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你自己的观点要靠你自己拿证据出来支持,否则没有任何说服力。
你拿不出原本也行,那么拿出比裴注更具说服力的版本来证明你的观点也行。
可是现在,你连这样的证据都拿不出来。那么你凭什么说裴注这段有错?
我前面已经多次证明了“每朝会”不一定会翻译成“每次朝会都发生” ,你自己的翻译能力成问题请抽你自己嘴巴。
裴注并没有比华阳国志更有说服力,而且两者的写法接近,只是两者的取录的内容不同,从中可见嘲与谓并非有什么不同,见到「嘲」不代表讲的是「嘲笑」,嘲可以是没有贬意的。只是翻译的话,单是你无中生有的解有杨洪不满已经是表明是错。
每朝会如果不是每次朝会都发生的话,肯定是你的翻译能力有问题,先前你的解什么多次或至少两次等等只是懒得理你,因为你把事件看成是多次发生已经肯定是错误理解原文。杨何两人的对话也根本只会出现一次,显示与前面提及的每朝会是两回事。
另裴注的内容就算是《益部耆旧杂记》的原文,但也不能肯定它们是相连的,裴松之可以只节录了两段与何祗守故吏礼的记事。因此朝会之事与杨何的对话无关的另一事,《华阳国志》记载的有前一句但缺失后一句,裴注则无前一句但有后一句。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刘备东征时期身边带有荆州府和益州府的从事,而当时刘备并没有设置荆州刺史和益州刺史(或者说荆州牧和益州牧)。
刘备当时身份是蜀汉皇帝,本来就具有对辖下各州的最高指挥权。所以无论是荆州府和益州府的从事,都可以直接听命于刘备。
刘备的原驻扎荆州的部队早就完蛋,所以大量荆州府从事出现在刘备身边根本不能用“地方军从征就会有州干部的从事在军中”来解释。
“任命从征官员担任目的地的官员也是平常事”————你这逻辑根本解释不通,当时刘备并没有具体任命哪个属下担任荆州刺史/荆州牧,最重要的府主未见任命却去任命一堆从事担任目的地的官员,那就是本末倒置。
“这完全是笑话等级的逻辑”————这就是说你暴民的逻辑,你就受用吧。
刘备身边的益州府从事很大程度是后人没有发觉刘备把益州改为司隶,才会把属于司隶的从事称为益州从事。刘备有没有任命荆州刺史或荆州牧,从有荆州从事则表明是有任命荆州刺史或荆州牧,刘备讨伐孙权时,为了拉拢荆州豪强,豪无疑问是需要大量州郡县府的官职作为奖赏,加上刘备入荆州后也有一段时间占领部分荆州领土,刘备有成立荆州府也是理所当然,作为皇帝的刘备是没有需要自领刺史或州牧的。史料见不到任命正常只是史料有所缺失导致,不然也只是怀疑荆州从事的说法有误,会觉得刘备自领完全不正常,当皇帝的刘备绝对没有需要自领州牧,作为封赏用来拢络部下和地方豪强才是这些职位应该出现的地方。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真需要怀疑是否智障”————警告你不要借机人身攻击,你还以为你辩不过就可以靠骂人取胜了?
如果刘备称帝后真的改益州改为司隶,那么原司隶地区的归属权刘备就无法解释了。
公孙述把益州改为司隶,是因为公孙述本来就没有承认过自己称帝前拥有司隶部,所以公孙述把益州改为司隶丝毫无损公孙述原来的势力范围。
这与刘备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而且,你要证明刘备称帝后把益州改为司隶,那么就要拿出“刘备称帝后把益州改为司隶”的史籍记载来证明你的观点,而不是在这里卖弄你的骂人本事,说什么“智障”、“笑话够爆笑”这类毫无意义的话语。
刘备是汉帝国的皇帝,整个原东汉领土都算是刘备的领土,只是当时刘备的管治范围只有原益州一地,刘备不是从自称名下拥有的司隶、豫、荆、益四州地为界的皇帝,因此要把原司隶怎样叫就怎样叫,不会因为益州变了司隶,原司隶就突然转成非汉帝的领地。会觉得改名后会以领土的真的不知道还有什么合适的形容词。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你要证明《资治通鉴》、《三国志.先主传》不对,你就要拿出更有力的史籍记载来证明这两种史籍都不对。
凭一句“司马光及其团队工作马虎”来蒙混过关是没可能的。
《资治通鉴》二手史料的加工,原材料中按史书和陈寿的行文习惯,当是《杨洪传》为是,杨洪是当事人,应是他的传记为准。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你要搞清楚陈曶和郑绰就是属于太子所指挥的部下,这是起码的一点。
“使将军陈曶、郑绰讨元”的就是太子:
汉嘉太守黄元反,后主用其(杨洪)计克元。
亲兵是部下,但部下不一定是亲兵,这只是针对先前所讲的杨洪调走刘禅近卫部队的说法。派去調動将军陈曶、郑绰的是刘禅的亲兵,但陈郑两人并没有需要是刘禅的亲兵。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是你自己前面用孙权的例子来狡辩,那么我就拿出证据证明“孙权是先反叛后拒守”。
如果你认为“孙权是先反叛后拒守不能代表所有人都是这样”,那么就由你来拿证据,当然证据拿不出来你的观点就无法成立。
“诸军兵并进”是在“孙权复叛”之后的事,你连先后顺序都没搞懂吗?
