜当时全中国的人口才一千余万啊~~~~

还有他没有滥杀无辜?那你的意思是那些儒生是该死咯? [/quote]
这种事不是只有举报这种方法吗?
或者当时的操作与我们理解的不同
史书写的太简略了.


他本心,一定不是为了杀460人而这样做的.
也许他以为不会有多少,结果查出460这么多,当然更生气了.

你注意这两句
他更生气的后果难道反而是将他们都放了吗? [/quote]
令诸生传相告引


把这句话解释一下吧~~~~已经是很清楚的事啦~~~~

他的本心是所有说过他坏话的人都得死!还好只是在咸阳搞,要是在全天下搞,天下儒生该死绝了吧~~~~~要知道当时因为秦尊法家,其他家能没意见吗?恐怕死得不仅仅是茹生吧!

他发起坑儒的原因本来就不是情由可原的事~~~~而是他有点嗜血而已~~~~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9 23:2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sukerwl于2005-01-19, 23:18:34发表

QUOTE:
原帖由大吴德王于2005-01-19, 23:15:55发表
[quote]原帖由yingzheng于2005-01-19, 23:10:24发表
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

我读的时候,把这句理解为有老百姓将“始皇帝死而地分”刻在陨石上.
他查刻字的人,没查出来.
于是有了后事.

呵呵~~~~或是可能的意思~~~~~~

因为可能就可以滥杀?我的译文为:可能有百姓在石头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地分”。这也和坑儒一样是没凭没据的事啊~

或应做“有的,有的人”或“”解 [/quote]

SORRY~~~~刚才想了一下~~~~是我搞错了~~~~呵呵~~~~应该是有人在石头刻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9 23:2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觽,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 “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

呵呵~~~~还有~~~~~因为有人泄露行踪,就下诏把当时跟随在旁的人抓起来,全部杀掉。这也够恨的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19 23:5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六韬五略于2005-01-19, 23:24:28发表

QUOTE:
原帖由大吴德王于2005-01-19, 22:15:52发表
中国人仍被酱在大黑暗时代,仍继续把精神和生命,浪费在无聊的(如大礼
议)和可哀的(如三年之丧)的争执上。全国二片八股文的吟哦声,诏狱的廷杖声,
和抗暴的呐喊声。
真是感谢朱和尚啊,在同一历史时期,地球上的西方文明开始文艺复兴了,而他确发明了如何能更加的践踏人权。西方的各项文明科技开始大量发展,而朱和尚做了什么?
一个倒行历史方向发展的人,使中国开始落后西方的人,你竟然用他和秦始皇比?

真是怀疑你看书的水平了。看问题的角度的问题了。
一句话,肤浅啊你。


哈哈~~~~~你恐怕连文艺复兴时欧洲处于什么状态都不知道吧?知道巴黎血夜吗?一夜间路德教教死了二万多~~~~~你强啊~~~~~

还有你知道胡惟庸犯了什么事吗?去看看明史吧~~~~是清人修的~~~~蓝玉案我也觉的是矫枉过正了~~~~他只是用了自己不该用的东西而已~~~~不过他那时的态度可是飞扬跋扈的说~~~~你除了看过这本中国人史纲还看过什么啊?

再来我可没说我崇拜朱和尚~~~~偶说的是什么?你知道?我只是说朱和尚至少不会因为一句话而不相干的人~~~~他杀功臣是有目的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而始皇帝呢?不用我多说了吧?

早告诉你了,拿人物比,要注意每个人物在自己历史的局限性。秦始皇是处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难道秦始皇还能想到21世纪有个叫大吴德王的网友?


哈哈~~~~~你恐怕连文艺复兴时欧洲处于什么状态都不知道吧?知道巴黎血夜吗?一夜间路德教教死了二万多~~~~~你强啊~~~~~


OH MY GOD?说你啊说你啊,历史的进步总是要有人流血的,欧洲经过文艺复兴,导致欧洲文化蓬勃发展,社会经济,大航海时代,这些进步你怎么看不到?他们是也死了许多人,但他们用血反抗了封建的统治,换来了社会的进步。而朱和尚了做了什么?你崇拜的儒生做了什么?


还有你知道胡惟庸犯了什么事吗?去看看明史吧~~~~是清人修的~~~~蓝玉案我也觉的是矫枉过正了~~~~他只是用了自己不该用的东西而已~~~~不过他那时的态度可是飞扬跋扈的说~~~~你除了看过这本中国人史纲还看过什么啊?
               
