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我思我在
» “我努力半生,为的就是不要跟你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我努力半生,为的就是不要跟你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三国赤壁周郎
(魏君子)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北将军
功绩
19
帖子
1865
编号
273194
注册
2008-3-31
来自
蓬莱仙境
#1
发表于 2020-3-5 21:2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我努力半生,为的就是不要跟你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曾有一个家长提出“我努力半生,为的不是我的孩子和你的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我要让我的孩子比你的孩子更优秀,有错吗?”
“文革”时期,中国有过一段时间取消高考,搞工农兵上大学,李先生(指毛主席)的本意是想教育资源向穷人、底层人民倾斜,以达到教育平等。因为工人、农民的孩子,考试始终考不过干部、教师的孩子,偶然有几个出自工农优秀的孩子,也只是凤毛麟角,无论考试怎么公平,结果仍是这样。这在当年就已经隐隐发现这个问题,并不是现在才有。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问题就更为严重,改革开放以后,来自于这三类家庭(教师、公务员、企业管理层)的孩子考上重点大学的比例最多,而工人、农民家庭的比例更是比改革开放前大幅度下降。
李先生的江山是工农兵帮忙打下的,他绝对希望工农兄弟的子孙后代能够享受最好的教育,将来得到最好的岗位待遇,他也为了工农兄弟尽可能去寻找一条教育公平、竞争公平的方法。但是在当年,他已经深刻地发现,即使计划经济体制下,个人素质的代际传承仍然存在,如果再这样考下去,工人、农民家的子女永远不能通过教育翻身做主,无论选择做任何职业,都是底层,好的职业永远落不到他们头上。而那些有权、有钱、有书香世家背景的群体就会形成一种权贵性的世袭。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寒门难出贵子”,这样就会演化成一种隐性的“九品中正”,就是人其实是有阶级的,社会发展走向两极分化是必然的道路。
这种走向是李先生绝对不能容忍的,所以他先是叫停大学招生,搞上山下乡,把有钱、有权、有文化的家庭子女全都下放到农村学习,然后又大办工农兵大学,大量招收工农兵学员。也就是说,他要堵住财富和权力世袭的直接渠道,而且想要封住这种通过教育上升的“间接”渠道。
最后从结果上来看,李先生这样搞,确实是大大扩宽了底层人民上升机会,有很多工农兵大学生从政、经商、搞科研,成了社会精英。不过大家也普遍承认,工农兵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是偏低。这个是有一定客观规律的,跟从小就学习研究,到18岁才开始学习研究,水平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李先生这个决策固然出发点是好,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不可持续,而长此下去,人才发挥不到最佳效果,终究会被其他发展中国家赶上或者被发达国家远远抛开距离,那么将来在国际上竞争就没有优势了。今天中国的社会精英,包括政治精英,基本还是来自上山下乡的“知青群体”。即使他们下放到农村,今天还是精英;当年享受特殊待遇被送进大学的工农子女,还是没有成为今天的精英。经过“三反五反”、社会主义改造、“反右”运动、“文化大革命”……李先生如此几十年折腾下来,整个社会的代际传承依旧没有被打破。
怎么才能真正打破代际传承,把底层杰出人才彻底解放出来成为社会乃至国家栋梁呢?即使是“文革”这种高强度运动也是做不到,而必须是像从1921年开始,到1949年这种彻底的流血革命战争才能实现,才能让李先生、朱德、彭德怀、粟裕……这些起自底层的人才上升成为国家精英阶层。朱元璋这样的特困户,也是赶上元末大乱,他才有问鼎天下的机会,最后才能战胜群雄、推翻暴元,成为开国帝皇。如果身在正常的升平社会下,朱元璋恐怕要做足一辈子农民。这就是个人的命运。但是出现这种情况,是要付出沉重代价,中国历史上每500年发生一回,就将要有五分之一的人口为此丧生,甚至更多。
李先生希望用“文革”的形式再现一次1921年~1949年的奇迹,从底层人民中再次选拔出一批像他和朱德们一样出身的精英做接班人,实际上是做不到的。选拔出来的王洪文、陈永贵、倪志福这些人有没有能力呢?有。但跟李先生、朱德们比起来,差距就不可以道里计了。像朱德、徐达这样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原本就不是任何正常制度能够挑选出来的。更何况是李先生、朱元璋这样的领袖级人物。更重要的是,即使再出一个李先生式的人物也是远远不够的,“文革”所想的目的,是整个精英阶层换血,最起码要保证工农子弟和那些干部、教师子弟都能合理获得教育均等的机会,保证权贵不能世袭,避免社会资源向一边靠的现象。因为你不堵住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又是阶级分化,越往后两极矛盾就越尖锐,农民起义、社会动荡往往就是这样衍生的,政府、皇朝都会成为受害者,国家又会四分五裂,血流成河,代价惨痛呀!中国又要经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无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宿命。这种宿命随着进入了国际时代,世界性政治,就怕越来越玩不起了。