我的孙权例子讲的孙权面对是曹魏的讨伐军,这拒守自然与黄元的拒守有不同,谁说是在用拒守来判断拒守先还是反叛前,黄元在章武二年十二月拒守,这拒守自然与孙权的拒守有差别。孙权例子多了讨伐军,因此黄元的拒守与孙权的拒守是两回事,不能从拒守判断出黄元当时的行为也是孙权相似反叛。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明明是你说治中杨洪有兵权的嘛,那么按你的逻辑,地方叛乱本来就可以由所以“有兵权”的治中调动兵力进行防备和镇压。可是偏偏没有这样的记载支持你。
怎么?你现在又承认“成都发生防卫空虚”的事实了?可是你前面明明还否认的啊,莫非你又想表演自己砸自己?
黄元明明是因为惧有后患而反叛,无论成都守备如何,黄元都是要反叛。
而且事实恰好证明依靠成都太子的兵力就足以把黄元干掉了。
有兵权的也不是光杨治中一人,在建宁郡傍边就驻扎了蜀汉南中地区的正规军,主理南中事务的李恢,南中有事,这可是第一个被惊动的。黄元要是在刘备病危前要是已经敢反叛,那会迟到刘备病危时才会担心后患,可见刘备在生,黄元的行动可能还不会导致刘备派兵讨伐。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治中总揽州中众事,在府主不在时,自是权在州中”————那么你就拿出史籍证明治中是府主啊,想凭你大嘴一张就蒙混过去?
“陈曶等讨黄元在犍为,整个讨伐黄元的安排都是杨洪建策的”————讨伐黄元这件事上,太子是领导者,杨洪是策划者,陈曶、郑绰是执行者。讨伐黄元的兵力是由太子所提供。
这跟治中有没有兵权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治中可以代理府主治事如郡功曹代理太守一样,这只是普通的下属暂代上司的行为,治中有这样的权力见于《后汉书.职官志》和《通典》,这样都可以曲解成治中等于府主,的确利害、
捉到黄元的讨伐军是政府正规军与治中有没有兵权完全无关,这也显示不了治中没有兵权,为了特显新君有能力治国,杨洪这样的手段绝对是高明,单从这事不能判断杨洪不能控制的郡县兵。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三国志.张裔传》明确记载张裔被流放就是在刘备死亡之前,张裔被流放而杨洪在有兵力的情况下不去拯救就可以算是杨洪的渎职。
“正昂被杀不表明是郡府没有办法统治地方”————你这话算是什么意思?正昂不是死于叛乱那是死于什么原因,你解释看看?
你的翻译水平太差了,居然能翻译成“雍闿是在刘备死后才起开始不逊”
时雍闿等闻先主薨于永安,骄黠滋甚。
这句话是说雍闿等人知道刘备死永安后,骄黠程度越来越厉害了。
换个角度就是说,雍闿等人在刘备死前就骄黠,但知道刘备后就更加骄黠了。
《三国志.张裔传》记载了张裔被流放交州后才有「会先主薨,诸葛亮遣邓芝使吴」,但这写法不能证明张裔是在刘备死前就被流放,按张裔本传讲的数年应是数月之误,刘备死于四月,邓芝使吴在十一月,从刘备死到邓芝使吴至少超过半年,要是张裔流落吴地只有数月,显然是在刘备死后才发生。
雍闿等在刘备在生时可能已经有不逊,但去到敢把太守流放相信要到刘备死后才发生,这流放太守正好是更加骄黠的具体例证。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明显看出你对两汉君臣关系的不了解。
郡太守与郡功曹之间其实可以算是一种君臣关系,因为两者之间是辟用关系。
而姜维与张翼是上下级但绝不是君臣关系。当时与张翼形成君臣关系的是皇帝刘禅。
不管动机如何,杨洪的辞职就代表了杨洪放弃了与李严的君臣关系,所以两人之间的故吏之情可谓少之又少。
你所谓的“并不怎样影响两人的关系,故吏之情自不会因此有所减弱”还不是狡辩是什么?
