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征文]我们为什么没有走得更远?, ——由郑和下西洋想到的中国与西方的比较
性别:男-离线 狼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23
帖子 1784
编号 28053
注册 2004-12-17


发表于 2005-8-17 13:5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的航海先驱者们达伽马,哥伦布开始为了绕过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进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时候。他们的足迹遍布印度洋,大西洋,到达今天的印度和美洲,开创了世界交流的先河。然而很多证据都表明,中国的郑和比他们走的更早,更远。


1405年,郑和远航时候,中国正处在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明朝,至1433年止,郑和连续七下西洋,沿中国东海岸,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历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和平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西方的航海者相比,郑和下西洋,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他们:不仅比他们早了大概一百年,航行航程也是很可观的,而航行的规模,以及技术含量可能更让我们中国人感到自豪。甚至有的外国人研究得出:中国人最早绘制了世界海图,中国明代郑和船队先于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郑和是世界环球航行第一人。这一消息传出世界为之震惊,我们姑且不讨论证据的准确性,(按照某些证据,美洲的部分印第安人和中国广东人应该是近亲了)但是这篇文章在各大学bbs上的广泛流传,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它的热情与惊喜了。


   郑和下西洋客观上发展了中国与海外的贸易,传播了中华文明。但是就下西洋本来目的
有两种说法:比较官方一点的说法是,明成祖朱棣采取对外开放、稳定周边的对外政策,想争取一个长治久安的和平局面;而民间广为流传的则是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同时也为了威慑四夷(也有说是满足明成祖私欲,长生不老的,当然还有个别人说,是为了离开某个明朝公主①),但是绝不可能说是去殖民的,(不要说目的是这个了,中国的历代统治者可能想都没想过原来海上也是可以殖民的)。哥伦布,探索新大陆以后,不到一百年,西班牙早期的殖民者登上他们认为充满黄金的美洲,而英国的五月花号则是装载最早的‘美国人’去了新大陆。而中国的远航可谓空前绝后,没有在民间留下很大的影响,自然也没有给中国带来深刻的变革。如若不是郑和,换作其它一个人远航,或是如若没有明成祖,这次壮举都不会成行,它的偶然性本身也就显示了它作用有限:郑和七次下西洋之前,成祖之子朱高炽即位便颁布第一道圣旨,下西洋诸国宝船,悉皆停止。他受命率舟师首航出使西洋的太仓刘家港,也因为朝贡贸易的停止而衰亡。


明初和清初有两次海禁: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全国后,原盘踞浙江沿海的方国珍和苏州一带的张士诚余部,大多数逃往国外或沿海岛屿,朱元璋为防止沿海渔民出海和方、张残余势力以及骚扰中国沿海地区倭寇相勾结,实行与宋元截然不同的“禁海”政策。朱元璋死后,明永乐年间一度实行对外开放,但此后明朝又继续实行“海禁”。
到了清朝,康熙,雍正则彻底封死了泱泱华夏走出去和别人交流贸易的大门。康熙这个‘旷世明祖’(自己精通西学,还演算几何题。却容不得自己的子民学点“奇技淫巧” ),在这个问题上也是头脑不灵光。他儿子则走的更远:  他在对外交往中固步自封。当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日益增多,但雍正却不许中国商人出洋贸易,设置种种障碍,声言“海禁宁严毋宽,余无善策”。后来,在沿海各省的再三要求下,虽稍稍放宽海禁,但仍加以种种限制。尤其对久住外国的华侨商贩和劳工,“逾期不归,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不许其复回内地”。当时,西方先进国家正在鼓励海外贸易,而中国即使是杰出的君主也缺乏世界眼光,限制对外交往,故而成为国际潮流中的落伍者。


相比于西方的一次次,前赴后继的远航,一次次前仆后继的殖民,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的最终完成。到了工业革命,中国已经不可逆转的落后于欧洲。我们国人总是不堪鸦片战争以来的屈辱,认为中国的落后是从清末开始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即便是康乾盛世,即便号称GDP占世界80%,中国已经悄然落后了,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制度,文化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狼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23
帖子 1784
编号 28053
注册 2004-12-17


