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关于诸葛亮任用张裔、杨洪的讨论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08-11-9 23:1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关于诸葛亮任用张裔、杨洪的讨论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8-11-8 21:10 发表
从哪里说明诸葛亮不放手属下去完成工作?诸葛亮不过是监督检验而已,居然变成了不放手属下去完成工作?这移花接木手段委实了得.
诸葛亮感谢杨颙提意见不代表会改,更不代表没改,而且从记载来看,改的可能性更大.

丞相府应该有负责监督工作的府属,不去丞相亲自去做。这好像监御史到州监
督郡太守工作而非御史大夫要亲自跑一样。

记载也只有提丞相是感谢意见提出,可没有讲丞相有改,感谢人家提意见是一
回事,改正自身错误又是另一回事。意见接受而态度照旧也不是什稀奇事。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8-11-8 21:10 发表
另外,哪的史料写了,诸葛亮不喜欢用有主见的部下?蒋琬?费祎?马谡?姜维?邓芝?王平?都没有主见.

蒋琬、费祎、姜维、邓芝、王平在诸葛亮年代有什么有主见的表现?马谡到领
军就表现了主见,可是领军本事不高坏了事。

诸葛亮不用有主见的人可以当例子比较好的有杨洪,杨洪在诸葛亮不在成都时
,不请示诸葛亮而向刘禅请兵,结果是以后诸葛亮就把杨洪从益州治中退回蜀
郡太守。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8-11-8 21:10 发表
俺提琅琊的意思,就是说,别人已经砸过了,俺不想去粘贴,仅此而已,谈的多少与对错无关.

PS 暴民,你的什么断粮道之类的,在琅琊说得够多了,不用再提了。

你现在的讲法与你先前的讲法可是出入很大。见你讲谈得多我才记得与今次谈
到的陇右补给问题在琅琊可没有怎样谈过,相关问题在ptt谈过几次,琅琊就
没有什么印象,你想谈就谈,不想谈也没有人会迫你要谈,对错问题读者自己
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08-11-12 23:3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8-11-10 12:30 发表
丞相府应该有负责监督工作的府属,诸葛亮亲自进行监督,就是将负责监督工作的府属晾干?…
意见接受,进而更改更是常见之举。

史料显示的是诸葛亮过度侵扰下属的工作,偶然为之合理。

如果诸葛亮听杨颙劝告而改,这等美事显然会在《襄阳记》大书一笔,然而没有。

没有主见不代表是白痴,蒋琬的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只是留守者的本份,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
、董允等只是作为刘禅的顾问,这与有没有主见何关,蜀汉的决策都是直接送交掌权者审批,蒋琬
、费祎已经如此,诸葛亮时更不可能是下属可以自己作主。姜维、邓芝、王平等表达什么有主见的
事例吗?

QUOTE: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8-11-10 12:30 发表
看到这儿,俺实在没没说了,杨洪的事迹明明是诸葛亮知人善任,您老却变成了,诸葛亮的一种变相打压。
杨洪以一功曹,位至蜀郡太守,忠节将军,并赐关内侯,再加上何祗的例子,三国志说得清清楚楚,“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颠倒黑白也不能这么过份。

杨洪先前的升迁当然显示是知人善任,然而问题在当上益州治中后的仕途后又怎样看,杨洪在蜀郡
太守任上表现出色才转任益州治中,治中是州牧的左右手,显然比蜀郡太守重要。在黄元反叛事上
杨洪的表现出色并平定乱事,但诸葛亮是怎样对待杨洪,把他从益州治中降回蜀郡太守,虽然有加
将军号和封关内侯,然而按杨洪的表现,就任丞相长史、加将军号和封亭侯也不算过份。杨洪以后
只是继续任蜀郡太守而没有升迁,诸葛亮甚至连杨洪以张裔随军而向朗留守的意见也无视。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1-12 01:15 发表
如果诸葛亮不喜欢有主见的人,就没必要去专门询问杨洪的意见了。
也许暴民不清楚为什么诸葛亮会把杨洪的益州治中换掉,其实原因看书就可以知道,因为益州治中从事一职让给了刚从吴国回到蜀汉的张裔:

诸葛亮问完就算,根本就不知道或不信杨洪讲的是真的。

张裔回国后诸葛亮给予的礼遇太高,论才能品行,张裔都不如杨洪。就是在被流放东吴前,张裔的
官位也没有杨洪高,回来后反而可以居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08-11-23 00:0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1-12 01:15 发表
杨洪在诸葛亮掌政初年就得以封侯,然后授予“忠节将军”这样的军号,后来更是给予了五校之一的越骑校尉,而在此同时,杨洪还兼领蜀郡太守的职务。
可见杨洪并非退任,而是升迁、封爵。

东汉或蜀汉的升迁是可以有不同标准,正常可以从薪俸和朝位来看,杨洪事上这两个标准也
不合适,州治中只是百石吏,远比郡太守的二千石低,朝位更沾不上边,从权责看会比较合
适,州治中从事是州府中州牧的左右手之一,负责的范围远比领一郡为大,因此杨洪在治理
蜀郡上有出色表现才转任州治中,如同庞统和蒋琬那样的非百里县长之才,是负责数郡事务
的州治中或别驾之才,当中讲的都不是薪俸,单是县长、令的四百石到千石一样比州治中为
高。失去州治中的职位怎样讲是被降职,虽然领的是蜀郡太守已经是比较好,但权责是差远
了。

刘禅继位,几乎是大部分官员都有封赏,杨洪所得也只是最低的关内侯,可说是不太丰厚。
另黄元事不同一般民变,黄元不是地方豪强是汉嘉太守,这是官员反叛朝庭,蜀汉历史上造
反的郡太守可能只有他一个。官员造反比地方豪强造反是严重得多的事件。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1-12 01:15 发表
如果诸葛亮不喜欢有主见的人,就没必要去专门询问杨洪的意见了。

诸葛亮问后还是没有接受杨洪的意见,事后证明杨洪的建议中肯,从中可见杨洪其实比张裔
和向朗更适任长史职务,然而诸葛亮掌权后就没有再给予杨洪治理一郡以上的职务,完全被
排除出权力核心。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1-12 01:15 发表
也许暴民不清楚为什么诸葛亮会把杨洪的益州治中换掉,其实原因看书就可以知道,因为益州治中从事一职让给了刚从吴国回到蜀汉的张裔:

张裔是有才干,但杨洪难道就没有,更何况杨洪处事公平,连对老朋友的儿子一样是公事公
办。这样人格高尚的被弃用,反而张裔这样的小人就扶摇直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08-11-23 13:4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1-23 01:49 发表
蜀汉在建立皇朝以前跟建立皇朝之后对比的话,州治中从事的地位是有所下降的。这个变化如果你忽视了就会有错误思路。
蜀汉在建立皇朝以前(即章武元年)之前,州牧是由刘备兼领。由于刘备是蜀汉政权的首领,而且当时只有简单的军职和州官系统,所以州治中从事的地位是很高的。
但是当蜀汉建立皇朝后,就增加了更高级别的中央官职系统,刘备也不再担任益州牧,所以州治中从事的地位就会有所下降。
杨洪是以中央官员身份兼领蜀郡太守。从本职来说,绝对是升迁。从中央权力来说,权力增加(原来是没有的)。从地方权力来说,略有下降。
三者互相对比之下,可以知道杨洪总体上在是升迁和加权的。

刘备称帝前后的州组织是没有改变的,在称帝前刘备也不光只有州官系统,左将军府或后来的
大司马府是军政中心,因此庞统先是州治中,后来是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一样进入左将军府
,州官处理是民政方面,在刘备称帝后最多是与丞相处理重迭,但一个是地方,一个是中央。
现代最近似的当年台湾有台湾省长,其管治范围与中央政府的范围几乎一样。

刘备当州牧的话,由于难以兼顾州务,治中和别驾是全权代理,然而这局面在称帝前后是没有
转变的,称帝后益州可能是改为司隶校尉管,即张飞是负责人,因为到刘禅即位后才再出现益
州牧诸葛亮,先前不见诸葛亮有担任益州牧或刺史,马超只是遥领凉州牧,诸葛亮在张飞死后
以丞相兼任司隶校尉。

杨洪的所谓中央官也只是荣誉性质的五校尉之一,只是中央无事忙的闲职,实际职位从管理全
国的州务减少到只管一郡,这不是略有下降,益州管有十九郡,不计庲降都督管的七郡还有十
二郡。另不要忘记州牧是诸葛亮,情况有如当年刘备当州牧一样,两者都集中精力在对外战争
方面,州治中还是有权责的职位,马忠入成都辅助留府长史蒋琬时挂的一样是州治中。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1-23 01:49 发表
刘禅继位,粗略统计封侯大约只有十来人,杨洪就是其中之一。
而当时的官员估计成千上百。所以再怎么排杨洪都是排前列的。
“反叛朝庭”??你不会无视太守孟达叛变这件事吧?你不会无视太守糜芳叛变的事吧?你不会无视牂牁太守朱褒叛变的事吧?
至于“官员造反比地方豪强造反是严重得多的事件”————你是从哪里得来的标准?规定这一标准的史籍是什么?
还有一点,前面已经跟你说了,平定黄元叛乱这件事上,杨洪主要是策划者,所以不能把所有功劳都由杨洪包揽。

杨洪在刘禅继位前是州治中,不用从封侯来看都是官员中的前列份子。孟达和麋芳都是蜀汉建
国前的反叛,朱褒按《马忠传》是郡丞而非太守。官员造反比民变对政府来讲那种严重我觉得
只属常识。杨洪是策划者,看通局面判断准确自然比被派遣者功高。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1-23 01:49 发表
再提醒你一下,杨洪当时说的话只对了一半,而非全部。
“诸葛亮掌权后就没有再给予杨洪治理一郡以上的职务”————提醒你多少次了,为什么你还是要完全忽视杨洪担任的中央官员职务?

杨洪那方面错了,请明言。两个长史按杨洪的意见都并非最理想的人选,他只是两害取其较轻
而用向朗留守,向朗也不是第一次担任留守,南征时的留府长史就是向朗。五校尉这等闲职不
是有才干的人去当的,所以廖立的意见多多,当显要职位是作为荣誉还可以,如丞相长史加越
骑校尉(王连),步兵校尉(向朗),射声校尉(张裔),这校尉只是添光,加上是比二千石
的职位,真正有权责的是丞相长史,负责丞相府的大小事务。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1-23 01:49 发表
我从来没有说过杨洪没有才干,如果你胡思乱想那是你自己的事。
我前面说得是张裔有才干,当然就有升迁的资格。
杨洪从来没有被诸葛亮弃用,请不要张嘴乱说。
张裔虽有偏私,但远没达到小人的程度。何况张裔奉养杨恭遗孤,就是一种很高尚的行为。

两个有才干的人,取性不公平者,把能公平处事的降职,你要认为张裔能代杨洪当然是张裔
能把杨洪比下去才对。如果杨洪能力不在张裔之下,诸葛亮又把他降职,这显然是杨洪被诸
葛亮排除出权力核心,一个能当州治中或以上的人才被降到只能处理郡务,被弃用虽是夸张
也是事实。以杨洪的才干品行最适合当诸葛亮的副手,并非是一郡之守。

张裔虽有奉养杨恭遗孤的义举,但总的来讲还是品行有损的小人。以汉代来讲,士人帮助有
需要的人几乎是常事,只按这标准还是不够,更何况杨恭是张裔的老朋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08-11-25 23:0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1-23 15:28 发表
庞统没有记载曾经进入过左将军府,请不要张口乱说。
刘备称帝前后的州官的地位当然有不同了。刘备称帝前,由于首领刘备自己兼任州牧,所以州治中的地位就很高。但是当刘备称帝后,由于刘备是皇帝,州治中的地位就要相对降低,否认州治中的地位就与中央官员地位相等了。
州官的地位从刘禅时期就可以看出来。蒋琬只要掌握中央官职和录尚书事就可以,而益州刺史却可以让予他人。同理,诸葛瞻要夺姜维的大将军兵权,上表让姜维担任益州刺史。

刘备任命的军师中郎将只是普通武职,当了武官不归左将军府管可以归谁管,不属军府管的中郎将只有皇帝
任用的那些正牌中郎将,庞统先前的州治中属文官体制,不是左将军府管的,只受州牧刘备管的。州政府处
理的范围广是因为蜀汉只有一个州,地方与中央的范围重迭,不是因为州牧是刘备才显得重要,州府能对管
理其下的郡县,中央政府一样能管,州牧的上司不正是丞相吗?州官是地方官自然不如中央官有权,然而州
政府处理的事务还是比郡守为高。现在我们要比较也不是州治中比录尚书事甚至是丞相长史的高低,是州治
中与郡太守的比较。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1-23 15:28 发表
蜀汉的五校兼有兵权,宗预就是以屯骑校尉的身份带兵。
而在杨洪担任治中时,是没有兵权的,所以黄元的叛乱,他只能劝刘禅发亲兵征讨,而不能自己带兵征讨。
所以从中央权力来看,诸葛亮明显是给杨洪加权。
益州诸郡中以蜀郡最重要,其它的郡的地位根本无法与蜀郡相比,担任蜀郡太守的法正号称统都畿,诸葛亮让杨洪担任蜀郡太守,怎么能算弃用?
马忠的例子明显是你不认真看书:
八年,召为丞相参军,副长史蒋琬署留府事。又领州治中从事。
诸葛亮给予马忠的是三份权力:参军、署留府事、领州治中从事。
这与单纯担任州治中从事杨洪根本没有可比性。除非你完全无视诸葛亮的丞相府权力。

有没有兵权是另一回事,治中是文官没有统领中央军,领有数百卫士的五校尉也只是有外表,三国时期的五
校尉是荣誉多于实际。作为州治中的杨洪也不是州牧,州府能统的郡县兵要计算的话,单是大郡的郡兵五千
人就足够淹死校尉部的数百人,只是州治中还没有调动郡守的权力。这类低级高权责的显要职位兼任这些闲
职另一作用是提高朝位,五校尉在朝位上不低,当然当个将军就更高。

蜀郡再怎样重要,杨洪还是已经担任过蜀郡太守才转任州治中,两个职位还是高低有差别,加了其它闲职只
是摆好看的,实际上权责少了就是少了。

马忠没有署留府事,那是蒋琬的,他只有以丞相参军和州治中从事的身份辅助蒋琬,自己不能处理府事。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1-23 15:28 发表
孟达和麋芳是在刘备建立汉中国后反叛的,你无视这点了?
我说的那个朱褒就是太守:
《三国志.后主传》:建兴元年夏,牂牁太守朱褒拥郡反。
“官员造反比民变对政府来讲那种严重我觉得只属常识”————有没有搞错啊?你用一句“只属常识”就想搪塞过去了?讨论历史有这么信口开河的么?证据都拿不出来如何让他人信服?

汉中国始终还不是汉国,朱褒的身份和反叛的时间出现两个,是《后主传》对还是《马忠传》对?从现实判
断,假如牂牁太守朱褒在建兴元年夏天拥郡反叛的话,诸葛亮不可能等到建兴三年才有所行动。时间上《马
忠传》的记载合理,诸葛亮建兴三年春天南征,同年夏天朱褒反叛,那朱褒是郡丞的可能性比是太守高。

民变和官反算是普通常识,民变不一定是谋反和官员造反可是谋反的大逆,可夷三族。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1-23 15:28 发表
杨洪是策划者,就只能拿属于策划者的那份功劳。
作为行动者的功劳只能归于陈曶、郑绰而不能给杨洪。
所以诸葛亮给杨洪授予中央官职并封侯,当然是荣耀。
顺便说一下,建兴元年封侯的人中,杨洪是极少数能以地方官员封侯的人员之一,诸葛亮给予杨洪的可谓是绝无仅有的荣耀。

如果不怎样见地方官员封侯,那可以考虑杨洪是因为建策平定黄元而得到封侯,立功封侯这样就与诸葛亮没
有怎样大关系,反而诸葛亮掌权后,杨洪能发挥的机会就很少。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1-23 15:28 发表
丞相长史没有兵权,所以才要加五校的身份给予兵权,你连这都看不出来么?
杨洪的话确实只说对了一半:
裔天姿明察,长于治剧,才诚堪之,然性不公平,恐不可专任,不如留向朗。朗情伪差少,裔随从目下,效其器能,于事两善
杨洪评论张裔的话是说对了,但是杨洪评论向朗的话却说错了。
根据后面发展的事实就可以知道,其实向朗私心比张裔更大。
张裔后来只是与岑述不和,但没有因此公报私仇。
但是向朗为了包庇马谡,不惜知情不举。
张裔虽有偏私,但至少没有犯法。但是向朗知情不举则是犯法行为,到头来落个丢官的下场。
对于杨洪只说对了一半的话,你要诸葛亮怎么去接受?
事实证明,把张裔留在后方,根本没有因此明显荒废什么公事。

那数百人的兵权不重要,是当中的官秩增加和朝位提升才重要。
向朗并没有比张裔来得严重,向朗只是知情不报,看张裔与杨洪为什么不和,是因为杨洪没有包庇张裔的儿
子张郁,则如张裔是蜀郡太守的话,一定会包庇儿子,张裔的情况坏得多,张裔不能公报私仇不是不想,是
无权,岑述是司盐校尉,不是张裔的部下,要处罚岑述这样的大臣要诸葛亮才可以。从张裔能对杨洪讲诸葛
亮一定不会接受他的意见来看,杨洪已经是诸葛亮不太重视的官员。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1-23 15:28 发表
拜托,你完全不看书的吗?居然说“杨洪能力不在张裔之下”??
杨洪的优点是忠诚与忧公如家,但是学问却不高。
明确记载杨洪不好学问,你完全无视吗?
张裔能力一点也不差。干理敏捷,是中夏钟元常之伦————与钟繇水平相近的程度 你不满意?
让一个不好学问的人当副手,莫非你想让诸葛亮提早累死?

学问与能力并没有大关系,从杨洪表现出的洞察力、治理治事的能力都是出众,如果没有本事怎会令意见与
他相左的李严还推荐他到州府任职,怎样被提拔为蜀郡太守,后更推一步为州治中。連當時人也覺得楊洪自
己想做長史,這顯示了能力上是眾人也認同楊洪有資格,不然怎會這樣想。

张裔再怎样程度高,不能公平处事者放在高位有害无益,更何况是独留在成都处理府事,结果还要丞相花时
间去充当和事佬。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1-23 15:28 发表
是你一句“几乎是常事”就能搪塞过去的?你举出蜀汉有多少人这么干过如何?

救人之困这东汉士人的普遍情操,对故旧的照顾是小事,何祗连张嶷这没有交情的上门病人也倾财照顾数年
至病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08-11-30 10:2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1-27 00:37 发表
你的原话是“庞统先是州治中,后来是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一样进入左将军府”。
我现在要你拿出“进入左将军府”的证据,而不是“归谁管”的证据。
刘备一直到了建安十九年后才有立左将军府的记载,而这时庞统早已死去,你告诉我一个死人是如何进入左将军府的?
是不是要我提醒你,有能力征辟 不等于 开府  ?

知道征辟不等于开府,也要知见到入府不等于刘备是所谓的开府仪同三司,府只是官署,将军的幕府也可
以有府属,诸葛亮和庞统都是以军师中郎将为刘备出力,以武官入左将军府表明这不是征辟,中郎将不是
将军的府属,刘备不是当诸葛亮和庞统为武将驱使,应是以武官当府属来用。建安十九年只是因为诸葛亮
和董和并署府事才再被提及,先前的诸葛亮和庞统都是应该有署府事,董和也只是补庞统的位置。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1-27 00:37 发表
“地方与中央的范围重迭,不是因为州牧是刘备才显得重要,州府能对管理其下的郡县,中央政府一样能管”??————莫名其妙。你不会不知道建安年间的刘备是个什么状态吧?
刘备虽然是左将军,但是是因为刘备拥有了荆、益二州的管治权,所以才能保证左将军府的实权。
失去了荆、益二州的管治权,刘备的左将军就只是个空号。这也是为什么刘备当了汉中王还要领州牧的原因。
正因为荆、益二州的管治权重要,所以州治中在当时的地位就高。
至于“州府能对管理其下的郡县,中央政府一样能管”————你就被胡扯了,刘备当时对荆、益二州实行自己的管制,根本没有听中央政府的话。
但是当刘备称帝后,蜀汉政权的最高领导人是皇帝刘备,他就不需要领州牧,因为此时他不当州牧,照样是名副其实的皇帝。
“现在我们要比较也不是州治中比录尚书事甚至是丞相长史的高低,是州治中与郡太守的比较”————州治中比郡太守行政权力略高,不过兵权没有。
可惜杨洪并非单纯的太守,你这个对比是不成立的。

相信是你不清楚状态,州牧甚至左将军只是虚名,拥有武力才是关键,刘备拥有武装力量就有管治权,不
是光有州牧职位就有管治权,州府和军府比较的话,军府比州府重要。刘备称王后还需要州牧是因为汉中
国的只包括益州北部,南中地区并不在汉中国的范围。

刘备称帝后,州牧只是对刘备不重要,州牧对州的控制并没有因刘备当皇帝而改变。另外在講州府與中央
的關系也不要把時間退到建安年間來講,當時什麼制度都是死的,不足為例。而且楊洪當州治中至少在劉
備稱王以後的事。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1-27 00:37 发表
杨洪就是越骑校尉,领蜀郡太守。
你自己承认大郡的郡兵有数千人————那么你就必须承认了杨洪具有领兵数千人的权力了。
作为中央权力来说,杨洪拥有了调动中央兵力的兵权(越骑校尉)。
作为地方权力来说,杨洪拥有了调动地方兵力的兵权(蜀郡太守)。
而作为州治中是没有兵权的。
以本职来比,杨洪由州治中升任越骑校尉,属于升职。
以权力来比,杨洪同时拥有了调动中央兵力和调动地方兵力的兵权。所以总体权力当然是上升了。

你只是简单的计算领兵数才会得出这样奇怪的整体权力上升结论,按你的标准杨洪先前是被降职州治中,
从统数千人的郡守降为无兵的治中,然而你忽略的是州治中对州务的影响力可达十数个郡太守,这是当蜀
郡太守所没有的。州府更是监督郡守的上层组织你就完全忽略。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1-27 00:37 发表
你既然承认了马忠的“丞相参军”身份,那就应该承认马忠并非单纯的州治中从事,根本不能跟杨洪单纯的州治中从事对比。
何况马忠是副长史蒋琬署留府事,是诸葛亮让马忠当蒋琬的副手,当然能处理府事。
你连丞相府是谁说了算都搞不清楚?