李严推荐杨洪到州,与故吏之情没有联系。例如彭羕就推荐过秦宓到郡,但是两人之间就根本没有故吏之情。
明显的是你在乱套理论,下属辞职不是只有君臣关系才会发生,因此是否君臣与我们的讨论完全没有关系,是上下级的政见不同导致下属闹辞职,拉什么君臣关系来谈自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从两人政见不同到杨洪请辞,李严还会推荐杨洪任州职来看,这政见不同还没有损害到两人的情感,而且对于道德水平高尚之辈来看,故吏之情更不会受政见不同而左右。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我举的安汉将军和军师将军明明算是两个杂号将军,所以视为是同一类别的职务也说得过去。我可从来没有说过杂号将军是跟大将军、车骑将军之类的属于同一班次哦。
所以你所谓的“将军本来就不是只有一个班次”,算是句废话。
“史料的记载显示了何祗的次杨洪坐不是按班次才发生的”————你这观点可是跟你前面的观点相反哦,你又想表演自己砸自己?
杂号将军是同一类别,但同一类别等于同一班次就讲不通,看郡太守明明都是太守类别已经有分班次,为什么杂号将军就没有,看看魏晋官品有五品和四品杂号将军的差别都应有少许理解。再看安汉将军属「安」字号的将军,而且安的还是汉,这种名号的将军就是归类为重号将军也不是没有可能,看王平从安汉将军再升就是镇北大将军,这安汉将军在蜀汉官制中应与四将军、征镇将军和辅汉将军差别不大的等级。安汉和辅汉应是蜀汉的重号将军,如孙吴的辅吴和辅国一样当属重号将军之列。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目前有明确记载证明蜀郡肯定是刘备政权的都畿,而目前尚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当时的广汉也是刘备政权的都畿。
如果你认为广汉属于刘备政权的都畿,那么就由你拿史籍出来证明。
而且不是跟你说了么?从汉中太守到广汉太守再到蜀郡太守是累迁,恰好说明蜀郡太守高于广汉太守,虽然只是高了一点。
蜀郡只是因法正的关系才被提及是都畿,你怎知道都畿就只能是蜀郡,以成都地理位置模拟西汉都长安来判断,广汉郡也属于都畿并不是没有可能。累迁也不表示全部都是升迁,郡的等级再怎样分也只有两三等级,属于平移的转任也不会少,蜀汉没有把蜀郡太守改为上一等级的尹,蜀郡一样是郡太守,再看《华阳国志》广汉郡条中有提及蜀郡和广汉郡太守一直在选用上要求较高,而且益州以蜀郡、广汉、犍为为「三蜀」,已经显示这三地在益州的重要性,另有陈寿褒美诸葛亮的用人也正好是用上了三蜀太守的故吏关系。广汉太守与蜀郡太守平级,从位置及历史因素来看可能性很大,再加上史料是在强调故吏之情,平级谦让才值得大书其事。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你承认“臧洪的行动成为义举”就行了,讲那么多废话干什么?
有没有故吏关系跟是否进行拯救本来就是两回事,张杨和张燕后来就企图拯救臧洪,但是他们跟臧洪却并非故吏关系。
没有故吏关系何来讲什么义举, 臧洪反袁绍是因为袁绍杀了他的故主,因此身为故吏的臧洪反袁绍,张杨和张燕的反应正常思维的人都应知道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连这样简单的道理也分不清的话,已经不知道应该可以再用什么形容词好。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臧洪后来已经解释清楚了,袁绍称呼张邈为兄,却冷眼看着张邈的亲生弟弟被杀而不救援。这就是反映袁绍不义的一面。
“不救洪郡将”恰好就是袁绍不义的反映之一。
难道曹操就不是袁绍的小弟?相对来讲曹操比张邈与袁绍更亲,张超更不能比。曹操与袁绍联军攻陶谦,张邈、张超兄弟在背后捅曹操与捅袁绍根本是没有分别,还怎样怪袁绍不帮张超。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将吏士民皆垂泣曰:“明府与袁氏本无怨隙,今为本朝郡将之故,自致残困,吏民何忍当舍明府去也!”
