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请教]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北伐用草草形容是否合适?
性别:未知-离线 李敬玄

Rank: 2Rank: 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28
帖子 349
编号 273262
注册 2008-4-1


发表于 2009-2-10 17:0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文帝欲复河南,而不攻河北,吾知其无能为也
如果是想进攻,真正想夺取河南,就得趁北魏军后撤,到河北夺几个据点作屏障,比如上党、邺城什么的,这样进攻的成果河南才能保住
如果是想防守,就不该把大军放在河南,而应该以淮北为根基,以河南为屏障,这样即使失败也不会造成太大损失
元嘉北伐之所以惨败,除去战术上的原因,就是文帝战略意图不明,攻守皆误所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李敬玄

Rank: 2Rank: 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28
帖子 349
编号 273262
注册 2008-4-1


发表于 2009-2-11 12:0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栾青 于 2009-2-10 19:17 发表

要是邺城能够这么容易打下来,整个河北也就可以收复,北魏就应该乖乖回草原放牧去了,北伐也就离完全成功不远了,当时邺城可是河北最重要的城市。还是那一点,进攻河南失败,大军还有撤回来的可能,在河北一旦 ...

首先当时北魏的都城是平城,就是今天的大同,重心在山前山后,而不在黄河附近,而且元嘉北伐之初,魏太武帝因春夏战马瘦削,主动后撤,这时攻下邺城、上党,甚至中山、真定、晋阳都不为难,然后再以河北为依托守河南,河南才真正能守住。
其次,如果自认为没有到河北夺据点屏障河南的能力,那就不该把大军布置在河南挨北魏骑兵的踩,而应该以大军守淮北,河南只充作屏障之用。就因为大军都在河南,内地防备空虚,缺乏防御纵深,所以后来被佛狸一点突破,就长驱直入直到江北瓜步,人民财产损失无数
所以说还是战略意图不明朗,所以攻守皆误

[ 本帖最后由 李敬玄 于 2009-2-11 12:0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李敬玄

Rank: 2Rank: 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28
帖子 349
编号 273262
注册 2008-4-1


发表于 2009-2-11 14:2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桓温之败重要的原因就是犹豫观望,他不但要面对军事上的敌人,还要面对朝中的政敌,他打仗不光是打仗,同时还要打政治战。不然一鼓作气已经攻下了。
河北的门户是邺城,中腹是中山,尾部是幽州。宋军如果全力进攻,魏军不见得会在邺城死拼,而且当时好像魏军还要对付柔然。
而且当时到彦之把部队在千里黄河上排开一字长蛇阵,邺城攻不下,他还可以试试攻河东,攻上党,攻长安嘛,只要有据点在黄河以北,魏人就不敢大众渡河。

你没有明白我的意思。在我看来,宋文帝想攻也可,想守也可,但必须做出相应的准备,不可以把大军全放在河南儿戏般碰运气的,那就攻守皆误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李敬玄

Rank: 2Rank: 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28
帖子 349
编号 273262
注册 2008-4-1


发表于 2009-2-13 17:0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栾青 于 2009-2-11 15:48 发表
桓温失败根本不是什么犹豫观望,不肯尽全力的问题,内部牵制在当时对桓温也 影响不大,枋头败了对他权力也没有太大的影响,更何况获胜?说白了就是桓温的军队以步兵为主,当时后勤由于运河的原因跟不上,不利后 ...

根据我的印象,桓温连战连胜,打到山东,就开始坐等燕国投降,以免攻城战消耗自己兵力,因为他的兵力不仅要对外,还是要对内的。
这一等就让燕国有了喘息之机,也让慕容垂和慕容德有了断他粮道的机会
直趋邺城,就是摧枯拉朽。即使在慕容垂面对锐气已失的桓温时,还要避其锋芒,先断其补给,然后再乘势掩杀。

另外你说的元嘉二十七年北伐我没看清,所以说到七年去了

如果想守,在河南只应该守若干要地以为牵制,大军应该布在两淮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4 10:1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53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