「副」是辅助,并没有意思可以有权力,丞相参军只代表是丞相的顾问,并没有实际的权力,马忠是分担
了蒋琬的工作,先前的张裔是身兼长史和州治中,张裔后是一分为二,长史是蒋琬,州治中是马忠。我看
你才不清楚丞相府是谁说了才算。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1-27 00:37 发表
越骑校尉的权力是拥有调动中央兵权的权力,也是对杨洪中央官员的身份证明之一。
“是当中的官秩增加和朝位提升才重要”——————越骑校尉对比治中来说就是“朝位提升”。
马谡犯了死罪,向朗知情不报包庇重罪者已属于大错。
杨洪自己都承认留府长史是“专任”,是在后方绝对的大权,你还叫无权?
张裔是留府长史,岑述是司盐校尉,是在留府长史的势力管辖之内,如果张裔要对岑述暗中包袱,那么以行政手段干扰司盐府的事务就可以。但是实际上,张裔对岑述虽忿恨却并没因此这么做。当杨洪向诸葛亮提出建议后,就有人猜测或疑洪知裔自嫌,不原裔处要职,典后事也————这就明显说明了张裔当时的权力是可以对杨洪进行报复的。
可是张裔长期留于后方,杨洪也一直没有遭到报复。这恰好说明了张裔虽有偏私,但不至于严重到以私废公。
诸葛亮如果不重视杨洪,根本不用专门去询问杨洪。
如果你要证明“杨洪已经是诸葛亮不太重视的官员”,就必须把诸葛亮询问杨洪的动机解释清楚。

只是知道而不报相比执法时徇私包庇那个严重?杨洪也没有讲向朗好,只是两个选的话,就用向朗留守。

你不要忘记越骑校尉能调动的只有数百人,不要讲到好像是很多兵马。留府长史可以处理的事务多,但最
后还是需要丞相拍板才算,丞相长史是威风,只是接近权力核心,但没有实际权力,成都丞相府内是他最
大,府外人就不是他可以管,要用行政手段整人的话也还是要先得到丞相批准。

能整杨洪的不是丞相长史这职务,是张裔兼任的州治中,州府才是郡守的上级,可以监督郡太守工作,没
有诸葛亮在傍,张裔想怎样整杨洪都可以。建兴五年张裔留守,建兴六年杨洪就去世,张裔有没有报复谁
知道。诸葛亮问杨洪的动机可以是试探,看杨洪有什么反应,如费祎到魏延的营中一样。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1-27 00:37 发表
“学问与能力并没有大关系”————这句话太逗了,照你的意思读书有什么用?设学校让人学习有什么用?反正按照你的逻辑““学问与能力并没有大关系”,那么干什么要学习?再说一次,我从来没有说过杨洪“没有本事”,你如果要乱七八糟自己这么认为是你自己的事。……
张裔跟岑述的事情,诸葛亮写了一封短信就大致解决了,写封信要花费多少时间?
你以为写一封短信都能把诸葛亮累死?

学问高而办事能力低的也不是罕见,当官不同做事问,看杨洪的士途当明白不是光学问就可以当官。杨洪
发光的地方也不是他的忠孝,是他对事物的判断,如发兵汉中和擒黄元。用才能高有公正怎样讲也比只是
才干高的好。

张裔跟岑述闹意见也不会是短时间,到诸葛亮忍不住写信去劝告张裔,你以为在这之前诸葛亮就完全不受
影响。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1-27 00:37 发表
张裔是蜀汉人,而非东汉人。我要你找蜀汉的例子你扯到东汉干什么?
何况在东汉,张裔照顾杨恭遗孤这样的事迹也并非“小事”,而是绝对值得为传者增添名声的大事。
张嶷是主动找何祗治病的。所以陈寿评价是其党道信义皆此类也
而张裔照顾杨恭遗孤并非杨恭主动找上门,而是张裔主动照顾,所以陈寿评价是抚恤故旧,振赡衰宗,行义甚至
从评价就知道两件事情的性质并不相同。

不论蜀汉或东西汉也好,他们可没有讲自己是另一个国家。

张裔与杨恭自少亲善,这交情已经足够的令他会照顾杨恭家人,不要用现代的标准去看古人。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1-27 00:37 发表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08-12-14 00:3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2-1 04:49 发表
刘备在建安十九年才出现左将军府的记载,而此时庞统早已死去。
我没兴趣看你才那么猜测什么“应该”、“可能”之类。你要证明你所谓的“庞统与诸葛亮一样进入左将军府”这一观点成立,就必须拿出刘备早在建安十八年前就立府而且庞统被刘备征辟入府的明确记载。

左将军府在刘备任左将军就已经出现,建安十九年只是在史料出现了左将军府这四个字,并非左将军府当时才建立。诸葛亮、董和都不是征辟入府,挂的是武职中郎将或将军为刘备出力,庞统的情况也一样。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2-1 04:49 发表
刘备的左将军府/大司马府的重要,是建立在刘备拥有了荆、益二州的管治权这一基础上,所以要维持左将军府/大司马府 的运作,刘备就必须自己兼领州牧,同时抬高州别驾、治中的地位,甚至使州别驾、治中的地位要高于太守。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刘备当时名义上还是属于东汉朝廷,所以被迫以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统治。
而在自己拥有朝廷的情况下,州别驾的地位则是低于太守,更别说比别驾要低的治中了。例子可以参考张肃。
而在刘备称帝后,这一情况就不复存在。所以刘备的称帝前后,益州别驾、治中的地位是有着明显变化的。

你只是简单把地位等同俸禄才有这样的判断,郡太守秩二千石,社会地位上是比州别驾或治中高,但州别驾或治中的实际权责高于太守,这与刘备的关系无关,你拿刘备是州牧因此州别驾或治中本身是错。

治中在刘备称帝前后也没有改变,马忠任治中前是牂牁太守,就是刘璋时任治中王谋先前是巴郡太守。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2-1 04:49 发表
“刘备称王后还需要州牧是因为汉中国的只包括益州北部,南中地区并不在汉中国的范围”————别开玩笑好不好?如果刘备只是单纯因为“南中地区并不在汉中国的范围”的话,只需要把汉中国的范围扩大到南中就可以。
益州是当时刘备的根据地,所以刘备才要把益州牧抓在自己手里,如果一旦自己虚封的官位、爵位失效的话,刘备还可以用益州牧的身份调动益州的部众。

刘备不把整个益州全部归进汉中国当然有他的考虑,就是曹操也没有把整个冀州都划进他的魏国,什么原因史料没有提也没有需要去猜。三国时期封官会失效才是奇事,没有实力,你是真官也一样管不了事。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2-1 04:49 发表
再强调一次,杨洪没有被降职,因为他从地方官员升任为中央高级官员。“领蜀郡太守”只是领职而非正职。
至于权力
杨洪从蜀郡太守转为治中从事,甚至在刘备称帝的三年其间,完全没有获得任何中央权力。
但是诸葛亮掌权后,杨洪至少得到了中央权力,同时恢复了以前的蜀郡管治权。
你前面不是说“单是大郡的郡兵五千人就足够淹死校尉部的数百人”么?那么再用你的话反其道而行之,越骑校尉部的几百人不照样足够淹死没兵的治中么?
换个角度说吧:
你不会不知道刘备称帝后,权力核心应该在蜀汉中央的尚书台吧?
也就是说,刘备称帝后也没有让杨洪进入什么“权力核心”。所以这方面上也没什么好责怪诸葛亮的。

我们需要判断是杨洪是否权力下降了,权力比治中高的职位在这里是其它事务不用考虑。杨洪在刘备称帝后还继续任治中,负责的不变,问题是当诸葛亮上场,杨洪的治中位置失去了,这样问题当然是指向诸葛亮。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2-1 04:49 发表
八年,召为丞相参军,副长史蒋琬署留府事。又领州治中从事。
会看古文么?这里的“召为”的主语其实是诸葛亮。
那么“副长史蒋琬署留府事”的权力当然是诸葛亮给予的。
再给你分析一次:
丞相参军:就是参丞相府军事,简单说就是策划、参谋丞相府涉及军事的事务,诸葛亮给予马忠的是策划、参谋权。
副长史蒋琬署留府事:就是辅助丞相长史蒋琬处理留府事务,诸葛亮给予马忠的是辅助处理权。
州治中从事:不用解释了吧?
三样都是实权。
你既然承认了“马忠是分担了蒋琬的工作”,那就已经承认了马忠有权力,否则马忠根本无权去做分担出来的那份动作。
你还好意思说马忠“没有实际的权力”?

诸葛亮召马忠回成都这不同诸葛亮是给予他署府事,马忠是参谋,参谋只是给意见,并非拍扳的那一位,史料的记载不能带出马忠是署府事,这是想讲的一点。
马忠分担的部分是当治中,蒋琬的前任可是州务和府事一把捉的。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2-1 04:49 发表
对一个犯死罪者知情不举还叫不严重,你没听说过故意知青不举是一种罪行?要不你去干一次怎么样?如果执法部门完全没有意见的话咱们重新讨论如何?
执法时徇私包庇?你指谁?张裔?————那么对不起,根本没有张裔干过执法时徇私包庇事情的记载。
你前面的“张裔包庇儿子”属于你自己的猜测,而非历史记载,根本不能作数。
“杨洪也没有讲向朗好”————嘿,你还真敢说嘛。朗情伪差少就是杨洪讲向朗的好。可惜他没讲对、你不认帐而已。
拜托,杨洪都承认留府长史是专任了。你还敢说“没有实际权力”?
魏国的中书监、令就是被记载是专任了,你敢不敢说“没有实际权力”?

只要马谡不是在向朗扣押下私放,那情况还不是太严重,这是人之常情,向朗并没有滥用自己的权力,但张裔的情况是怪罪杨洪按法办事,从张裔的对执法有这样的态度,有理由相信张裔在执法上会徇私包庇,不然应当支持杨洪依法办事的态度而非反目成仇,张裔的本性如何在这事已经很清楚。

杨洪评向朗的怎称得上是好,「伪差少」只是讲毛病比较少,也就是还是有缺乏,讲一个人不太坏什么事候会是好的说话。

作为留守是可以处理的事是多,但蜀汉事无大小都需要诸葛亮拍板才算,这留守职繁但没有决定权,可见张裔怎样不爽岑述就是豪无办法。

提到治中是因为这职位对杨洪的影响远比留府长史还大,没有诸葛亮在傍监督张裔,要整杨洪这职位更有力。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2-1 04:49 发表
我没兴趣看你在扯,要不你拿出明确记载证明张裔当时报复了杨洪,要不你的观点就不成立。
没证据的观点有什么说服力可言?
费祎到魏延的营是因为仪令祎往揣延意指。明显就是跟魏延有如水火的杨仪命令费祎去的。
这跟诸葛亮询问杨洪根本不是一个性质。试问当时谁跟杨洪势成水火,同时有命令诸葛亮的权力?

有没有整杨洪事料没有记载,蜀汉的史料本来就是缺乏,以张裔这种人会报复也不奇怪。而且你是不可以讲什么张裔长期留守不见杨洪遇到报复,杨洪在张裔留守后的第二年已经去世,讲什么长期留守就是空谈。

试探就是试探,有没有人命令也改变不了这事实,谁规定试探他人的人一定要被命令去做的,诸葛亮想知道杨洪有什么反应不就可以去做,诸葛亮从杨洪的反应可以估计日后成都的局势。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2-1 04:49 发表
洪少不好学问,而忠清款亮,忧公如家
张裔肤敏应机,杨洪乃心忠公,费诗率意而言,皆有可纪焉
越骑(杨洪)惟忠,厉志自祗,职于内外,念公忘私
涉及对杨洪的正面评价,都是涉及“忠诚”、“念公”。
你居然敢说“杨洪发光的地方也不是他的忠孝”??
张裔跟岑述虽有不和,去没发生过因此以私废公的事情。
我没说过“诸葛亮就完全不受影响”,请你不要乱七八糟猜测。
不过既然没发生过因此以私废公的事情,那么诸葛亮受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这评论也只是陈寿的意见,从传记中可见令杨洪发光的可不只是什忠诚或无私,对事和人的洞察力可是非凡。

两大员不和会不影响政事是不可能。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2-1 04:49 发表
蜀汉、东汉、西汉是三个不同的朝代,你是不是连这点常识都不知道?
拿本新华字典翻到后面自己查,或者自己去拿本中国古代史来查都能查到。

对当时的人来说三个以「汉」为国号的国家并非新创的,因此蜀汉才有季汉的叫法,东汉与西汉是不同国家也不应存在「光武中兴」的说法,请记住我讲的是国家,没有提及朝代。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08-12-14 20:3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8-12-14 13:14 发表
谁告诉过你能立府就一定得立府,又说告诉过你立了府诸葛亮庞统等人就一定早就代理府事了?诸葛亮早前的正职是军事中郎将,督三郡赋税,江陵太守。跟当时的刘备左将军貌似没啥关系吧?庞统是啥自己调查去,给个个案,法正同学也老早在平蜀前就投刘备,跟庞统共事过,是不是法正也是左将军府的家伙?

府是官署,左将军办公的地方就是左将军府,谁在讲什么开府。诸葛亮也没有当过什么江陵太守,另不要忘记督三郡赋税后还有「以充军实」,诸葛亮进行的是军事任务,挂的是军职,是在左将军刘备麾下的军事任务,怎会没有关系。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09-2-24 23:0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20 燕京晓林 的帖子

刘备可以命令发兵,诸葛亮还是可以借故拖延,如诸葛亮掌政时,调发诸郡,多不相救一样。诸葛亮不立刻发兵可能的情况是刘备几乎已经抽干留守兵力,连地方保安都已经难维持,或再来可能要连未够年纪或年老的都要送上去,这样的情况是谨慎的诸葛亮难以安心的,因此左右为难。

杨洪当时的身份是部蜀郡从事即州府监督蜀郡运作的从事,当太守不在,由官卑的监督官暂代是太守职务是常事。诸葛亮要推杨洪也没有需要令自己背黑镬,用部从事守太守位也不是什么破格事,没有需要这样麻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09-2-25 02:4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9-2-24 23:51 发表
老兄,难道不知道军令如山吗?
如果刘备在前线已经很危急了,急需增援,而诸葛亮却拖延不发兵,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大概不用我说了吧?想必诸葛亮还不至于如此糊涂呀!
杨洪说的好:“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 ...

军令如山也要有兵才可以派,有人可以强行募兵甚至拉夫也出兵,但这人会否是诸葛亮,从杨洪的说话,可见杨洪是可以为了取得战略要地汉中而动用一切力量。

晓林兄有参考《三国志集解》当会见到有条是怀疑「欲」为衍字,正常只提「欲」的话,当有其它跟进的说话,然而原文是没有,再下已经见诸葛亮问杨洪意见,则杨洪当已经任职州府,这样的跳跃记载奇怪,怀疑是衍字合理。另也可能是传抄出错,不是「欲」而是「卻」。两字字形接近,容易出错,「卻」是反或转折的意思,意思与一般理解的情况接近,杨洪与李严不和而请辞,李严反而推荐他到州府任职。杨洪到州府后被任为蜀部从事,这职位即是州府中只在别驾、治中之下的部郡国从事,每郡或每国置一人以监郡国,这职位可以只称部从事,也可以称部蜀从事或蜀部从事。杨洪在未任职本郡前,在刘璋年代已经当过不短时间的部从事,见本传的「刘璋时历部诸郡」。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09-2-26 20:3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俸禄只是其中一这种判断官位高低的办法,实际上官员还会看班位高低,在没有官品前,则可以用朝位来比,因此如尚书这类俸禄低朝位高又掌实务的官职就不能只计俸禄,从二千石太守转任六百石尚书当没有人觉得是贬官。反而彭羕从治中从事为江阳太守可是明言是左迁。从杨洪的转职来看,从蜀郡太守是转为治中从事,这是同级转职,再任回蜀郡太守称复任,这表明俸禄并非是判断高低的唯一标准。三国时代的州治中从杨洪的仕途来看位比大郡太守。有不少显要职即使是俸禄低,高俸禄的官员转任这些职位也不认为是贬官,如千石的御史中丞。

我看这转职对杨洪而言算是权力下降,总理一州之事务的治中怎样讲是比治理大郡来得重要,尤其在州牧悬空时和别驾也不知是否悬空时,原别驾李朝章武二年死于永安,可能早不了刘备多久去世。

另有关太守不在的工作分配问题,郡丞虽从官职上是副手,一般的情况是因为郡丞是中央任命,实务上是比不上太守任用亲信郡功曹。太守不在郡,作为上级单位的州府是可以介入,派遣从事暂代太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09-2-26 22:5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治中只是州牧的部下,权限自然低一点,平时州府的日常监督地方的运作是可以处理,要调动郡兵就比较困难,这是州牧才有权,州府主要负责只是民政,调动驻军更是不可能,因此需要动用太子的权威。

杨洪转职的改变好像是当部长和当省长差别,虽有增军号和领有一营兵,但可能得不偿失。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09-2-27 23:0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2-26 23:33 发表


既然承认治中权力低,就请不要给蜀汉的治中加上“总理一州之事务”这样的描述。因为治中连重要兵权也成问题。

在兵权上,蜀汉的治中明显不如太守,因为太守不仅能够调动郡兵,还能调动县兵。

太子亲兵 ...

治中权力低只是与刺史或州牧比,治中得名是因为居中治事,总理众事,先把军事排除只是没有实际官志讲州府怎样运作,州府管兵马的兵曹在编制上是治中所能管的。加上要是刺史或州牧不理事,那实际维持州府的就是治中、别驾这两位上佐,如郡太守可以把郡事交与郡功曹一样,张超和周瑜的例子,州治中正是州的功曹。

从杨洪的情况来看,在刘备当上皇帝后,自没有领州牧,则州府是新设的司隶校尉所管,首任的张飞长期在外,似挂名多于实际,别驾在伐吴时又跟随出征,当只留治中在理事。
张飞死后,诸葛亮接手,在黄元反叛时,州府的负责人只余杨洪在,杨洪可能是可以调郡县兵,杨洪找刘禅出面也可以理解,天子出战则太子留守,没有道理不请示刘禅。杨洪这处理是有加强到刘禅的权威,这或许是杨洪不能平步青云的原因,诸葛亮要统兵外出,要是丞相府是如杨洪这样的人留守,以后相权就很难压得住君权。

益州势力范围就是明显缩小,但北部才是益州的精华,这部分保持不变,统治的范围比蜀郡还大十数倍以上,这可不是当个风光闲职的越骑校尉可以比得上,是风光了,但实权就大大削减,并非是少许治权这样简单。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09-3-1 12:2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2-28 23:48 发表
“治中得名是因为居中治事,总理众事”————这句话你是从什么史籍拿出来的?请出示具体出处,如果是你自己臆测的,则根本不能作为论点和论据。

《通典》「治中从事史一人,居中治事,主众曹文书,汉制也。」
《后汉书》司隶校尉下有「功曹从事,主州选署及众事。别驾从事,校尉行部则奉引,录众事。」州刺史「其功曹从事为治中从事。」

从《通典》的说法可知所谓治中是居中治事,治中即州功曹,是主州选署及众事,即使刺史行部,治中留镇治所,别驾这副官职反而是跟随刺史行部时才作为行部主管。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2-28 23:48 发表
洪即启太子,遣其亲兵,使将军陈曶、郑绰讨元。
杨洪启奏太子,是为了调动太子的亲兵镇压叛乱,而根本不是你所谓的“加强到刘禅的权威”。
你前面多次歪曲关键史籍,没想到你这种伎俩到现在还在重演。

杨洪这处理是缺兵还是想增强太子权威这很难判断,单看史料是没有办法弄清用意的。如果是刘备病危,把镇叛之功归太子,这是有助蜀汉的稳定。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2-28 23:48 发表
太子的亲兵是用来保护太子的,当时亮东行省疾,成都单虚,太子的亲兵一经调出,太子身边的保护就减少,太子的危险就增加一分。杨洪就是因为缺少兵权,所以被迫启奏动用太子的亲兵,实属兵行险着。————同时可以明显看出蜀汉的治中并没有什么重要兵权。

天子出战则太子留守,太子亲兵除了保护太子外,也是太子用来留守的兵力,后方有叛乱,这是留守的太子需要处理,用来平乱也是天经地义。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2-28 23:48 发表
你少在这里胡扯什么“相权就很难压得住君权”,事实就是当时诸葛亮外出成都单虚,杨洪请示太子目的就是为了请太子调动其亲兵帮助叛乱而已;根本不涉及诸葛亮的相权。

相权与皇权本来就是此消彼长的情况,如果刘禅有足够的权威,自能压抑丞相,至少能分薄丞相权。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2-28 23:48 发表
“北部…………统治的范围比蜀郡还大十数倍以上”————这句话的史籍出处在哪里?请拿出相关证明来!如果你证明不了益州北部范围比蜀郡大十数倍,你就少出来胡说八道什么“大十数倍以上”

从范围来说当然是计面积,蜀郡的是人多地少。计土地只占蜀汉的很小部分,任何历史地图都可以清楚显示。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2-28 23:48 发表
你要证明蜀汉的五校是“闲职”,就请拿出具体史籍明确记载“蜀汉的五校是闲职”。否则就请不要随口乱说。
你要连“蜀汉的治中有重要兵权”这一点都证明不了,就少在这么胡说什么治中“总理众事”;因为连重要兵权都没有的官员根本没资格称为“总理众事”。
杨洪从有治权无重要兵权的治中,升迁到同时拥有中央部分兵权和蜀郡绝大部分权力的 骑校尉领蜀郡太守,实权明显是增加的。

蜀汉的五校尉常见加在主要官员身上,从史料上也没有出现出以五校尉怎样用兵,蜀汉的五校尉是实领兵马还是只是备员也无从得知,你举蜀汉的五校尉有领兵,那举证在你不在我。五校尉为闲散之说见杨鸿年先生的「汉魏制度从考」。

以蜀汉只领一州的情况下,州治中的实权怎样讲是比只领一郡为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09-3-1 12:4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泼皮 于 2009-3-1 04:39 发表


呵呵,俺提个设想哦:

刘备当皇帝期间,益州牧的大权,实际上还归他管。蜀汉是个一州之大的小朝廷,它的司隶校尉如果=益州牧,总掌一州军事,岂不=总掌全国兵马了?

泼皮认为:张飞和诸葛亮干的司隶校 ...