你不是没看过吗?我教你看看。免得你的鳖脚文言文水平看的不清不楚也好出来显。
                       朱元璋的大屠杀
    明政府统一中国,汉人自然地升起一种愿望,认为蒙古统治的黑暗时代已经过
去,汉民族自己建立的政府,应该跟历史上若干伟大的王朝一样,至少在开创初期,
呈现一片蓬勃祥和的欣欣向荣气氛。
    这种愿望并不奢侈,然而,中国人的命运太坏,他们所遇到的政治领袖,不是
刘邦,不是李世民,而是朱元璋,现实走上一条更黑暗的道路。朱元璋不久就发动
有计划地合法屠杀,完全采用七世纪来俊臣的冤狱手段,但残酷的程度,却使来俊
臣所作的,看起来好像儿戏。
    最重要的两次行动,一是胡惟庸冤狱,一是蓝玉冤狱。
    胡惟庸是朱元璋的宰相,极有才干。在本质上,自卑感过重的领袖跟有才干的
干部不能并存。一三八○年,“有人”告发胡惟庸谋反,勾结东方大海中的日本,
准备在宴会上杀掉朱元璋(参考来俊臣的《罗织经》,就可了解,当权人物决心除
去某人时,自会“有人”告发他谋反
)。朱元璋把胡惟庸磔死,屠灭三族。
    过了漫长的十年,到了一三九○年,朱元璋的兽性再度发作,宣称,他又发现
已死的胡惟庸的新阴谋和新同党,于是展开全面逮捕,连朱元璋最尊敬的开国元老,
七十七岁的宰相(太师)李善长,都包括在内,共处决二万余人。朱元璋还编撰一
本书,名《奸党录》,附录李善长的供词,昭告全国。
    三年后,一三九三年,朱元璋发动第二次屠杀。“有人”告发大将蓝玉谋反,
立即逮捕下狱。然后发表蓝玉的供词,蓝玉在供词中承认准备发动兵变。于是蓝玉
被磔死,灭族。
根据口供牵引,被灭族的有一万五千人,其中有一个公爵,十三个
侯爵,二个伯爵。若干人早已死亡,但朱元璋的法律是追溯既往的,所以死者的子
孙仍要抵罪。朱元璋又编撰一本书,名《逆臣录》,昭告全国。


我在向你解释什么叫诏狱系统,看来你没搞清楚的话,给你说那么多没用。
来俊臣知道吧?他呢不仅是酷狱实行家,还是理论家。他著有《罗织经》一书,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部制造冤狱的经典,经上指示的程序有七:
    一、先确定对象。
    二、由特务们从四面八方向有关机关或当权人物,发出告密信件或检举信件。
    三、等候有关机关或当权人物把这些信件,交下调查(事情发展到此,对象的
命运已经确定。也可以说,当酷史在确定对象时,对象的命运就已经确定,因为那
些涉及到谋反叛国巨案的信件,不可能不交下来)。
    四、根据这些交下来的信件,把对象逮捕审讯。
    五、审讯时施用酷刑,取得理想的口供。——注意的是,如果拒绝招认而死于
酷刑之下,就又多了另一个罪名:“畏罪自杀”。被告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
招认,一是死于酷刑之下。事实上并不需要对每一个被告都施酷刑,如宰相狄仁杰
等,就没有受到拷打,只教他知道如果不合作将发生什么,效果相同。
    六、审讯时教被告们在口供中互相牵引,并扩大向会牵引,人数多寡和范围大
小,由当权人物或酷史决定。

    七、把被告口供整理编撰,使互相吻合,毫无破绽。于是,程序完成,一件谋
反叛国巨案,宣告破获。

看看朱和尚利用诏狱的战果:胡惟庸磔死,屠灭三族;十年后,朱元璋最尊敬的开国元老,七十七岁的宰相(太师)李善长,都包括在内,共处决二万余人三年后的蓝玉谋反,是蓝玉被磔死,灭族。根据口供牵引,被灭族的有一万五千人,其中有一个公爵,十三个侯爵,二个伯爵。若干人早已死亡,但朱元璋的法律是追溯既往的,所以死者的子
孙仍要抵罪


再看他的儿子靖难的合法屠杀,大约死一万四千余人,比起朱元璋自然大有逊色。不过有一项要特别提出的,即罪犯的妻子和女儿,除了斩首外,大发配给家奴或奴隶,或发配给妓院卖淫,百般侮辱。生下的孩子,世世在妓院当龟奴。
——“瓜蔓抄”和妻女发配,不起于朱棣,而起于朱元璋,但在朱棣手中建立
成为一种血腥制度。朱元璋就是用“瓜蔓抄”的刑事诉讼法,把仅只两个所谓的罪
犯,牵引出五万余人的同党。至于眷属沦为娼妓,以朱元璋的性格,他绝不会放弃
凌辱他人的机会。