发表于 2005-8-17 14:0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那么原因何在,我觉得最最主要的是和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决定的。眼下对于文化的研究,很多归根结蒂还是扯到地理环境上。有人认为天时,地利,人和,人和居首。我却认为地利是最主要的,所谓什么地方产什么样的人,性格都是被打上文化的烙印(北方人粗犷豪迈,南方人精致细腻),而文化是植根于特定的土壤的。在这里我强调,地利是具有历史性的:常言江南好,却不知这个是在直到南宋,数次人口南迁才形成的。另外也不要狭隘的理解成是据天险,易守难攻。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譬如在三国里面有人说吴国占地利,从军事上讲,这句话不错,然而大家就没有想想,魏国的人口,农业条在当时比吴,蜀两国加起来还要多,还要好啊。而南京作为,南北交汇的门户城市,易守难攻,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唐宋以前作为首都,造就很多短命王朝很多都是有历史原因的,并不能怪我们日常所认为的地理坏境。另一方面还要强调,地理坏境作用也是相对的,比如改革开放后温州的民企崛起,和它的农业环境不好也有一定关系。上面所述,似乎离题,但是为了更全面把握地理这个概念,这个也是我本文的最终目的所在。



    这下,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中国的远航没有跟随着中国走向海洋,成为海上大国:欧洲的文明源于古希腊,古罗马,从文明还在摇篮里的时候,本质上就是海洋文明。古希腊的神话里面,海神波塞冬(罗马神话里叫尼普顿)属于奥林匹亚山十二主神之一,他能呼唤或平息暴风雨,轻易地令任何船只粉碎。而英雄奥德修斯 海上漂泊最终重返家园。海洋,在他们看来是如此重要和亲切。爱琴海更是作为希腊文明的摇篮。而中国历史上似乎就和海洋绝缘,总是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一提及海洋,就是谈及海外有一小国,如果海外王国的人员来朝,当权者都是以一种俯视的态度来看:我坐拥天下,富有天下,要海洋干什么?        ——况且中国四周也没出现过海洋国家,都是海禁的忠实执行者,也谈不上来自海上的威胁 (除了有时候日本有些鬼子来造访沿海,这个倒是能够成为进一步闭关的理由)。所以中国人是无法理解西方人为什么对于海洋是如此痴迷。



    海洋对于经济的影响,撇开古代就有的捕捞业,对每个现代的人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对于生产相对落后的古代来说,尤其是对中国来说,这是很陌生的。在2000年漫长的岁月里,中国除了少量的近海捕捞,以及后期为了满足京城的粮食运输,开始了从海路的运输,我们的祖先情愿修筑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不愿意走向大海,拥抱大海。而西方,不管是亚历山大的帝国,还是罗马的海上贸易,都是植根于海洋。对于漫长的封建社会来说,海还不是显得那么重要,陆地上的交流对于自给自足的经济已经足够了


     中国北面有邻国接壤,西面靠青藏高原,世界最大的山脉,成为天然的屏障。只有东南面海,北方人口众多的,又是中国的经济重心所在;对于南蛮,安南这些国家尚且不考虑太多,更无意隔海相望的吕宋,日本了。汉朝的丝绸之路(这个武帝原先是想找到对付匈奴的盟国,也算是匈奴送给我们的厚礼吧),唐朝的开放更是达到顶峰,成就了泱泱天朝,中国自此立于世界之巅。在若干个封建王朝中,唐朝社会似乎是个异数,开放程度在封建社会里空前绝后,与大食,印度,日本皆有交流,可以说是达到封建社会能够开放的最高境界了。因而,敦煌的壁画,包括法门寺地宫里都有万国来朝的胜景,遗迹。而西方,有关海上的经济贸易活动时间长而持久。中国人见到‘海盗’这个词一定会想起西方海盗,海盗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可以说有了海船也就有了海盗。罗马帝国和拜占廷帝国先后都曾想在地中海确立自己的统治,可是他们最终徒劳无功,没能铲除地中海地区的海盗活动。海盗在整个中世纪里肆虐,活动范围从地中海扩大到了英吉利海峡和大西洋。海盗活动猖獗,另一方面反映了海上经济活动的频繁。



     中国的相对封闭的位置为中国带来了相对的稳定,领土也相对稳定。人类历史上有过的四大古文明,现在只有中华文明流传下来和这个不无关系。中国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开端(有的西方学者认为社会形态分为三个,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合并)开端的秦朝,统一六国的斗争无一不是从陆地上进行的,在那个时代,陆地上的经济交流成本相对比较小。而农耕的传统,加速了铁制农具的研制,现代的人们很难理解铁制农具对古代农业,经济的影响。这一切都使得中国早于西方摆脱奴隶制度(解放了大批的劳动力)秦帝国的建立,开始了王权集中的封建社会。而此时的西方则是古罗马帝国(奴隶制,共和制),而随后的日耳曼人的入侵使得整个西方古代文明的断裂。所以现在的意大利人,已经不是纯种的意大利人(看过卡拉古利,索罗马的120天,觉得意大利这个地方风水不好,尽出这种变态的事,呵呵)。



