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大家对贾诩怎么看?, 偶认为至少媲美郭嘉~~
性别:未知-离线 loyani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5
编号 28451
注册 2004-12-21


发表于 2005-1-29 02:3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实干司马于2005-01-29, 0:25:49发表
他同郭、李、樊一样,也是凉州派的,听到王允说凉州大人都不放过的消息,心里肯定恐慌,与其被动逃亡惶惶不可终日,不如化被动为主动,利用凉州派在雍凉一带在羌族的声望来招揽兵勇,对抗王允,结果成功了。

再说了,郭、李在攻击王允之前没有什么劣迹,名声不响,更非天下人厌恶,只是到了攻下长安之后才大肆烧杀抢掠火并,且不顾汉室礼法,这才臭名昭著。贾诩作为谋士,不可能一下子离开他们,但最终不也离开了吗?

有一种罪叫教唆。

错了就是错了,再找任何理由来辩解也改变不了事实。凭贾诩的智力,不可能对李郭二人攻下长安后会做什么一无所知,我想他这么做更多地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智谋,或者说修养没有到家,不够晦藏。后来对王公大臣们的保护也弥补不了之前挑的事端。离开就代表旧帐一笔勾销?哈哈。

“晋司徒阙,武帝问其人於勖。答曰:“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是非自有公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oyani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5
编号 28451
注册 2004-12-21


发表于 2005-1-29 22:0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实干司马于2005-01-29, 10:01:19发表
loyani兄显然没有仔细看我的话,贾诩首先想到就是如何最好地保命!王允连大名士蔡邕都杀无赦,对董卓嫡系凉州大人的手段可以想像。这么做是被逼出来的没有办法的办法,造成教唆后果只能说是客观的。王允一味清洗的政策,不懂得怀柔,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卓败,辅又死,觽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闲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觽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觽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後也.」觽以为然.傕乃西攻长安。
这段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此外,“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我理解是三公应该是那些学识渊博、行政能力强经验丰富、且是严格遵守礼法的中原名门出身,而贾诩不属于曹魏以颍川一带士族为代表的中原望族,居三公之为恐为中原士族忌妒诟病,行为诡异几易其主不符合礼法,所以用他是“用非其人”。所以贾诩本来就应该做纯正的谋士,那时不太适合担任较高的纯行政职务。

保命就一定要杀人?哈哈~~我不相信他们退回西凉王允会追杀过来。即便真的过来了,击退就是,一定要杀入长安?不找自身原因反过来怪王允“一味清洗”,哦,李郭等人是被逼的,是出于无奈?

“率众而西,所在收兵”这点没什么问题,但“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简直是狗P,“董公”死的很冤,要为他报仇?“奉国家以征天下”,奉了吗?光说漂亮话有什么用?别说后来的动乱是李郭等人的原因和贾诩无关,他不是弱智,也不是刚和李郭共事,不会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西凉军队进入长安会给汉室带来多大的伤害。

正是因为这段话“说得很清楚了”,所以才会有“臣松之以为。。。。。。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的结论,你偏要别出心裁,为贾某喊冤,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了。

三公,知识渊博与否,行政能力强不强都不要紧,是否出自名门亦非决定因素,公孙弘白衣拜相也是有的。但一定得是众望所归的名宿,德行一定要出众(你说的礼法差不多也是这个意思),贾诩?差远了,不过是他为曹丕立嫡出了力才会坐到这个位置,因此“孙权笑之”----孙权可是寒门出身。不单单是笑他换了多少个主子,而是贾诩太自私,发生任何事情首先考虑的都是自己,这是当时名士非常鄙夷的行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oyani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5
编号 28451
注册 2004-12-21


发表于 2005-1-29 22:1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天公将军于2005-01-29, 16:53:33发表
贾诩帮助李, 郭活命也算为主尽忠尽职, 不应该被人唾骂. loyani说, 评他的智慧应该想到李, 郭进长安的恶行... 我狂晕! 这简直就是欲加之罪, 何患无词? 按诸葛亮的智慧也应该考虑到刘禅会断送蜀国的基业, 却还做掉刘封, 看来按你这种逻辑也能推出诸葛亮一生为己, 是自私之人啦. 笑!

