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蓝纱枫 于 2008-2-23 00:58 发表
小说《官司》(未删节版)的情节里没有“号兵牺牲”这情节,而是的确是团长开始就下令不吹号:
警卫员告诉老谷,四十多年前的那场阻击战,当大部队转移后,团长确实没让号手吹号。并不是团长把吹号 ...
之前我倒没有真去看过官司的原文,现在去翻翻发现确和一些人的说法不同,还是小说本身有不同的版本?
个人透过集结号所看到的故事比影片本身要精彩的多,简直就是有趣的紧:
集结号宣扬所谓“人性”,用一种廉价的骠悍来替换我军身上那种真正的勇敢。它试图悄悄灌输这样一种观念:我军的英勇表现,不过是绝境中人体的自然应激反应,内在的狂热被激发出来人人都可以做到无畏,这是人人都具有的“人性”,与军魂无关。电影中出现的烈士,也不过是一群被动的把命搭进去的炮灰。没有革命,有的只是内战。为此,电影精心设计了暗示性的手法,比如让我军换穿美式军服(在情节上给找了个理由),一是为了“和国际接轨”,另一个也是要在观众的潜意识里制造一种敌我同类的效果。
影片本意是对我军传统的核心价值来一次“恶搞”,谁知自己却被中央喉舌大大地“恶搞”了一把:堂而皇之地把这当作革命传统教育的正剧加以推荐,社会上保护烈士陵园的活动也打出本片的旗号......
冯导本来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说影片是娱乐性的,不讲政治。看到被“误解”了,也坐不住了。先批过去对英雄我军的正面描写是“虚假”“背离人性”,又说《士兵突击》等影片是“战争狂人”云云(插句题外话,《集结号》要和《士兵突击》叫板,还远远的不够档次,无论从哪个方面)。这说明冯导的内心里,显然还是很想说说政治的。
而这边也同样有趣,对其中叵测用心通通不以为意,也许是真的没看出来。反正还是结合过往的一贯认识,下意识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种种诱导暗示完全没有反应,乐在其中,当真是很好很强大的和谐典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