     特别重要的提到,受政治制度影响,和国家经济形式影响,中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农耕文化:儒家文化,早期的中国儒家文化,在国家还是相当进取的。就整个中国而言,到了明清中国疆域基本确定时,我们的国土已比东周时期大的多了(当时广大的岭南还是蛮荒之地,这样就想出苏东坡的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苦楚了)。儒家文化自董仲舒起,影响了广大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派生出各种风俗,以及各种中国人的民族特质。还影响到整个东亚,以及越南等国。要提说的是宋朝,儒家文化已经失去了形式上的灵活,走进了死胡同,宋明理学的兴起,带来了若干恶俗(最可恨的是小脚,看过小脚的照片,真不敢想象李煜这家伙作了这么样的坏事,使得明清小姐佳人都自残身体)。中华民族从扩张走向内敛,“犯强汉者,其愿必诛”也只能是那些有骨气的文人,看着历史书才能说出的豪言壮语了。
中国还形成了重农抑商的传统,从汉武帝到明太祖,无一例外。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次资本主义萌芽,两次都被北方的相对野蛮部族给冲断了。与中国儒家文化对应的是西方的基督教,它并不像他所宣扬的仁爱那样,它的传播都是带有扩张,占领,血腥性。1096—1270年,西欧封建主对近东各国发动的200年的侵略战争,这和宗教的狂热是分不开。和儒家文化一样,它也在社会文化各领域对人们产生影响。

     相比之下,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在王朝更替的时候,中国的对于旧的东西是彻底否定的,然后另起炉灶。阿房宫的一把大火,烧得让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心痛,项羽差点还把秦皇陵里的兵马俑给毁了。因此,为了大家烧得方便。干脆房屋都改为木质的,土质的 。我们很难想象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世纪教堂要修几个世纪 ,几代人的辛苦。这个表现在文化上,就是很多先进的技术失传,我们常慨叹,我们的祖先多么聪明,地震仪,浑天仪多么精巧,华佗的医术多么多么。可是我们有几个人真正看过它啊。相反,国人感到自豪的活字印刷术传到欧洲以后,欧洲100年的图书种类比中国几千年的图书都多,和传入以前正好相反。知识的积累发展到质变,就让我们中国人感到压迫感了:为什么近代的科学里面鲜有国人名字啊。至于,中国人儒家的无神论对于现代中国人社会道德的缺乏也有什么样的影响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反正大多数知识分子是不相信来世报应的。因此,我想我们也应该有我们的宗教,让我们的灵魂有个统一的归宿(这个就现在看是不可能的)。


    我五一时候去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时候正好碰到古罗马与汉长安的文化对比展览,也是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吧:古罗马的展厅,里面有从那不勒斯国家博物馆搬来的文物,其中我对大理石的战船雕塑非常感兴趣,古罗马的海军编制已经相当系统,并有固定的海军。而汉长安的展厅展示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强弩。两者无分优劣,只是反映各个文明的战争着重点不同而已。到了近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西方海上的军事活动早已深刻影响着国家格局,海上军事力量强弱反映了整个国家的强弱。整个西方的国家领土变迁,与海军的影响不可分离的。仅就英语的形成,就反映了海上入侵的频繁:这个岛国,先后有凯尔特人(Clets),凯撒(Julius Caesar)和后来的罗马皇帝克罗迪斯(Claudius),再后来的盎格鲁(Angles)、撒克逊人(Saxons)和朱特人(Jutes)他们乘船横渡北海,发生的“日耳曼人征服”,亦称“条顿人征服”Teutonic Conquest),无一不是从海上到来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狼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23
帖子 1784
编号 28053
注册 2004-12-17


发表于 2005-8-17 14:0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与西方相比,我们已经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陆地思维:海洋离我们仍然那么远,郑和下西洋,作为历史个案只能反映当时的中国国力还胜于西方,并不能把我们带向海洋,非洲的东海岸,以及传说中到达过的美洲,对于我们的祖先依旧那么陌生!