刘备时是州牧,称帝后的司隶校尉就不是州牧等级,只是高级刺史,职如原司隶校尉,只是统领的是原益州范围。到诸葛亮掌大权,才把自己升为州牧,用回益州之名。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09-3-1 13:1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9-3-1 09:57 发表
ps: 杨洪嘲笑何抵都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哟?而且我不认为诸葛亮有搞过“整风运动”,这种事情是汉末寻常事,肯定不止杨洪一人。天下未定,犯不着为此大动干戈

杨洪是嘲笑何祗还是自嘲呢?从说话来看,是讲何祗还一片光明,当会爬过自己的位置,何祗已经从郡僚职升迁到太守位,身为其老上司的杨洪还是太守。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1 11:44 发表
当然不算。蜀汉皇朝正式建立后,益州治中始终只是地方官员身份而已。

当地方与中央负责的范围一样大的,这地方官员的身份就一样是不普通,如果如泼皮兄所认为的州府也是刘备所管,那州府的治中相等于中央的丞相。蜀汉负责范围最广的就是他们两位。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1 11:44 发表
“关键在于政权接替时期很敏感,擅权专兵回过头来就可以用谋反治你”————所以说当时是紧急情况么。杨洪也是被迫如此,如果诸葛亮掌权后拒不承认,杨洪就凶多吉少了。但是事实是诸葛亮认同了杨洪的功劳加了爵位么。

杨洪自己都没有出面,名义上可是刘禅负责这次平乱,杨洪自不会获罪,诸葛亮加爵给杨洪,在政治斗争的情况来看,是把功勋推回给杨洪,弱化了刘禅在平乱的角色。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09-3-1 23:3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1 13:56 发表
每朝会,祗次洪坐。嘲祗曰:“君马何驶?”
你文言文水平如果没问题的话,是怎么理解成“自嘲”的?
而且杨洪是在朝会上多次公开嘲笑何祗,就算退一步当成自嘲,也是不礼貌的行为。

你自己解释杨洪说话如何称为嘲笑?嘲一样可以解为讲笑或逗人笑,见到旧部讲点笑话有何问题,这只能讲两人的交情好,在朋友间这是常事,只是他们曾是上司与下属的关系。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1 13:56 发表
州府的治中相等于中央的丞相”————你还真能死撑的。
如果州府治中已经等于中央的丞相,那么治中杨洪不就跟丞相诸葛亮地位等同?
“州府也是刘备所管”————刘备是皇帝,国内大小机构都可以管,当然可以管州府了。你不会理解么?
丞相管理的是全国,州府管理的是一州,即使范围相近,但也是中央官员高于地方官员,两套系统高低立判。

这是讲情况一样,丞相是官员之首,治中在州府中还不是一人之下。皇帝什么都可以管,然而任何组织还是本身都有负责人,不会因皇帝可以管就全部不用负责人,州府的负责人又是谁?如果没有设州牧,那实际的负责人就一定是治中和别驾,这样治中的权限都比所知的治中为大,正如御史大夫成三公后,御史府转变为御史中丞在管。

你承认治中和丞相两者的范围相近就好,现在也不是想证明治中比丞相高级,要比较的蜀郡太守比治中那个高。蜀郡太守就是加上军号和兼领越骑校尉,相比丞相位一样是低得多,当州府的首席怎说都胜于当众高官之一。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1 13:56 发表
刘禅负责提供兵力、杨洪负责策划,还不等于出面?你以为只有亲自上前线才叫出面吗?
建兴元年诸葛亮只能加爵给杨洪,这么简单的事情你还理解不了吗?刘禅都称帝了,你哪里听说过当时有给皇帝加爵的现象?

如果是刘禅叫的,亲自上前线也不会有问题,会成问题只有独自发动军事行动。封爵问题,不是一定要封,不会因为皇帝不能封,就随便封一个。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09-3-2 23:5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 00:31 发表
你还真逗啊,没看到后文的众传之以为笑?
你不会连“以为笑”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吧?
嘉本典虞车工,卒暴富贵,明帝令朝臣会其家饮宴,其容止举动甚蚩騃,语辄自谓“侯身”,时人以为笑。
杨洪嘲笑何祗的行为被人拿来当笑谈,你还能理解为“讲点笑话”?
你自己文言文不过关就不要死撑好不?说真的,我觉得你死撑的本事倒是挺逗人笑的。

见到你这样解文真的要笑,中文一字多解,笑也有多种的笑法,要解文至少先清楚内容在讲什么,然后才能去解,不是用死记的方式去解。相信没有人见到前面有嘲,后面有以为笑就得出是杨洪嘲笑何祗的行为被人拿来当笑谈。

首先看杨洪讲了是什么?君马何驶,意思是你的马会向何处,这说话何来嘲笑的意思,以朝会来说,讲的是何祗职升得快,还有再升的可能,何祗当时是也是太守,与杨洪同班,只是因为是杨洪故吏,因此坐杨洪后。按苏杰的《三国志异文研究》,宋本写的是「駃」而非「驶」,是快的意思,那意思更明白,杨洪讲的是你的马非常快,暗示你的职升得很快。朝会按班排位,高低分明。

因此何祗回说故吏马不敢动,因为老上司未加鞭。这说话可以解是等杨洪加鞭才敢升,另可以讲自己不敢升,是因为老上司都没有升或升得慢。因此可以暗损杨洪无升职或升职慢。如按宋本则是何祗讲自己的马不敢快,杨洪骑马不加鞭表明因此慢,这快慢讲的是升迁,这版本好像更合理。

不论是「駃」或「驶」,都表明杨洪的说话不具嘲笑的意思,那杨洪只是用马来讲何祗升职快,相信朋友间这样的说话常见,同僚因何笑就相信两方面都有。如果要讲嘲笑,这事也只会是何祗嘲笑杨洪升职慢,绝对不可能是杨洪嘲笑何祗。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 00:31 发表
现在就是有事实记载,证明蜀汉的治中并没有重要兵权(至少章武年间是如此),那么连重要兵权都没有的治中自然不会出现“权限都比所知的治中为大”的情况。
论地位,治中说到最后还是个地方官员,根本无法与中央职务中的高官比地位。

请先证明蜀汉的五校尉是有兵权而非备员,不要讲什么治中章武年间没有重要兵权,杨洪要请兵也不能证明杨洪动不了郡县兵。而且就算五校尉有兵权,这数百人的部队也根本没有决定性。怎讲都好当个有实权的地方官也比没有实权的中央官强,这地方官管理的业务更是广达全国,而且治中作为万里纲纪,讲地位也不会比中央高官低。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 00:31 发表
“蜀郡太守就是加上军号和兼领越骑校尉”——————你这句话再一次暴露你歪曲史料的卑鄙行径。
杨洪是越骑校尉 领蜀郡太守。他的本官是“越骑校尉”,而“蜀郡太守”是领职。你想通过歪史料的方式把两者位置调换是注定失败的。
要比地位,就要比本官的变化,“越骑校尉”地位高于“治中”。
要比权力,就要比本官+领职的综合权力,“越骑校尉 领蜀郡太守” 总体权力高于 “治中”。

你这样讲又出现问题,越骑校尉比二千石,郡太守是二千石,单计俸禄郡太守比越骑高,被领某职是比原职低才可以这样叫,只是领郡如故不等于是越骑校尉领蜀郡太守,从俸禄计,只有蜀郡太守领越骑校尉。再看杨洪的朝位是排在太守中,从何祗是同班太守才能次杨洪坐,不然杨洪排在五校尉班中,何祗就不可能靠近杨洪而坐。

综合权力来计,州府称万里,郡府称千里,两者的差别太远,就是加了越骑校尉要难高于治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09-3-6 23:1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4 01:37 发表
杨洪与何祗的对话,当时在其身边的人是最清楚其含义的,所以从他们的反应可以知道杨洪与何祗的对话性质如何。
在裴注《三国志》里面,涉及“以为笑”的记载有五处,而从每一处记载相关言论的都不是什么好事。你非得把这一处“以为笑”歪解,就得拿出有力的旁证来证明你的观点。

当时的人当然清楚,但当中没有你,你还是从最基本开始,如果你连杨洪和何祗的说话也解不清,如何去理解杨何同僚因何而笑,请直接指出杨洪有什么不对,不要见到有以为笑就在乱猜,笑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笑,裴注《三国志》出现的以为笑也不是只有一种笑法。笑毛嘉和笑诸葛亮或许是相似,但「兵士伏篱上观,互相镇压以为笑」已经是另一种笑,孙皓的「辄令侍臣嘲谑公卿,以为笑乐」又是另一种笑,毛嘉和诸葛亮被人笑就容易理解,但在杨洪与何祗事上,
不去考虑杨何讲的是什么就单从以为笑去判断基本就是乱解。

再看《三国志》「嘲」的用法,杨何这样的答问不但是朋友间常有,士人间也是热门游戏,主要比试的应对之才,属于吟诗作对一类,「嘲」的其中一个解法是吟咏。从杨何比拼来看,何祗语带相关连消带打可是胜方,被笑的可是输方的杨洪而非何祗。见到文中有「嘲」和「笑」就以为是嘲笑可是失败的翻译。如有人看得诸葛亮为张裕事向刘备上表请其罪就以为是问刘备张裕有什么罪,「请罪」在文言文中有乞罪,但也有请免罪或减罪的意思,因此诸葛亮的上表是请求刘备免去张裕之罪或死罪,诸葛亮救张裕不成,不是没有出力。

嘲并非只是解嘲笑或嘲弄。看《云别传》有『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公孙瓒已经怕冀州人跑,还会开罪属冀州人的赵云吗?

再看《吴书》的两例﹕
吴书曰:咨字德度,南阳人,博闻多识,应对辩捷,权为吴王,擢中大夫,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答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吴书曰:(陈化)为郎中令使魏,魏文帝因酒酣,嘲问曰:「吴﹑魏峙立,谁将平一海内者乎?」化对曰:「易称帝出乎震,加闻先哲知命,旧说紫盖黄旗,运在东南.」

杨洪与何祗事可以参考《薛综传》的故事
西使张奉于权前列尚书阚泽姓名以嘲泽,泽不能答.综下行酒,因劝酒曰:「蜀者何也?有犬为独,无犬为蜀,横目苟身,虫入其腹.」奉曰:「不当复列君吴邪?」综应声曰:「无口为天,有口为吴,君临万邦,天子之都.」于是众坐喜笑,而奉无以对.其枢机敏捷,皆此类也.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4 01:37 发表
你自己没注意到吗?杨洪嘲祗是每朝会都这么做————你认为杨洪多次这么做也叫“朋友间这样的说话”?
就是因为杨洪多次这么干,而何祗多次反击,所以在同僚眼里,根本就不是什么好事。

你会不会又错解史料?每朝会到有发生是何祗次杨洪坐,后面的对答则道出了为什么何祗要次杨洪坐。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4 01:37 发表
“不要讲什么治中章武年间没有重要兵权”————为什么不能讲?
杨洪有权调动郡县兵的证据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直到现在你都拿不出来?
太子亲兵是用来保护太子的,地方叛乱如果郡县兵无法出动,那么郡县兵还有什么存在意义?
结果要沦落到用太子亲兵来完成本应由郡县兵完成的任务,那么这个治中是有兵权还是没兵权?

宗预不交兵可以显示有兵,但这兵权有多大,从五营士在蜀汉几乎没有出过场,这部队是否还是如东汉的编制。杨洪请兵不能表明杨洪无兵可调,黄元叛乱,战火已经烧到蜀郡,再调动其它郡来救从速度来说远没有动用太子到亲兵快,太子作为留守,这也是太子的工作,黄元本身就是太守,他用来烧临邗城的相信是汉嘉郡的郡兵,你还想到那里找兵去讨伐黄元。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4 01:37 发表
你前面说“五校尉有兵权”,后面就不要说什么“没有实权的中央官”,你不觉得你的话在自己抽自己嘴巴吗?兵权就是实权之一,你居然不知道么?
“治中作为万里纲纪,讲地位也不会比中央高官低”————按你的逻辑,那么诸葛亮还当什么丞相?当治中去不一样么?反正按你的逻辑“治中讲地位也不会比中央高官低”?

不要偷换慨念,五校尉怎比丞相,治中比在某些中央高官高并不表示比所有中央官高。而且实权唔等于兵权,行政权一样是权,五校尉只当护卫,可没有行政权,治中可是可以插手全国郡县的运作,不但可监督郡太守和县令长工作,甚至可以审问和处罚他们。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4 01:37 发表
你少在这里拿俸禄来扯了,前面什么时候跟你谈俸禄问题?
“被领某职是比原职低才可以这样叫”————请列出具体证据,否则你这个观点不成立。
“只有蜀郡太守领越骑校尉”————魏蜀吴三国立朝后,你在什么地方看过以地方官职领中央官职的例子?证据列出来。
“从俸禄计,只有蜀郡太守领越骑校尉”————你这标准又是从哪里出来?请列出相关证据。另外你不知道有《三国志》里有部从事领大郡太守的事么?
从来没有史籍记载杨洪是“领越骑校尉”,少在这里搞歪曲的伎俩。

你要比官位高低,俸禄可是不能避而不谈,不谈俸禄只有从资料更少的朝位来比。被称「领」的职位比原职低几乎是常识。
领长史.绥军将军杨仪  长史千石,绥军这杂号将军大约是比二千石
领从事中郎.武略中郎将樊岐  从事中郎六百石,如是正牌中郎将是比二千石

地方官领中央官有王连以蜀郡太守领盐府校尉,李严以镇永安时有加光禄勋,魏有王凌以扬州都督领司空、太尉。

另外有說話就講,不要到頭來又是你自己把亂猜當成真的。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4 01:37 发表
杨洪职务是比何祗高,那么何祗次洪坐没什么奇怪啊。别忘了杨洪曾担任过一段时期的蜀郡太守、忠节将军,当时还没到 越骑校尉 这一高度,所以当时不在五校尉班中也是可以的。
在三国乱世,论权力,连重要兵权都没有的治中 不能跟 同时拥有中央兵权和地方管理权的 越骑校尉领蜀郡太守 相比。
顺便提醒你一句,建兴初益州牧和益州别驾都已经先后有官员上任,单就州府而言,论地位治中不如前两者,论权力治中也比不过前两者。
但是 越骑校尉领蜀郡太守 的地位和权力,却不会因州府内部权力分配的问题而受什么影响。

如杨洪的班位比何祗高,何祗每坐杨洪后是正常不过的事就根本没有需要提,陈寿提及他们的问答一方面显示何祗的君臣观,另也反映了何祗的聪明。官员的地位也不是从有没有兵权来分,不然尚书有什么兵权,御史中丞有什么兵权。

州牧比治中高大家都明,别驾与治中平,从职事来看,治中重于别驾。在杨洪当治中的章武年间,这两位都不在位,你用不同时空的事来比有什么用。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09-3-8 19:2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7 03:21 发表
那么就请指出来,裴注《三国志》出现其它的“以为笑”,哪件所笑的事居然是件好事?
士兵的笑,并非因为东汉政府作了好事,而是在看当时东汉政府落魄出丑。孙皓的做法也是为了取笑群臣,群臣被取笑也算不上好事。
诸葛亮被“以为笑”至少在乡里人眼里不是什么好事。
可以说你前面举的“以为笑”的例子恰恰没哪件是好事。
正因为杨洪做的事并非好事,而引起了同僚所笑,那么他的行为就必然有错误之处。
你还好意思说“不去考虑杨何讲的是什么就单从以为笑去判断基本就是乱解”??事实上乱解的人恰恰是你自己。

士兵笑是自己在玩,与在内的事无关,朝会在内,外面的士外在看在玩,这只是权威尽失,不过士兵并非针对朝会的一群而笑。孙皓因何会笑,那是因为群臣的应对胜不了他的近臣,当然除了用了能辩之士为近臣,还会向群臣灌酒增加胜算,但比拼的的内容和胜负是与会者笑的原因,如杨洪应对输了,同僚在笑,他们或许嘲笑杨洪的应对如孙皓笑群臣,然而也有为何祗的美妙响应所笑,这类嘲对,不能答会被人笑,反过来响应得宜一样是令人笑,可以参考《薛综传》,薛综反击张奉成功,奉无以对,众坐喜笑。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7 03:21 发表
每朝会,祗次洪坐。嘲祗曰:“君马何驶?”祗曰:“故吏马不敢驶,但明府未着鞭耳。”众传之以为笑。
史料记载得很清楚,何祗多次朝会次洪坐,杨洪公开表示自己不满,结果何祗反击,于是众人拿来当笑谈。
按照你前面的荒唐逻辑说这是“朋友间这样的说话”,那么众人哪里有什么觉得好笑的理由?
朝会是作什么用途的?你以为是用来搞所谓的“朋友间这样的说话”?
杨洪在朝会上多次搞这种私人行为,还能叫正确吗?

这可是你自己在歪曲史料,「每朝会,祗次洪坐。」这句子已经完整,后来的嘲对已经是另一回事,朝会排班是御史在管,杨洪如何能不满,杨洪的说话又何来显示不满?前面只是提及每当朝会,何祗次洪坐,后面记载了一则杨洪与何祗的答对,如何引申到是杨洪每次都在嘲弄何祗。嘲字多解,朋友间的对话则有可能是玩笑性质,大会中的比对则是比才智。除非何祗的升官来路不明,不然杨洪的说话并没有贬意,从杨洪也有推举过何祗升官,那显示也没有这回事。

「每朝会,祗次洪坐。」也显示了何祗与杨洪是同班,在同班范围本可以随意坐,但何祗为表尊敬,只会坐在杨洪后面的位置。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7 03:21 发表
我说的是蜀汉的五校有实权,没有说过“如东汉的编制”,你少在这里栽赃!
“没有出过场”??
入为射声校尉,所在清约不烦。延熙二十年,随大将军姜维出军至芒水。
你只要承认蜀汉的五校有兵权,你就少在这里胡扯什么蜀汉的五校是“备员”、“没有实权的中央官”这种荒唐观点。

杨戏这校尉是带兵出动还是只有个人随军?至少史料没有记载姜维有率领五营士出动。没有实权与没有兵权是两回事。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7 03:21 发表
你还好意思问“你还想到那里找兵”??
杨洪当时就在蜀郡,但是杨洪没有去调动当地的郡县兵,反而跑去请太子调动太子亲兵平叛————如果杨洪真的有那么大的兵权,那么为何连蜀郡的郡县兵都没调动?
退一步说,即使太子作为留守,那么杨洪也应该在请示太子后直接调动郡县兵镇压叛乱。再跟你说一次,太子亲兵是用来保护太子的,本来是不应该负责 本应由郡县兵 去干的地方平叛任务。
还有一点,杨洪已经预测到黄元会经过南安,那么如果他真的有重要兵权,那么至少可以调动犍为当地的郡县兵进行追捕,结果杨洪同样没有调动犍为当地的郡县兵的记载。

黄元可不是只是地方反叛,是地方官反叛,蜀郡郡兵只少需要动员防备黄元和保护京畿地区,而且蜀郡郡兵已经在与黄元兵作战,不然何来火烧临邗城,另派遣蜀郡郡兵越境到犍为是否合适?犍为太守李严也刚好被调到永安任职,犍为兵在这时间能否立刻投入战场我们没有办法比杨洪清楚。在时间短速的情况下,直接从成都派遣中央军南下是比较可行的办法,黄元东逃的话根本没有多少时间给杨洪可以准备,杨洪作为州治中和犍为人,应清楚怎样做才能拦截到黄元东逃,讨伐反叛的地方官可是中央军的任务,郡县兵最多是协助。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7 03:21 发表
你还好意思说杨洪有重要兵权?
再提问你一次,别装看不到:
杨洪有权调动郡县兵的证据到底在什么地方有记载?为什么直到现在你都拿不出来?

州府没有长官在,实际是治中在管,治中自可用州府的命令发兵,如刘备或诸葛亮不在州府,总不会叫州府停止办公。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7 03:21 发表
你还想装可怜吗?看看你前面的原话:“治中作为万里纲纪,讲地位也不会比中央高官低”
你当时根本没有说是“某些中央高官”的。
你自己乱定范围被别人反驳了,现在想抵赖么?
我说得很清楚,兵权就是实权之一,根本没有说过“实权等于兵权”,你栽赃玩得好厉害,可惜没用。
“治中可是可以插手全国郡县的运作”————连调动郡县兵的记载都拿不出来,你空口说“插手全国郡县的运作”有什么用?

辩论去到要玩文字游戏,拿一两个用字就想偷换慨念,明知说话中的中央高官不代表是全部的中央高官,还要拿丞相位来讲,这种精神胜利法可不代表是胜利。而且从讨论中也清楚明白提中央高官讲的是指越骑校尉对比州治中,这表明自己也知道越骑校尉可能比不上州治中,不然何需拿丞相来讲。治中能统众事,那自然能插手州中的事务,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7 03:21 发表
前面就跟你说过了,三国乱世,兵权的掌握才是最重要的,牺牲部分治权换取原来没有的兵权(而且是中央和地方兵权同时获得),杨洪当然是赚了。

部分治权?蜀郡同益州比这可是要牺牲大部分的治权。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7 03:21 发表
你要谈俸禄?可以,那么你就必须拿出明确证明 蜀汉五校是比二千石的史籍记载。否则你凭什么证明?
如果你拿不出来,你就少在这里拿东汉制度来生搬硬套。
“领长史.绥军将军杨仪  长史千石,绥军这杂号将军大约是比二千石  领从事中郎.武略中郎将樊岐  从事中郎六百石,如是正牌中郎将是比二千石”————谁跟你谈“大约”?拿出证明 蜀汉制度中两者是比二千石的史籍记载出来!
“不要到头来又是你自己把乱猜当成真的”————你这句话拿来抽你自己还是很不错的,你现在就是在拿东汉制度来生搬硬套搞乱猜。你还好意思当成真的?

如果你这样讲,那更好玩,你从那里知道州治中就不领兵。杨洪请兵不代表杨洪无兵,如王凌向满宠请兵,满宠不派,他一样也有派自己的兵出动。

以蜀汉的史料缺乏,讨论官制不拿接近时期的官制来讲,任何制度除了新创的职位或配合当时环境的职位,大部分官职还是可以参考其它官制,就是职官志有时候也只是讲了特定时间的官制,正式制度还需要依赖参考史料去比较。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7 03:21 发表
我没兴趣听你说什么“常识”,如果你拿不出足够史籍证明,那么你的观点就完蛋。
杨洪以部从事领蜀郡太守,梁习以别部司马领并州刺史,朱据以骠骑将军领丞相————你就拿你的“常识”做梦去吧。

这可不是只是我的常识,走去问任何研究历史都可以这样告诉你。另可不要整天把一字多解的中文字只当一解处理,这可也是常识。领在解兼领时才会以高领低,做动词时的领是有试守的意思,因此杨洪不是以部从事兼领蜀郡太守,是从部从事试用为蜀郡太守。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7 03:21 发表
“地方官领中央官有王连以蜀郡太守领盐府校尉”————盐府校尉是在刘备定益州设立的职能机构而已,根本算不上中央官职;当时刘备都没立朝,除了部分原来由汉朝廷拿到的中央官职外根本就不能自置中央官职,你想搞穿越么?
初,先主定益州,置盐府校尉,较盐铁之利。
“李严以镇永安时有加光禄勋”————李严当时是中央官职中的中都护,你敢歪曲史籍把李严当地方官?
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建兴元年,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
“魏有王凌以扬州都督领司空、太尉”————王凌的司空、太尉都是正式职务,根本不是领职。
正始初,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凌就迁为司空。司马宣王既诛曹爽,进凌为太尉,假节钺。
你干了那么多次歪曲史籍的行径都不脸红么?