臧洪的部下实在知道原因的情况下为臧洪拼命,你还好意思说找借口?
臧洪为故主而被围,身为东郡属吏的比故吏还亲,他们不需要其它理由已经需要为主子拼命。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袁绍的不义导致张超之死,引发了臧洪的对抗,这本来就属于臧洪、张超与袁绍之间的问题,臧洪的将吏士民与此事本无直接关系,所以臧洪当然认为今诸君无事空与此祸!
对袁绍来讲张超兄弟反同门兄弟曹操不义在先,而且已经不光是反曹操,这反叛可是危害到袁曹联军的安,也算我直接找袁绍麻烦,杀张超何来有不义,臧洪讲部下与事件无关正好反映了这是臧洪自己的私事,反映了这是因臧洪是张超的故吏才发生。因个人的私事而用公职的身份来对抗自己的仇家,连累部下牵连到无辜之灾。这可是连臧洪自己也承认之事。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明明是张邈批评了袁绍,招致了袁绍的杀机,然后张邈害怕曹操最终会杀自己,于是叛变。
说到底袁绍的不义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你好意思说袁绍“本不是不义”?
袁绍是有杀机但还是没有杀到,但张邈可是明明白白的反曹操,曹操对张邈有活命之恩,这样恩将仇报还有何大义可言。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张邈是被部下所杀,不是袁绍所杀。
张超是自杀,也不是袁绍所杀。
你说的支党指谁?莫非是指臧洪?不过他当时算是袁绍的支党,而且臧洪的反叛影响的是袁绍自己,而并非曹操。
袁绍有没有亲杀张邈兄弟不是重点,要是他们落在袁绍手上难道就不用杀?臧洪的反叛如果没有牵涉到张超则自然与曹操无关,然而臧洪因袁绍不救被曹操围的张超就一定会同张邈反曹操拉上关系。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张超是把郡事务交给功曹办理。
我前面给过例子已经证明当太守不在,可以由功曹或郡丞办理郡务。
但是三国时期没有听说过出现治中全权管理州府事务的记载,而且你也根本没拿出过相关史籍证明有具体事例。
你有时间说那么多废话,还不如老实点把例子找出来并证明之。
机构组织的运作本来就是大同小异,州府在三国时期已经与郡府一样是行政机构,郡府能发生的事会发生在州府本就是天经地义。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治中连行部的权力都没有,何谈管理太守、县令?何谈“统众事”?
对郡县的功绩考核、奖励惩罚往往就是在行部时候进行。
三国时期能找出别驾掌任州事的事例,那么你能拿出三国时期治中总管一州之事的例子出来么?
你前面可是说治中地位高于别驾的,现在又否认了?又想自己砸自己?
行部时才进行功绩考核、奖励惩罚在刺史还是监督官时或者是,在州府建立固定办公室后,处事的办法自是有所不同。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你都承认臧洪把焦和离散的部队收集了,那么就表示臧洪的青州刺史兵权基本是没有损失了。
我前面可是明确告诉你汉末三国时期,兵权才是重要,你忘了么?
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后面部分你故意忽略了?明明就被袁绍跟曹操打败了。
我知道你会拿袁谭作例子,不过明明记载是其土自河而西,盖不过平原而已,而不是说其土自河而西,盖不过平原四分之一而已。
你不过是拿刘备、单经被打败前的高唐平原为界,再加上多年后袁谭的辖地范围生搬硬套而已。谈何说服力?
臧洪任东郡太守时实际控制范围也就是东武阳一带而已,一个县的兵权跟一州兵权比谁强谁弱?这还不是一目了然?