但是要搞这样一种革命,难度太大了,这比选出一两个天才难度还要大上千百倍。就好像美国人可以选举出一个黑人总统奥巴马,但整个社会的财富权力仍然掌握在白人精英手中。如果要实现大换血,就得把国会会议员、各个层级的政府领导和大公司股东都要换成黑人,别说一代人能完成这样的目标,恐怕十几代人都解决不了,因为希望借此翻身的黑人大部分水平、素质始终比不上白人,你要换血,搞不好社会动荡不说,还会被其他政党、其他国家趁火打劫、借机壮大,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换血即使成功,国家也会走向衰退。所以“文革”只能人亡政息,走向沉沦,因为“文化大革命”让中国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小平同志复出后,首先就是抓教育,恢复高考,让素质高的人才回到正常规律下的发展,这样才能有利于国家发展。
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高考的那一批人的子女也参加高考了。这个时候,大家又发现:李先生当年的担忧正在变成现实。也就是说更多的资源向三类家庭(教师、公务员、企业管理层)靠拢,他们的子女通过高考上升为社会精英,也就获得更多的钱和资源去培养自己的下一代子女,然后下一代子女继续……教育资源的分配决定了,阶层上升的通道变得越来越窄,三类家庭的子女更容易成为社会精英,享受中高层的福利待遇,底层人民的孩子将无奈地停留在底层。
这个时候,我们就面临两难选择,那些第一代高考者或者可以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他们能够在考试中胜出,除了个别天赋出众,更多是靠自己刻苦努力,在别人不读书的时候读书,别人不学习的时候学习。现在他们从底层社会脱颖而出,有了自己的子女,当然会努力为其子女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此时,他们的孩子就不再跟普通人的孩子一样,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了。
如果再搞一次上山下乡和工农兵大学,他们显然有权利质问:我在刻苦学习的时候,我的同龄人在外面玩,我才跟他们拉开距离的。到最后,为什么还要和他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呢?同样的道理,做家长的辛苦创业、拼命打工,成就了今天这一番事业,然后说人家的家长不思进取或者贪图安逸。奋斗几十年,凭什么让我的孩子跟别的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那么,真的是工农出身的孩子不够刻苦学习吗?真的是工人、农民不思进取、贪图安逸吗?真正最穷人的那一部分人的孩子,不要说上补习班,放学回家了,还要帮父母干农活、干家务,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刻苦学习”。即使是城市的普通家庭孩子,父母努力赚钱,奈何收入总是跟不上节奏,没有更多的钱让自己的孩子读最好的小学,课外读更多的补习班、提高班,结果怎么刻苦学习,知识面总是比不上更好家庭出身的同学。那些富裕家庭的学子,4岁学英语,7岁学钢琴,甚至12岁就可以考上大学,从小到大都不缺钱买到更好的教育资源,掌握知识就多。这就是所谓“拼爹”。
“拼爹”固然是不合理的,但是从父母角度来看则正好相反:老子拼命赚钱开创事业,还不是为了家庭?凭什么你们赚钱少的,还要求我的孩子跟你们享受同样的教育,你以为我今天的财富和关系是上天掉下来的?从这个角度,我们必须承认,“拼爹”具有某种合理性,而且“拼爹”也不一定会造成:一代不如一代。有的孩子恰恰在爹爹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家族事业再进一步发展得更加光大,胜过爹爹当年的规模和财富。袁绍不就是凭借四世三公的背景,进一步发展成华北霸主。袁绍的祖辈虽然是三公,但还是要向皇帝低头、看皇帝脸色行事,袁绍却不用,袁绍有属于自己的武装,一呼百应,四个州的财富资源全是自己支配的。这就是利用祖辈的基础再一步发展从而使自己的事业超越祖辈。只要我们承认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就无法抹杀基于家庭传承的不平等。而且,对比工农大学生和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可以说:知识青年的后代,即使家庭之外的环境差不多,也往往素质更高。让素质更高的人成为社会精英,是符合社会效率原则的。其次,他们获得财富地位的手段大致上是合法的、公平的,如果你认为还是存在不合法、不公平,那可以在法律上加大力度管制,你取消择校费,难道就不能让他们多报读辅导班、兴趣班?或者通过经常旅游,增长见识?
如果同意以上观点的话,那么“拼爹”现象就是相当合理的,因此某种程度的阶级固化是必然的。因为教育资源不够平均,就要要求平均分配,就要剥夺三类家庭的子女受到更好的教育权利,这也是不公平的做法。平均主义,向来就是富国强兵的对立面,也没法唤起人们的积极性。如果我这么辛苦努力,到头来还要跟广大人民求平均,那我干嘛要努力呢?我刻苦学习又是为了什么呢?