刘备都已经当皇帝,盐府自然已经是中央机构。如果州府被当成地方,那李严留永安,王凌的扬州都督府都应以地方来看。不然州牧为中央官,其部下的治中也属于中央体制,不能讲是地方官。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7 03:21 发表
尚书和御史中丞想发挥本来的权力,前提是必须要有强大实力的靠山(皇帝或权臣,而且二者中至少其一必须掌握重要兵权)。汉献帝流落在洛阳时,他身边的尚书可是没什么好日子过的,何谈什么地位的呢?

讨论正式官制却拿制度不全的落难政府来讲这才是歪曲史籍。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7 03:21 发表
章武年间别驾死亡本来就是意料之外,并非属于常制规定。你拿意外情况的治中来比本来就是错。
“不同时空的事”??————杨洪担任越骑校尉,领蜀郡太守就是建兴年间的事。而且现在讨论的就是建兴年间杨洪的职务高低变化,你前面就有讨论过,凭什么不能比?
不客气地说,无论杨洪在建兴年间职务是否变动,诸葛亮领益州牧都是必然发生的事,而诸葛亮任命官员填补别驾空缺也是情理之中,那么州府的权力大部分就落在益州牧、别驾身上。
所以既然建兴年间益州牧、别驾先后有人上任,那么当时的治中从事无论是地位还是权力都是要相对下降不少。

那正式的制度又怎样?州中居中治事,别驾为行部主管。治中才是实权大。另建兴元年杨洪在诸葛亮一上场就被换掉,当时的治中是否重要看廖立在建兴年间批评的官员是丞相长史、侍中和治中这三职,认为在弱势时这三职不能用份量不足之辈,治中的重要性因此可知,怎会是有所下降。

[ 本帖最后由 暴民 于 2009-3-9 23:50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09-3-14 19:0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9 03:46 发表
既然你承认东汉朝廷当时“权威尽失”,不就是说明东汉朝廷当时落魄么?落魄就是出丑的表现之一。这里的“以为笑”当然就不是好事了。
孙皓明显就是利用近臣嘲笑公卿来达到“以为笑”的目的,后面记载的王蕃说万彧出自溪谷,羊质虎皮,虚受光赫之宠,跨越三九之位已经是明显在贬低万彧。所以这里的“以为笑”自然不是好事。
如果你认为众人是“何祗的美妙响应所笑”,那么恰好说明杨洪在朝会上问了笨问题,结果被何祗成功反击————那么到头来还是说明杨洪出了丑。

如果士兵笑的是权威尽失的东汉朝庭,那你对,然而士兵是互相镇压以为笑,士兵笑同朝庭权威尽失是两回事,两者豪无关系,那何来见到有书「以为笑」就代表笑的是不是好事,士兵玩得高兴就可以笑,同僚觉得何祗讲得妙一样可以笑。

你会讲王蕃贬低万彧不是好事,那错的是王蕃,现在轮到杨洪被贬低,你反而说错的是杨洪,从记载的内容显示,是何祗贬低杨洪,从史料上完全看不到杨洪有何贬低过何祗,更没有史料讲杨洪有不满。

如果你又认为同僚笑是因为杨洪问了笨问题而出丑,那当初讲的「杨洪多次嘲笑何抵」自是错解史料。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9 03:46 发表
张奉拿阚泽姓名嘲笑在先,薛综就拿蜀汉所处地方的简称来进行嘲笑,张奉想反击,结果薛综妙答使其失败。
所以这里的众坐喜笑原因之一就是张奉出了丑。
对于张奉来说这次众坐喜笑必然不是好事。
薛综反击张奉成功,就是张奉出了丑。————那么同样推理,何祗反击杨洪成功,就是杨洪出了丑。

有人出丑,有人笑这样正常,正好说明了你的所谓杨洪不满何祗、嘲笑何祗是在乱解。史料没有这样的记载。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9 03:46 发表
每朝会,祗次洪坐。嘲祗曰:“君马何驶?”祗曰:“故吏马不敢驶,但明府未着鞭耳。”众传之以为笑。
按你前面的胡扯: 「每朝会,祗次洪坐。」这句子已经完整, 那么嘲祗曰:“君马何驶?”这句话就应该相对独立,结果就是,这句话的主语就没有了。
如果杨洪只是在朝会上对何祗干过仅仅一次这种事,那么就应该记载为祗尝次洪坐。嘲祗曰:“君马何驶?”
“朝会排班是御史在管,杨洪如何能不满”————朝会排班属政事,当时情况由诸葛亮决定,杨洪如果敢公开攻击诸葛亮,那就是自找苦吃。
相对来说攻击何祗要安全得多,当然最后还是落得个众传之以为笑的下场。
“杨洪也有推举过何祗升官”————杨洪只是让何祗当郡吏而已,当时的杨洪(太守)和何祗(郡吏)算是君臣关系;至于后来何祗平步青云,与杨洪几乎平级,这就不是杨洪所期望的。

后一句失去主语,那是后一句可能有漏字,现存《三国志》在错漏方面是很多,看历代校诂书提出的问题高达数千至万条,不去研究是否漏字,反而随便拉上一句来讲自是错。而且把前句拉来讲,下一句子也不会因为有上一句子就出现主语,一样是没有主语,只是多了一句,可以乱猜的空间又多了,于是又可以凭空乱讲杨洪不满又经常贬低何祗。的确如其它坛友那讲,那有两个人每到朝会都这样无聊重复又重复同一则故事,他们可不是朝会的相声演员。论故事来讲,《华阳国志》版本好像更配合何祗次杨洪坐的本性,非《益部耆旧杂记》只见其聪明而不见其不忘本。

丞相管官员升迁,朝会威仪是御史在管。杨洪是把何祗从低等郡吏升为高级郡吏,从史料上没有出现杨洪有什么不满何祗。何祗能任高级郡吏,要升任太守自是大有机会,这有什么会令杨洪不满。杨洪可以在离开郡府数年间升上郡守,何祗情况也一样,这完全看不出需要不满,也没有史料显示杨洪是有不满。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9 03:46 发表
姜维当时是在出军,如果说姜维带杨戏而没带杨戏的部队,那么打起仗来杨戏起什么作用?你不会是在乘机攻击姜维吧?

史料没有记载射声营有出动,甚至连杨戏是否还是校尉也没有讲,杨戏回成都后也当过护军、监军,离开成都时转为护军或监军这类身份出战也很自然。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9 03:46 发表
我只说过兵权就是实权之一。什么时候说过“没有实权与没有兵权是一回事”?

只是实权之一,则少少实权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话,称没有实权并没有错。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9 03:46 发表
黄元烧临邛城是他自己的事,你凭这点证明不了蜀郡郡兵归治中杨洪指挥。
按照你前面的滑稽逻辑,治中杨洪当时是有一州兵权的,如果情况真是如此,那么无论犍为太守是否在任,杨洪都可以调动犍为郡的郡县兵。因为太守不在,那也有郡的府丞或功曹。————可是事实就是根本没有治中杨洪调动犍为郡的郡县兵镇压叛乱的记载。
从犍为郡直接调动郡县兵追捕黄元的难度是比从成都派遣太子亲兵远赴犍为追捕黄元要简单得多,因为郡县兵就在当地,无论是时间和部署都比从成都派遣太子亲兵远赴犍为要容易。
“郡县兵最多是协助”————那么你拿出治中杨洪派遣郡县兵进行协助的记载出来证明你的观点吧。

如果你认为太守不在,则郡的府丞、功曹可以用兵,那治中能用兵也是同一标准,治中是州的功曹。刘禅的亲兵是成都常备的中央军,不用特别召集,装备和训练也远比郡县兵强,郡县有兵,但要短时间出战可能是疑问,在局势不稳的时刻,变量更大,有足够用的中央军,为什么还要横生支节。作为当时人,又是犍为人的杨洪自是有他的计算,而且也实际有效。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9 03:46 发表
那么你总得拿出明确记载杨洪调动郡县兵的史籍吧?否则你所谓“治中自可用州府的命令发兵”这观点凭什么证明呢?
刘备或诸葛亮不在州府,但是按照你前面的逻辑,明明是太子在负责留守,那么杨洪自己哪来的兵权?

你都认为郡守的左右手可以出兵,为什么要怀疑州府的左右手会不能用兵。太子是朝庭的留守,州府是另一机构。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9 03:46 发表
“这表明自己也知道越骑校尉可能比不上州治中”————你还想搞精神胜利法么?谁让你代表我“知道”了?一直以来我都是坚持 蜀汉越骑校尉地位高于州治中,而且兵权也在其之上  这观点,而且到现在都没变过。
“州府的治中相等于中央的丞相”这句话明明是你自己说的。
就是你把治中跟丞相对比在先,然后又乱定范围,所以我就指出你不对的地方。你现在才想到来为前面的漏洞来狡辩还想乘机栽赃么?

你又从那里看到越骑校尉是高于州治中。治中是州府第一把手,丞相是中央的第一把手,分掌两个机构,这是他们相似的地方。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9 03:46 发表
前面就跟你说过建兴初兵权才是最重要,杨洪是同时获得中央和地方的两份兵权,而且对蜀郡的管理权还在。

蜀汉政府又不是献帝的政府,在有实权的皇帝下工作,又不用枪杆子去夺权,有没有中央兵权不代表什么。管治权不用兵力去保障时,当然是看管治权的差别,一郡和一州比自然是天与地的差别。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9 03:46 发表
我前面一直在论证的是蜀汉章武年间的治中没有兵权。

你有什么证据显示章武年间的治中没有兵权。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9 03:46 发表
“参考其它官制”??前面那个南蛮就是像你这么“参考”的,结果得出杨洪由州吏治中升为蜀郡太守(于蜀等于河南尹)由百石吏升为二千石大员这种观点。
如果你坚持要拿东汉官制生搬硬套,那么南蛮前面的观点就能成立,你这里的观点也就完蛋了。

参考其它官制就知道俸禄不是唯一比较官位高低的标准,官职在不同政权中都会有一些差别,同理在蜀汉这特别的环境下,治中的位置当然不能按统一皇朝的州治中来看,东西汉没有一位治中负责的范围占全国的比例有这样高的,以粱朝的地方官来说,同一官职的高低可以因范围的差别而在十八班中差十班。在没有蜀汉职官数据时,自然只有参考其它官制来推测蜀汉官制,至于俸禄的称法,甚至在出现官品制时还是存在,不然持节都督杀二千石以下就不知道要怎样去翻译,很多时候后期的朝代也没有怎样去修改。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9 03:46 发表
我没兴趣看你整天在这里大呼小叫什么“常识”。你拿出证据证明上面列出几个例子的“领”都是“试守”的意思吧。
何况试用同样可以是兼职的一种方式,你有意见么?

“领”有多解,你提的例子又不是全部是试守新职,硬是要把多意思的字用一个意思去解,这不是自讨苦吃吗。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9 03:46 发表
职能机构又不会因为有无皇帝而性质变化,正如刘备有无当皇帝,治中、郡守都一直只能是地方官员。

盐府是什么机构,这机构不可能不升格为中央机构。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9 03:46 发表
蜀汉朝廷的州府一直都是地方机构,有什么问题?
李严以中都护留永安,根本就不是州府成员。这种例子换个例子来说也一样,姜维以大将军镇汉中,按照你前面的滑稽逻辑,岂不是推论出 蜀汉的大将军是地方官员?
王凌的正式职务是从征东将军、车骑将军到司空、太尉变迁,从来没有记载说他是领司空、太尉。
王凌的正式职务根本不是什么“扬州都督”,都督扬州诸军事是权力而不是官职,你从哪里瞎掰个“扬州都督府”?

州府一样可以成中央机构,如刘备称帝后如改益州为司隶,那自然成为中央机构。李严留镇永安,相比成都的中央军自成外军,如曹魏的其它都督府都是外军。在刘备称帝后不见有益州牧或刺史,反而新增了司隶校尉,把这事与公孙述称帝后的行动也一致,公孙述甚至更进一步把蜀郡改为成都尹。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9 03:46 发表
落难政府可不是没制度,献帝落难时,仍然有大量官员的任免,当时尚书之所以处境凄凉,关键点就在于他们的靠山汉献帝没有足够兵权保证他们的权力和地位。
要说制度不全,那么曹操刚到洛阳时汉献帝朝廷也是制度不全,但是曹操却马上要把假节钺、录尚书事、领司隶校尉拿到手,恰好说明了在足够兵权保证下朝廷赋予的权力和地位才能得到保障。

曹操的权来自他的私兵不是因职而得权,你用不正常的例子能证明什么。讲官职如邓芝从有兵权的郡太守转为无兵权的尚书。在讨论杨洪事上,兵权事完全是无关的,刘禅可不是刘协。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9 03:46 发表
正式的制度?建兴年间的正式制度就是益州州府要有官员担任州牧或刺史,由于集中在杨洪时期,所以只需讨论州牧。
当州牧诸葛亮上任后,益州州府的大部分权力就应该掌握在诸葛亮手里,而不是在治中手里。
要论地位,州牧诸葛亮地位也远高于治中。

诸葛亮的地位也一样是远高于越骑校尉和蜀郡太守,那州治中比之越骑和蜀郡太守谁高。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9 03:46 发表
所以论地位、论权力,益州治中都比以前(章武三年)下降。
至于别驾,当别驾有官员补缺后,原来州府里面原本属于别驾的权力和地位就要回归到别驾上面。
治中与别驾在地位权力上互有所长而已。

那州府属于别驾的权力又是什么?考照前代的职官志只是行营主管,治中居中治事并不会因别驾在否有差别。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9 03:46 发表
今弱世也,欲任此三人,为不然也。
你看清楚,廖立的重点是指人,而不是指职务。
廖立这段话的重点是攻击刘备、关羽、向朗、文恭、郭演长、王连而已,而不是把重点放在职务上。要说职务,蜀汉的侍中地位权力可大可小,当时还出现过侍中成为备员呢。
治中是否重要是一回事,地位权力有无下降是另一回事,别混为一谈。

如果你看清楚当发现被攻击的四人,他们所处的三职正好是三大机构的首席,宫中的侍中,丞相府是长史,州府是治中,侍中无力是因为诸葛亮掌权,刘禅不能亲政,丞相府和州府都是诸葛亮的机构,没有看到治中权力有什么下降,担当者也正是诸葛亮的左右手。廖立所攻击者都是蜀汉高层,这三职如非重要,怎会令廖立提及。又如果这三职不重要,那任用次等人才去当也无差,廖立怎会有话讲。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15 13:17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09-3-17 00:3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92 泼皮 的帖子

行政区划是可以随时改变的,如本九州可以去到十三、四州,又可从回九州又再变回十四、五州。如果东汉迁都许县,把豫州合并入司隶不是问题,改豫州为司隶,原司隶改洛州也不是问题,皇帝喜欢就好。

把益州改为司隶曾出现在公孙述的政权,当时所领的也只有一州。刘备称帝后,不见有益州牧而见司隶校尉,刘备也改益州为司隶是有可能。汉制的司隶相等于州牧而权力更高,也没有看到刘备有割益州另立司隶。

郡县二级制到东汉末开始转化为州郡县的三级制,州等级开始成为郡之上的行政区,到三国时期,州刺史已经能在军事上指挥郡县守长行动,因此州左右手当可以按郡左右手的职权来看,州治中当是如郡功曹一样可以领兵。州牧的出现只是代表了州开始成为行政区。州这行政区才是刚出现,传统上的州才只是没有行政权的监督区,因此传统没有兵权并不适用于这时期。

章武年间的州府衙门可不是空置着,《后主传》注引的《魏氏春秋》讲到益州从事常房行部时弄死朱褒主簿当是在章武年间至建兴元年这段时间。杨洪会请刘禅出手实际的作用应是提升刘禅的权威,刘备将亡已经是蜀汉人预料之中,把这样的机会让给刘禅来威对稳定蜀汉政权的重要性相信杨洪这样有战略眼光的人是不可能不清楚。因此这是战略考虑而非杨洪调不了地方军。

[ 本帖最后由 暴民 于 2009-3-18 02:0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09-3-18 23:0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94 泼皮 的帖子

先回些简单的问题。

刘备称帝于益州,在没有重回故土前以益州为司隶并非,京畿在蜀,改益州为司隶本没有什么可议之处。

张飞是刘备的亲信将领,司隶给张飞总比给马超好,而且还有诸葛亮在,又有杨洪这样的治中,张飞要坏事也不容易,加上张飞应还有军事任务在身,实际上只是空挂名。刘备没有用张飞守汉中,可能是另有安排,或者关羽顺利据襄樊的话,张飞可能会调回南郡守江陵或公安也说不定,刘备对孙权也不可能是无防备。

司隶这职到诸葛亮后就不见有提及,可能是悬空了。

州府应有的司隶校尉都有,司隶有的只有比州府更多,自州成行政区后,州成为郡的上级政府,因此州府的府主自有统领其下的郡县兵的权力,不用理会这府主是刺史、州牧或司隶校尉。州能统的是地方军,地方军本来就不是中央直接管理,中央有正规军,加张飞又是刘备的亲信,这自然没有不放心的道理。

从权责来见,先在郡县,然后到州,再升当向丞相府,杨洪不能升上长史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他对刘禅的态度,诸葛亮需要独自操控蜀汉朝政,任何偏向刘禅都应当要打压,加上杨洪更不是唯唯诺诺之辈,要是诸葛亮不在的时候,很容易被刘禅钻空子,这会影响诸葛亮的治权。另今次的讨论又提醒我杨洪还是李严的故吏,就是两人可能是意见或想法不合,把这样的人放在高层总是容易出意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09-3-21 23:2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泼皮 于 2009-3-19 03:57 发表
注意:公孙述的土皇帝行径和历史臭名,是否与刘备的雄心对称?章武年间,益州牧空置,刘备自领,另设小司州完善中央体系的合理性,泼皮认为远大于刘备改益州为司隶,将中央监察和全国地方行政的权力一揽子下放给张飞。在没有史料佐证的条件下,俺只是接受两种可能性备考。

刘备定都成都,以益州为司隶,不代表就没有雄心,他日入主长安或洛阳,一样可以迁都和易名。另当刘备还是州牧时才会不另立州牧,以免有指挥的问题,到刘备已经当皇帝,就没有需要继续保有州牧,这时候完全不见了益州牧,但州府的组织还继续存在,治中、别驾、部从事和从事在史料都可以找到,组织在运作,当皇帝没有需要还要领州牧,最大的可能是益州被改为司隶。这三年改制的历史为什么不放进史料中,现在也没有办法去猜。

QUOTE:
原帖由 泼皮 于 2009-3-19 03:57 发表
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 刘备认为魏延的都督才干强于张飞,所以委以汉中重任。

刘备在打什么主意并非是部下能了解,我们看不到张飞有其它安排,是因为关羽战败,荆州失陷,这都是提拔魏延都督汉中还没有发生的事,当时关羽的还处优势,刘备或者已经在为取得襄樊后的安排计划,这时候一样需要重将守荆南,如果刘备认为孙权是不能信任的盟友的话荆州的形势绝对比汉中还险。

QUOTE:
原帖由 泼皮 于 2009-3-19 03:57 发表
州府衙门挂哪块牌子,刺史州牧司隶,不是不用理会,而是分辨职权的头等大事:
188年,时灵帝政化衰缺,四方兵寇,焉以为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辄增暴乱,乃建议改置牧伯,镇安方夏,清选重臣,以居其任。焉乃阴求为交址,以避时难。议未即行,会益州刺史郗俭在政烦扰,谣言远闻,而并州刺史张懿、凉州刺史耿鄙并为寇贼所害,故焉议得用。出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秩居职。州任之重,自此而始
—— 中平5年,东汉接受刘焉提议,复辟州牧,方便州级首长总统地方军事,镇压黄巾,却也引发了军阀割据的祸端。如果挂刺史,牧的牌子不必理会,还费什么周章复辟州牧头衔?刺史还是只有原先分内的那点纠劾权,有些刺史如刘繇等拉出自己的队伍,只是钻了汉末无政府状态的空子。魏蜀吴是新政权,国有国法,岂能不理会刺史州牧司隶的分别?诸葛可以挂州牧的牌子,蒋琬怎么只能挂刺史?诸葛中央地方兵权一把抓,蒋琬没有地方兵权。同理,司隶的本分,如下:

看州府问题就需要看你认为的地方机构是郡县二级还是州郡县三级制,不能以二级制的官制去看三级制,当初的州牧是二级制走向三级制的过渡期,到州成为行政区后,州长官已经没有需要是州牧,州刺史一样是行政官,尊崇的才进为州牧,从曹魏的州刺史率领郡县兵已经反映了这现象。

司隶校尉的情况比较特殊,这职位本来是兼领一州,另有弹劾京官至皇族的权力,在转到三级制时,司隶一样是有司隶的行政权,可以以上级机构指挥下级机构,因此二级制中郡功曹能有的权限,在三级制中州府的功曹按理都有相似的权限。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09-3-22 00:0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19 01:18 发表
大胆设想是要建立在有充足史籍证明的基础上才有用。连基本的史籍证明都拿不出来就在这里乱猜想,到头来也是毫无说服力的。要拿公孙述和刘备的行动来比也行,但是必须建立在足够的史籍根据上。
公孙述称帝,改益州为司隶校尉,这是有史籍明确记载的。
但是刘备称帝后,根本就没有史籍证明其有改益州为司隶校尉。
不但 刘备改益州为司隶校尉 这样的记载没有出现过,而且反驳的证据也能从史籍中找出来,常房行部时候的身份是益州从事,而并非司隶部从事。

有基本史料还需要什么设想,在没有史料记载这样的改变,当然是从其它途径去寻找左证,现在发生的情况是有原益州组织存在,但不见有任命益州长官,公孙述做法是可以用来参考,要有实证等发现什么古典或发明时光机再讲。孙盛把从事说是益州从事,这是很合理的描述,孙盛非那时期的蜀汉人,只能推断常房是益州从事,是否这是常房正式的职位就很难强求孙盛可以知道。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19 01:18 发表
杨洪在生时期,益州府府主只可能出现在两个人身上:刘备或诸葛亮。
州府里面有大量的从事为府主服务:包括别驾从事、治中从事、部从事、甚至诸如兵曹从事之类。另外还有大量假佐。
只要搞清楚这点,就很容易知道,所有从事的权力+所有假佐的权力=府主的权力。
杨洪在州府撑死就是一个治中从事,那么在其权力远低于府主的权力的情况下,你凭什么死撑说杨洪有调动郡县兵的权力?事实上直到现在你也根本拿不出杨洪任治中时有权调动郡县兵的史籍记载。
黄元叛乱时期,刘备虽然有病,但是仍然有执政的能力。至于诸葛亮更是在健康状态下执政。也就是说此时府主尚在生 并且肯定亲自执政。治中从事自然就不可以越权成为府主。

府主不在,府僚可以临时的指挥,这点从郡层面的组织可知,州组织也应该有相似,组织的运作基本上是接近。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19 01:18 发表
这就是为什么杨洪在面对黄元叛乱时没有调动郡县兵的原因,因为他并非府主,并没有这个权力。
但是杨洪借用太子的亲兵进行平叛,也就不需要在州府内进行越权,这就是杨洪启太子派遣亲兵的巧妙之处。
杨洪在建兴年间以地方官员身份得以封侯,这可以说是诸葛亮对其表现的高度肯定。

从郡组织的情况已知杨洪当时不可能没有这样的权力,这样就不足显示杨洪请兵是因为动不了郡县兵,另不要忘记蜀汉的益州可不是普通的地方。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19 01:18 发表
杨洪是李严的故吏,但是杨洪早就和李严闹翻,加上建安末还被诸葛亮加以拉拢,可以说早就成为了诸葛亮一派的人。你拿杨洪李严的事出来扯就是没事找事。
何况还有史籍明确记载诸葛亮相当信任杨洪:
《华阳国志》:(杨洪)忠清公直,(诸葛)亮甚信任之。
你居然还能在有明确史籍证明 诸葛亮信任杨洪 的情况下还乱七八糟臆测出 诸葛亮打压杨洪?

