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也论李广难封——兼叹国士之风, 读史札记
性别:男-离线 sukerwl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30
帖子 2974
编号 30281
注册 2005-1-14


发表于 2005-1-16 19:24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李广以有才力,力战闻名。做了太守也是一样。关于他的事迹,全是格斗,并没有什么大略。李广治军极为简易,不被突袭,实在是运气。带大部队出击时从来没有大的胜利,他只是以能斗得到士兵崇敬。独立带兵从没有超过五千,一遇战事,急欲求战。只能说是一个很好的战士,不能说是好将军。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kerwl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30
帖子 2974
编号 30281
注册 2005-1-14


发表于 2005-2-22 13:0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廖化将军于2005-02-22, 12:11:47发表

QUOTE:
原帖由青石于2005-02-14, 2:16:06发表
汉武帝要给卫青的儿子封侯
可是 他们还没长大 更谈不上杀敌立功

可见 封不封 很大程度上还是看帝王个人意见

如果汉武真的封了李广
其他人相必也不会不服

开什么玩笑:

大将军青出塞,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辞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乃令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阴受上指,以为李广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广。广知之,固辞。大将军弗听

所以我一直想奉劝大家 学习历史不是那么简单的事 自以为看过点史书就了不起了 对专家学者不屑 殊不知这种想法是很可笑的 如果一开始就不看各种学者的文章 各种错误会越来越多 比如常识性的、学术性的、断章取义性的、以偏盖全性的、先入为主性的等等 而自己却浑然不知 反到自我感觉良好 这就叫走火入魔 那个什么廖化将军身为斑竹却也不能幸免 可见有多悲哀

刘彻不是不给李广机会
元光六年 李广出雁门无功被擒
元朔六年 在诸将多中首虏率为侯者的情况下广军无功
元狩二年 作战不利几乎全军覆没

而元狩四年幕北大战是汉朝对匈奴的一次重大军事打击 只能胜不能败 汉武帝正是因为此战关系非常重大 所以要用人谨慎 李广这种屡败屡战的人肯定不能用 启用近几年来战绩出色的年轻将领指挥有何不可?事实证明汉武帝是对的 卫、霍大捷 李广又迷路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kerwl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30
帖子 2974
编号 30281
注册 2005-1-14


发表于 2005-2-22 21:5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廖化将军于2005-02-22, 13:40:55发表
1、李广是前将军,被调去“东道少回远,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的东道,所以迷路。他在正面会迷路吗?

2、红字部分,请你说说班固同志的意思是什么,好吗?

3、“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

敖是谁?上次他做了什么?

“要用人谨慎 李广这种屡败屡战的人肯定不能用 启用近几年来战绩出色的年轻将领指挥有何不可?”

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广。广知之,固辞。

卫青与刘彻都同时感觉到李广此人不能当此重任 将其调到侧部协同作战 可见临阵指挥的元帅与统治者都分析过李广的多次用兵 同时觉得他不能当此重任 可见英雄所见略同 而就这么一个协同作战的任务他都不能有效完成 让他当前锋 后果不堪设想 那段红字也就是指的这个意思 即“卫、刘二人认为李广不能当此重任” 熬是指的公孙敖

至于公孙敖 曾与卫青有救命之恩 并且除了元光六年那次作战失利失七千人外 另两次出军 都没有象李广般轻敌损军 更没有被活捉的污点 考虑之下 用谨慎点的公孙敖换下李广再适合不过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kerwl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30
帖子 2974
编号 30281
注册 2005-1-14


发表于 2005-2-22 22:0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廖化将军于2005-02-22, 13:52:22发表

QUOTE:
原帖由sukerwl于2005-02-22, 13:03:07发表


而元狩四年幕北大战是汉朝对匈奴的一次重大军事打击 只能胜不能败 汉武帝正是因为此战关系非常重大 所以要用人谨慎 李广这种屡败屡战的人肯定不能用 启用近几年来战绩出色的年轻将领指挥有何不可?事实证明汉武帝是对的 卫、霍大捷 李广又迷路了

