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曹操的特种部队:强弩之末打得刘备丢盔弃甲
性别:男-离线 益德张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南将军
功绩 46
帖子 4568
编号 29562
注册 2005-1-4


发表于 2011-4-22 18:4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这种“特种部队”和现在的“特种部队”恐怕不是一个概念。
三国那时的“特种部队”大概是这样子:
1、有个响亮的名字。例如虎豹骑、陷阵营什么的(这是最最重要的一条,要没个特别的名称传下来,“XX亲卫队”什么的谁记得啊)。
2、有个“名将”带着,创造过一些战绩(是“名兵”成就了“名将”,还是“名将”成就了“名兵”?)。
3、主帅的亲兵,装备、待遇、训练好(这方面曹操最有优势,钱多嘛)。
4、有好的兵源。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一些环境恶劣,或者民风好勇斗狠的地方征来的兵比较能打(例如无当飞军)。
5、有特殊的武器装备(例如连弩士、大戟士)。
6、骑兵,只要有好马源,一般都比较拉风(例如虎豹骑、西凉铁骑、白马义从)。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益德张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南将军
功绩 46
帖子 4568
编号 29562
注册 2005-1-4


发表于 2011-4-22 18:5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3853980 于 2011-4-22 11:59 发表
提起“特种部队”,人们的潜意识里往往认为是西方国家的“发明创造”。其实不然,中国早在2000年前就有“特种部队”了。三国时代,魏蜀吴都有自己的特种兵,而又以曹魏的“特种部队”最为强悍。这点,在史书《三国志》和小说《三国演义》中都有描述。
   “从征荆州,追刘备于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率,进降江陵。”以前在《三国演义》里看到曹操的“五千铁骑”把刘皇叔追得如丧家之犬时,总一眼带过。翻《三国志》和《魏书》才明白,这支被孔明称为“强弩之末”的部队就是曹操最精锐的“虎豹骑”,也是三国时代最强悍的一支特种部队。
《三国演义》的基本精神是“颂刘贬曹”,自然对曹操令人闻风丧胆的“虎豹骑”只字不提。不过,《魏书》和《三国志》都对这支特种部队的攻坚、奔袭和战斗能力高度赞许。“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又列铁骑五千为十重陈,精光耀日,贼益震惧。”从这些描述可以看出,曹纯率领的虎豹骑是何等强悍。《三国演义》中孔明说他们是“强弩之末”,而在正史里,正是这支“强弩之末”杀得罗贯中老师崇拜的刘皇叔差点全军覆没,要不是关羽及时赶到,历史恐怕就将改写了。

1、既然说“在史书《三国志》和小说《三国演义》中都有描述”,又说“自然对曹操令人闻风丧胆的“虎豹骑”只字不提”,似乎有点矛盾。LZ自己就说“《三国演义》里看到曹操的“五千铁骑”把刘皇叔追得如丧家之犬”。《三国演义》没提“虎豹骑”这个名称,但追击刘备的事已经提了。
2、关于“《三国演义》的基本精神是“颂刘贬曹””。
就能力上,《三国演义》对曹操的能力不但没有降低甚至还有提高,反而刘备的能力被降低得厉害。
3、关于“《三国演义》中孔明说他们是“强弩之末””。
正史里诸葛亮也是这样说的:“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势耳,非心服也”。这是说的曹操全军。
4、关于“而在正史里,正是这支“强弩之末”杀得罗贯中老师崇拜的刘皇叔差点全军覆没”。
《三国演义》里的描写也是这样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益德张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南将军
功绩 46
帖子 4568
编号 29562
注册 2005-1-4


发表于 2011-4-23 11:5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人中吕,鬼中羽 于 2011-4-23 01:18 发表
纠正楼上。
1、《三国演义》中并无“五千铁骑把刘备追得如丧家之犬”之事。追击之事有,但追击者显然根本就不是五千铁骑,并非只是“没提'虎豹骑'名称”,演义里根本就是把这场战斗的参战部队改变了。
2、《三国演义》对曹操的能力,显然是贬了。譬如,有诸葛亮的情节,对马超的战事,等等……
当然,《三国演义》对刘备的能力也贬了,但是,却大大提升了刘备的“德”,把刘备塑造成了仁义之人。罗贯中将刘备的能力写低,是为了塑造刘备的“仁”,所以,这是歌颂性的。
3、正史中诸葛亮说的“强弩之末”,是指“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的虎豹骑;而《演义》中则是指曹操全军,二者区别显著。
4、正史里,记载的是“强弩之末”,也就是五千铁骑,杀得刘皇叔差点全军覆没;但《演义》里把并非这只部队。
这一点很容易看出来,《演义》中记载了大量的曹军武将,包括一些名将在这场战斗中出场。个别武将临时加入这只军队是可能的,但总不可能这么多的武将大家都放着自己的军队不带,全跑到虎豹骑里任职了吧?所以,这只军队不是五千铁骑。

1、《三国志》蜀书二先主传第二:“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及於当阳之长坂。”
     《三国志》魏书九诸夏侯曹传第九:“从征荆州,追刘备於长坂……”
     《三国演义》:“操教各部下精选五千铁骑,星夜前进,限一日一夜,赶上刘备。”
      志和演义在曹操用五千铁骑追击打败刘备这点上是一致的,没提'虎豹骑'名称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为志里本来就没有特别提。

2、《三国演义》评曹操:“英雄未有俗胸中,出没岂随人眼底?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这个评价已经很高了。何况历史上赤壁、汉中曹操本来就是打了败仗,对马超的战事也一度不利。刘备,先主传本来就评价他“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演义对曹、刘只是出于小说需要小细节上做了夸张,对刘备能力比较贬低,其它大体上还是照《三国志》的路子。这点大家不妨保持各自观点,我觉得没什么可纠正的。

3、《三国志》:“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势耳,非心服也。”
     《三国演义》:“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附操者,迫于势耳,非本心也。”
      志和演义里诸葛亮说的话几乎一样,怎么能说“二者区别显著呢”?

4、这一条和1是同一问题,不再重复。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4 00:2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896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