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子午偷袭是可行的。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㈠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
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由此可见,原来明帝不在长安,是后来由于夏侯懋兵败导致形势危急才西镇长安的。而第一次北伐成功的可能性是最大的,这个理由就不多说了。
如果采用魏延计策,出子午至长安。以夏侯懋的本事,很可能像邓艾偷度阴平一样顺利,不会遇到什么防御。即使有也不过一点零星抵抗,不足为虑。到达长安以后,魏延并没有打算这时开始攻城。而是采用围而不打的策略,“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从这两句可以看出来魏延没有马上攻城的意图,而是等到诸葛大军到来一并攻城。
下面就是围城,夏侯懋没有本事,不被吓跑也不敢跟魏延打,他也不知道魏延有多少人马。要是敢出城跟魏延开战,更是找死。看看诸葛瞻就是好例子。谁不知道守城容易攻城难。换成其他文官也是一样。所以这个时候的形势就是魏延布置人马,占据要点,与长安守军对峙。
下面问题就是时间问题。诸葛大军是否能在“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内到达长安一并攻城。魏延这样说那必定是可能的。诸葛也没有反驳这点,只不过觉得太危险,稍有不慎就会失败。由于是突然袭击,出魏国意外,等魏国了解到战况,商量出对策,发兵援救,魏延说须二十多天,想来不错。
而“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可见诸葛军威之震,三郡望风而降。如果魏延先期兵至长安,可以想见对魏国的震慑力更加不可同日而语了。那时说不定诸葛大军可以兵不血刃,一路无阻地直抵长安了。偶有抵抗也微不足道,不至延误军期。这样必能先期到达长安。
然后与魏延会师。军威大振,长安守敌即便不降,恐怕也是惶惶不可终日,内无大将,外有强敌。长安城指日可下,大事可成。
即便运气差一点,长安未下,敌援已至。也没有关系。至少此时咸阳以西以定,无后顾之忧。大可经营西北,屯兵耕田,做持久战。长安自危,不愁不破,长安一破,天下震恐,大事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