杨洪与李严是决策上有分岐,这不影响故吏之情,加上李严又没有打压杨洪,还继续推荐他到州府任职。诸葛亮是否信任杨洪,不光是看书是怎样记,还需要看实际情况,以杨洪这样的人才,事实显然比向朗、张裔和文恭等优胜,不光是只当郡守,可以有更能发挥能力的位置,然而诸葛亮就是没有用。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09-3-22 12:2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2 01:14 发表
连基本史料都没有你凭什么证明你的观点,就凭你在这里死撑?
你要证明刘备把益州改为司隶,那么你必须拿出刘备把益州改为司隶的史籍记载以证明你的观点,否则你的观点就无法成立。
“要有实证等发现什么古典或发明时光机再讲”————讨论历史时使用史料记载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最基本证明手段之一,但是直至现在你都拿不出刘备把益州改为司隶的史籍记载。
刘备把益州改为司隶的史籍记载你拿不出来,相关记载的考古发现你也拿不出来,你就拿着一个无法证明的观点在死撑,还高叫“等发明时光机再讲”,那你跑来三史区干什么?来表现你的胡说八道能力?

历史事件现存不一定是有直接的史料证明,只有依靠推理去发掘去还原,在历史区还停留在见书说书的话,这才是失败之极的表现。直接的史料已经显示了刘备称帝后就不见有什么人当过益州州牧或刺史,怀疑史料遗漏提及这短短三年的改变并非没有根据。有史料根据的又怎需要去假设。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2 01:14 发表
至少在史籍里记载常房就是益州从事,而并非记载是什么司隶部从事。你要拿不出史籍或考古来反驳《魏氏春秋》记载常房的任职,你就无法反驳《魏氏春秋》对常房任职记载的合理性。
“孙盛非那时期的蜀汉人,只能推断常房是益州从事”————你这标准还真够滑稽的,按照你这标准来说,司马彪不是东汉人,杜佑不是东汉人,那么你前面又拿司马彪和杜佑的记载来证明你的观点 干什么? 你想表演 你自己抽自己嘴巴么?

首先研究历史当要明白史料写的时间越多,真实性已经要打折扣,司马彪和杜佑讲的是制度,制度大体上是接近,朝代与朝代的更替也没有经常的把制度也打乱重来,又有史料可以去推考,而且他们讲的是通识上的制度,有些细微或暂时的制度也不可能全部包括在内。孙盛讲这事件,大方向可以信,其中的细节就要看有什么史料左证,不幸的是这事现在已经是孤证。当中的当事人正式是什么身份,不能只因《魏氏春秋》这样讲就信,如果说有益州从事,那益州的刺史或州牧又是谁?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2 01:14 发表
我不知道你是没认真看前面的记载还是故意装傻不看前面的记载。
前面使用吕凯与王伉的例子,是发生在郡内并无太守能执政的情况下,这时功曹和府丞才能自行领兵作战。
但是章武三年,刘备和诸葛亮都在益州,而且都具备执政能力,换句话说,此时州府的府主一直在益州执政,这种情况下府僚凭什么越权指挥?
这本来就是完全就性质不同的两个事件,你凭什么混淆起来偷换概念?
而且从另一个角度也恰好说明问题,如果杨洪当时就掌握着能调动全州郡县兵的兵权,黄元哪里敢这么肆无忌惮?

州牧离开治所,那留后的总会给予特权,不然怎样应付突发事件,不是说州牧还在本州就可以自己亲自处理任何事,这是为什么刺史行部还需要有治中居中治事。黄元虚攻实逃又怎样叫是肆无忌惮,从这事明显也解释了不是史料这样提就代表是真的。从汉嘉杀上成都才只有二三百里路,你有全国郡县兵又有多少个可以赶来勤王。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2 01:14 发表
李严一直拒绝接纳杨洪的意见,搞到杨洪被迫辞职,这就已经是打压杨洪了。
要说诸葛亮可从来没有搞到杨洪被迫辞职呢。
李严只是推荐杨洪给州府而已;但是诸葛亮是直接推荐杨洪领蜀郡太守。论待遇,诸葛亮给杨洪的要比李严所给的要丰厚得多。
诸葛亮都已经算把杨洪给拉拢了,论交情,诸葛亮与杨洪的交情远在你所谓的“故吏之情”之上。
何况诸葛亮跟李严在大约建兴五年以后才开始明显发生摩擦,直到建兴四年诸葛亮还给李严增加管理范围,结果后来闹出了李严要当巴州刺史的事。而杨洪早在建兴初就已经不担任治中从事了。所以杨洪是否离任治中,都跟李严并无明显关系,  你拿杨洪李严的事出来扯就是没事找事。

杨洪是李严的功曹,作为左右手但想法与郡守不同,想法不同又需要去做当然会想辞职,李严是知道杨洪有本事才用他,如姜维在张翼反对出兵下还不是强行带他出战。故吏之情不会因为有其他人给予好处就改变,不然何祗已经平步青云,何需对杨洪低头,臧洪得袁绍重用为何要反,陈蕃和胡广都已经同列三公,为何要避胡广。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2 01:14 发表
始洪为李严功曹,严未去至犍为而洪已为蜀郡。洪迎门下书佐何祗,有才策功干,举郡吏,数年为广汉太守,时洪亦尚在蜀郡。是以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诸葛亮让杨洪任蜀郡太守,就已经达到尽时人之器用了。所以杨洪任蜀郡太守算是很合适的位置。
“以杨洪这样的人才,事实显然比向朗、张裔和文恭等优胜”————嘿嘿,杨洪尚且都没这么说,还表态支持向朗当留府长史。结果你居然敢这么说?你是想抽杨洪的嘴巴还是想表演自相矛盾的伎俩?
刘备也没把杨洪调到尚书台么,咋没见你有意见?结果诸葛亮没让杨洪当长史你就跳出来大喊大叫了,你是不是想玩双重标准的伎俩?

相信听过什么叫过誉和名不符实吗?向朗平凡有杨洪和廖立的评论,文恭则更逊,张裔个性有问题,他们至少相比杨洪都有缺点,这是为什么认为杨洪比他们优胜。杨洪明知诸葛亮不会重用他,自荐也没有用,连意见都不受,会重用他就更难。

刘备的左右手不光是中央政府的尚书,尚书台已经有远有诸葛亮在理,近有刘巴在理,另一重要组织自是到州府,州府的左右手治中也是显要角色,如果府主是常在外的张飞的话,那会更显重要。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09-3-28 11:0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2 14:47 发表
你要证明刘备把益州改为司隶,那么你必须拿出刘备把益州改为司隶的史籍记载以证明你的观点。在没有史料证明的情况下,那么“刘备把益州改为司隶”永远只是个假设而已,并无说服力。而且如果刘备把益州改为司隶,那么诸葛亮领司隶校尉后就掌握了地方大权,他哪里需要在后来领益州牧?

史料漏记或没有记载常有,漏了这三年的改动或出于政治考虑,后世不提这改动。《三国志》也没有史料显示刘备改益州为司隶有冲突,至少在这三年间从没有出现与益州相关的记载,《魏氏春秋》成书时间较后,错认为常房的从事是属益州不能排除。诸葛亮为什么会在掌权后改回益州,从两者的权威接近,自不是考虑什么地方大权的问题,有什么原因要猜相信也能讲出几个,不过这里也没有必要去猜。史料没有冲突,有公孙述政权可以参考,这假设有一定的可能性已经足够。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2 14:47 发表
司马彪和杜佑讲的是昔朝的事,孙盛讲的是同样是昔朝的事,而且你大量使用范晔《后汉书》个人传记的资料,要说范晔也是讲昔朝的事,在这点上四人本来就没什么明显差别。
司马彪和杜佑都没说治中有兵权,你在毫无史籍明证的情况下还敢说蜀汉的益州治中有兵权。
现在至少有史籍明确证明常房是益州从事,比你毫无史籍明证来死撑要强多了。
如果你认为孙盛讲得有错,那就必须拿出记载或考古证明孙盛的记载是错误的。
《魏氏春秋》这条记载说明了蜀汉当时有益州从事,跟“益州的刺史或州牧又是谁?”这个问题没关系。你少来把两个问题混为一谈。
刘备东征其间,荆州府与益州府都有人员在刘备身边工作,既然刘备身为皇帝,自然可以作为府主掌控州府运作。

不论是司马彪和杜佑我也没有排除他们会讲错,而且我也直接用孙盛讲的故事,只是对孙盛称常房为益州从事有保留,什么作者都有可能记错史料,也会发生传抄出错,如《张飞传》出现的巴郡太守严颜到是属于那种错误,现在也没有人可以判断。如果是属于前者,连陈寿都会出错,那孙盛记错的机会更比陈寿为高。

刘备是皇帝,皇帝直接可以过问甚至指挥州府运作,这样不会令州牧凭空消失。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2 14:47 发表
那么你拿出章武三年治中被“给予特权”的记载出来证明啊。否则你的猜测有何说服力?
杨洪对黄元判断这一突发事件的应对就是请太子派兵镇压,你凭什么说他被给予特权?

章武三年不见有州牧在治所,那治中统众事也只是份内事,这自然已经包括军事。治中有权用兵,也可以请刘禅发正规军去镇镇,两者并非相冲。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2 14:47 发表
三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遣将军陈曶讨元,元军败,顺流下江,为其亲兵所缚,生致成都,斩之。
黄元明明就是被打败了才逃跑的,你敢造谣说是“虚攻实逃”??
你自己去看地图去,黄元如果目的一开始就是逃跑,那么就应该从汉嘉直接前往犍为,哪里会跑到蜀郡去烧临邛城?

《杨洪传》记载了杨洪的建议是派遣陈曶﹑郑绰于南安峡口捉黄元,也清楚记载了陈曶﹑郑绰讨元是按杨洪的建议而成功,那陈曶﹑郑绰自不可能先败黄元后又赶在黄元前到南安峡口封锁黄元的前路。《杨洪传》的记载比《先主传》详细,
经过当然是看《杨洪传》而非《先主传》。

黄元也不是愚蠢,直接向东逃,那怎样逃得过犍为、江阳、巴郡的封锁,黄元所求一是向刘备请罪,一是直接逃去孙吴,没有发疑兵向成都进军,诸郡县都会严防黄元东逃,当大家都以为黄元正北攻成都,就是诸郡县没有发兵勤王,也不可能认为相对强势的黄元会在这时候东逃,这样沿江的警戒自然较松,黄元才有机会逃到永安或直奔孙吴。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2 14:47 发表
黄元在章武二年十二月开始反叛,直到章武三年三月才进攻蜀郡的临邛县。而且杨洪已经猜到黄元会在失败后经过犍为逃跑。
如果杨洪真的具有一州的兵权,那么在这么长时间内至少应该能调动这两郡的郡县兵进行防卫和追捕。————可是事实就是杨洪向太子调其亲兵平叛和追捕。而根本就没有杨洪调动郡县兵镇压叛乱的记载。

治中有兵权不代表一定要治中去讨伐,章武二年十二月黄元只是开始不合作,还不能称为反叛,不然身为丞相的诸葛亮怎会没有动作,地方开始阳奉阴违不能算是反叛,黄元真正算是叛乱是在他越界进攻蜀郡后,这时候因为丞相已经去了永安,州府这大衙门才有相对较大的影响力。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2 14:47 发表
益州郡叛乱,乃至太守陷难,你是否拿得出“治中派郡县兵镇压叛乱”的记载?
蜀郡受到黄元攻击,你是否拿得出“治中派郡县兵抵抗”的记载?
黄元逃到犍为,你是否拿得出“治中派郡县兵前往追捕”的记载?
到现在为止,“杨洪当时调动郡县兵”这样的记载你都找不出来,那么你这观点哪来的论据支持?哪来的说服力可言?你除了死撑和狡辩之外还有什么好说的?

治中负责是州务,只能动用郡县兵,当益州郡叛乱时,统领正规军的中都护都已经在处理,另还有庲降都督,自然还不用治中去理。在地方已经不合作时或直接叛乱时,用正规军去处理自比州治中去理合适。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2 14:47 发表
“想法不同又需要去做当然会想辞职”————笑话!刘备要杀张裕而诸葛亮求情不成,照你这混帐逻辑诸葛亮岂不是要辞职?高顺建议吕布不宜轻自出军结果吕布不听,照你这混帐逻辑高顺岂不是要辞职?
姜维没有辟用过张翼,两人之间并不属于故吏,你想故意混淆概念么?
何祗没有向杨洪低过头,面对杨洪的质疑,何祗是大胆反击的。

想辞职不等于会辞职,也不是人人遇见不爽就想辞职,这是最基本的逻辑,这个世界不是只有白与黑。在犍为郡时,李严与杨洪是上司与下属的关系,姜维和张翼也是这样的上下级关系,你可是连人的关系也弄不清。何祗次杨洪而坐,这是故吏对前上司的尊敬,另还有不敢先进丞相府,等前上司先行才跟进,这些一样都是史料的记载。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2 14:47 发表
袁绍不义、无道,这才是臧洪反抗的重点,这从臧洪自己的话里面就可以知道。
何况臧洪原来是领青州刺史,结果被袁绍搞成了郡太守,在汉末这种背景下明显是贬低,所以臧洪与袁绍之间根本没有什么好交情。
绍见洪,甚奇之,与结友好,以洪领青州刺史。…………在事二年,袁绍惮其能,徙为东郡太守,都东武阳。
臧洪与袁绍之间的交情 没有超过 臧洪与张超的交情,所以臧洪自然会站在交情更重的一方。
陈蕃朝会回避胡广充其量算是礼貌问题,何况陈蕃又不是跟胡广同流合污,你列这个例子能说明个啥?难不成你还以为诸葛亮会害怕杨洪朝会上回避李严?

臧洪会反袁绍怎样讲也与张超之死有关,不义、无道之类是只是拿来的借口。臧洪的刺史是袁绍所任,这刺史不是属于当时割据的地方军阀,身份并没有比郡守为高,按东汉制度从刺史为郡守是升迁。

两个例子的意思很简单,有故吏之情就很难会和老上司作对,诸葛亮正想独掌权力,最大的问题一是刘禅,另一是同是辅政的李严。以杨洪对刘禅的态度,放太大权给他就容易把权力流向刘禅,威胁到诸葛亮的相权,李严就更不用说。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2 14:47 发表
话说回来,杨洪虽然为李严故吏,但是两人在共事其间闹翻,论交情可是实在没多少的。建兴初诸葛亮又没有跟李严交恶,就这么一点点可有可无的故吏经历有什么好害怕的?你现在把李严杨洪的事拿出来乱扯还不算是没事找事?

政治斗争不用去到交恶都可以很严重,司马懿与曹爽表面上也没有交恶,但司马懿可是已经暗藏杀机。自诸葛亮在成都专权后,根本就在慢慢阴干李严的兵权,把武官之首又被授予统内外军事的李严边缘化,有战争不用武官去打,反而自己跑去夺战功。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2 14:47 发表
如果你认为杨洪对向朗的评价是“过誉和名不符实”,那么就说明杨洪眼光或品德有问题了。这可是恰好抽了你嘴巴的。
杨洪没说过向朗平凡,你想造谣来着?
廖立说向朗做长史后素能合道,单就合道这点来说并不算什么大缺点。而且明确记载向朗以吏能见称,这优点可是杨洪的记载里是没有的。
张裔学问远在杨洪之上,而且也至少并没有因个性问题明显荒废政事,个性有没有问题并非关键点。

你这讲读可是有问题,我讲的是《三国志》的本文对诸葛亮称赞有过誉和失实,这与杨洪的品格有何关系?「情伪差少」「素能合道」也不见得是什么好的评价,另廖立还讲过向朗属于凡俗之人,以吏能见称也讲明不会有什么创见,最多是出色的公务员,做为蜀汉处显要职之人,这样的本事当然是不足,杨洪的才能表现出来的是有战略眼光,有对人和对事都有洞察力,更还执法公平,这才是当丞相的料。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2 14:47 发表
诸葛亮不接受杨洪意见是在杨洪高调评价向朗之后,而杨洪被任用为蜀郡太守是远在此之前的事,你所谓的“连意见都不受,会重用他就更难”明显就是一屁股决定脑袋的理论。
诸葛亮用杨洪为蜀郡太守,可是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西土众人都服了诸葛亮对杨洪的任用,你在这里瞎叫唤个啥?

「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不正是我讲过誉和失实的地方。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2 14:47 发表
章武年间 张飞和刘巴先后死去,刘备一直到死都尚且没有提拔杨洪 进蜀汉权力核心呢。
刘备章武年间没有提拔杨洪进入蜀汉权力核心你就认为合理,诸葛亮不用杨洪当长史你就大喊大叫,你明目张胆搞双重标准觉得很光彩么?

治中也是权力的核心,怎叫没有提拔。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09-4-12 14:4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8 21:51 发表
你要证明“史料漏记或没有记载”,那么你就拿证据证明,而不是靠你自己在这里耍嘴皮子。因为这样毫无说服力!

检查文法一样是常用手段之一,并非要看到原本才知,就是对比有相似记载的《华阳国志》,用的可是「洪谓祗」,而且这版本也被怀疑是后人据《益部耆旧杂记》插注的,则两者是同源,到底是裴注错还是《华阳国志》的注错就更难分辩。只有你在嘴硬到现在还不认是错解。

另更重要的是就是拉上前一句来读也不可能得出杨洪对何祗是有不满。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8 21:51 发表
你要证明“《魏氏春秋》错认为常房的从事是属益州”,那么你就拿证据证明,而不是靠你自己在这里“假设”。同样道理,如果你认为“诸葛亮在掌权后改回益州”,那么你就拿史籍证据证明,而不要在这里瞎假设。
上面至少有三处地方要求你拿出明确证据证明,你与其有时间在这里瞎猜、扯皮,还不如老老实实找证据出来。
在没有确凿证据证明以前,假设永远只是假设,是没有说服力可言的。
证明章武元年益州尚在并非孤证,《魏氏春秋》明确记载常房是益州从事,《资治通鉴》明确记载杨洪当时是益州治中从事。

《魏氏春秋》比《资治通鉴》成书更早,怀疑得《魏氏春秋》又怎会相信《资治通鉴》这版本,按如有益州府的府主这重要位置,史料上会找不到有记载才是怪事,刘备连挂虚的凉州牧也有,就是不见有记任命益州牧。要挂上这职位的大臣也没有多少个可以选,马超和张飞已有他任。因此最有可能的是刘备把益州改为司隶才会发生这情况。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8 21:51 发表
有出错机会不等于孙盛讲的这段就一定错误,你要证明孙盛讲的这段是错误,就要拿出证据来反驳《魏氏春秋》和《资治通鉴》的资料。
既然刘备以皇帝担任府主,那么就没有设置州牧的必要,所以当时益州府和荆州府在实际运作,却不需要设置州牧。而不是你胡说的什么“凭空消失”。

证据不正是刘备并没有任命益州州牧,何来益州从事,刘备可以过问州府事,不等于刘备是当府主,有州牧在位,皇帝一样可以指挥。在刘备没有称帝前,不想任命与自己平级的州牧,不然会有指挥上的问题,于是自领益、荆、豫三州牧,不是当时没有州牧,在称帝后就没有必要自己身兼州牧位。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8 21:51 发表
“章武三年治中调动郡县兵平叛”的记载到底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直到现在你都拿不出来?!
如果你拿不出来你的观点就“自然”完蛋!
就是因为杨洪当时无法调动郡县兵,所以请太子调遣其亲兵平叛。这不是相冲问题,而是因果问题。

没有记载不等于是没有发生,调刘禅亲兵有其它政治上的效益,在刘备将亡时为刘禅这太子添光是绝对有必要的,因此这不是不能调兵的果。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8 21:51 发表
《杨洪传》的记载比《先主传》详细又不等于《先主传》记载错误,何况《先主传》打败黄元的记载还有其它史籍可以佐证。你凭什么否定?
你讲半天废话干什么?明明是你说杨洪有调动郡县兵的兵权的,那么杨洪调动蜀郡郡县兵抵抗,调动犍为、江阳、巴郡郡县兵围堵、追捕的记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直到现在你都拿不出来?