臧洪能收集焦和的兵马,但这些兵马单靠臧洪所领的「青州」根本是养不起的,这是在袁绍供养才有的的兵,养兵的才是正主儿,没有粮何来兵。
刘备与单经被打败又是什么时间,肯定不是臧洪任青州刺史的时间,袁谭继任后的领土「其土自河而西,盖不过平原而已」,这表明当时刘备与单经高唐和平原才有这样的描述。文字是死的,人是活的,从这样的记载,有地理常识,又有正常脑子的,简单一算都至少能推算出当时袁谭所占的「青州」有多大,然后再把这范围与原平原范围比较这有多难。
如果你想用县来比的话,那得出的结果更令你难堪,按县级单位来计,臧洪所领的「青州」连一个县级单位也没有,平原郡的九县都不在臧洪手上。调任东郡太守后,实际统治的是黄河以北的东郡范围,这范围按《后汉书.郡国志》来看,东郡十五县中八个县是在黄河以北。八个县与不足一县来比,那个大,一个虚的州怎比实领八县的半个郡。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明明是你说“实际的情况是要把李严的向孙吴的退路封锁”,那么换个角度说,李严只要能从江州跑到孙吴就可以了。
江州历来是蜀汉的军事重地,你不是说诸葛亮是封锁李严么?可是处在江州的李严恰好手握重兵,按位置来说,真要跟诸葛亮翻脸了,永安、江阳、犍为…………都可能会被李严打下来,到时候别说是投奔孙吴了,就是把蜀汉大片的地盘割据了也是可能的。
补充一句,两汉三国时期四川、云南地理、水文环境跟现在还是有所不同的,不妨去看看刘琳的《华阳国志校注》。
至于“爆笑的空想”、“傻人”之类的词汇,你还是给你自己比较好。
李严在江州怎样跑去孙吴?从益州去孙吴主要是两条路,一是走三峡,另一是经南中到交州,南中连政府军已经不容易进入,李严要从南中逃是不用想的,只要陈到守住永安,李严是逃不掉的。李严要是反诸葛亮,除非诸葛亮篡汉,不然还有多少兵马可以指挥已经是问题。
一千八百年前四川、云南地理、水文环境跟现在的不同还是有限,水文或者可能不同,但基本地理环境是改不了的,云贵高原是一千八百年生不出来的。从江州逃去孙吴这是地理盲才有的空想。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你在说废话么?李严留在永安时,就已经离开权力核心了。
假节是重权,怎么能算厚禄?
蜀汉重地江州的管辖权怎么能算厚禄?
就是因为诸葛亮一直在给李严加官加权,造成了最后李严企图割据的情况。
李严在建兴元年加九卿之一的光禄勋,封都乡侯,军号更慢慢加到骠骑,后来更连儿子也出任江州都督,这是都是用厚禄稳住李严的办法,诸葛亮不加李严官,以李严身为诸葛亮副手的辅臣还会继续在永安吗?在诸葛亮的上表在可是有提及众臣子先前都觉得诸葛亮对待李严太丰厚。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杨洪根本没有得罪诸葛亮,史籍明确记载后来诸葛亮非常信任杨洪。
所谓“杨洪得罪诸葛亮”本来就是你在无视史籍记载的情况下乱七八糟的猜测。
杨洪在诸葛亮掌权前的仕途非常顺利,从一郡的副手进占到一州之副手,到诸葛亮时代,只是越骑校尉和蜀郡太守,法正当个蜀郡太守而有影响力不在于他是太守而是他是刘备的谋主。杨洪在诸葛亮未掌权前,他的建议诸葛亮会跟,在诸葛亮掌权后就完全不理,杨洪这个人从争汉中和擒黄元来看,绝对比诸葛亮身边的那群有本事。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越骑校尉有中央兵权,蜀郡太守有地方郡县最大兵权,这叫不值一提?
“五校尉兵少,但排场大,用来明升暗降是最理想的位置”————诸葛亮的几个亲信也是五校尉呢,你胡说个“明升暗降”,还真是一杆子打翻一船人。
诸葛亮的几个亲信都有要职在身,郡太守的职务相比那些丞相长史、州治中就差远了。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你又想造谣了?
乃以(盖勋)为越骑校尉。卓又不欲令久典禁兵,复出为颍川太守。
董卓就是不想让盖勋掌握禁兵,才把盖勋调离。
一个校尉的兵力可不是董卓会怕,但盖勋本来就是反董的骨干,这样的人留在身边可是危险,董卓不是没有被行刺过,先前行刺过的伍孚刚好也是越骑校尉。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你要不信你就拿出更有力的记载证明你的观点啊。
我从没说过“司马懿正始八年才发现曹爽等人的阴谋”,你少自己树个靶子自己批。
我说的是司马懿和曹爽是从合作关系逐渐转变为对抗关系。
司马懿和曹爽在表面合作时已经有暗斗,则你前后讲了这一堆都是废话,不论司马懿和曹爽或李严与诸葛亮都一直在暗斗中,直到分出胜负。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蜀汉的世兵制主要是体现在少数民族的兵制上,而不是在东州兵。这就是我要你看书的原因。
“至少看清楚我在讲什么”————这话原话奉还给你。
东州兵自成立时已经有世兵的色彩,到刘备取代刘璋后,这色彩应还没有去除。诸葛亮是丞相,但对调动李严身边的两万人就没有办法,可见这支部队的集成一样有点不同。东州兵在劉備入川後當沒有解散,这支部队就应是李严部队的骨干。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费观跟李严有交接不说明费观被李严所管。
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建兴元年,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四年,转为前将军。以诸葛亮欲出军汉中,严当知后事,移屯江州,留护军陈到驻永安,皆统属严。
这里的记载很容易就看出,建兴四年前,江州并非李严的辖区。
李严镇永安时是否只是负责一地从这引文是不足说明的,李严的都护官大,控制的范围本来就是大,会提及陈到还是属李严所管,这牵涉到李严是移屯,李严向内移,代表了他的负责范围可能会有所改变,陈到的属李严正好反映了屯驻点不同了,但管理范围并没有变。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记载在什么地方?