但是,“拼爹”所带来的弊端也相当严重。精英家庭培养出来的后代,一般而言第一代第二代,往往素质更好。但在这个趋势发展的同时,他的反面趋势也会同时产生,那就是:利用父辈资源取得成功的阶层,将不可避免地逐步走向腐化堕落。
这种腐化堕落的趋势很难通过教育向纠正的。因为人类的思想意识还是受环境所决定,教育只是起辅助作用。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很容易把自己获得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从一出生开始就生活着在吹捧、奉承之中,财富的获得轻而易举,底层人民的辛苦看不到,也感受不到,这些环境因素决定了,即使他们整体素质高于普通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代人、三代人之后,固化了精英阶层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堕落。他们不一定是什么贪污腐败,但他们总可以用手上的资源,通过“合法”的途径,获得一些普通人得不到的好处。比如安排子侄到某大型国企公司上班,别的有钱人家又安排他的子侄来我这里做中层干部。就像侯亮平和祁同伟,因为背景不同,所以出来安排职务就不一样了。这个职位是美差,那个职位可能是劳碌命;这个职位容易建功、容易上升,或者接触的人群更加广泛,而这个职位可能做十年才有机会升上去,而且升上去的名额相当有限。更甚的是,这个谁能升,谁不能升还是上面认定的,这个更是说不清,也没有什么规章、法律可寻了。即使是都有机会升上去的人,也是分不同等的。有些人能够升上去,除了有能力之外,主要是懂得低头做人,又会讨好同事帮忙美言。而某些人因为后台更硬,他如何目中无人,如何心高气傲,甚至能力其实一般,但只要他没有犯大过被开除,那么基本就要预定一个职位让他升上去。他有后台,即使能力差点,人品不行,也要考虑升迁。能力之外,还有很多衡量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十分隐性的。挺起胸膛得罪人都能升迁,和低头哈腰讨好人而获得升迁,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人民的名义》的侯亮平敢大大咧咧的处世作风,见了上司季昌明也是不甚恭敬的,和叫嚣胜子半天,最终还是要到处讨好高层的祁同伟,是两种不一样的人生价值观。
现代社会虽然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资源还是始终逐步向精英阶层靠拢,不过底层人民的温饱问题也在逐步得到有效解决,另外国家政府一定程度上也打压许多贪腐现象,使公平性问题得到一定成效。至少农民不会因为饿死而“人相吃”和铤而走险。而国家提出的口号是叫“全民奔小康”,不是要求“全民共富裕”。如果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实现共同富裕,又有谁愿意像农民工兄弟那样,干基层劳苦的高强度工作呢?社会总不能缺少基层工作者吧。真的指望未来靠机械人取代基层工作,这样就可以解决了?事实上很多发达国家至今仍未曾解决这个机械人全面取代人类,进行艰难高强度作业的问题,那么那些艰辛劳苦、体量大的工作始终都要有人来完成。而且农民工兄弟已有忧虑,万一真被机械人取代了自己的位置,怎么办?这样不就失业了!岂不是让资本家吸血的机会和利用价值都没有?最怕就是共同富裕的问题没有解决,基层工作就全面由机械人来实施了,那时只怕更多人失业,更多人缺资源。
而现代社会还有一个更可怕的现象:就是全球化和信息化。其中信息化更是一个重要因素。当社会精英通过更多的资源,换取越来越多的信息,这将大大不利于底层人民通过公平教育谋求改变自身地位,资本家便可毫无顾忌的完全掌控生产力。以及完全获得,掌控生产力后所产生的庞大财富。那未来的贫富差距,没有最大,只有更大。
那么,关键在哪里呢?关键在于要如何限制权力、财富、文化素质的代际传承,否则滚雪球式的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将始终不可避免。权力不可传承,财富不可传承,文化素质不可传承。他的核心就是:人,不是家庭,是一个个完全独立个体的人,完全属于社会,而不属于家庭。显然,解决这个问题,相当困难,西方国家尚且做不到,更不用说对家族、家庭观念根深蒂固的中华儿女了。很多自诩民主的国家都做不到,高度强调集体主义的中国真的就能做到?最重要还是,解决了贫富分化的问题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真的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也是一个说不清的话题。正如有些专家学者分析一样,历朝历代,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现象视乎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这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的存在也不会影响人类的不断进步,相反很大程度也激励人们努力求上进。而且贫将原先的富消灭了,自己由贫变富,照样会有人担负起贫的角色,贫富现象始终没有解决。让落后野蛮素质低的民族推翻前朝尚礼仪高素质的民族,重新建立一个国度,结果就会出现文明大衰退。强行改变,消灭贫富,又变成求平均,显然也是对人类的发展不利的,违背历史规律,将会引发什么负作用恐怕谁也说不清。
“我努力半生,为的就是不要跟你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你要消灭我的努力,那就等于消灭人类为之奋斗的动力”。
[
本帖最后由 三国赤壁周郎 于 2020-3-5 22:03 编辑
]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8 10:5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11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