《先主传》至少是把黄元逃跑的先后记错了,按陈曶﹑郑绰的讨黄元是在犍为,而且也不是黄元败退后才顺流下江,黄元一开始就是想在蜀郡引起注意后就顺流下江,杨洪也立即察觉了黄元的企图,并请刘禅派遣亲兵在黄元的必经之路布防,有没有命令沿江郡县围堵就史料缺乏,三国时期的史料本来就是严重缺乏,用没有史料记载并不能证明什么。有些应该有的动作,就是史料没有记载也相信是有干过的。史料要强调杨洪的眼光,只记陈曶﹑郑绰在犍为讨黄元,并不代表其它郡县什么也没有做。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8 21:51 发表
“治中有兵权不代表一定要治中去讨伐”————你想偷换概念是吧?谁要你证明“一定要治中去讨伐”?
你要死撑“治中有兵权”,就要拿出当时杨洪调动郡县兵的记载。否则你的观点就没有说服力。

治中可以有兵也需要有场合给他才会见到治中用兵,大事的话,中央军会处理,小事的话,地方郡守会处理,除非发生地方郡守没有处理或处理失当,又或者是刚好太守悬空,郡佐没有处理或处理失当。又或者中央军来不及处理,才需要治中带领地方军去处理,以蜀汉国土不大,中央军来不及的情况自是更少。少有机会用兵不代表是没有兵。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8 21:51 发表
你的偷换概念能力真够厉害的,居然能把“拒守”翻译成“阳奉阴违”、“不能算是反叛”。是月,孙权复叛。复郢州为荆州。帝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拒守。
“拒守”就是叛乱后的措施之一,这么简单的东西居然你都敢混淆概念。
明明是你前面说“治中统众事”的,那么诸葛亮又不是州府人员,州府的平叛跟诸葛亮是否出动根本就是两回事,你混为一谈有什么用?
黄元进攻蜀郡后,照样没有杨洪调动郡县兵平叛的记载,你所谓的“州府这大衙门才有相对较大的影响力”体现在什么地方?

按史料中的拒守也只是切断与中央联系的等级,孙权的临江拒守是当曹魏的讨伐军已经发动时发生,黄元的拒守可完全还没有蜀汉政府的讨伐下发生,没有人讨伐,何称拒守?在局面混乱时不会立刻上纲上线到叛乱,地方与中央失去联系也不一定是反叛,可能是地方混乱道路不通导致,治中统的是州务,太守反叛可不只是州府之事,中央政府更需要处理,这可是有需要动用中央军去平乱,黄元章武二年十二月拒守,诸葛亮到章武三年二月才去永安,诸葛亮本不爽黄元,要是黄元在诸葛亮还在成都时就反叛,怎不见诸葛亮会没有动作,而且还会因去永安而令成都的防卫更薄弱。

陈曶﹑郑绰的讨黄元是在犍为,那在蜀郡的黄元部队自然是蜀郡的郡兵讨平的,记载简约下自很难见到治中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8 21:51 发表
益州郡叛乱始于刘备还健康的时候,而中都护设置是在刘备死亡之后。你逻辑怎么混乱到这地步?
益州太守是州府所管还是庲降都督所管你都不知道?按照你的逻辑“治中负责是州务”,那么益州太守正昂被杀、益州太守张裔被叛乱者抓走,这不就涉及到州务了?那么你所谓“有兵权”的治中怎么不派人平叛、营救?
按照你的混帐逻辑:连地方叛乱都不需要州府处理————那么凭什么把兵权给治中?
还有你胡说八道什么“用正规军去处理自比州治中去理合适”到底想表达什么内容?郡县兵就是郡县布置的正规军队,其实就是属于正规军人员之一。你自己阐述时乱七八糟下定义不觉得脸红么?

益州郡叛乱虽做成太守正昂被杀,至少中央政府没有看成是整个益州郡造反,不然不可能只派遣新任太守张裔赶快到任,从《李恢传》和《吕凯传》来看,事态恶化其实是在刘备死后,因此中都护前后去信六封给雍闿,講這點是有點跳躍,但益州郡被看成反叛非在杨洪任治中时发生,从黄元反叛而不认为他会逃进南中也当知在章武三年,南中不稳也没有去到失控的地步。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8 21:51 发表
杨洪最后失去功曹之职了,你敢说辞职没有成立吗?
李严辟用杨洪,那么两人离开后会自然存在故吏关系,但是由于两人是以闹翻辞职收场的,所以两人之间的故吏关系是非常微弱的。
姜维根本就没有辟用过张翼,而且姜维也没有进入过权臣的位置;对张翼职位升迁贡献最大的恰恰是皇帝刘禅,所以姜维和张翼根本无法形成故吏关系。

杨洪不当功曹因为有新职,这不等于李严有先接受辞职?或者杨洪有请辞,但李严有没有批准在史料上就没有提及,只有提及李严推荐杨洪到州府。而且我也只讲想辞职不等于会辞职,我有提及是在讲杨洪事吗?我用的可是张翼的例子。故吏之情不会因两人的政见不同而受影响,而且也是李严举杨洪到州府,可见他们意见不同但没有去到相侵的局面,情面还在。张翼例子讲的是上司和下属政见不同不等于要辞职,没有提及在讲的什么故吏之情。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8 21:51 发表
你连故吏关系是怎么形成的不知道都还好意思上来充大头?“连人的关系也弄不清”这话放你身上还挺合适的。
何祗次杨洪而坐,根本跟“对前上司的尊敬”没关系,朝会顺序是由专门人员排列,而不是自己想怎么坐就怎么坐的。这点你自己前面79楼都承认了,结果现在你居然敢反咬一口?
从汉中太守到广汉太守再到蜀郡太守是累迁,那么蜀郡太守自然要高于广汉太守。
何祗的广汉太守比蜀郡太守要低,这就是何祗“次杨洪而坐”的根本原因。
当时的太守之间的地位是互有高低的,你连这个都不知道么?

朝会的班位是有人理,但同班怎样排就没有人去理的,「每朝会,祗次洪坐」如果只是因为何祗的班位低才发生的话,那《益部耆旧杂记》这样记就豪无意思,郡太守或者是有差别,但至少从记载来看,广汉和蜀郡太守的等级上是平排,常是广汉、蜀郡并论,广汉在蜀汉的重要性不在蜀郡之下,因为两者的并排才有何祗与杨洪为广汉、蜀郡太守是诸葛亮会用人,本居下数级的何祗都可以出头到与旧上司同班。观何祗的记载来看,杨何两人是同班才需要突显何祗次杨洪坐这故吏之情。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8 21:51 发表
臧洪跟袁绍作对,就是跟袁绍不义有直接关系,不论是臧洪书信反驳陈琳,还是臧洪面对袁绍的驳斥,甚至是陈容对袁绍的抗议,矛头全部都是直指袁绍的不义。哪里是你用一句“借口”能搪塞过去的?
与张超之死有关是一回事,但是臧洪跟袁绍作对的直接原因是袁绍不义,不能混为一谈。
“臧洪的刺史是袁绍所任,这刺史不是属于当时割据的地方军阀”————你一边承认臧洪的刺史是袁绍所任,一边怎么又说这刺史不属于军阀袁绍?你想自己抽嘴巴么?

臧洪跟袁绍作对最大的原因是故主张超被杀,与袁绍是否不义没有什么大关系,史料也清楚讲明是因为张超被杀才做成臧洪断绝与袁绍的臣属关系。

眼冒火去看文和覆文可是很容易把理解错他人甚至史料的说话,那里有提及臧洪不属于军阀袁绍,只讲臧洪不是割据的地方军阀,不能光看从刺史转任太守称为贬低。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8 21:51 发表
青州刺史是袁绍授予的,东郡太守也是袁绍授予的,袁绍的态度恰好说明两者孰高孰低。
既然是袁绍惮其能,那么袁绍是想嘉奖臧洪还是忌讳臧洪就很明显了。
汉末这种乱世,有实权才是最重要的,从管理一州的刺史变成只管理一郡的郡守,当然属于夺权。

太好啦,原来你来知道从管理一州都成为管理一郡是失去实权。州治中在州牧长期不在治时,可以讲是几乎是治中在代理州牧的工作。另臧洪任青州事上也要看袁绍的青州的范围可能连一郡范围也没有,原刺史焦和领兵讨董,州内黄巾横行,基本上已经失去对黄河以东的支配,臧洪代领其众也只有是守在河西,加上河西的领土还有一半是在公孙瓒手上,则袁绍的青州当时实际只有原平原郡四分之一的领土。袁绍不放心的是原焦和的部队还在,而且史料讲数目还不少,自需要担心臧洪从自己的臣属转变为割据的地方军阀,才把割据臧洪改为郡太守,讲实际统治范围是增加了,但失去了对焦和部的指挥权。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8 21:51 发表
诸葛亮跟李严在建兴初是明显的合作关系,所以才会出现建兴四年诸葛亮把李严管辖范围扩大的记载。
你在这里死撑“诸葛亮正想独掌权力”,那么建兴四年诸葛亮把李严管辖范围扩大的记载恰好狠狠抽了你。

诸葛亮自己在成都独掌大权,同身为辅臣的李严在建兴初是有合作关系才怪,建兴四年的把李严调防江州并督永安是真的叫扩大吗?实际的情况是要把李严的向孙吴的退路封锁,才因此派遣了陈到为永安督。诸葛亮跟李严在这问题上可是不是什么合作,大家都有动作,李严想要回多点军权,诸葛亮要封锁李严。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8 21:51 发表
杨洪跟李严早就闹翻,你前面列的几个故吏的例子没有一个出现过这种现象(姜维和张翼根本不是故吏所以更不能算数)。一对早就闹翻故吏,而且杨洪还被诸葛亮特意拉拢。何来威胁可言?
在李严跟诸葛亮自己合作,而杨洪又被诸葛亮拉拢的情况下,你居然还能认为诸葛亮会害怕杨洪?

杨洪本是诸葛亮拉拢对象,然而杨洪在处理黄元事上会令诸葛亮产生排斥,诸葛亮需要把所有权力都在自己掌握之下,自不可能用会有机会拉拢刘禅的杨洪为留守,继续把州务放给杨洪,于是改为权力较少的蜀郡太守。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8 21:51 发表
司马懿与曹爽从正始元年一开始是合作的,明确记载正始八年两人才开始交恶,接下来才出现司马懿计划对付曹爽的事情。书都不认真看你就都敢上来瞎说?
(正始八年)曹爽用何晏、邓扬、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专擅朝政,兄弟并典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帝不能禁,于是与爽有隙。…………爽、晏谓帝疾笃,遂有无君之心,与当密谋,图危社稷,期有日矣。帝亦潜为之备,爽之徒属亦颇疑帝。

曹爽党从正始元年一开始就已经暗算司马懿,把他推为太傅,使曹爽的掌握的行政权力高于司马懿,两人的冲突只是一步一步增加,正始五年曹爽党已经成功控制了禁军,进一步削弱了司马懿的影响力,并非到正始八年两人才开始交恶。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8 21:51 发表
“自诸葛亮在成都专权后,根本就在慢慢阴干李严的兵权”————你又在睁眼说瞎话么?建兴四年诸葛亮明明就是在把李严管辖权力扩大。诸葛亮与李严交恶是在建兴四年给李严加权之后才发生的事情,根本不是建兴元年的事情!
“有战争不用武官去打,反而自己跑去夺战功”————你还想胡扯是吧?丞相是百官之首,并非专门的文官,本来就有作战的权力,何况诸葛亮还具有录尚书事和假节,所以诸葛亮以丞相出战根本就没错。再进一步说诸葛亮出征是带同一大帮武官去打,你说“有战争不用武官去打”是想故意装傻么?

在刘备时,中央军大部分是集中在伐吴退回的永安,到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自需要抽调部分兵力,也甚至可以以南征需要而不派遣替换兵到永安,蜀汉不是世兵制,原屯在永安的部队自会因役期满而减员,当然原东州军是有点世兵色彩,所以李严还是保有不少兵力。诸葛亮才派遣陈到率领千多兵到永安,这增多的军力不多相信不如削减的兵力多,加上陈到甚至可能原先就是屯在永安即李严属下的一部,而且真的有冲突发生,也很难相信李严还可以调动得了陈到的兵。

当录尚书事的更不应该领兵外出,尚书事繁重,有正统的领兵官不用而自己跑出去,这其实与曹爽要做的是一样,就是以军功增加自己的权势。所讲的武官只是讲最高指挥官,不要再玩文字游戏,这很无聊。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8 21:51 发表
对于诸葛亮对杨洪和何祗的评价上,无论是《三国志》,还是《华阳国志》、《资治通鉴》的记载,都可以证明当时西土众人对诸葛亮的任用评价都是极其正面的。
这恰好说明这段记载的真实度极高。
《三国志》、《华阳国志》、《资治通鉴》三部著名史籍对同一事件的记载相同,当然比你在这里胡说八道更可靠。

诸葛亮用人有正面的地方,然而为了自己的权势,一样是浪费了不少人才,在蜀汉这弱小政权下,为了达到自己的长治久安,弃用有能力之士,改用听话的平庸之才去领导政府,自是牺牲了发展的空间。诸葛亮造神运动也不是死后才有,因此史料的记载自多了褒美之辞。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8 21:51 发表
“情伪差少”就是杨洪支持留向朗的理由,如果这是差评价杨洪根本就别指望留下向朗,你想抽杨洪的嘴巴么?
“合道”至少不是很差的评价,华歆就是认为人臣陈事,务以讽谏合道为贵,你以为华歆很差么?
你承认向朗“出色”就行,出色的官员担任长史还有大错么?

“情伪差少”只是向朗和张裔比较的说话,意思是向朗的弊病较少,杨洪也只是在两个长史中选择,至少杨洪没有说向朗有什么好,只是比较之下较好,「素能合道」是廖立讲的,但他评向朗只属凡俗之人。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8 21:51 发表
当丞相?你就别逗了,刘备称帝后担任丞相的一直就是诸葛亮,要说杨洪真是“当丞相的料”,早应该取代诸葛亮位置了,哪里会沦落到刘备称帝三年居然一点提拔都没有?
要说杨洪真是“当丞相的料”,刘备怎么不专门征召杨洪到永安授予顾命之任,反而要找诸葛亮和李严?
在刘备眼里杨洪充其量就是块当州治中的料。结果被你说成是“当丞相的料”,你的胡说八道还真够水平的。

说杨洪是当丞相的料也不等于诸葛亮就不是丞相的料,刘备把杨洪放在州府,这一样是繁重的职位,刘备找来一文(诸葛亮)一武(李严)辅政,自不用连杨洪也拉到永安,尤其当时局面也不稳,可以使成都真空吗?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8 21:51 发表
杨洪担任治中是在刘备称帝之前,而直到章武三年杨洪还是治中,也就是说章武年间杨洪根本没有被提拔过,更不用说进入权力核心尚书台了。
你好意思问“怎叫没有提拔”?

按蜀汉州牧不论是张飞或诸葛亮也好,都是本职职务繁重,治中实际就是州的负责人,州府治中的重要性并没有比尚书来得低。甚至在诸葛亮掌治时,州治中一样还是重要。

[ 本帖最后由 暴民 于 2009-4-12 14:43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09-5-24 13:1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你要证明我错解你就拿原本出来证明啊。扯东扯西干什么?
就以检查文法来说,按照目前裴松之引用《益部耆旧杂记》的字句,前面我的分析可以说没有大错误,光凭你扣帽子有什么用?
“只有你在嘴硬到现在还不认是错解”————你这句话就是在描述你自己啊,你还不知道么?

判断是否解错要用到原本,的确是超级无敌的借口,当世何来原本。
以裴松之引用的版本来看也何来没有错,观杨何的对话不可能会是每次朝会都发生,拉上每朝会,祗次洪坐来讲自是大错,另外杨洪不满何祗从那里变出来的?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魏氏春秋》、《资治通鉴》都是有力的史籍,你要反驳,就拿出更有力的史籍出来反驳。你以为凭你一句“怎会相信”就能蒙混过关?
刘备东征时期,身边就带有荆州府和益州府的从事,如果刘备不是府主,你能解释他的行为是做什么吗?

刘备的身边有从事就代表刘备是府主?这完全是笑话等级的逻辑。刘备发兵伐吴战争,益州地方军从征就会有州干部的从事在军中,任命从征官员担任目的地的官员也是平常事,讨伐军中有州从事根本不能引伸为刘备是府主。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秋,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表于汉帝曰:“…………左将军领司隶校尉豫、荆、益三州牧宜城亭侯备,受朝爵秩,念在输力,以殉国难。睹其机兆,赫然愤发,与车骑将军董承同谋诛操,将安国家,克宁旧都。…………”
你搞断章取义的伎俩真够卑鄙的。刘备在称帝前就是领司隶校尉、豫、荆、益三州牧。
按照刘备群臣的说法,司隶校尉早在刘备称帝前就存在并且归刘备所有了。
在已有司隶校尉的情况下,刘备把益州改为司隶就是自己承认自己的势力范围减少————你以为刘备智力跟你一样么?

觉得刘备称帝后改益州改为司隶会是减少自己的势力范围才真需要怀疑是否智障,刘备称帝代表他承继刘协成为汉帝,也就是拥有全国十三州的控制权。身为全国的统治者,怎样改变州的名字甚至把简化十三州为九州也不会发生失去领土的情况。刘备把益州改为司隶就是自己承认自己的势力范围减少这个笑话够爆笑。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杨洪的分析根本就没说过黄元当时是“想在蜀郡引起注意后就顺流下江”,除了你在这里胡说还有谁支持你这观点?
《先主传》的记载有《资治通鉴》的记载相佐证,恰好说明《先主传》的记载没有明显错误。
你拿不出史料证明当时的治中杨洪有兵权,你前面的观点就无法成立。你在这里假设一大堆东西出来也是徒劳。

《资治通鉴》用了《先主传》的记载不代表《先主传》对,只能说明司马光及其团队工作马虎,连《杨洪传》记载了更清楚的过程也没有留意。
杨洪的分析是黄元没有办法围成都要怎样做,讨伐黄元的将领是跑去犍为讨黄元,要是先跑去临邛则肯定不能早于黄元屯于南安这必经之路。另发现将军陈曶和郑绰应不是刘禅的亲兵,是杨洪请刘禅派遣亲兵去命令将军陈曶讨伐黄元。因此原文是「洪即启太子,遗其亲兵,使将军陈曶、郑绰讨元」。如果没有中间的「使」才表明将军陈曶和郑绰是刘禅的亲兵。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是月,孙权复叛。复郢州为荆州。帝自许昌南征,诸军兵并进,权临江拒守。
孙权是先有反叛后有据守的,孙权对曹魏的反叛当然会引发曹魏的讨伐,你连先后顺序都没搞懂吗?
黄元的拒守有《先主传》、《资治通鉴》、《华阳国志》三部史籍证明,你以为就凭你的低水平翻译成“没有人讨伐,何称拒守”就能狡辩吗?

孙权是先反叛后拒守就代表所有人都是这样?而且孙权是发生诸军并进才记拒守,黄元的拒守又怎同孙权的拒守。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章武三年是刘备主动召诸葛亮去永安的,如果诸葛亮不去就是抗旨。诸葛亮就算再怎么对黄元看不顺眼,也不会蠢到冒着抗命的重罪去对付黄元。
“因去永安而令成都的防卫更薄弱”————这条前面明明就是我列出史籍证明了,是你自己抵赖不承认而已!
时亮东行省疾,成都单虚,是以元益无所惮。

章武二年十二月要是黄元已经反叛,那诸葛亮就是不发兵讨伐,当会召集兵马到蜀郡,这样就不应发生章武三年一月离开成都时还发生防卫空虚的情况,诸葛亮不是明知邻郡反叛后还没有加强京畿守备之人,诸葛亮有加强守备当不会令黄元觉得是有机可乘。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蜀郡的黄元部队自然是蜀郡的郡兵讨平的”————那你拿证据出来证明蜀郡的郡兵打败黄元部队啊。   而且《先主传》和《华阳国志》都证明了黄元部队是被陈曶等人打败的,恰好证明你在胡扯。
“陈曶﹑郑绰的讨黄元是在犍为,那在蜀郡的黄元部队自然是蜀郡的郡兵讨平的,记载简约下自很难见到治中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你承认见不到治中在蜀郡平叛上发挥作用,那么你还好意思死撑治中有调动郡县兵的兵权?

陈曶等讨黄元在犍为,整个讨伐黄元的安排都是杨洪建策的,治中总揽州中众事,在府主不在时,自是权在州中。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闿反,流太守张裔于吴。
这已经是明目张胆的反叛了,正昂被杀、张裔被流放就是发生在刘备死之前。
刘备死之前中都护根本就没有人担任,你把刘备死后的事扯到刘备死前来狡辩有什么用处?,你也就这水平了。
益州郡发生叛乱,益州郡一个太守被杀一个太守被流放,还不叫叛乱叫什么?如果这时候治中杨洪明明有兵权而不进行平叛和拯救,那么就可以算是杨洪渎职了。

正昂被杀不表明是郡府没有办法统治地方,按《吕凯传》雍闿是在刘备死后才起开始不逊,则流放太守张裔应是发生在刘备死后,《后主传》只是讲流放太守张裔是早于朱褒反叛前,不等于是发生在刘备生前。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杨洪辞职是自己的行为,这与李严怎么推荐他到州府是两回事。
我要说明的恰恰就是杨洪不愿意再为李严办事,两人之间的故吏之情非常微弱。
汉末时期,太守与功曹之间仍是君臣关系,杨洪不愿意担任李严的功曹,恰好说明杨洪宁愿放弃这种关系也不愿意为李严办事。这时候杨洪对李严还有多少情面可言?
“而且我也只讲想辞职不等于会辞职,我有提及是在讲杨洪事吗?我用的可是张翼的例子”————你现在说用的是张翼的例子?那么恰好证明你想耍赖!因为当时并没有张翼想辞职的记载!
当时与张翼构成君臣关系的明明就是皇帝刘禅,而不是姜维,那么你前面扯姜维想干什么?

君臣只是描述上下级的程度,郡太守与郡功曹是上下级,姜维与张翼也是上下级,不是非君臣关系就不是上下级的关系。杨洪和李严只是施政上有不同而想辞职,这本来并不怎样影响两人的关系,故吏之情自不会因此有所减弱,更何况李严还是杨洪仕州职是推荐人。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同班怎样排就没有人去理”————那你拿出史籍证据证明这个观点啊。
同样是将军,安汉将军就是班在军师将军之右,正好说明同一类别的职务,班次上也是各有高低的,而不是什么“没有人去理”。
广汉太守、蜀郡太守并非并排,从汉中太守到广汉太守再到蜀郡太守是累迁,恰好说明蜀郡太守高于广汉太守,虽然只是高了一点。
“广汉在蜀汉的重要性不在蜀郡之下”————莫名其妙,蜀郡太守号称统都畿,蜀汉的广汉太守什么时候这么威风过了?
就是因为蜀郡太守比广汉太守高了一点,所以恰好会出现每朝会,祗次洪坐 这样的现象。
何况这种班次排列根本不会妨碍诸葛亮的权力发挥,诸葛亮有什么好害怕的?