你不会是拿诸葛亮的《与诸葛谨书》作论据吧?
那跟李严有什么关系?
那封信明显应是《与李严书》而非《与诸葛谨书》,到底是什么时候有人弄错了名目就没有办法知。诸葛亮称为兄的不一定是诸葛谨,李严年纪比诸葛亮大,官位也与诸葛亮接近,诸葛亮称李严为兄也是可能的情况,如马良称诸葛亮为兄。诸葛亮与诸葛谨会在书信中谈永安留守兵力问题就有点出位,与李严谈就合适得多。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你明目张胆搞双重标准?
曹操是丞相,诸葛亮是丞相,怎么曹操出外作战就没问题,诸葛亮出外作战就有问题?
从来没有人规定过“尚书事繁重,身为录尚书事的自当在皇帝身边辅助皇帝”,你自己强加的标准是不能作数的。
“不是自己跑到边境,拖延政府办事的效率”————你又想乱加标准么?按照你这个标准,曹操应该被批得更惨。
诸葛亮出外,于后方是专门留有人员办理事务,你从哪里扯上个“拖延政府办事的效率”的罪名?
曹操与诸葛亮是一样吗?曹操与诸葛亮虽然同是丞相,但他实际是自己说了就算,但诸葛亮可还自认是大汉丞相,于是政府文书要往返汉中与成都两地才能施行,这自然是拖延政府的办事效率。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在你拿不出更有力的证据反驳下,多种史料共同证明的事情自然可以采信。
多种史料共同证明的事情也不代表就自然可以采信,史料缺失的时候,有强大的宣传机器就可以误导众生。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杨洪是要想向朗留在后方,而杨洪把张裔和向朗相互比较,得出向朗留下更好,那么其对向朗的评价自然是诊断其优点而言的。
相对而言更好其实就是优点。
现在讲的不只是两人的比较,是向朗的定位问题,不光是比张裔好就能算是优点。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你要证明廖立讲的是事实,就拿出其它史籍作为旁证证明廖立的话是正确,否则你凭什么说其正确?
我也没有讲廖立讲的就是正确,但从廖立获罪去证明廖立错就肯定不正确的分析办法。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
建兴年间的诸葛亮是全面掌控蜀汉的军国大事,李严权限虽高但根本比不过诸葛亮。
管兵怎么了?诸葛亮同样是有权管兵的。
诸葛亮有刘备给予的专命权力,还有刘禅在身边给予合法地位。李严根本就无法超越。
你拿姜维、陈祗的例子没有什么说服力,要知道陈祗不仅权重,而且刘禅的权力支持,同样的例子就是黄皓。而姜维长年远离刘禅,只靠自己的实力当然难以跟陈祗对比。
「事无巨细,亮皆专之。」这可不是刘备给予的,丞相有大权,但诸葛亮的那种已经是超越丞相的本份,所以李邈才会评诸葛亮狼顾虎视,为诸葛亮之死而喜。李邈算是那种心直口快之人,讲说话从没有担心后果。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章武年间刘备可以直接以皇帝身份干涉州府事务。刘备东征身边的两州府大量从事不是为刘备办事那是为谁办事?
我承认当时“州府有州治中”,但这无法说明当时治中有兵权;更不能说明治中权力可以跟丞相、尚书令抗衡。
请先证明刘备有用皇帝的身份干涉州务事?皇帝可以干涉和皇帝有干涉是两回事。刘备身边见到州从事不能显示刘备有干涉,刘备身边什么官员都有,从中央到地方官都有,难道可以说刘备是什么事都在自己处理。而且刘备一样不在州治,又如何干涉州治中在州治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