举例子对比之前最好先考虑下所举的例子是否恰当。

刘禅亡国的时候诸葛亮还活着?还能为治理蜀汉出力?李郭进京的事情我上面的帖子已经说得很清楚,贾诩不考虑自己提议被采纳后可能发生的情况,事情发生之后又没有能力来制止,这不是犯罪是什么?

贾诩自私的性格,认真点看三国志的都可以发现,这不是光凭后人喊喊冤就可以改变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oyani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5
编号 28451
注册 2004-12-21


发表于 2005-1-29 22:2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浮生草于2005-01-29, 11:12:02发表
识时务者贾诩是第一人也!

身处乱世而能洁身自保,不依附权贵而能身居高位,身侍其主则必尽忠尽力

强也!

若说他的那些莫须有的罪名,恐怕详究起来在三国中很多人就是了吧

诸葛耗费蜀国人力物力,七次伐魏,无功而返,致使蜀国孱弱,人民生活困苦

就无罪行,要说是为光复汉事?我看也只是报刘备知遇之恩而已。

当时东汉已经积重难返,亡是必然,而再竭力护汉,说是忠,实则对百姓而言

是大害!

教唆郭李攻打长安,也只是权宜之计,否则王允老儿岂不尽诛西凉之人,长安

百姓是人,西凉得就不是人?战争本就是有死伤的,更无什么正义可言

力劝张秀投曹,间接上也救了宛城百姓之命,曹操无后顾之忧而伐绍,早日评定

河北,河北从此安宁,如此说来,贾诩也是有间接的功劳的,此为百姓之福,为

何就没人说起。赤壁之战,贾诩力阻,而曹操不听,若曹操听之,不也是吴越

之福么?

总之,如果什么都要追究后来所起到的作用,那就很难说清楚了。

所以给贾诩加上的罪名实属“莫须有”

所以说受教育的人多了有时候也会带来问题,比如说象你这样,过于推崇个人的智慧以及对时世的适应能力,而将为人应该具备的道德素养、原则都放到相对较轻甚至于可有可无的位置上,将个人的利益凌驾于能力不如己者之上。这到底是一种进步还是人类文明的倒退?也许没人可以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

“当时东汉已经积重难返,亡是必然,而再竭力护汉,说是忠,实则对百姓而言是大害!”
事实放在你眼前,居然还能视若无睹地振振有词。西凉军入长安,可有给百姓带来利益?

“否则王允老儿岂不尽诛西凉之人”,你这才叫莫须有,而且可以看出阁下对文言的理解有很大的问题,“凉州人”就是“西凉百姓”?

“战争本就是有死伤的,更无什么正义可言。”当你或者你的亲人好友不幸成为这“死伤”中一员的时候,再来说这话不迟。

“总之,如果什么都要追究后来所起到的作用,那就很难说清楚了。”那么,什么什么未遂更是无理到极点,你怎么不建议修改法律?

没有人说贾诩一生做的都是错事,但某些很重要的事情他绝对是做错了,而且错的很离谱。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oyani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5
编号 28451
注册 2004-12-21


发表于 2005-1-31 00:2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实干司马于2005-01-29, 23:21:10发表
说贾诩自私我不反对,甚至说他冷血质疑其人品都可以,但这些与造成长安大灾难绝对是两回事。

卓败,辅又死,觽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闲行归乡里。

看清楚了吧!李、郭在董卓牛辅死后想要解散部众自己逃亡,这难道不是把自己置于“人为刀鉏,我为鱼肉”的被动境地,简直就是等死的愚蠢举动!再说了“凉州大人”们在死了庇护神董卓及其女婿牛辅之后,自己已经没有任何名分,军中士气肯定会下降,随着时间推移将哗变直至自动溃散!如果不趁王允立足未稳绝地反戈一击,夺取长安及汉献帝获得名分,而撤退到凉州任由王允以“为汉朝剪除奸臣”之类的名义号令原来董卓的军队从长安从容攻打过来,则一锅端死无葬身之地!

自私因此便冷血,这是一件事情,不用说什么“甚至”。

你说了这么多,能改变贾诩引西凉军入京并犯下诸多恶行的事实吗?真是黑白颠倒。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oyani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5
编号 28451
注册 2004-12-21


发表于 2005-1-31 00:3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浮生草于2005-01-29, 23:29:25发表

QUOTE:
原帖由loyani于2005-01-29, 2:34:07发表

凭贾诩的智力,不可能对李郭二人攻下长安后会做什么一无所知

诸葛比刘备智力高不高?那么,诸葛就不可能不知道马谡不可重用。。。

如果什么事都让你说的那么想当然,那么,就没有三国了

诸葛亮比刘备智力高?玩游戏呢?一个100一个70多?