将军本来就不是只有一个班次,就好像同是郡太守也一样不是同班,你不会以为见到都叫将军就以为将军是同班,史料的记载显示了何祗的次杨洪坐不是按班次才发生的,不然这是没有需要在史料特别提及。

蜀汉的都畿地区是否只计算蜀郡,以西汉都长安,长安在京兆郡,然而左右邻郡的扶风和冯翊郄是与京兆并为三辅,蜀汉都成都,广汉在地理位置上取得与蜀郡相同的地位以长安的例子来看也符合条件。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你就凭一句“史料也清楚”就想耍赖?下面就用史料来揭露你的嘴脸:
(1)张超
太祖围张超于雍丘,超言:“唯恃臧洪,当来救吾。”
张超被围时认为只有臧洪会来救他,这就说明了臧洪救援张超不是因为故吏之情,张超辟用的人又不是只有臧洪一个,如果救张超单纯是因为故吏之情,那么应该有不少张超的故吏来救援才对。
而且张超后面的解释更加清楚:
超曰:“子源,天下义士,终不背本者,但恐见禁制,不相及逮耳。”
恰好说明了臧洪救援张超的原因,是臧洪有义。
(2)臧洪
臧洪书信反驳陈琳的时候,明确指出反对袁绍并非单纯张超的事件,而是目睹了很多人跟随袁绍结果被袁绍害惨了:
昔张景明亲登坛喢血,奉辞奔走,卒使韩牧让印,主人得地;然后但以拜章朝主,赐爵获传之故,旋时之间,不蒙观过之贷,而受夷灭之祸。吕奉先讨卓来奔,请兵不获,告去何罪?复见斫刺,滨于死亡。刘子琪奉使踰时,辞不获命,畏威怀亲,以诈求归,可谓有志忠孝,无损霸道者也;然辄僵毙麾下,不蒙亏除。仆虽不敏,又素不能原始见终,鷪微知着,窃度主人之心,岂谓三子宜死,罚当刑中哉?
至于臧洪后来公开的声明更加明确:
呼吏士谓曰:“袁氏无道,所图不轨,且不救洪郡将。洪于大义,不得不死,今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
恰好说明臧洪以死相拼的原因是袁绍无道。
还有臧洪对袁绍的驳斥:
洪据地瞋目曰:“诸袁事汉,四世五公,可谓受恩。今王室衰弱,无扶翼之意,欲因际会,希冀非望,多杀忠良以立奸威。洪亲见呼张陈留为兄,则洪府君亦宜为弟,同共暞力,为国除害,何为拥众观人屠灭!惜洪力劣,不能推刃为天下报仇,何谓服乎!”
这一段再次揭露了袁绍的无道。
(3)陈容
容顾曰:“夫仁义岂有常,蹈之则君子,背之则小人。今日宁与臧洪同日而死,不与将军同日而生!”
臧洪有义、是君子,而袁绍无义、是小人,所以陈容宁可与臧洪一起赴死,也不愿意跟随袁绍。
三位当事人的言辞恰好说明了臧洪反抗袁绍的真正原因,结果到了你暴民嘴里,就歪曲成了“与袁绍是否不义没有什么大关系”。
你昧着良心说话不觉得羞愧么?

张超被围,只有凭臧洪来救,最多只是表示张超认识的人中或故吏中只有臧洪还有力量,而且臧洪是义士,并非只因是义士就会救张超,是因为张超是臧洪故主才使臧洪的行动成为义举,因此张超认为故吏的臧洪会出兵帮助自己。

臧洪眼见袁绍无道又迟迟没有行动更还要在袁绍处任职,偏偏是故主被杀后才反袁绍,非常明显臧洪前面讲的「袁氏无道,所图不轨」不是重点,后来讲的「不救洪郡将」才是心中的想法。

与实力强大的袁绍对抗后,臧洪自然需要拿些借口才能取得其它势力的支持,不然打出为故主报仇的大旗,谁会为你拼命。再看臧洪讲的大义也只是与张超有关,不然怎会对部下讲「今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如果袁绍是无道又图谋不轨,这是与东汉臣民作对,会与臧洪部下无关就讲不通,可见什么袁绍受恩没有扶持汉室,杀忠良根本就是加添的借口,反而讲的袁绍称张邈为兄,则张超是袁绍之弟的兄拥强兵不救弟的牵强理由才是臧洪起兵主要的动机,反董联盟中除了袁术党外本多是兄弟帮,张超兄弟反的曹操一样是他们的兄弟。

由于臧洪的大义其实是吏对主之义,这样陈容所讲的义就不表明是袁绍无义,臧洪对张超有故吏之义,陈容对臧洪一样是有君臣之义,就是臧洪为张超反袁绍,这源头虽与陈容无关,但因臧洪为其君主,为其死是个人的大义。不是自己行义就代表对方是不义。基本上战争发生,两方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大义。张超兄弟暗算袁绍的兄弟曹操,光这点已经显示袁绍不救张超本不是不义,袁绍帮助曹操杀张超兄弟及其支党难道就不是行义。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臧洪的刺史是袁绍所任,这刺史不是属于当时割据的地方军阀”————这句话就是你说的,想耍赖么?如果是你自己表达得乱七八糟以致他人误解, 那就是你的表达能力有问题,同样是你的责任。

你都承认是误解,还可以这样多话说。其实常人怎样误解也不可能得出臧洪不属于军阀袁绍的解法,可见有人理解能力出现问题。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顺便提醒你一句,治中只是州府中的一员而已,真正具有管理一州的是州牧和刺史。

也不要忘记要是本官不怎样或不在治不能理事,身为左右手的常有代理其职务,甚至有人可以完全把职务交给部下去理,如前面提及的张超。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治中不过是州府中的一员,论权力、论地位,都无法跟州牧/刺史 相比。
就以东汉后期来说,论地位,别驾是州之股肱,论权力,别驾是行部奉引,总录众事。
或者拿刘备政权来说,排列名位时,也是先排别驾再排治中,也可以说明其地位不会高于别驾。

有没有看清楚别驾与治中的差别在那里,请看清楚什么叫「行部奉引」,别驾是跟随府主行部,并作为前导,因此这总录众事自然是只及行部,拥有的实权自没有留在州治居中统众事的治中多。别驾是地位高,但实权就没有治中多。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实际只有原平原郡四分之一的领土”?————你就吹吧。
焦和无能导致的劣势早就被臧洪扳回:
以洪领青州刺史。前刺史焦和好立虚誉,能清谈。时黄巾群盗处处飙起,而青部殷实,军革尚众。和欲与诸同盟西赴京师,未及得行,而贼已屠城邑。和不理戎警,但坐列巫史,禜祷群神。又恐贼乘冻而过,命多作陷冰丸,以投于河。众遂溃散,和亦病卒。洪收抚离叛,百姓复安。在事二年,袁绍惮其能,徙为东郡太守,都东武阳。
你凭什么说“实际只有原平原郡四分之一的领土”?你自己去量过面积?

臧洪当刺史也只是把焦和离散的部队收集,史料没有提及臧洪有勇到可以渡黄河收复青州,再看臧洪到袁绍时是在袁绍和公孙瓒交战时,当时公孙瓒的部将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见《武帝纪》),就是当袁谭接青州时也清楚提及「其土自河而西,盖不过平原而已」(见《袁绍传》注引《九州春秋》),最普通找本谭图看看,以平原和高唐及黄河为界,这河西之地占原平原郡有多大,估计四分之一都可能已经高估。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自需要担心臧洪从自己的臣属转变为割据的地方军阀,才把割据臧洪改为郡太守”————那你就是承认袁绍把臧洪从青州刺史放到东郡太守实际上是打算夺臧洪的权么。那你讲那么多废话干什么?
“讲实际统治范围是增加了”————你又来胡说来着?当时东郡大部分是曹操的势力范围(部分地区一度被吕布所控制),东郡太守可是早被曹操派人上任,所以臧洪任东郡太守根本无法掌握东郡全境,也就是能掌控东武阳周围一带而已,这也叫做“统治范围是增加了”?就你那胡说八道还好意思叫“讲实际”?

东郡不是全境不等于是小于臧洪实领的青州,看看谭图河北的东郡可是比臧洪原领大得多。比领土大小,还是看图比空想实际得多。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实际的情况是要把李严的向孙吴的退路封锁”————自己去看地图吧,李严所在的巴郡照样有跟孙吴荆州接壤的地方,根本不会出现“向孙吴的退路封锁”的局面,诸葛亮如果要把向孙吴的退路封锁就根本不应该把李严放在江州掌握重兵。

又见爆笑的空想,地图显示有接壤就表示不能封退路,有点常识都知接壤地带是云贵高原,那里能通行的话,那还有傻人会走去跑顺流惊险,逆流吃力的三峡水道。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四年,转为前将军。以诸葛亮欲出军汉中,严当知后事,移屯江州,留护军陈到驻永安,皆统属严。
看清楚,陈到当时是被李严掌管,而不是被诸葛亮掌管。也就是说明永安还是在李严的控制之内,不会出现“向孙吴的退路封锁”的局面。
建兴元年和建兴四年诸葛亮是给李严两次加权,当时诸葛亮和李严关系尚算不错的,甚至到了策反孟达时,李严需要特别把诸葛亮也列上。而诸葛亮还在书信里夸奖李严,所以陈寿才会说诸葛亮对李严其见贵重如此。
如果你认为诸葛亮跟李严在建兴初就已经对抗,你就要拿出史籍证明两人当时已经在对抗,单凭你几句乱猜、胡扯有什么用?

陈到编制上是属李严所管,要是李严与诸葛亮正面冲突,陈到会听诸葛亮或李严才是关键。诸葛亮给予厚禄给李严的目的就是想稳住李严,以李严与诸葛亮同是辅政大臣,诸葛亮长期把李严踢出权力核心,不用厚禄稳住还可以用什么办法。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诸葛亮早就看黄元不顺眼,这点连黄元自己都感觉出来。结果杨洪积极出谋划策,把诸葛亮看不顺眼的黄元给干掉了。诸葛亮还省了心呢,给杨洪的封侯就是诸葛亮对其行为的丰厚回报。丫的到你嘴里就成了“杨洪在处理黄元事上会令诸葛亮产生排斥”,你真敢扯!
“继续把州务放给杨洪”??你就少吹了,诸葛亮掌权后很快就领益州牧,州务尽在掌控之中,哪是一个治中可以阻止得了的。

如果杨洪不是搬了刘禅出来或者不会得罪诸葛亮,但当诸葛亮想成为唯一的权力核心,任何支持刘禅的势力自然需要打压。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蜀郡太守号称统都畿,越骑校尉典禁兵,纵管三国前后,权臣对禁兵的控制都是很谨慎的;不少权臣的失败也是直接、间接因为失去对禁兵的控制。权臣董桌不能让跟自己意见不和的盖勋待在越骑校尉的位置上久典禁兵,曹爽为了专擅朝政,就要把自己兄弟典禁兵。要说诸葛亮居然让一个自己排斥的人掌握都畿和禁兵的权力,你当诸葛亮跟你一个水平了?

越骑校尉也只是禁兵中的其中一支,这可不是西汉五校尉,三国时的五校尉的兵力在禁军中可是不值一提。以杨洪当时的官位,诸葛亮也只有这样的安排,五校尉兵少,但排场大,用来明升暗降是最理想的位置。董卓不能用不放心的人在身边可是怕了那些不怕死的朝臣会想行刺他,不是因为他们所拥有的兵力。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曹爽党从正始元年一开始就已经暗算司马懿,把他推为太傅”————你想造谣么?司马懿当太傅是在景初三年!
“正始五年曹爽党已经成功控制了禁军”————你又想造谣了么?即使算曹爽毁中垒中坚营也是在正始六年!
曹爽让司马懿当太傅是为了欲令尚书奏事,先来由己,得制其轻重,曹爽身为主辅,把权力调整在司马懿之上本来就是合情合理,所以对司马懿权力进行适当调整并非是因为交恶。
爽以宣王年德并高,恒父事之,不敢专行————都说得那么清楚了你还敢歪曲事实。
(正始八年)曹爽用何晏、邓扬、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专擅朝政,兄弟并典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帝不能禁,于是与爽有隙。…………爽、晏谓帝疾笃,遂有无君之心,与当密谋,图危社稷,期有日矣。帝亦潜为之备,爽之徒属亦颇疑帝。
明确记载就是两人在正始八年才正式交恶。

正始八年只是表面化,是司马懿干脆从明转暗来斗曹爽,政争去到这个阶段转入另一种斗法,不是如记载讲是这时候才交恶。史料记载不可能全信,你不会当司马懿是死的,要到正始八年才发现曹爽等人的阴谋。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蜀汉至少有实行募兵制和世兵制,你不知道的话自己去查书。
“中央军大部分是集中在伐吴退回的永安,到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自需要抽调部分兵力,也甚至可以以南征需要而不派遣替换兵到永安”————我没兴趣看你说什么“自然”,你拿证据出来证明你的观点啊,否则你的观点就“自然”完蛋。
李严原是镇守永安,建兴四年移到江州,同时掌管永安,所以建兴四年李严增加的管辖范围是江州。江州自刘备时期就是都督重镇之一,需要专门安排都督把守,诸葛亮把永安和江州两个极其重要的地方同时交给李严掌管,不是合作是什么?
“诸葛亮才派遣陈到率领千多兵到永安”————千多兵的记载在什么地方,证据拿出来,否则只能视为你在胡扯。
明确记载是陈到归李严统属,你要证明李严调动不了陈到的兵,就要你自己拿证据出来证明。

回文来至少看清楚我在讲什么,我也没有提到蜀汉的兵全是征兵,不然怎会讲有世兵色彩的东州兵。李严只是留镇永安,但他的军职可是中都护,都护并没有受防区的限制,再看费观这江州都督与李严还是有交接,表明李严的镇永安也非只是管永安一地。
陈到所领的白毦兵是刘备帐下的精兵,这样的部队自不会是什么大兵团,一两千人会是合理之数,以李严会向诸葛亮反映,诸葛亮又叫李严自己调兵增防永安,陈到所领只有千余兵合适。另能否调动得了兵也不是光看统属关系,不然如诸葛诞反时为什么要去兵去杀是自己属下的扬州刺史乐綝。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当录尚书事的更不应该领兵外出”————你这歪理是从哪里得出来的?拿证据出来证明!
曹操具有录尚书事、曹爽具有录尚书事、司马懿具有录尚书事、司马昭具有录尚书事,以上的人都可以出征,凭什么诸葛亮领兵外出就不可以?
“所讲的武官只是讲最高指挥官”————武官和最高指挥官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你自己混淆概念还在这里叫什么叫?
丞相是百官之首,本来就可以算是最高指挥官,何况诸葛亮当时取得专权的资格,其最高指挥官的地位本来就是实至名归。
“不要再玩文字游戏,这很无聊”————在这里玩弄文字游戏的明明就是你,在这里歪曲事实的也是你,在这里搞双重标准的更是你,你干了这么多无聊事,你还好意思诬陷他人无聊?

曹操、曹爽、司马懿、司马昭那个是安守本份的官,而且曹爽和司马懿同时都是录尚书事。以当时的国情,尚书事繁重,身为录尚书事的自当在皇帝身边辅助皇帝,不是自己跑到边境,拖延政府办事的效率。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这里没有人说过诸葛亮从来没有浪费人才,你少在这里自己树个靶子自己批。
可是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就是体现在诸葛亮对杨洪、何祗的任用上,何况有多个著名史籍的相互印证,怎么都比你的胡说八道强得多。

史料留下讲法也不一定是事实,事实是诸葛亮并非是史料中吹的那样神,你要选择性失明也没有人可以强迫你去理解。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比较之下较好”就是优点么,你说了半天还不就是承认了杨洪认为向朗更优胜了么。那么你讲那么多废话干什么?
廖立自己还认为自己本事仅次于诸葛亮呢,连李严之流都不认可的人,认为其它人凡俗有什么奇怪呢?
“「素能合道」是廖立讲的”————那又怎么样?华歆的行动已经可以证明“合道”其实不一定是缺点。
何况诸葛亮已经说廖立是在诽谤先帝,疵毁众臣,《华阳国志》也记载了廖立是谤讪朝廷,你拿廖立的话来反复作论据有什么说服力?

这样两者比较下的好又怎能算是优点,两个笨人中比拼出来的「聪明人」真的可以在一般人群中还能是「聪明人」吗?素能合道不是缺点,也不等于是优点,廖立获罪不等于讲的不是事实,在历史上讲事实被关、被被贬、被废和被杀的例子多的是。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莫名其妙?什么一文一武辅政?你又想玩弄文字游戏来着?诸葛亮是主辅,李严是副手,刘备、刘禅分别给了诸葛亮极高的权力,所以诸葛亮很快就达到了专权的程度。
杨洪在章武年间根本没有升迁过。在刘备眼中,别说是当丞相的料,他连当尚书令的料都不是。
章武二年李严得以从犍为调到永安任尚书令,杨洪要真是当丞相的料,哪里轮到李严当尚书令?
成都真空?你想骗谁啊?刘备和诸葛亮先后离开成都后仍然有刘禅和他的亲兵驻扎在成都,刘禅亲兵的战斗力你在前面已经承认了,你又想自己抽自己么?

诸葛亮是主辅,但李严这副手从牌面上的权限一样不低,而且还是管兵的,诸葛亮是利用李严不在京的关系架空李严,慢慢把兵权也移到自己手上。这点看姜维虽然位高于陈祗,但实际是陈祗权重于姜维。只看班位是不足够的,丞相是位尊,要压倒丞相也不是不可能。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4-13 02:25 发表
以益州方面来说,章武年间刘备是益州府府主,什么时候说过治中实际就是州的负责人?
以成都方面来说,章武年间除了刘备将死的那段时间外,诸葛亮一直在成都,再怎么繁重也是诸葛亮是一把手。什么时候轮到“治中实际就是州的负责人”了?你想睁眼说瞎话么?
“甚至在诸葛亮掌治时,州治中一样还是重要”————没有人说过治中不重要,你少在这里自己树个靶子自己批,问题在于你为了死撑你的观点而把治中的地位和权力捧得过头而已。

章武年间刘备是府主怎样看也不太可能,张飞也长时间是没有留在成都,诸葛亮当府主时虽然在成都,但不要忘记我们谈的情况刚好是诸葛亮离成都时发生,这时候州府就只有州治中坐镇。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张建昭 2009-9-19 09:18 +100 更正
张建昭 2009-5-27 09:25 -100 人身攻击,警告一次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09-7-22 23:2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你自己的观点要靠你自己拿证据出来支持,否则没有任何说服力。
你拿不出原本也行,那么拿出比裴注更具说服力的版本来证明你的观点也行。
可是现在,你连这样的证据都拿不出来。那么你凭什么说裴注这段有错?
我前面已经多次证明了“每朝会”不一定会翻译成“每次朝会都发生” ,你自己的翻译能力成问题请抽你自己嘴巴。

裴注并没有比华阳国志更有说服力,而且两者的写法接近,只是两者的取录的内容不同,从中可见嘲与谓并非有什么不同,见到「嘲」不代表讲的是「嘲笑」,嘲可以是没有贬意的。只是翻译的话,单是你无中生有的解有杨洪不满已经是表明是错。
每朝会如果不是每次朝会都发生的话,肯定是你的翻译能力有问题,先前你的解什么多次或至少两次等等只是懒得理你,因为你把事件看成是多次发生已经肯定是错误理解原文。杨何两人的对话也根本只会出现一次,显示与前面提及的每朝会是两回事。

另裴注的内容就算是《益部耆旧杂记》的原文,但也不能肯定它们是相连的,裴松之可以只节录了两段与何祗守故吏礼的记事。因此朝会之事与杨何的对话无关的另一事,《华阳国志》记载的有前一句但缺失后一句,裴注则无前一句但有后一句。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刘备东征时期身边带有荆州府和益州府的从事,而当时刘备并没有设置荆州刺史和益州刺史(或者说荆州牧和益州牧)。
刘备当时身份是蜀汉皇帝,本来就具有对辖下各州的最高指挥权。所以无论是荆州府和益州府的从事,都可以直接听命于刘备。
刘备的原驻扎荆州的部队早就完蛋,所以大量荆州府从事出现在刘备身边根本不能用“地方军从征就会有州干部的从事在军中”来解释。
“任命从征官员担任目的地的官员也是平常事”————你这逻辑根本解释不通,当时刘备并没有具体任命哪个属下担任荆州刺史/荆州牧,最重要的府主未见任命却去任命一堆从事担任目的地的官员,那就是本末倒置。
“这完全是笑话等级的逻辑”————这就是说你暴民的逻辑,你就受用吧。

刘备身边的益州府从事很大程度是后人没有发觉刘备把益州改为司隶,才会把属于司隶的从事称为益州从事。刘备有没有任命荆州刺史或荆州牧,从有荆州从事则表明是有任命荆州刺史或荆州牧,刘备讨伐孙权时,为了拉拢荆州豪强,豪无疑问是需要大量州郡县府的官职作为奖赏,加上刘备入荆州后也有一段时间占领部分荆州领土,刘备有成立荆州府也是理所当然,作为皇帝的刘备是没有需要自领刺史或州牧的。史料见不到任命正常只是史料有所缺失导致,不然也只是怀疑荆州从事的说法有误,会觉得刘备自领完全不正常,当皇帝的刘备绝对没有需要自领州牧,作为封赏用来拢络部下和地方豪强才是这些职位应该出现的地方。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真需要怀疑是否智障”————警告你不要借机人身攻击,你还以为你辩不过就可以靠骂人取胜了?
如果刘备称帝后真的改益州改为司隶,那么原司隶地区的归属权刘备就无法解释了。
公孙述把益州改为司隶,是因为公孙述本来就没有承认过自己称帝前拥有司隶部,所以公孙述把益州改为司隶丝毫无损公孙述原来的势力范围。
这与刘备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
而且,你要证明刘备称帝后把益州改为司隶,那么就要拿出“刘备称帝后把益州改为司隶”的史籍记载来证明你的观点,而不是在这里卖弄你的骂人本事,说什么“智障”、“笑话够爆笑”这类毫无意义的话语。

刘备是汉帝国的皇帝,整个原东汉领土都算是刘备的领土,只是当时刘备的管治范围只有原益州一地,刘备不是从自称名下拥有的司隶、豫、荆、益四州地为界的皇帝,因此要把原司隶怎样叫就怎样叫,不会因为益州变了司隶,原司隶就突然转成非汉帝的领地。会觉得改名后会以领土的真的不知道还有什么合适的形容词。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你要证明《资治通鉴》、《三国志.先主传》不对,你就要拿出更有力的史籍记载来证明这两种史籍都不对。
凭一句“司马光及其团队工作马虎”来蒙混过关是没可能的。

《资治通鉴》二手史料的加工,原材料中按史书和陈寿的行文习惯,当是《杨洪传》为是,杨洪是当事人,应是他的传记为准。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你要搞清楚陈曶和郑绰就是属于太子所指挥的部下,这是起码的一点。
“使将军陈曶、郑绰讨元”的就是太子:
汉嘉太守黄元反,后主用其(杨洪)计克元。

亲兵是部下,但部下不一定是亲兵,这只是针对先前所讲的杨洪调走刘禅近卫部队的说法。派去調動将军陈曶、郑绰的是刘禅的亲兵,但陈郑两人并没有需要是刘禅的亲兵。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是你自己前面用孙权的例子来狡辩,那么我就拿出证据证明“孙权是先反叛后拒守”。
如果你认为“孙权是先反叛后拒守不能代表所有人都是这样”,那么就由你来拿证据,当然证据拿不出来你的观点就无法成立。
“诸军兵并进”是在“孙权复叛”之后的事,你连先后顺序都没搞懂吗?

