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刘备发动彝陵之战的真正心态
性别:未知-离线 loyani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5
编号 28451
注册 2004-12-21


发表于 2005-1-22 14:5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楼主帖子就是,先下结论再来论证的典型。

你不就是想说刘备虚伪么,其实想证明这点根本不用牺牲掉他和关羽之间的兄弟之情,随便拉个谁说个什么事都可以证明。

一位老练的政治家,是不可能仅仅因为“兄弟之情”就发动这么一场押上了自己全部筹码战争的。

个人觉得刘备不顾众人反对,一意伐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怒”了----恼羞成怒的“怒”。作为一个半生戎马的人,打过的仗也不少了,曹丕这种猪头都能看出的不是,刘备会一无所知?
我们只能解释为刘备一开始对关羽的期望值太高,对孙刘联盟的期望值太高。现在孙吴背盟,关羽军败身死,对刘备的刺激太大,他失去了理智,也羞于面对成都大大小小的臣子,因此他只能孤注一掷,举兵伐吴,如果获胜,那么不但失去的荆州可以夺回来,他个人的声望也可以恢复。只可惜虽然愤怒可以给人勇气,但它同时也会让人失去理智。一只受了伤的老虎又怎么能是一位冷静沉着的猎人的对手呢?

所以刘备败了,而且败的很惨,不但失去了数量众多的蜀汉精锐,也失去了自己的性命。但正因此刘备这次失去理智的行为,造就了一位伟大的人物-----诸葛亮。对历史而言,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就叫“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oyani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5
编号 28451
注册 2004-12-21


发表于 2005-1-22 15:0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爱上三国的女人于2005-01-22, 14:55:27发表
诸葛亮隆中对的重点是"跨有荆益",可见对荆州是很重视的,不过庞统的观点是占据益州,在作打算.刘备日后的动作也似乎表明他更赞同庞统的观点.对于他漂泊一生,苟安于蜀中,或许也是他比较能满意的一个结局. 那么反过来,对于诸葛亮的"跨有荆益",要占据荆州的观点自然也是要淡薄的多了.时局也迫使着,那么白白放弃,不如图个打算.

呵呵,三国时期任何一位君主的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统一天下(刘禅大概不在此列罢)。而荆州更是三国时期三方折冲的焦点,你看那么多次战役都是围绕荆州展开就应该清楚了。

你不要太小瞧了古人,区区一个益州能让先主满意?你以为他是刘璋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oyani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5
编号 28451
注册 2004-12-21


发表于 2005-1-22 15:1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眼镜于2005-01-22, 15:05:31发表
楼主的分析属于比较大胆的,是向深入人心的桃园挈情拍了一砖  
章太炎也是持这种观点的,他认为关羽与刘封一样,都是“易世难以制御”,所以刘备不惜舍弃荆州之土而假手于东吴。

章太炎如果有这种说法,除非他别有寓意,我可以说他是胡说8道。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oyani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5
编号 28451
注册 2004-12-21


发表于 2005-1-22 17:1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xuerui1818于2005-01-22, 16:06:04发表
刘备征东吴,显然是错误之举,其原因不得而知,但能够让他做出这个决定的,要么有利益驱使,要么愤怒过了头。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他一定后悔自己做“恶”了,这也是他说“忽以恶小而为之,忽以善小而不为”的真实感触。

不通,这种“恶”还算“小”??明明是教育刘禅注意自身品德修养的教诲,硬被你说成是因战败而后悔之言。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oyani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5
编号 28451
注册 2004-12-21


发表于 2005-1-22 17:1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有些人老喜欢以自己的社会经历、智慧、眼光来看待史料。也不能说绝对不可能,但,一般来说,我们的水平是不如刘备之类人物的。因此,用这种方法来分析他们做的事说的话,往往会“谬之千里”。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oyani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5
编号 28451
注册 2004-12-21


发表于 2005-1-22 22:0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水户洋平于2005-01-22, 20:30:27发表
你也说了是分析,要是分析次次都对,那就不用烦了。刑警破案时也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谬之千里,你能说不用分析吗?

刑警经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那是专职人员。而且如果他的办案经验不丰富,照样没多大把握。最后刑警用的也是代入法,即假设自己是罪犯。

因此我们看历史人物,更多地应该从当事人自身的角度出发,他为什么会这样做,他在那个时代那个环境里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而不是象某些人一样,喜欢用如果我是他,这样做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看出来没有,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太大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oyani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5
编号 28451
注册 2004-12-21


发表于 2005-1-22 23:4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水户洋平于2005-01-22, 22:38:35发表
只要是人,就不可能绝对的客观。你只要从当事人的角度去想问题,最后肯定还是会轮回到自己的判断上面。

当然是这样,但这个“自己”是尽可能了解当时社会文化和风俗之后的自己。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oyani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5
编号 28451
注册 2004-12-21


发表于 2005-1-23 20:3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爱上三国的女人于2005-01-23, 15:36:36发表
  不知道算不算意有所指............  

不过任何人看待问题都会留有自己特定阅历所留下的痕迹,这是客观真理,也没什么好批判的。  你的语气让人很汗~~~~~~~

汗也很好,多出出汗有利于身体健康。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oyani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5
编号 28451
注册 2004-12-21


发表于 2005-2-1 19:1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凌云茶于2005-02-01, 19:02:41发表
难道刘备一辈子都没有根据地不成?楼上这话未免过了.

她说的是“在我的形象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oyani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5
编号 28451
注册 2004-12-21


发表于 2005-2-2 22:2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廖化将军于2005-02-01, 19:48:43发表
刘备进川后,手下分3派:益州本地派、刘璋东州派、荆州派。荆州派是主力和信赖的对象。所以在一定的时间背景和前提下,荆州是刘备根据地的说法没错。

应该还有入荆州前跟随他的人那一派。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oyani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5
编号 28451
注册 2004-12-21


发表于 2005-2-2 22:2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爱上三国的女人于2005-02-02, 16:16:21发表
我始终不心陶谦会拱手让给刘备,哼!一定是刘备在徐州拉帮结派,然后趁陶谦病重....... 过几天让我来论证给你看!

当然,你这么说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有句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刘备牧徐州是他和徐州士族彼此利益需要的结果。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2 16:0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644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