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送生辰纲最不该让杨志去~~~~~~★
性别:未知-离线 吃饭猛喷罗大傻

Rank: 4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43
编号 281918
注册 2008-6-12


发表于 2012-1-9 16:2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梁中书一门心思要弄杨志来,不愿牺牲掉自己的嫡派人员,那必然派的是杨志。
我们现在分析一下生辰纲被劫是怎么一回事:
梁中书一心要提拔犯有命案而且有丢过花石纲前科的杨志。
校场比武那天,梁中书传令副牌军周瑾与杨志交手,副牌军跟正牌军索超当然不是一个档次,后面紧接着索超交代了:“周瑾患病未愈,精神不在,因此误输与杨志。”从这里可以看出,梁中书是要求杨志打败一个“患病未愈”的副牌军,就匆匆提拔杨志。从而引起索超不满,要与杨志比武。梁中书被索超打乱了计划,怕杨志不敌,于是让人牵自己的马给杨志骑。叫杨志骑自己的马,让索超有所顾虑,同时可以鼓舞杨志。反正就是不能让杨志输。结果两人比武,打成平手,梁中书只好顺水推舟,两个一起升职。总之,比武只是一个幌子,让杨志升职领差才是目的。不然,梁中书与杨志毫无瓜葛,为啥对杨志这么好?是因为爱才吗?
杨志是一个头脑简单,脾气暴躁的人,从他杀牛二就可以看出来。杨志在街上卖刀,遇到无赖无理取闹,做不成生意总躲得了;不想躲,以杨志的武功,狠狠揍人家一顿还是可以的。可是杨志却用最极端的方法,先将牛二打倒在地,然后赶上去,把牛二胸腹上又连搠了两刀,血流满地,死在地上。一言不合,就极端地把人杀了。可见其考虑问题简单,很容易出事。事实证明他是绝对不适合押送的。梁中书用此人押送生辰纲,只能说明他是在利用杨志。他是显然知道这次生辰纲必然要失的,而且希望失掉了。为什么?因为梁中书凑不齐十万贯的数目,无法运到京师向老丈人交差。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吃饭猛喷罗大傻

Rank: 4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0
帖子 1043
编号 281918
注册 2008-6-12


发表于 2012-1-9 17:0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究竟是谁出卖了杨志?

杨志押运生辰纲,在黄泥岗被晁盖一伙劫了。晁盖七个人,并没有一个是专业从事情报工作的,他们只料到杨志一伙会经过黄泥岗,但没有理由认识杨志啊?究竟是谁暴露了杨志?
当时梁中书安排了老都管和两个虞候随杨志一起去,吩咐道:“杨志提辖,情愿委了一纸领状,临押生辰纲十一担金珠宝贝赴京,太师府交割。这干系都在他身上,你三人和他做伴去……”梁中书安排得明明白白,“这干系都在他身上”,押运出事了,责任全在杨志。而杨志也表态:“小人情愿便委领状。倘若有失,甘当重罪。”
杨志也知道押运之难,所以提出化装成商客上路。这样一来,晁盖是不可能认出的。但是,那老都管和两个虞候故意闹事,存心拖延时间。一行人总共十五个,杨志、老都管、两个虞候不用挑担,挑担为十一人,最苦最累理应是这十一位大哥,然而老都管和两个虞候却老是掉队,跟不上节奏,这事怪不怪?明显是故意的。
杨志于是责怪两个虞候:“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慢慢地挨。”那两个道:“不是我两个要慢走,其实热了行不动,因此落后。”杨志再骂,他们干脆坐在柳荫树下乘凉不走了,等后面老都管来。此后,又挑拨那十一个挑担的,都“口喃喃呐呐地怨畅”,抱怨杨志没人性。等老都管来了,继续说杨志坏话,因此那十四个人,没有一个不怨畅杨志。直到这时候,晁盖一伙还未出现。
到了黄泥岗,大家都不走了,无论杨志怎么骂,怎么打,就是不走。杨志无可奈何之际,晁盖一伙化装成卖枣子的商人出现了。那么,他们认识杨志吗?不认识,你总不能天天在这儿等,见了谁就上去打劫吧?那他们如何晓得杨志一行就是押运生辰纲的?
晁盖于是派出一个兄弟过来打探,书中写道: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在那里舒头探脑价望。
这个前来偷听消息的人听到什么?只见杨志拿着藤条喝道:“一个不走的,吃俺二十棍。”
杨志说完,众军汉一齐叫将起来。数内一个分说道:“提辖……便是留守相公……你好不知疼痒,只顾逞办!”
开头一句“提辖”,就将化装成商客的杨志身份暴露了。接着一句“留守相公”,又暴露了大名府梁中书的身份。紧接着,老都管张口又是:“提辖且住,你听我说,我在东京太师府里……”,这“东京太师府”最为关键,当有人打探你们的行踪时,连续说出“提辖”“留守相公”“东京太师府”这些关键词,就这样,押运生辰纲的人把杨志出卖了。晁盖一伙从而确定杨志一伙就是押运生辰纲的。然后,白胜来卖酒,又是这些押运的极力劝说要买酒喝,最终被迷昏了,担子全部被劫。丢失之后,杨志一个人走开了,大家醒来一块商量:“我们回去见梁中书相公,何不都推在他(杨志)身上。”回去后,见到梁中书,齐齐都拜翻在地下告罪。梁中书道:“你们路上辛苦,多亏了你众人。”又问:“杨提辖何在?”这句明显是在演戏。大家都跪在地下告罪了,又不见杨志的人影,梁中书居然不产生任何疑惑,这只能说明他早料到如此结局。并且,最后只追究杨志一人,其余的十四人则根本没有受到半点惩罚。可见梁中书“用心良苦”啊!
因此,最不该去的,反而去了,自有个中缘由。

[ 本帖最后由 吃饭猛喷罗大傻 于 2012-1-9 17:13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6 13:3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52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