    由此可见我们为什么没有走远是有历史必然性的,如上文所讲,中国如果没有郑和,朱棣中的任何一个,今天我就没有必要讨论这个话题了。而如若没有哥伦布,没有达伽马,没有支持他们的西班牙女王,葡萄牙国王,就会有另外一个航海家,在另外一个国王支持下,完成地理大发现。因此大家也没有必要懊悔为什么当时郑和不带着我们的舰队,把欧洲给pk了。
综述,命题的本质原因就是:国家地理环境,和地缘政治的综合影响,而文化方面 中西方的截然不同则是农耕传统和海洋性质最重要的标志。






    中国不是一开始就落后西方,近代落后西方不是偶然的(原因在于地理坏境,以及形成的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与现代经济不容,而这个恰恰在郑和下西洋前后,欧洲人的远航的意义开始逐步体现),也不会永远落后西方。值得庆幸的事,而今,我们对海洋彼岸交流已经早已超过了漫长的北方边陲的商贸活动。但是我们国人转变传统的陆地思维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话:这个观点不是一个新观点,我只是谈谈自己的理解。


花了一个上午,很多事例都是从网上找到的,


       本人文笔有限, 结尾尤显仓促,有不通顺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但是观点是我的,欢迎大家讨论。




①:冰起步mm大作里提到的

相关历史的网站:
http://culture.163.com/culture/editor/news...620_149965.html

http://www.moc.gov.cn/zhenghe/dongtai/t200...50815_26191.htm
郑和下西洋600年纪念
http://grandall.ynceo.cn/Article/xianfaxin...00503/2725.html

http://news.sina.com.cn/c/2005-07-13/17327214384.shtml

http://www.southcn.com/news/community/shgc...00411220467.htm

http://fz.fsjy.net/souse/english/dgy/ymyy/.../yyqy.htm英语的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WISI/232623.htm海盗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狼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23
帖子 1784
编号 28053
注册 2004-12-17


发表于 2005-8-17 14:3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本人第一次写文章,希望大家支持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狼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23
帖子 1784
编号 28053
注册 2004-12-17


发表于 2005-8-17 16:5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XM8于2005-08-17, 15:57:04发表
中国当时拥有自身所必须的一切,换谁也不会浪费时间金钱去开发什么殖民地的.

这个就是内敛的具体表现了
国际间的斗争是绝对的
合作是相对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狼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23
帖子 1784
编号 28053
注册 2004-12-17


发表于 2005-8-17 17:3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XM8于2005-08-17, 17:14:49发表

QUOTE:
原帖由狼一于2005-08-17, 16:57:54发表
这个就是内敛的具体表现了
国际间的斗争是绝对的
合作是相对的

国际?那会的人有这个概念吗?再说了,斗争还不是为了利益,请问当时中国和周边其他海上国家斗争后能争取到什么利益呢?

这个只能说中国没有海洋传统,

至于扩张作用是双方面的
是互相学习的过程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狼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23
帖子 1784
编号 28053
注册 2004-12-17


发表于 2005-8-18 15:1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最重要的一点是郑和下西洋和欧洲后来的航海时代有一个最根本的区别.郑和下西洋是由明朝这个国家组织的,而欧洲的航海时代主要是民间的,个人的活动.国家只是给予政策和重点扶持一些大型活动.

欧洲的早期航海行动
比如哥伦布还是得到西班牙女王支持的
一方面也有女王满足私利的原因
毕竟那时对于奢侈品的追求使得对于黄金需要极度增加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狼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23
帖子 1784
编号 28053
注册 2004-12-17


发表于 2005-8-19 16:0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风云天下于2005-08-18, 19:37:09发表
因为中国已经自给自足,没有什么利益上的缺乏,所以很少有对外护张的兴趣,
况且地盘够大,人口很多,王朝统治起来已经很吃力了,所以也没有想再统治更多地方.再加上"天朝大国"的心理,从面子上说拉不下去抢别人东西的脸.

欧洲各国一直以来地盘很少,资源也不多,况且因为商业发达,需要的资源更多,因此不断的侵略其他国家,(和今天的石油资源匮乏差不多吧,工商业越发达,资源消耗越快,自己生产不了,只能买,买不起就只有抢了).并且当时从东方回来的人比如马可波罗,把东方描绘成遍地黄金,所以让黄金缺乏的整个欧洲从国王到平民变得狂热,因此就开始有了殖民需求,于是海洋上争夺霸权,陆地上开始东征.

这个也就是我强调地理坏境的原因了
楼上说的主要是远航的客观的需要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5 16:1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696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