现实里的人不是NPC,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单就对马谡的看法而言,显然诸葛亮不如刘备。我也不会硬把这件事说成是诸葛亮高瞻远瞩等等,错了就是错了,没什么必要硬为其粉饰。

说贾诩会料到什么,完全是合乎情理的推论,并不是“欲加之罪”。退一万步来讲,即便事后发生的一切是贾诩之前无法预料的,但谁也不会因此就说贾诩无罪,当然某些性格叛逆,价值观脱俗的人也许不会作如是想。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oyani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5
编号 28451
注册 2004-12-21


发表于 2005-1-31 00:4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天公将军于2005-01-30, 22:05:46发表
就说贾诩对李,郭的行为的确缺乏思考,可是这最多也是他才智不济(毕竟没有什么人可以预测未来),因此去指责他的品德却是大为不妥。请你仔细看看三国志贾诩传(这可是你逼我查的)是怎么说的(裴注部分为蓝字),

QUOTE:
(犯长安事件)后诩为左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又以为尚书仆射,诩曰:“尚书仆射,官之师长,天下所望,诩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纵诩昧于荣利,奈国朝何!”乃更拜诩尚书,典选举,多所匡济,傕等亲而惮之。献帝纪曰:郭汜、樊稠与傕互相违戾,欲斗者数矣。诩辄以道理责之,颇受诩言。魏书曰:诩典选举,多选旧名以为令仆,论者以此多诩。会母丧去官,拜光禄大夫。傕、汜等斗长安中,献帝纪曰:傕等与诩议,迎天子置其营中。诩曰:“不可。胁天子,非义也。”傕不听。张绣谓诩曰:“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诩曰:“吾受国恩,义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傕复请诩为宣义将军。献帝纪曰:傕时召羌、胡数千人,先以御物缯采与之,又许以宫人妇女,欲令攻郭汜。羌、胡数来闚省门,曰:“天子在中邪!李将军许我宫人美女,今皆安在?”帝患之,使诩为之方计。诩乃密呼羌、胡大帅饮食之,许以封爵重宝,於是皆引去。傕由此衰弱。傕等和,出天子,祐护大臣,诩有力焉。
献帝纪曰:天子既东,而李傕来追,王师败绩。司徒赵温、太常王伟、卫尉周忠、司隶荣邵皆为傕所嫌,欲杀之。诩谓傕曰:“此皆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傕乃止。
天子既出,诩上还印绶。

上文说的明确:
1。贾诩谋划突袭长安是为救命之计,并且拒绝接受李傕多次高官厚禄的诱惑。

2。贾诩在长安的期间,也尽其所力,启到了稳定秩序的作用:多所匡济,傕等亲而惮之。

3。后来贾诩因母孝,离开长安。前脚刚走,后脚长安便乱:这更能说明他的存在给长安带来了稳定。

4。李,郭之乱中,李曾询问架诩软禁天子于军中,诩曰:“不可。胁天子,非义也。”这等赤胆忠心的话能是一个品德底下的人说出来的么?

5。张绣谓诩曰:“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诩曰:“吾受国恩,义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又一次,贾诩表现出其忠义之心。他若是只求自身活命,当时大可以跟随张绣而去。然而贾诩是在确保天子脱险后,才去投奔的张绣(傕等和,出天子,祐护大臣,诩有力焉。天子既出,诩上还印绶)。

呵呵,能逼迫阁下查书,真是在下的荣幸。


试作答如下:

1 确实是“保命之计”,但这只是针对贾诩郭李等人而言;对人数更多的汉室官员、长安百姓来说,则是“送命之计”。

2 确实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大错已成,这些“作用”根本只是在亡羊补牢而已。

3 同上,还有就是不要只看史料那几句话的记载,便盲目夸大某一个人的作用。

4 所以说其自私呢。现在他生命和权势有了保障,自然可以装模做样,弄出一副大义凛然,一心为公的嘴脸了。

5 同上,并且可以看出贾诩非常的自私和势利。吾怎么怎么样,卿怎么怎么样,哈哈,真是令人不齿。

“司徒赵温、太常王伟、卫尉周忠、司隶荣邵皆为傕所嫌,欲杀之。诩谓傕曰:“此皆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傕乃止。”
那么我想问了,他是否挽救了每一个他知道要被杀的大臣的性命了呢?他又是否挽救了每一个被乱军杀死的无辜百姓的性命了呢?

