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司马懿对抗诸葛亮的办法,其实是个算术问题, 有关诸葛司马的对抗,转一篇大家品位一二
性别:未知-离线 暂时无齿牙马甲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1
编号 272467
注册 2008-3-26


发表于 2008-4-3 11:1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那么五千农户能耕作多少土地?虽然缺乏三国时期的律法,第一,东汉孝顺建康元年(144)普查结果,平均每户70亩以上,但当时人口有九百九十四万户,而且这个平均的分母为全国户数,包含了商人等非农户,就是说农户的实际耕种面积应该超过这个数;第二,按照晋武帝司马炎平吴后颁布的占田法估算,男子70 亩,女子30亩,一户100亩.考虑到三国时军阀混战人口剧减,曹魏人口才66万户440万口,相对土地变得富裕,按照晋武帝时1户100亩计算.当时1 亩相当于现在0.7亩,按照现在标准70亩.就是说这五千户可以开荒35万亩,2.4万公顷左右.上邦因为是著名的产麦区,同时关陇一带的水利建设自从秦汉以来就是中国之冠,这部分按照良田计算.至少,应该认为高于标准田.
-------------------------------------------------------
增眼界的同时先让楼主注意一下光正面记载就记载了魏国麦谷不收, 连年战事吃紧了. 司马懿的策略自然是要减低消耗, 问题是, 似乎事情并不是司马懿所考虑的那么简单.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暂时无齿牙马甲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1
编号 272467
注册 2008-3-26


发表于 2008-4-3 23:3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当阳侯杜元凯 于 2008-4-3 17:02 发表


迁移农户过来在当地生产,就是降低消耗的举措。冷兵器时代运输能力是相当低的。曹操在给《孙子兵法》注解“食敌一钟相当于收获20钟”时,写的是后方收集的20钟,最后只有1钟能被前方有效利用,就是说运输消 ...

迁移农夫前来当然有改善, 而不是情况更坏. 但是上硅5000屯田兵民保障不了那块上硅麦田的. 第四次北伐时郭淮,费耀等率兵驻于上硅还不是被诸葛亮打飞并成功割了一部分麦子?
作为与蜀的消耗战, 这批屯田民夫最多只是把让魏国的消耗减轻一些, 跟诸葛亮不断的想办法提高粮食运输的效率都有着同样的目标. 然而, 战火始终发生在魏境, 是以朝议"连年战事, 麦谷不收". 司马懿的安排在诸葛亮死前只能是减轻负担. 当然, 有比没有好, 另外, 关中数处屯田, 在长安发生的战事粮食是不需要上硅那里去提供的, 上硅更主要是为了应付诸葛亮进攻方向在陇右的时候的运输问题吧.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2 16:3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26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