再给你说说为什么法在东西方会有两种不同的结果。
法律的好坏,不在“法条”的本身,而在“诉讼法”的执行。不在如何处罚犯
罪,而在如何确定犯罪。唐王朝的法律,是中国各王朝法律中最完善的一种,但因
中国古政治思想缺乏人权观念,所以中国始终不能产生证据主义的诉讼法,《唐律》
自不例外。于是酷吏的酷刑就代替诉讼法,法官在侦查报告时,不追求事实,只追
求口供
一个人明知道一旦诬服谋反,即将全族被屠,而仍“坦承不讳”、“自动
招认”,这便是酷吏的功能


还有你知道胡惟庸犯了什么事吗?去看看明史吧~~~~是清人修的~~~~蓝玉案我也觉的是矫枉过正了~~~~他只是用了自己不该用的东西而已~~~~不过他那时的态度可是飞扬跋扈的说

我看史书自然没你看得多了,但贵精不贵多啊,你看那么多,你都没几个理解,或理解了一半,而且最糟糕的是,你不知道什么联系,什么叫透过外表看本质。
现在告诉你了胡惟庸冤狱,蓝玉冤狱,知道怎么会事了吧?知道什么叫《罗织经》什么叫诏狱了吧?????要谋反,这是你能决定的事?????“他只是用了自己不该用的东西而已”
用了什么????不管他用了什么,当皇帝决定他该被除掉的时候,他就已经是个死人了,唯一的用处就是在口供之下,供出更多人,而这些人就只能由皇帝和酷吏来决定要死多少人。谋反不谋反可不由你来说了。  

我真是郁闷到家了~~~~你引得从头到尾都是柏杨的东西~~~~~还说什么通过表明看本质~~~~~明史太长了我没办法再去援引了~~~~你不看我也没办法~~~~我还是头一次听说胡惟庸是个贤相呢?

感情刘基是自然死亡不是他毒死的啊?敢情不是他和朱元璋说这些老臣带兵太危险了~~~要让他们回家种田的啊?你看过明史吗?柏杨喜欢颠倒黑白~~~~你也跟着上啊?你连胡惟庸是谁都还没搞清楚~~~~就在那叫什么啊?还有他和小日本相互勾结想要当皇帝连书信都被搜出来了~~~~~你说一句是皇帝栽赃的?柏杨那小子不把自己当中国人看,你也一样啊~~~~~至于蓝玉,明初将领我除了徐达就是喜欢他了~~~~别的我不说了~~~~他要造反我不敢说~~~~~不过他用皇家之物是事实~~~~~而且他涉及到党争,想搞掉朱棣~~~~~老朱家的事要你蓝玉管啊?这点上也该死的!

还有大航海是什么时候的事?我记得以1625为标志吧?那时已经是明中后期啦~~~~关朱元璋什么事?人云亦云!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20 00:0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对了~~~~~加一点~~~~~巴黎血夜你还是不知道~~~~你还是回家问你历史老师吧~~~~~那个叫用血来反抗封建统治~~~~~郁闷啊~~~~~我笑得眼泪都出来了~~~~哈哈~~~~~肚子好疼啊~~~~~对了你对文艺复兴知道多少?那时候你知道教皇在干嘛?啥叫免罪苻知道吗?呵呵~~~~~就看过柏杨书所以不知道了吧~~~~也对柏杨只骂中国人~~~~哈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20 00:0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偶要去睡了~~~~~不会你还真给我上了一堂颠倒黑白的历史课啊~~~~~呵呵~~~~~顺便告诉你欧洲的刑罚是比中国还要变态的~~~~~知道铜美人吗?呵呵~~~~~这东西放血的功能一流~~~~~没个3、5天死不了的~~~~要死也是痛死的~~~~~还有欧洲在汉唐的时候流行征服一座城市以后就屠杀~~~~然后把女人给**了再卖~~~~~所以他们一般一个国家的民族组成部分不会太多~~~~~因为该死得都死光了~~~~~你柏杨似乎很向往这些日子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吴德王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8
编号 30477
注册 2005-1-17


发表于 2005-1-20 00:1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六韬五略于2005-01-20, 0:04:29发表

QUOTE:
原帖由大吴德王于2005-01-19, 23:02:55发表
[quote]原帖由六韬五略于2005-01-19, 22:53:27发表
[quote]原帖由大吴德王于2005-01-19, 22:04:24发表