另外就是你怎么只引用裴注里记录贾诩好处的文字,而对最关键的那段,给贾诩引西凉军入长安一事定性的评语视而不见呢?古人都知道一是一,二是二,错就是错,对就是对,为什么你偏偏不及裴松之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oyani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5
编号 28451
注册 2004-12-21


发表于 2005-1-31 03:1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superzz_0于2005-01-31, 2:36:55发表
非议贾诩人品的人应该仔细想想,出来混的,哪个不做点亏心事,多少而已,至少贾诩做的所谓坏事影响还算小........

所以有句成语叫知易行难,又有句叫说一套做一套。愿意同流合污不代表心中衡量善恶的标准都可以沦丧。且说贾诩影响“还算小”,未免贻笑大方。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oyani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5
编号 28451
注册 2004-12-21


发表于 2005-1-31 20:0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天公将军于2005-01-31, 9:05:38发表
loyani:没办法,不看看书很多知识脑子里太模糊。  阁下的解释恐怕未免牵强了些吧。首先,光凭着王允以借反董之名,清除异己,株连名士蔡邕,誓要对西凉军团斩尽杀绝,就看的出他本人也不是什么好货。而贾诩身为李,郭部下,自然有义务去帮住主子渡过难关(否则,明知有救主之策,却坐观其败,这不也是一种品德恶劣的表现么?)。自卫权是一个人最基本所应该得到的人权之一,因此我们不应该怪罪贾诩的谋划,他只是为主子活命而已。如果他真的是为自己谋取富贵,他完全可以在入长安后也混个三公之类的位子(甚至富贵能在郭汜之上,不过暂且不论)。

其次,你说的什么“大错已成”,只是“亡羊补牢”等事,这最多能够说明贾诩在当时局势上有所误判,但不能说他品德不行。“亡羊”之后还惦记着“补牢”,这本身就说明了他还是有正义感的。再说,你有什么证据说明了他预先知道李,郭进长安就必定会给朝廷带来灭顶之灾呢?不少人认为贾诩自私,贪图保命,可是很早的时候,张绣就已经劝贾诩走人,被贾诩仗义地辞去(这里的“卿”不就是指“你”的意思么?)。贾诩选择了留下,而且一直到皇帝脱离危险才走人,凭这一点就说明了他个人品德是优尚的,为人是负责的。

你还说现在他生命和权势有了保障,自然可以装模做样,弄出一副大义凛然,一心为公的嘴脸了。首先,贾诩在长安就根本没有接受任何权势。其次他的一心为公也不是装出来的,不然他犯不着冒着生命危险,先“多所眶济”,后“祐护大臣”。他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的话了。

如果你非抓住犯长安这点不放,那么我再举个例子:荀域。这个人的品德总是大家都称赞的吧?他一生通过辅佐曹操来为汉效忠,可是临了临了发现曹操有篡逆之心,他便力阻曹称魏公不成后自杀了。然而曹操的强大和荀域是有绝对关系的,我们是否因此就可以否认荀域对汉家的一片赤诚呢?

另:我引著的都是各类书籍里的语段,你说的那段是裴宋之的个人评语。你如果仔细看看<贾诩传>,你会发现裴松之特别讨厌这个人,我不知道为什么(哪位高手能帮住解释一下?)。不过不难发现他和其他人(陈寿和他引用的其他文献)对贾诩评价差异很大。遍观全文,除了几个“臣松之”开头的句子有贬意以外,其它基本都是褒义之词。

王允如何就代表长安里其他官员百姓也如何?自卫权是非常重要,但如果反抗之时将其他无辜人士也牵扯进来又怎么讲?你始终强调贾诩是为了保命,我还是那句话,在不用杀人也可以保护自己的情况下,为了自己的性命是否可以牺牲其他更多人的性命?另外,自私不等于“谋取富贵”,这个定义太狭隘。