我的孙权例子讲的孙权面对是曹魏的讨伐军,这拒守自然与黄元的拒守有不同,谁说是在用拒守来判断拒守先还是反叛前,黄元在章武二年十二月拒守,这拒守自然与孙权的拒守有差别。孙权例子多了讨伐军,因此黄元的拒守与孙权的拒守是两回事,不能从拒守判断出黄元当时的行为也是孙权相似反叛。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明明是你说治中杨洪有兵权的嘛,那么按你的逻辑,地方叛乱本来就可以由所以“有兵权”的治中调动兵力进行防备和镇压。可是偏偏没有这样的记载支持你。
怎么?你现在又承认“成都发生防卫空虚”的事实了?可是你前面明明还否认的啊,莫非你又想表演自己砸自己?
黄元明明是因为惧有后患而反叛,无论成都守备如何,黄元都是要反叛。
而且事实恰好证明依靠成都太子的兵力就足以把黄元干掉了。

有兵权的也不是光杨治中一人,在建宁郡傍边就驻扎了蜀汉南中地区的正规军,主理南中事务的李恢,南中有事,这可是第一个被惊动的。黄元要是在刘备病危前要是已经敢反叛,那会迟到刘备病危时才会担心后患,可见刘备在生,黄元的行动可能还不会导致刘备派兵讨伐。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治中总揽州中众事,在府主不在时,自是权在州中”————那么你就拿出史籍证明治中是府主啊,想凭你大嘴一张就蒙混过去?
“陈曶等讨黄元在犍为,整个讨伐黄元的安排都是杨洪建策的”————讨伐黄元这件事上,太子是领导者,杨洪是策划者,陈曶、郑绰是执行者。讨伐黄元的兵力是由太子所提供。
这跟治中有没有兵权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治中可以代理府主治事如郡功曹代理太守一样,这只是普通的下属暂代上司的行为,治中有这样的权力见于《后汉书.职官志》和《通典》,这样都可以曲解成治中等于府主,的确利害、

捉到黄元的讨伐军是政府正规军与治中有没有兵权完全无关,这也显示不了治中没有兵权,为了特显新君有能力治国,杨洪这样的手段绝对是高明,单从这事不能判断杨洪不能控制的郡县兵。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三国志.张裔传》明确记载张裔被流放就是在刘备死亡之前,张裔被流放而杨洪在有兵力的情况下不去拯救就可以算是杨洪的渎职。
“正昂被杀不表明是郡府没有办法统治地方”————你这话算是什么意思?正昂不是死于叛乱那是死于什么原因,你解释看看?
你的翻译水平太差了,居然能翻译成“雍闿是在刘备死后才起开始不逊”
时雍闿等闻先主薨于永安,骄黠滋甚。
这句话是说雍闿等人知道刘备死永安后,骄黠程度越来越厉害了。
换个角度就是说,雍闿等人在刘备死前就骄黠,但知道刘备后就更加骄黠了。

《三国志.张裔传》记载了张裔被流放交州后才有「会先主薨,诸葛亮遣邓芝使吴」,但这写法不能证明张裔是在刘备死前就被流放,按张裔本传讲的数年应是数月之误,刘备死于四月,邓芝使吴在十一月,从刘备死到邓芝使吴至少超过半年,要是张裔流落吴地只有数月,显然是在刘备死后才发生。
雍闿等在刘备在生时可能已经有不逊,但去到敢把太守流放相信要到刘备死后才发生,这流放太守正好是更加骄黠的具体例证。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明显看出你对两汉君臣关系的不了解。
郡太守与郡功曹之间其实可以算是一种君臣关系,因为两者之间是辟用关系。
而姜维与张翼是上下级但绝不是君臣关系。当时与张翼形成君臣关系的是皇帝刘禅。
不管动机如何,杨洪的辞职就代表了杨洪放弃了与李严的君臣关系,所以两人之间的故吏之情可谓少之又少。
你所谓的“并不怎样影响两人的关系,故吏之情自不会因此有所减弱”还不是狡辩是什么?
李严推荐杨洪到州,与故吏之情没有联系。例如彭羕就推荐过秦宓到郡,但是两人之间就根本没有故吏之情。

明显的是你在乱套理论,下属辞职不是只有君臣关系才会发生,因此是否君臣与我们的讨论完全没有关系,是上下级的政见不同导致下属闹辞职,拉什么君臣关系来谈自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从两人政见不同到杨洪请辞,李严还会推荐杨洪任州职来看,这政见不同还没有损害到两人的情感,而且对于道德水平高尚之辈来看,故吏之情更不会受政见不同而左右。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我举的安汉将军和军师将军明明算是两个杂号将军,所以视为是同一类别的职务也说得过去。我可从来没有说过杂号将军是跟大将军、车骑将军之类的属于同一班次哦。
所以你所谓的“将军本来就不是只有一个班次”,算是句废话。
“史料的记载显示了何祗的次杨洪坐不是按班次才发生的”————你这观点可是跟你前面的观点相反哦,你又想表演自己砸自己?

杂号将军是同一类别,但同一类别等于同一班次就讲不通,看郡太守明明都是太守类别已经有分班次,为什么杂号将军就没有,看看魏晋官品有五品和四品杂号将军的差别都应有少许理解。再看安汉将军属「安」字号的将军,而且安的还是汉,这种名号的将军就是归类为重号将军也不是没有可能,看王平从安汉将军再升就是镇北大将军,这安汉将军在蜀汉官制中应与四将军、征镇将军和辅汉将军差别不大的等级。安汉和辅汉应是蜀汉的重号将军,如孙吴的辅吴和辅国一样当属重号将军之列。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目前有明确记载证明蜀郡肯定是刘备政权的都畿,而目前尚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当时的广汉也是刘备政权的都畿。
如果你认为广汉属于刘备政权的都畿,那么就由你拿史籍出来证明。
而且不是跟你说了么?从汉中太守到广汉太守再到蜀郡太守是累迁,恰好说明蜀郡太守高于广汉太守,虽然只是高了一点。

蜀郡只是因法正的关系才被提及是都畿,你怎知道都畿就只能是蜀郡,以成都地理位置模拟西汉都长安来判断,广汉郡也属于都畿并不是没有可能。累迁也不表示全部都是升迁,郡的等级再怎样分也只有两三等级,属于平移的转任也不会少,蜀汉没有把蜀郡太守改为上一等级的尹,蜀郡一样是郡太守,再看《华阳国志》广汉郡条中有提及蜀郡和广汉郡太守一直在选用上要求较高,而且益州以蜀郡、广汉、犍为为「三蜀」,已经显示这三地在益州的重要性,另有陈寿褒美诸葛亮的用人也正好是用上了三蜀太守的故吏关系。广汉太守与蜀郡太守平级,从位置及历史因素来看可能性很大,再加上史料是在强调故吏之情,平级谦让才值得大书其事。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你承认“臧洪的行动成为义举”就行了,讲那么多废话干什么?
有没有故吏关系跟是否进行拯救本来就是两回事,张杨和张燕后来就企图拯救臧洪,但是他们跟臧洪却并非故吏关系。

没有故吏关系何来讲什么义举, 臧洪反袁绍是因为袁绍杀了他的故主,因此身为故吏的臧洪反袁绍,张杨和张燕的反应正常思维的人都应知道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连这样简单的道理也分不清的话,已经不知道应该可以再用什么形容词好。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臧洪后来已经解释清楚了,袁绍称呼张邈为兄,却冷眼看着张邈的亲生弟弟被杀而不救援。这就是反映袁绍不义的一面。
“不救洪郡将”恰好就是袁绍不义的反映之一。

难道曹操就不是袁绍的小弟?相对来讲曹操比张邈与袁绍更亲,张超更不能比。曹操与袁绍联军攻陶谦,张邈、张超兄弟在背后捅曹操与捅袁绍根本是没有分别,还怎样怪袁绍不帮张超。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将吏士民皆垂泣曰:“明府与袁氏本无怨隙,今为本朝郡将之故,自致残困,吏民何忍当舍明府去也!”
臧洪的部下实在知道原因的情况下为臧洪拼命,你还好意思说找借口?

臧洪为故主而被围,身为东郡属吏的比故吏还亲,他们不需要其它理由已经需要为主子拼命。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袁绍的不义导致张超之死,引发了臧洪的对抗,这本来就属于臧洪、张超与袁绍之间的问题,臧洪的将吏士民与此事本无直接关系,所以臧洪当然认为今诸君无事空与此祸!

对袁绍来讲张超兄弟反同门兄弟曹操不义在先,而且已经不光是反曹操,这反叛可是危害到袁曹联军的安,也算我直接找袁绍麻烦,杀张超何来有不义,臧洪讲部下与事件无关正好反映了这是臧洪自己的私事,反映了这是因臧洪是张超的故吏才发生。因个人的私事而用公职的身份来对抗自己的仇家,连累部下牵连到无辜之灾。这可是连臧洪自己也承认之事。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明明是张邈批评了袁绍,招致了袁绍的杀机,然后张邈害怕曹操最终会杀自己,于是叛变。
说到底袁绍的不义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你好意思说袁绍“本不是不义”?

袁绍是有杀机但还是没有杀到,但张邈可是明明白白的反曹操,曹操对张邈有活命之恩,这样恩将仇报还有何大义可言。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张邈是被部下所杀,不是袁绍所杀。
张超是自杀,也不是袁绍所杀。
你说的支党指谁?莫非是指臧洪?不过他当时算是袁绍的支党,而且臧洪的反叛影响的是袁绍自己,而并非曹操。

袁绍有没有亲杀张邈兄弟不是重点,要是他们落在袁绍手上难道就不用杀?臧洪的反叛如果没有牵涉到张超则自然与曹操无关,然而臧洪因袁绍不救被曹操围的张超就一定会同张邈反曹操拉上关系。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张超是把郡事务交给功曹办理。
我前面给过例子已经证明当太守不在,可以由功曹或郡丞办理郡务。
但是三国时期没有听说过出现治中全权管理州府事务的记载,而且你也根本没拿出过相关史籍证明有具体事例。
你有时间说那么多废话,还不如老实点把例子找出来并证明之。

机构组织的运作本来就是大同小异,州府在三国时期已经与郡府一样是行政机构,郡府能发生的事会发生在州府本就是天经地义。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治中连行部的权力都没有,何谈管理太守、县令?何谈“统众事”?
对郡县的功绩考核、奖励惩罚往往就是在行部时候进行。
三国时期能找出别驾掌任州事的事例,那么你能拿出三国时期治中总管一州之事的例子出来么?
你前面可是说治中地位高于别驾的,现在又否认了?又想自己砸自己?

行部时才进行功绩考核、奖励惩罚在刺史还是监督官时或者是,在州府建立固定办公室后,处事的办法自是有所不同。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你都承认臧洪把焦和离散的部队收集了,那么就表示臧洪的青州刺史兵权基本是没有损失了。
我前面可是明确告诉你汉末三国时期,兵权才是重要,你忘了么?
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后面部分你故意忽略了?明明就被袁绍跟曹操打败了。
我知道你会拿袁谭作例子,不过明明记载是其土自河而西,盖不过平原而已,而不是说其土自河而西,盖不过平原四分之一而已。
你不过是拿刘备、单经被打败前的高唐平原为界,再加上多年后袁谭的辖地范围生搬硬套而已。谈何说服力?
臧洪任东郡太守时实际控制范围也就是东武阳一带而已,一个县的兵权跟一州兵权比谁强谁弱?这还不是一目了然?

臧洪能收集焦和的兵马,但这些兵马单靠臧洪所领的「青州」根本是养不起的,这是在袁绍供养才有的的兵,养兵的才是正主儿,没有粮何来兵。
刘备与单经被打败又是什么时间,肯定不是臧洪任青州刺史的时间,袁谭继任后的领土「其土自河而西,盖不过平原而已」,这表明当时刘备与单经高唐和平原才有这样的描述。文字是死的,人是活的,从这样的记载,有地理常识,又有正常脑子的,简单一算都至少能推算出当时袁谭所占的「青州」有多大,然后再把这范围与原平原范围比较这有多难。

如果你想用县来比的话,那得出的结果更令你难堪,按县级单位来计,臧洪所领的「青州」连一个县级单位也没有,平原郡的九县都不在臧洪手上。调任东郡太守后,实际统治的是黄河以北的东郡范围,这范围按《后汉书.郡国志》来看,东郡十五县中八个县是在黄河以北。八个县与不足一县来比,那个大,一个虚的州怎比实领八县的半个郡。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明明是你说“实际的情况是要把李严的向孙吴的退路封锁”,那么换个角度说,李严只要能从江州跑到孙吴就可以了。
江州历来是蜀汉的军事重地,你不是说诸葛亮是封锁李严么?可是处在江州的李严恰好手握重兵,按位置来说,真要跟诸葛亮翻脸了,永安、江阳、犍为…………都可能会被李严打下来,到时候别说是投奔孙吴了,就是把蜀汉大片的地盘割据了也是可能的。
补充一句,两汉三国时期四川、云南地理、水文环境跟现在还是有所不同的,不妨去看看刘琳的《华阳国志校注》。
至于“爆笑的空想”、“傻人”之类的词汇,你还是给你自己比较好。

李严在江州怎样跑去孙吴?从益州去孙吴主要是两条路,一是走三峡,另一是经南中到交州,南中连政府军已经不容易进入,李严要从南中逃是不用想的,只要陈到守住永安,李严是逃不掉的。李严要是反诸葛亮,除非诸葛亮篡汉,不然还有多少兵马可以指挥已经是问题。

一千八百年前四川、云南地理、水文环境跟现在的不同还是有限,水文或者可能不同,但基本地理环境是改不了的,云贵高原是一千八百年生不出来的。从江州逃去孙吴这是地理盲才有的空想。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你在说废话么?李严留在永安时,就已经离开权力核心了。
假节是重权,怎么能算厚禄?
蜀汉重地江州的管辖权怎么能算厚禄?
就是因为诸葛亮一直在给李严加官加权,造成了最后李严企图割据的情况。

李严在建兴元年加九卿之一的光禄勋,封都乡侯,军号更慢慢加到骠骑,后来更连儿子也出任江州都督,这是都是用厚禄稳住李严的办法,诸葛亮不加李严官,以李严身为诸葛亮副手的辅臣还会继续在永安吗?在诸葛亮的上表在可是有提及众臣子先前都觉得诸葛亮对待李严太丰厚。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杨洪根本没有得罪诸葛亮,史籍明确记载后来诸葛亮非常信任杨洪。
所谓“杨洪得罪诸葛亮”本来就是你在无视史籍记载的情况下乱七八糟的猜测。

杨洪在诸葛亮掌权前的仕途非常顺利,从一郡的副手进占到一州之副手,到诸葛亮时代,只是越骑校尉和蜀郡太守,法正当个蜀郡太守而有影响力不在于他是太守而是他是刘备的谋主。杨洪在诸葛亮未掌权前,他的建议诸葛亮会跟,在诸葛亮掌权后就完全不理,杨洪这个人从争汉中和擒黄元来看,绝对比诸葛亮身边的那群有本事。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越骑校尉有中央兵权,蜀郡太守有地方郡县最大兵权,这叫不值一提?
“五校尉兵少,但排场大,用来明升暗降是最理想的位置”————诸葛亮的几个亲信也是五校尉呢,你胡说个“明升暗降”,还真是一杆子打翻一船人。

诸葛亮的几个亲信都有要职在身,郡太守的职务相比那些丞相长史、州治中就差远了。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你又想造谣了?
乃以(盖勋)为越骑校尉。卓又不欲令久典禁兵,复出为颍川太守。
董卓就是不想让盖勋掌握禁兵,才把盖勋调离。

一个校尉的兵力可不是董卓会怕,但盖勋本来就是反董的骨干,这样的人留在身边可是危险,董卓不是没有被行刺过,先前行刺过的伍孚刚好也是越骑校尉。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你要不信你就拿出更有力的记载证明你的观点啊。
我从没说过“司马懿正始八年才发现曹爽等人的阴谋”,你少自己树个靶子自己批。
我说的是司马懿和曹爽是从合作关系逐渐转变为对抗关系。

司马懿和曹爽在表面合作时已经有暗斗,则你前后讲了这一堆都是废话,不论司马懿和曹爽或李严与诸葛亮都一直在暗斗中,直到分出胜负。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蜀汉的世兵制主要是体现在少数民族的兵制上,而不是在东州兵。这就是我要你看书的原因。
“至少看清楚我在讲什么”————这话原话奉还给你。

东州兵自成立时已经有世兵的色彩,到刘备取代刘璋后,这色彩应还没有去除。诸葛亮是丞相,但对调动李严身边的两万人就没有办法,可见这支部队的集成一样有点不同。东州兵在劉備入川後當沒有解散,这支部队就应是李严部队的骨干。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费观跟李严有交接不说明费观被李严所管。
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建兴元年,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四年,转为前将军。以诸葛亮欲出军汉中,严当知后事,移屯江州,留护军陈到驻永安,皆统属严。
这里的记载很容易就看出,建兴四年前,江州并非李严的辖区。

李严镇永安时是否只是负责一地从这引文是不足说明的,李严的都护官大,控制的范围本来就是大,会提及陈到还是属李严所管,这牵涉到李严是移屯,李严向内移,代表了他的负责范围可能会有所改变,陈到的属李严正好反映了屯驻点不同了,但管理范围并没有变。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记载在什么地方?
你不会是拿诸葛亮的《与诸葛谨书》作论据吧?
那跟李严有什么关系?

那封信明显应是《与李严书》而非《与诸葛谨书》,到底是什么时候有人弄错了名目就没有办法知。诸葛亮称为兄的不一定是诸葛谨,李严年纪比诸葛亮大,官位也与诸葛亮接近,诸葛亮称李严为兄也是可能的情况,如马良称诸葛亮为兄。诸葛亮与诸葛谨会在书信中谈永安留守兵力问题就有点出位,与李严谈就合适得多。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你明目张胆搞双重标准?
曹操是丞相,诸葛亮是丞相,怎么曹操出外作战就没问题,诸葛亮出外作战就有问题?
从来没有人规定过“尚书事繁重,身为录尚书事的自当在皇帝身边辅助皇帝”,你自己强加的标准是不能作数的。
“不是自己跑到边境,拖延政府办事的效率”————你又想乱加标准么?按照你这个标准,曹操应该被批得更惨。
诸葛亮出外,于后方是专门留有人员办理事务,你从哪里扯上个“拖延政府办事的效率”的罪名?

曹操与诸葛亮是一样吗?曹操与诸葛亮虽然同是丞相,但他实际是自己说了就算,但诸葛亮可还自认是大汉丞相,于是政府文书要往返汉中与成都两地才能施行,这自然是拖延政府的办事效率。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在你拿不出更有力的证据反驳下,多种史料共同证明的事情自然可以采信。

多种史料共同证明的事情也不代表就自然可以采信,史料缺失的时候,有强大的宣传机器就可以误导众生。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杨洪是要想向朗留在后方,而杨洪把张裔和向朗相互比较,得出向朗留下更好,那么其对向朗的评价自然是诊断其优点而言的。
相对而言更好其实就是优点。

现在讲的不只是两人的比较,是向朗的定位问题,不光是比张裔好就能算是优点。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你要证明廖立讲的是事实,就拿出其它史籍作为旁证证明廖立的话是正确,否则你凭什么说其正确?

我也没有讲廖立讲的就是正确,但从廖立获罪去证明廖立错就肯定不正确的分析办法。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
建兴年间的诸葛亮是全面掌控蜀汉的军国大事,李严权限虽高但根本比不过诸葛亮。
管兵怎么了?诸葛亮同样是有权管兵的。
诸葛亮有刘备给予的专命权力,还有刘禅在身边给予合法地位。李严根本就无法超越。
你拿姜维、陈祗的例子没有什么说服力,要知道陈祗不仅权重,而且刘禅的权力支持,同样的例子就是黄皓。而姜维长年远离刘禅,只靠自己的实力当然难以跟陈祗对比。

「事无巨细,亮皆专之。」这可不是刘备给予的,丞相有大权,但诸葛亮的那种已经是超越丞相的本份,所以李邈才会评诸葛亮狼顾虎视,为诸葛亮之死而喜。李邈算是那种心直口快之人,讲说话从没有担心后果。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5-25 18:10 发表
章武年间刘备可以直接以皇帝身份干涉州府事务。刘备东征身边的两州府大量从事不是为刘备办事那是为谁办事?
我承认当时“州府有州治中”,但这无法说明当时治中有兵权;更不能说明治中权力可以跟丞相、尚书令抗衡。

请先证明刘备有用皇帝的身份干涉州务事?皇帝可以干涉和皇帝有干涉是两回事。刘备身边见到州从事不能显示刘备有干涉,刘备身边什么官员都有,从中央到地方官都有,难道可以说刘备是什么事都在自己处理。而且刘备一样不在州治,又如何干涉州治中在州治统事?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3 18:2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68201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