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明朝末年有多少人口?, 揭露满清大屠杀极其篡改历史资料和制造各种的谎言
性别:未知-离线 贾芸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23
编号 272389
注册 2008-3-25


发表于 2010-11-6 20:0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以明初大明的人口为啥不增长,经过二百多年的繁衍,反而从明初的6000多万人降成了5631万人?满清搞了无数次的大屠杀,人口却从5631万人,
==============================

楼主以六千万开头,五千万结尾的一个人口数据为靶。这个数据何处而来??貌似现在的人口相关的著作中,虽然会引用史料上记载的人口数,但是都在对这类数字进行修正,因为历史记载的丁数往往有漏掉的。
二楼发的是中国人口史的数据,技术含量还是比较高的,反映的是人口从七千万到升到一亿九千万,这个人口增长速度算是比较快的了。你居然无视!

而你说的曾德昭的数据,丁有五千多万,人口就有五亿,算是一个人养九个人???从来没有这样比例的。假如你坚信这样的比例,请你列出这位曾德昭先生对1:九的推算过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芸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23
编号 272389
注册 2008-3-25


发表于 2010-11-6 21:5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你要坚持一比九这个,这样吧,无环版主提到户帖这个东西,我从中国人口史上抄几个户帖实例吧!

一户   汪寄佛     微州府祁门县十四都住民应当民差计家五口,男子参口
成丁贰口
     本身年参拾陆岁
     兄满年肆拾岁
不成丁壹口
      男祖寿年肆岁
      妻阿李年参拾参岁
      嫂阿王年参拾参岁
事产
      田地无
      房屋瓦屋参间    孳畜无

  右户帖付汪寄佛收执     准此

洪武四年    月           日


另一个

一户谢允宪   系微州府祁门县十西(四)都住民承祖(空)户见当民差计家贰口
     男子壹口
                 成丁壹口      本身年贰拾壹岁
                  不成丁
妇女壹口
              妻阿李年壹拾陆岁
事产
              田捌分伍厘肆毫
             草屋一间   孳畜黄牛壹头
            右户帖付谢允宪
      洪武四年   月           日
=================================

[ 本帖最后由 贾芸 于 2010-11-6 21:5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芸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23
编号 272389
注册 2008-3-25


发表于 2010-11-6 22:1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中华不败吴俊善 于 2010-11-6 22:05 发表


都是不正常的户。汪寄佛家,两丁只有一个孩子,不合人口发展规律。可能是他们家太穷。
第二户,有户无丁,男二十一岁还不是丁。 他们也没有生孩子,这都不正常啊?难道他们都结扎了?

这是洪武四年的数据,确实是一个较低值,在洪武初年,很多地方的,户与口之比是2到3之间。在中国人口史里,根据地方志汇总了一些数据,通过对比,认为越接近政治中心,户口调查越准确,我截个图,洪武二十六年,京师的。京师附近好久没打仗了吧,又是京师,人口富足,看看这里的户与口之比是多少,而要注意,丁与口之比要大于这个数,因为丁比户大。等下上传!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芸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23
编号 272389
注册 2008-3-25


发表于 2010-11-6 22:2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看这个图,户与口数之比,大概是一比五点多,就算按1比六来算。你还要考虑到丁比户大,因为一户可能有几丁,所以说不可能丁口之比有一比九的!

有些东西,你太想当然了,一户有四五个孩子。是有可能,但是成活率太低,你总不能说只要生下来就一定算人数。我们的人口调查是某个时点的调查。
在这个时点,不可能每家都四五个小孩子,有部分是家长大概三十岁,可能有四五个孩子,而且都还小,最大的可能才十岁左右。有些家庭,家长可能已经四十五十了,已经没有生育能力,这时候,他能成活的孩子可能也就两三个!而注意这时候,可能一个已经达到成丁的条件,已经算丁了。更有的家庭刚组建,可能就三到四口人一丁。这些都是我们的推理,还是以数据为准吧。单个家庭不能说明问题,最有效的还是数据统计!

[ 本帖最后由 贾芸 于 2010-11-6 22:34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芸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23
编号 272389
注册 2008-3-25


发表于 2010-11-6 22:3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中华不败吴俊善 于 2010-11-6 22:34 发表
【那好,你先给出丁数的出处,论证一下其精确程度,然后再给出"一丁七人"是怎么来的吧.】万历年间统计的是“丁数”,曾德昭用的就是这个数字。我可能没有看到你这个问题,但是我在其他帖子都做了回答了。 ...

说我么???
你这样的推理没有用,并不合理,原因我在前一贴已经说了。应当以统计为标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芸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23
编号 272389
注册 2008-3-25


发表于 2010-11-6 22:4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XM8 于 2010-11-6 22:44 发表

从衲子给出的曾德昭原文来看,那不是丁数.他用的是很模糊的词.

你大概不知道中国人口史里有过明代育子率的统计,是通过墓志铭来分析的,结论是2-3人

这只是一部分,还有其他问题呢

XM8怎么也称纳子了????
古代生育率不会这么低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芸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23
编号 272389
注册 2008-3-25


发表于 2010-11-6 22:5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中华不败吴俊善 于 2010-11-6 22:48 发表
【粮食总产量?如果你是按耕地面积和平均亩产来计算的话,你来解释一下为什么明代之前的人口那么少?】

1、这要靠虑到满清对数据的篡改,要掩盖些什么东西。

2、明代以前,没有像明代这么长的安定时代。事实 ...