呵呵,你本末倒置了,事端是他挑起,这足以证明其人品质恶劣,因为他首先想的是如何保护自己,只要能保护自己即便牺牲他人也是理所当然,因此才会提议杀入长安;或者说,只要能保护自己,其他的都不是问题,想也不用想。当性命得到保障后,他开始考虑自己犯下的过失,并在某种程度上加以挽回。这只能说明他还有点人性,离品德无亏差了十万八千里。以小善掩盖大恶,得出“品德优尚,为人负责”的结论,实在好笑。

你对权势的认识未免偏颇,贾诩因提议反攻长安一事获得凉州兵敬重,因此他在郭李等人眼中的地位以及说话份量都大大提升,这些就是权势,并且是较高层次的权势。“一心为公”,做的再多再多粉饰也掩盖不了挑起大乱罪魁的恶名。

不要举荀文若的例子,这两人之间的差距犹如明月与松烛。一个一心为公一个一心为己,你也拿出来比。

那些“各类书籍里的语段”难道不是裴松之引注的?史学家负责把人物的言行尽量忠实地记录下来,至于是否发表评论如何评论,不同时期可能有不同的原则,但大的方向是不会改变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oyani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5
编号 28451
注册 2004-12-21


发表于 2005-1-31 20:0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superzz_0于2005-01-31, 11:48:14发表
loyani,现代人连屠城的曹操都可以原谅甚至推崇,为什么不能喜欢自私的贾诩呢?
论危害,曹操还有一群军阀才是造成破坏的主犯!

推崇曹操不等于推崇屠城,喜欢贾诩也不等于喜欢自私。难道自己欣赏的人物一定就得是完美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oyani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5
编号 28451
注册 2004-12-21


发表于 2005-2-1 18:5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天公将军于2005-02-01, 13:09:13发表
loyani:

1。你也不要把王允看的太好了,他借用反董的名义,大肆清除异己,再由他折腾两年恐怕不一定比李,郭杀人少。而犯长安的事端也不是贾诩挑起,是王允挑起的!他不在那里作威作福,逼人忒甚,有哪个会造反?李,郭当时并没有不赦之罪行,又为何平白受诛?因此在当时帮助他们生存也不应该算是错事。看问题不要总当事后诸葛亮啊!

2。贾诩在劝李,郭犯长安之前本是牛辅军中一个小吏。如果西凉军团解散,也杀的也是李,郭,贾诩自己隐居山林自然能保全性命。但我一直强调的是,贾诩献计是为了保全李,郭的性命,他主子的性命(而不完全是他个人的性命)!尽力保全主子的性命,作为部下也算的上是尽忠。在李,郭遇难时,贾诩尽力帮他们脱险;在李,郭贪得无厌时,贾诩立刻疏远了他们。从这点看,贾诩的行为和一般所谓的“势力小人”是完全相反的。

3。再者说,他当时的选择:
a. 如果他明知有策,却隐而不发(自己逃走,或自裁以谢牛辅,或傻在那儿坐着),李郭解散后被追杀丧命,你会骂他不为主子尽忠。
b. 他如历史选择,献计犯长安,帮助主子活命,你骂他助纣为虐。
我真的不理解,他当时怎么选择才算正确。

4。在我看来,他在劝李郭犯长安时,未必就知道此二贼之恶性。毕竟之前他身份卑微,对“高层领导”接触也有限。况且,当他发现了李郭的狼子贼心后,他便立刻与二人划清界限,站到了天子朝臣的一边。你一直执着的认为他预先便知道李郭入长安后的结果,需要给予证据,否则难以服众。

5。我不知道我具荀域的例子有何不妥。你的逻辑是,因为李郭没有贾诩便入不得长安,因此二贼对长安带来的一切负面影响有贾诩负责。那么我用同样的逻辑可以说,曹操如果没有荀域也发达不起来,以致后来篡汉。因此,篡汉的罪责也应该有荀域的一部分:不管他后来怎么劝曹操不要称魏公,反正他前面已经铸成了“大错”,亡羊补牢为时已晚。我举这个例子完全是在用“反证法”,目的倒真不在于证明荀域品德坏(本人也很钦佩荀域的德行)。

6。所谓裴注也有区别,他有引用其它书籍里的记载,同时也发表过自己的评论。我所针对的是裴关于的贾诩的个人评论(即“臣松之”字样开头的段语),差异于其它记载太大,不能理解,仍渴望高手赐教一二。

Ammoit:看来我打了半天还是没白费劲,多谢支持。  

我没说王允有多好,但所谓“借用反董的名义,大肆清除异己”还谈不上,他杀的那些人并不是在政见上和他有分歧。他处理当时的矛盾确实出了差错,可王允如何,能够作为西凉军杀他就是杀对了就是替天行道的理由吗?你的看法就是实力决定一切,不管之前孰善孰恶,最后倒下的都是罪有应得。你始终在回避我的问题,为了保命,是否就必须杀死和自己作对的人甚至还伤害到其他为数众多官员以及百姓?