照个相

附点资料: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春天,以合骑侯公孙敖为中将军,太仆公孙贺为左将军,翕侯赵信为前将军,卫尉苏建为右将军,郎中令李广为后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秋天,卫青又率六将军从定襄出击,斩首万余人.但苏建、赵信部失败,赵信降匈奴.霍去病18岁封冠军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都从北地出兵,分道进军;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都从右北平出兵,分道进军。这次霍去病的部下有赵破奴等三人封侯。这年浑邪王归汉,西线不战而定。这次迷路的是谁?力战的是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从数十骑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报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为圜陈外乡,胡急击,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暮,吏士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军,匈奴乃解去。汉军邑,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自当,亡赏。

元狩四年(前119)骠骑将军霍去病对左贤王机动作战成功,封狼居胥山。赵破奴增封三百户,李敢封关内侯,赐食邑二百户。当时精兵在霍,苦战在卫。上令大将军青、票骑将军去病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去病。去病始为出定襄,当单于。捕虏,虏言单于东,乃更令去病出代郡,令青出定襄。郎中令李广为前将军,太仆公孙贺为左将军,主爵赵食其为右将军,平阳侯襄为后将军,皆属大将军。卫青对单于:青军出塞千余里。。。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六骡,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汉军左校捕虏,言单于未昏而去,汉军因发轻骑夜追之,青因随其后。匈奴兵亦散走。

可能你对历史的了解还不够

元狩二年那次 霍去病在孤军深入的情况下能找到敌人空虚薄弱的地方战而胜之 反观李广 在没有与张骞军集结的情况下 盲目进军 没能考虑到敌我之间的悬殊差距 你也用蓝字标明了一个四千骑 一个四万骑 兵法云“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为什么李广不在原地多等张骞两日再出军?后面那段只能证明李广骁勇而无谋

元狩四年幕北大战的情况我知道 不用你贴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kerwl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安南将军
功绩 30
帖子 2974
编号 30281
注册 2005-1-14


发表于 2005-2-22 22:0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廖化将军于2005-02-22, 14:55:43发表
刚刚才看到S 朋友转帖的:

我们为什么要敬仰那遥不可及的汉朝 转贴 sukerwl

元狩三年秋(前122年),匈奴骑兵数万人再次攻击右北平地区,掠杀千余人。汉武帝获知赵信为匈奴单于献计,试图囤积精兵于漠北以待汉军。于是命令卫青和霍去病率领前所未有的骑兵大军,辅以数十万步兵辎重部队,深入匈奴深处寻找其主力部队。匈奴俘虏错误的情报让卫青而不是霍去病与匈奴主力相遇。卫青用武刚车(一种有边有盖的古代战车)结阵,同时派出两翼骑兵冲击匈奴骑兵。在两强相遇中,单于在汉帝国远征大军面前脱逃。这一战卫青击溃匈奴主力,并焚毁匈奴赵信城而还。

这是什么意思?“匈奴俘虏错误的情报让卫青而不是霍去病与匈奴主力相遇。”~原来sukerwl 也知道卫青面对的是匈奴主力呀?

我还担心你万一死硬派横着说单于是小部队左贤王是大部队,那样的话,我还真说不过你  

本来霍去病的精兵是准备应付单于主力的 结果卫青军碰上了 在这紧要关头 把数奇的李广调开没什么问题 至少公孙敖还不至于拖后腿 并且在用兵方面也比李广稍胜一筹(没被活捉 比较听话)这两点应该是在幕北大战这个关键时刻卫、刘两人同时考虑到的 试想 在以弱敌强的情况下 大将军青正在前线做着应付匈奴主力的紧急调度 这时李广又来个“不谢大将军而XX,意象愠怒而就部” 后果就不是迷路那么简单的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9-5 10:2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93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