你们的大本营在哪里??貌似我收藏的汉网已经打不开了。我很好奇你们天天都在看什么资料。更郁闷的是你们热衷于推理,而且不想这种推理是否适合于古代。
就算按你们这个推理来说,宋明两个的农作物产品有明显的变化不???
南宋人口有八千万,我记不太清,不过应该差不远。假如宋明两个农作物产口没有明显的变化。那么明代南方的人口也差不多是这么多吧,可能你会说明代战争多,但是我想说,除了蒙古人来了之后,要不然南宋的战争不多。所以明代南方人差不多一亿吧。北方呢,不会大量多于这个数据,所以推理来,高峰也就成了二亿了,不可能推到五亿。

更郁闷的是,这都是推理,没有统计数据支持!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芸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23
编号 272389
注册 2008-3-25


发表于 2010-11-6 23:0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中华不败吴俊善 于 2010-11-6 22:55 发表


人家明朝的粮食又不是不够吃,为什么要依赖大豆和土豆呢?

你们满人一直强调这个问题。好像是明朝让老百姓饿肚子了。

如果按你们的说法(满清修史的数据),土地10亿多亩,亩产174公斤,一个人平均65 ...

你的数据,十亿亩和亩产174公斤是从哪里来的???我很好奇。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芸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23
编号 272389
注册 2008-3-25


发表于 2010-11-6 23:1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中华不败吴俊善 于 2010-11-6 23:02 发表



满清修四库全书,就是为了掩盖大屠杀,作假当然要全面作,很多数据都要篡改。

不能光有所谓数据,还必须符合逻辑。

大杀器呀。清代篡改了数据,所以不可信,那什么可信,你们的推理可信。明代人口特能生,一丁比九口。那其它朝代呢,你纵向比较下,只怕中国从唐代人口都两亿了。


我引的数据是中国人口史中分析了各地的地方志上的数据。各地地方志不可能整齐化一的把人口数据全部缩小二分之一吧,即使缩小二分之一。户口之比,不可能也篡改吧。这种常数性的数据,不管明清、还唐宋,差别都应该不大的。而我们争论的焦点恰恰在是户口之比,丁口之比上。对于丁数五千六百万的争论貌似不大。



另外:貌似目前中国的耕是是二十多亿,明代十亿,新中国除了东北、新疆大量的开垦外,看来内地各省把能开垦的山坡大概也都开了,水土流失能不严重么,真牛B。这题外话!

[ 本帖最后由 贾芸 于 2010-11-6 23:14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芸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23
编号 272389
注册 2008-3-25


发表于 2010-11-7 00:0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中华不败吴俊善 于 2010-11-6 23:42 发表
20岁以下的人肯定多,他们要靠孩子养老,多养孩子,将来有依靠,绝不会是现在的计划生育。能养多少就养多少。我想那时的人家,不乏七八个、八九个、十来个孩子的人。依靠孩子养老的年代,一对夫妻生七八个孩子还 ...

说来说去,你都是在推测,而没有实例证据,也没有一个演算,反证。

你可以找数据推算下,按你的户丁比,宋代有多少人。
你抄了一个宋的的关于丁籍的一段话。那请问,你那本书上说的某年,宋代丁数多少???乘以九,又是多少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芸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23
编号 272389
注册 2008-3-25


发表于 2010-11-7 00:0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中华不败吴俊善 于 2010-11-6 23:27 发表
【我引的数据是中国人口史中分析了各地的地方志上的数据。各地地方志不可能整齐化一的把人口数据全部缩小二分之一吧,即使缩小二分之一。户口之比,不可能也篡改吧。这种常数性的数据,不管明清、还唐宋,差别都 ...

那位曾德昭的书我没读过,既然红狐狸有一本,想必书也不会太差,我问下你,他为何在书里引用 万历年前的数据,有没有说万历年间是明代人口的最高值,之后开始走下坡路。中国人口史上是这么论断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芸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23
编号 272389
注册 2008-3-25


发表于 2010-11-7 00:3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我对你无语了。
首先吧,那个900多万丁户是从哪里来的数据???5800多万丁应该是学者根据当时情况估的数据,比历史记载要高。知道不。那么这个什么六倍翻,只怕相当可疑了。
再一个,我说的是户口比1:5.6,丁口比,就会大很多,可能只有1:4的样子。所以就算有70300万丁,也不会有四亿人口的。

关键就是于这五千八百万丁之后,人口再增加了没?
99楼,红狐狸说“他的书只有一本《大中国志》,就在我手边,记述年代大约是万历、天启、崇祯三朝。”也就是说,这位曾先生说的五千八百万,就是明末的人口,你明白不。除非红狐狸说的有错。

至于 为何是万历年间人口值是高峰。因为万历有三大征,可能引起的死亡还不多,但国力不如从前,旱灾开始,苛税也开始了。崇祯元年高迎祥就起义了,而起义之前,明朝已经旱了很久,已经穷了很久了,这样人口自然有会下降的,明白不。
你再这样相当然的六倍。百分之二十五的,那我们就没什么好谈了的,请你列数据前说明数据来源,否则真不奉陪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芸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23
编号 272389
注册 2008-3-25


发表于 2010-11-7 10:2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你再这样胡天海地的扯,那真是没办法了。
做为一个汉服宣传者,我只能声称自己不是什么鸟蝗旱了1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5 23:3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487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