贾诩不但是要保证自己生存的权利,同时他还要保证自己的地位,而这些与西凉军的整体利益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不存在你所说的什么“主要是为了保护主子,顺便保护下自己”。他保护那些官员说到底还是为了自己,因为他也觉得之前献的计策杀伤力太大,而西凉军也不可能长期把持政权,如果任由乱军这么搞下去,,一旦失势,自己的前景堪忧。通观整篇《贾诩传》,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这个人的自私。而且根本不是什么“立刻疏远了他们”,他仍然需要托附于西凉军。

收拾兵力退回西边,缓图进取,也是不错的选择,当然,对于野心家来说,这种方案不算上策,但郭李等人素无大志,当时一心只想保命,如果不是贾诩贪恋“奉国家以正天下”,西凉军完全可以用其他方法谋取生路。另外,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你知道不知道当时王允为什么不赦免凉州人?“此辈无罪,从其主耳。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他并没有想要将郭李等人芟除干净,只不过“百姓讹言,当悉诛凉州人”罢了,当然,王允下面的人很可能是对凉州人深恶痛绝的,“讹言”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但我们应该看到,凉州军不进攻长安也是很有可能生存下来的。为什么最后的结局是那样?贾诩实在是“功不可末”。

他“奉国家”的目的是什么?靠凉州兵来“正天下”?不要搞笑了,才识在西凉军中相当突出的董卓都弄的乱七八糟,就凭郭李等人的素质,拿什么来“正”?贾诩自幼在西凉长大,你说他对这些人不太了解也太不符合情理。
那么由谁来“正”?只有可能是贾诩本人。我们从他进京后的表现来看,完全是为了给自己谋取私利,为了自己可以获得“正天下”的机会,就可以纵容乱兵在长安犯下累累罪行。是可忍,孰不可忍?别说什么那是下面人干的,贾诩也不想。凭他在那些记载中显示出来的受重视程度,如果他进言,郭李等人会一点反应都没有?史料上会一点记录都没有?

我们看事情不能片面,仅仅看看流程,哦,差不多,因此这里面主角的性格心态也差不多。这种方法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将《荀彧传》和《贾诩传》整体通读,先大致了解下他们的为人禀性,然后再具体到某一件事上,揣摩他们这么做的出发点。这样,就不会出现什么“反证法”了。

我觉得这没什么不能理解的,因为贾诩就是这么一个小人,裴松之只不过是表达了一下自己的感慨而已。他看到的是本质,而不是下面大段注引中贾诩表现出来“忠心为国”的表象。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oyani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5
编号 28451
注册 2004-12-21


发表于 2005-2-2 09:3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天公将军于2005-02-01, 19:26:03发表

QUOTE:
他“奉国家”的目的是什么?靠凉州兵来“正天下”?不要搞笑了,才识在西凉军中相当突出的董卓都弄的乱七八糟,就凭郭李等人的素质,拿什么来“正”?贾诩自幼在西凉长大,你说他对这些人不太了解也太不符合情理。

这不是搞笑. 事情发生之前, 你怎么知道凉州兵不能正天下? 你也承认王允不是什么好鸟, 那么凉州兵为何不能替天行道, 除之? 多说无益, 你既然非要做事后诸葛亮, 在李郭攻进长安之前就一口咬定贾诩有意给长安带来灾祸, 我也没办法.

QUOTE:
你始终在回避我的问题,为了保命,是否就必须杀死和自己作对的人甚至还伤害到其他为数众多官员以及百姓?

