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穷逼 于 2015-8-24 17:35 发表
不知你所言“投魏不是主流思想,只是谯周一个,大部分人是投吴或投南中”的证据从何而来。
投吴的下场谯周分析已经很透彻了,两次受辱不如一次。
至于南中郡县,地既偏僻、民穷财薄,无有割据资本,魏军一 ...
永历帝是被吴三桂所杀的,吴三桂就类似当时的魏军,这跟本说明不了什么。另外,刘禅的条件要比永历帝要好得多,至少他还有像姜维这样忠心不易,肯死战到底的将军,还有相当可观的军队,只不过不在自己身边罢了。刘禅的投降诏书到了姜维面前,姜维和他手下一帮将士气得拿刀砍石头,由此可见刘禅的举动并不能让他的下属满意,他的下属宁死不降。
另外,姜维没有困死剑阁,而是放弃剑阁,绕道广汉。他为什么要绕道,无非就是为了避免夹击。另外,钟会的为人,你觉得他会和邓艾同心合力夹击姜维吗?刘禅的投降并不能保全百姓,而是把百姓交给别人,任由他人管治、宰割,百姓是福是祸,就由不得自己了。刘禅不管怎么窝囊,也算是个仁厚之君,他若真心为了百姓就不该那么快投降。因为百姓若落入豺狼之手,后果可想而知。如果为了百姓就可以投降,那么谁都可以为了百姓而卖国,这是没有的道理。结果,魏军来了,成都大乱,死了不知多少人,连自己儿子刘璇都死了,真不知投降救了谁。
从古到今,投降都视为犯罪行为,秦国的法律中就有降敌罪的罪名,当今的中国刑法,也有关于投降罪的规定,用以惩罚战场上贪生怕死,自动放下武器投降敌人的行为。刘禅身为堂堂天子,率众奔走数十里,积极、主动投降,其罪行尤其可恨。刘禅这是在出卖姜维等将士和自己的百姓去换自己一个苟且偷安的,他的投降事实证明救不了百姓。天子宁可弃走国都,宁可被俘而降,亦不可主动投降,这才是中华民族提倡的气节。实在万不得已才投降,方能获得同情和原谅。刘禅根本未曾达到永历帝那种困局,他现在的条件比刘璋还好,何必这么急着投降?刘禅一辈子的仁厚,没有犯任何大过错,就是因为他危急关头贪生拍死,主动投降曹魏,引为笑柄。如果是邓艾派人游说刘禅投降则还好一些,刘禅的投降却是最不堪的那种,邓艾才刚到雒城,都未曾来到成都,刘禅的派去请降的使者就到了。阿斗也就成了无能、昏庸的代名词。
投魏当然不是主流观点,因为《谯周传》有载,有人说要奔吴,有人说要投南,然后谯周提出自己的意见,有些人还想跟谯周辩论,结果无法驳得过谯周的花言巧语。另外,除了谯周提出过降魏论调,其他人的列传就没有谁再提出过。至少在当时朝堂之上,只有谯周提出过这样的论调。的确,如果周舒、杜琼在,或许会帮腔,但估计这两位已经过世了。另外,我要说的是,谯周的分量绝对比不上刘琮身边的蒯越和孙权身边的张昭,诸葛亮的政策一向就是打击这些益州士人,让他们边缘化,谯周这个益州人是没有实权的,不过就是个言官,能有什么分量?刘禅为什么要听你的?但刘禅偏偏就听这个没有分量的家伙,不去征求一下其他边将的意思,至少去江州一道还是安全的,应该立即派人去征询一下霍弋的意见才作计议。有这样草率决定的?
所以,刘禅的决策就是不对的。仅听一个在被国家边缘化和没有实权的人说降就降,那些实权派会怎么看待你这个皇帝。
[ 本帖最后由 三国赤壁周郎 于 2015-8-25 01:16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