呵呵~~~~~后世儒生对项羽和嬴政的评价刚好与那位柏杨颠倒了~~~~~看来儒生们是对历史不甚了了咯~~~~~~不错啊~~~~~可惜为始皇帝翻案不是这么翻D~~~~那时哪是什么高级知识份子,只要是儒生就查他有没什么讽刺皇帝的话?要知道当皇帝的面说杀你还情由可原,你叫下面人去查有没说过?为了功劳结果都有说咯~~~~OK~~~~坑了吧~~~~这就是你的理论?文字狱大都是因为筑史而起,也就始皇帝这么一次~~~~叫人去查有没说坏话的~~~~真是英明啊~~~~

柏杨对项羽的评价不高,在《丑陋的中国人》这书里有提到。
有人问,中国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建筑,而外国有呢?那是因为中国的建筑是用木料做的,它会腐烂掉。我认为这不是原因,原因是,一个新的王朝兴起之后,就会用一把火把它烧掉(笑声)。秦王朝留下来那么好的阿房宫,可是项羽认为那是民脂民膏,那是暴政,所以放了一把火。等过几天呢,他自己也盖了一个(笑声)。再过几天呢,又来了另外一批人,又说你这是民脂民膏,是暴政,又把它烧掉。这种不成熟的情绪,就足以造成长期的贫穷,使中国人的自尊心没有办法建立,中国人的心胸没有办法开阔

项羽给后面的历代开了一不好的头,认为革命成功的标志就是烧掉以前的房子,就代表自己把以前暴政给推翻了。
项羽烧阿房宫和咸阳,导致很多珍贵的资料文献去没了。这可是存有中国春秋和战国时候文化记录最多的地方,可惜一把火都没了。

丑陋的中国人我看过~~~~

说实话,就是因为这本书的原因我很讨厌柏杨,因为他将我们以前的历史大部分都给歪曲了~~~~~而我记得我以前的教授说过一句话~~~~~也就只有中国人会去写丑陋的中国人,没有别的民族去这样迫不及待得推翻自己国家的历史和传统,仿佛要像全世界表明他已经升华了,已经不是中国人了!

所以柏杨的东西我肯定要见一个批一个的~~~~~毕竟我是一个中国人!可我不觉得中国人是丑陋的! [/quote]
寒一个!  


说实话,就是因为这本书的原因我很讨厌柏杨,因为他将我们以前的历史大部分都给歪曲了~~~~~而我记得我以前的教授说过一句话~~~~~也就只有中国人会去写丑陋的中国人,没有别的民族去这样迫不及待得推翻自己国家的历史和传统,仿佛要像全世界表明他已经升华了,已经不是中国人了


你的教授看来是个儒生很地道啊他叫什么名字说来听听?看来中国人有的缺点,你是都没有了。
看来你是没看过《丑陋的中国人》,并未对他提出的问题做出自己的理性思考。
还是看看他的自序吧。
《丑陋的中国人》除了中文本外,还有三种译本,日文、德文、英文。一九八六年,日文译本出版时,我和香华受邀从台北飞到东京。在新书发表会上,一群一口流利中文的日本记者,逼着我问:“以一个中国人的身分,站在我们日本土地上,对你自己的同胞,无情地指责和揭发,使我们日本人看不起中国人。请问你会不会感到羞愧?”我回答说:“我想,以各位流利的华语和各位访问中国时所写出来的报道,我请各位诚实地,用你的专业荣誉保证,诚实地回答我,在看到《丑陋的中国人》之前,难道你就看得起中国人吗?你难道从不耻笑中国人吗?”大家互相看看,尴尬地点点头。我说:“你们事实上根本就看不起中国人,但因为你们是日本人,不便讲出来,如此而已。”忽然间,他们哄堂大笑,是那种有节制的哄堂大笑。“我所以敢指出中国人的缺点,正因为我是中国人。长期以来,你们所看到的,多是虚骄的中国人。而现在,二十世纪七○年后,有检讨能力和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一代中国人诞生,我们需要各位的帮助。”


仿佛要像全世界表明他已经升华了,已经不是中国人了
这代表了什么,这话怎么越听越酸哪?儒生要贬低人的时候,就把对方纳入小人系统。 [/quote]


呵呵~~~~~把中国人的历史歪曲了大半~~~~~然后对日本记者说,偶才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偶会思考?郁闷到家~~~~~~他自己说的话~~~~~老兄~~~~~你不指望一个汉奸说自己是汉奸吧?对了~~~~~顺便告诉你,汪精卫在和日本建立伪政府的时候也说:我是为了拯救中国!只有和日本合作,我们中国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你不觉得语气很像吗?偶教授他是教中国法制史的~~~~呵呵~~~~~儒生?他更像个法家吧~~~~~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9-3 18:5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4051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