至少按现在的法律哲学看, 是的. 当一个陌生人闯入你家内, 威胁到你的生命, 家人生命, 或家庭财产时, 你都有权力尽一切办法保护适当的对象, 包括将那人打死. 或者, 在街道上有人威胁到你生命时, 比如恐吓要杀你(王允恐吓凉州兵), 在这种条件下, 被威胁的一方也完全有权利用任何手段来保证自身的安全, 以及周围人的安全, 包括将制造威胁者杀死. 这一切也是人权(自卫权)上最基本的一条.

再说, 以裴松之一人之词而废诸书之论, 你认为合理么? 陈寿把贾诩和二荀同列, 称之为良, 平之才, 在品德方面也是给予肯定的. 至于裴有异议, 我们可以参考之, 但绝对没有道理去一定接受裴论而否定陈论(况且诸多史料更支持陈论).

呵呵~~政治不是玩游戏,褒美几下,鼠标点点就行,没有才能的人是勉强不来的。凉州人?不用试验就可以知道结果。而且这种事情是可以给你用来试验的吗?你把天下放到什么样的位置?王允再不怎么样,也是想搞好建设不象凉州人,只会破坏。

杀死侵犯你的人,也有个度的问题,更何况,还杀死了旁边无辜的人,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保证。。。。。及周围人的安全”,睁眼说瞎话,凉州军杀的人最多了;杀死“制造威胁者”?那你先自杀吧,因为你就是最大的“制造威胁者”。

裴松之智力有问题的吗?自己谴责贾诩下面又引用那么多“美化”他的评论?这些是有主次之分的。

“臣松之以为传称“仁人之言,其利溥哉”!然则不仁之言,理必反是。夫仁功难著,而乱源易成,是故有祸机一发而殃流百世者矣。当是时,元恶既枭,天地始开,致使厉阶重结,大梗殷流,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馀之酷,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

我觉得你认真理解下上面这段话,就不会觉得“差异于其它记载太大,不能理解”了

陈寿的评论裴松之认同了吗?呵呵。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oyani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5
编号 28451
注册 2004-12-21


发表于 2005-2-2 09:5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天公将军于2005-02-01, 19:32:24发表
我晕! 他给自己谋私利, 完全可以位居郭汜之上. 再说, 他什么时候纵容乱兵在长安犯下累累罪行了? 你有什么证据? 他可是一直尽最大努力维持着长安的秩序啊! 他怎么没进言? 史料上怎么没记载? 贾诩传里记的清清楚楚, 我以前引过, 懒得再翻了.

况且, 我有一个观点你不是也一直回避么?

什么叫权力?“位居某某之上”?什么叫利益?官位就是全部?

“汜与傕转相疑,战斗长安中。。。。。。傕质天子於营,烧宫殿城门,略官寺,尽收乘舆服御物置其家。。。。。。相攻击连月,死者万数(这只不过是士兵死亡的数量)。”

“时,长安中盗贼不禁,白日虏掠,傕、汜、稠乃参分城内,各备其界,犹不能制,而其子弟纵横,侵暴百姓。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臭秽满路。帝使侍御史侯汶出太仓米豆为饥人作糜,经日而死者无降。”

这就是你口中“尽力维护长安秩序”的结果,原来你眼中只看到那些逃脱一死的官员,其他人包括普通平民在贾诩以及阁下的眼中,和牲口无异。如果你身处当时当事,我不知道还会不会发出引兵入长安的贾诩无罪论。

你的观点不就是我凭什么断定贾诩知道乱兵入长安后会乱来么?我现在回答你,即便他不知道,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他也是犯下了滔天大罪。

另外回答楼上的朋友,评价一个人,不是看他所做“好事、坏事”的数量就可以得出结论的。十次活十人与一死杀十万人,孰轻孰重?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oyani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5
编号 28451
注册 2004-12-21


发表于 2005-2-2 21:5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superzz_0于2005-02-02, 13:30:47发表
loyani已经走火入魔了吧,说的好象长安的战乱责任都要贾诩一个人来扛........贾诩还没那么大能耐呢.
死了这么多人并不是他一个人造成的,而且照现在的说法讲贾诩不是第一责任者

其他人已经被杀,而且身前死后都背负着恶人的头衔,他们已经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惟独贾诩,这个在乱长安事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靠着他那邪恶的智慧,仅仅付出了品节有亏的代价(甚至有些人还觉得他与此事无关相反做了不少好事),就得已安享天年。但是,他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裴松之只不过是看透贾诩真面目的人中间的一个。我虽然不敢追慕先贤,但也不至于被蒙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oyani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5
编号 28451
注册 2004-12-21


