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请教]关于宋太祖誓碑的真假
性别:未知-离线 栾青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0
编号 269613
注册 2008-3-1


发表于 2009-10-20 11:4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请教]关于宋太祖誓碑的真假

宋太祖赵匡胤据说曾立碑于太庙,作为祖训,这一点不载于正史,但却记于宋人的笔记中,真假难辨,想请教一下这一件事是真的吗?
关于誓碑的内容是:

宋叶梦得《避暑漫抄》曾记载道:宋太祖于建隆三年(962)密镌一碑,立于太庙寝殿之夹室,谓之誓碑。平时用销金黄幔遮蔽,门钥封闭甚严。太祖命令有关部门,唯太庙四季祭祀和新天子即位时方可启封,谒庙礼毕,奏请恭读誓词。届时只有一名不识字的小黄门跟随,其余皆远立庭中,不敢仰视。天子行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诵,然后再拜而出,群臣及近侍皆不知所誓何事。北宋的各代皇帝“皆踵故事,岁时伏谒,恭读如仪,不敢泄漏”。直到靖康之变,金人将祭祀礼器席卷而去,太庙之门洞开,人们方得看到此碑。誓碑高七、八尺,阔四尺余,上刻誓词三行:一为“柴氏(周世宗)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一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如果此誓碑是真的,那么为何宋太祖自己的行径与他的誓碑背道而驰,首先他对柴荣的子孙并没有优待,周郑王柴宗训年仅20岁于公元973年莫名其妙地死在了流贬地房州,而柴荣的其他几个子嗣更加悲惨,“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公元964年),在宋太祖的“优待”下,柴荣的子嗣不是早逝就是失踪,真相是什么,已不言自明。而说到宋朝一朝少杀士大夫,这是事实,但这实际上是宋真宗之后才形成的传统,死在宋太祖手上的文官并不少。
  因此,如果宋太祖立碑于太庙,为何其自己就违反誓言,他警告子孙有违此誓必遭天谴,他自己就不怕遭到天谴吗?从这一点看,是不是所谓的宋太祖立碑于太庙的说法并不可信。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栾青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0
编号 269613
注册 2008-3-1


发表于 2009-10-20 17:5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大多数人 于 2009-10-20 17:01 发表


        周恭帝后以其孙世世为宣义郎诏政和八年闰九月二十七日

        昔我艺祖受禅于周。周郭姓也。柴世宗已出为周后。嘉祐中择柴氏旁枝一名封崇义公。议者谓不当封周。然禅国者周。而三恪之封不 ...

你注意,宋太祖在陈桥兵变之后就指着熙谨,熙诲问部下应该怎么处置这两个小孩,结果部下都不说话,潘美直接说如果杀了这两个孩子就有负周世宗,宋太祖看情况不对,才同意潘美收养了熙谨,卢琰收养熙诲,结果到了乾德二年九月范质病死,到十月熙谨就死了,宋太祖之后向卢琰询问熙诲的下落,卢琰立即辞职归农,跑到了吴越国,后来隐居杭州,熙诲才躲过了一劫,柴荣真正能够活下来的子嗣只有熙诲一人,这有赖于卢琰对柴荣的忠诚,而不是宋太祖的仁慈,柴荣的其他几个孩子是不是遭了宋太祖的毒手,我觉得也没什么好争的了,史书不直书其事,而使用曲笔,已经够维护宋太祖的形象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9-5 08:1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898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