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说说《集结号》吧(未看慎入,有剧透)
性别:未知-离线 kesin

南郡公枢密直学士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镇东将军
好贴 5
功绩 1036
帖子 4004
编号 2725
注册 2003-11-30


发表于 2008-2-22 21:3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集结号的毛病恐怕不是BUG的问题,而是制作人员确实别有用心:

编剧刘恒在《南方周末》上说:“第一,我们不讨论战争有没有意义;第二,我们不讨论牺牲有没有价值。” 俺想在这里说,第一,既然是牺牲,那就不存在有没有价值的问题,而是价值有多大的问题,没价值的用中性词叫死亡,甚至更难听点叫炮灰;第二,既然把宣传口号定为“每一个牺牲都永垂不朽”,那么牺牲的价值就应该是影片需要解决的头等重要问题,否则你凭什么不朽?

导演冯小刚说:“我的立场很鲜明。电影里的人不是自愿成为烈士,在被动情况下,他们把命都搭进去了。” 他的这个立场,要是说他不正确恐怕不行。据说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出征前对中国军官们说:“咱们叫志愿军,其实我也不是志愿的。要不是美国军队压到了鸭绿江边,我也不会是志愿的。现在他打到了咱们家门口,我志愿挂帅出征,你们志愿不志愿?”中国军官们齐声呐喊:“志愿!”这志愿是不愿也得愿。可见连彭帅都和他立场一致。可惜,他诠释的角度却很有问题,小说《官司》原来的故事是,负责阻击的连长要分散在阻击阵地的四十多个战士听见他吹集结号就撤退,结果号兵牺牲了,集结号就没有吹,电影却改为团长给担任阻击任务的连长下命令,要他们在大部队转移后派号兵回来吹集合号再撤退,但是团长为了怕全团被咬死,根本没有安排吹集合号。这看似很小的改动,其寓意和效果却大不相同了。不知这样改目的何在,就是为了让人得出“组织不可靠”的结论吗?

制作人员用心良苦,广大“愚民”却浑然不知,除去小部分“精英”嚷嚷要重写内战史,抛弃土匪史观外,“愚民”们着实因集结号为先烈们感动和缅怀了一把,从这个角度来看俺觉得为本片喝一声采也是值得的,毕竟它打破了战争片被进口大片一统天下的局面。中央喉舌更是把本片列为主旋律而高调宣传,被“误解”的冯导们大概心中别有一番滋味,哭笑不得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kesin

南郡公枢密直学士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镇东将军
好贴 5
功绩 1036
帖子 4004
编号 2725
注册 2003-11-30


发表于 2008-2-23 14:4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蓝纱枫 于 2008-2-23 00:58 发表



小说《官司》(未删节版)的情节里没有“号兵牺牲”这情节,而是的确是团长开始就下令不吹号:


  警卫员告诉老谷,四十多年前的那场阻击战,当大部队转移后,团长确实没让号手吹号。并不是团长把吹号 ...

之前我倒没有真去看过官司的原文,现在去翻翻发现确和一些人的说法不同,还是小说本身有不同的版本?

个人透过集结号所看到的故事比影片本身要精彩的多,简直就是有趣的紧:

集结号宣扬所谓“人性”,用一种廉价的骠悍来替换我军身上那种真正的勇敢。它试图悄悄灌输这样一种观念:我军的英勇表现,不过是绝境中人体的自然应激反应,内在的狂热被激发出来人人都可以做到无畏,这是人人都具有的“人性”,与军魂无关。电影中出现的烈士,也不过是一群被动的把命搭进去的炮灰。没有革命,有的只是内战。为此,电影精心设计了暗示性的手法,比如让我军换穿美式军服(在情节上给找了个理由),一是为了“和国际接轨”,另一个也是要在观众的潜意识里制造一种敌我同类的效果。

影片本意是对我军传统的核心价值来一次“恶搞”,谁知自己却被中央喉舌大大地“恶搞”了一把:堂而皇之地把这当作革命传统教育的正剧加以推荐,社会上保护烈士陵园的活动也打出本片的旗号......

冯导本来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说影片是娱乐性的,不讲政治。看到被“误解”了,也坐不住了。先批过去对英雄我军的正面描写是“虚假”“背离人性”,又说《士兵突击》等影片是“战争狂人”云云(插句题外话,《集结号》要和《士兵突击》叫板,还远远的不够档次,无论从哪个方面)。这说明冯导的内心里,显然还是很想说说政治的。

而这边也同样有趣,对其中叵测用心通通不以为意,也许是真的没看出来。反正还是结合过往的一贯认识,下意识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种种诱导暗示完全没有反应,乐在其中,当真是很好很强大的和谐典范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kesin

南郡公枢密直学士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镇东将军
好贴 5
功绩 1036
帖子 4004
编号 2725
注册 2003-11-30


发表于 2008-2-24 20:5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前面的分析,主要是着眼于制作人员的初衷,但是当集结号这部电影拍摄完成之后,就不是那回事了。一方面制作者的表达能力不足且受客观因素所限无法完整的表达出自身意图,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观众限于不同的见识、阅历和立场也会得到不同的感受。有的人看到的是一切为民族解放而牺牲的英雄都值得后人怀念;有的人看到的是战争忒残酷、春秋无义战;有的人觉得战争场面震撼人心,看得挺过瘾,比同期的其他所谓大片强,不一而足。所以你说集结号透露了一些积极、进步的气息肯定是对的,当然,不同的人对甚么气息属于积极、进步的可能又会有不同的解读。我也说过集结号值得一声喝彩。

力捧《集结号》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电影市场是重要宣传阵地之一,舆论阵地你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喉舌们力捧的也是影片“积极”的那一面,有借壳上市的味道,这也是我觉得最为有趣的地方。

前面有人说《集结号》是个里程碑,我赞同,在《拯救大兵》《风语者》《珍珠港》等军事大片充斥的市场上,这是一个有力度的反击,而对集结号不足处的批评也是因为希望看到更多的超越《集结号》的国产军事大片。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19 22:0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41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