发表于 2005-2-2 22:0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天公将军于2005-02-02, 14:30:38发表

QUOTE:
你的观点不就是我凭什么断定贾诩知道乱兵入长安后会乱来么?我现在回答你,即便他不知道,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他也是犯下了滔天大罪。

好了, 看来我们主要的分歧点就在这里. 你一向强调要注重过程, 可现在却怎么如此重视结果了呢? 我还是拿荀域为例, 即便他不知道, 事情发展到曹丕篡汉的地步,他也是犯下了滔天大罪.(注: 还是反证法的逻辑).我们还是一视同仁吧:不知者无罪啊.

实干司马: 几易其主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 毕竟他生于武威, 初仕西凉军团也是在情理之中. 试看二荀郭嘉之流, 哪个不是先投靠了别人, 后见其难成大事才改仕曹操? 当然,不是所有的易主都是我能接受的,比如张辽,许攸之徒就做的有点损了.前者习惯带兵叛主,后者则把重要军机泄露给对方,都对其前主造成了重大危害.贾诩易主,至少还都是屁股擦干净了以后才做的,与张辽,许攸之辈颇有不同.

我也不是盲目挺贾,比起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绝对赶不上.只是觉得现在太多人都默认其为人品恶劣,略输己见耳.

非议荀彧的人也不是没有,还很多,他们大多抱有和你差不多的看法。但裴松之在引注中已经很清楚地讲述了自己的观点,我觉得你不妨去看一看,也许会有些帮助。

另外,荀彧劝阻过曹操,意见未被采纳,然后他死了;贾诩劝过没有(别说他阻止过杀官员,我说的是乱长安)?死了没有?这两个人怎么能放在一起比较?

一个人做过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冯道至少还能说自己是为了百姓为了国家,贾诩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正天下只是个笑话)。这种不叫品行低劣叫什么?当然,现代人想象贾诩这样生活的人越来越多了,因此很多人羡慕他的智慧也在情理之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oyani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5
编号 28451
注册 2004-12-21


发表于 2005-2-4 18:0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superzz_0于2005-02-02, 22:56:12发表
历史上有着更多的人物,作恶无数却被奉为英雄,难道您要全部把他们找出来并批斗?
如果不能,为何盯着小贾呢,他只是个小角色而已........

你这叫不讲理,请看清楚我们所在的论坛以及所讨论的问题。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oyani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5
编号 28451
注册 2004-12-21


发表于 2005-2-4 18:3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tonykeller于2005-02-03, 2:07:27发表
你的观点不就是我凭什么断定贾诩知道乱兵入长安后会乱来么?我现在回答你,即便他不知道,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他也是犯下了滔天大罪。

哦,原来人类所有的科学家都该死,他们所开发的东西全部用来战争了,就算他们不知道自己发明/发现的东西会用于战争,但从古到今已经死了无数人了,他们也是犯下滔天大罪啊~还是当原始人好~

你有兴趣可以去找些记述二战期间参与研发核弹的科学家,在轰炸广岛长琦之后感受的文章来看看。而且你所举的例子,和本帖讨论的内容完全无关且没有相似处。

另外你上面的一贴,希望你在仔细看完我的全部回复之后再发表意见。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oyani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5
编号 28451
注册 2004-12-21


发表于 2005-2-4 18:3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实干司马于2005-02-03, 23:19:05发表
引用:一个人做过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是我平生最为痛恨反对的评点人物方法。  

看清楚我说的话,“不是最重要的”和“不重要”完全是两个概念。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oyani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5
编号 28451
注册 2004-12-21


发表于 2005-2-8 12:5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无名13于2005-02-08, 10:07:02发表
loyani先生的话几近诡辩,而您评论人品好坏的理解却是用的儒家的所谓王道思想,本身就是一种混乱,开始我是认真的看过您的发言,后来就不太认真的看了,因为实在不吸引人。

先谢谢你开始认真看过我的回复。

诡辩不知道表现在哪里?希望你可以给予指出。

因为所处的环境大不相同,个人觉得不太适合用现代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这样会造成很大的困惑。而且我也看不出你所说“儒家王道思想”有什么不妥,在那个时候,这种思想代表了进步,代表了普通百姓可以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和利益。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8 09:3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3427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