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试述隋文帝和宋太祖的比较
性别:未知-离线 栾青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0
编号 269613
注册 2008-3-1


发表于 2008-4-23 09:2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试述隋文帝和宋太祖的比较

隋文帝和宋太祖皆为开国之君,都是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皇帝,细看史书,不难发现二位皇帝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
(1)他们所篡立的王朝都以周作为国号
(2)在杨坚和赵匡胤之前,两周都有过一代雄主,北周有周武帝,后周有周世宗,两位后周皇帝在位期间都致力于发展生产,整顿军队,更为巧合的是两人都有废佛之举,后世一般认为正是周武帝和周世宗为隋文帝和宋太祖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个人认为,周武帝和周世宗还有一点极其相似的地方,两人虽然不失为优秀的君主,但在一定程度上特别是军事才能都被严重高估了,他们对于自己统帅能力的自负与其实际能力是不相称的,如果他们遇到的对手不是北齐后主高纬睡王辽穆宗这对活宝,如果他们不是英年早逝,一个继续讨伐突厥,一个坚持先北后南的话等待周武帝和周世宗的很有可能是身死国灭,一世英名付诸东流,他们是命运的宠儿,历史成全了他们也成全了真正的强者杨坚和赵匡胤。
(3)隋文帝和宋太祖都是在主少国疑之时,“欺孤儿寡母以得天下”,不过相较之下,隋文帝获得江山略显困难。
(4)隋文帝和宋太祖据正史记载都属正常去世,不过按照野史的传说二人都因红颜而死于非命隋文帝因儿子杨广欲强暴宣华夫人而被弑,宋太祖因其弟赵光义调戏花蕊夫人而被害
(5)隋文帝和宋太祖的儿子皆不得善终,命运十分凄惨
(6)隋文帝和宋太祖都可名列中国伟大的皇帝之中
政治上;隋文帝彻底结束了五胡乱华的灾难,在中国北方重新确立了汉人的统治,于礼乐刑律制度各方面皆拨乱反正,恢复了 汉族正统,此外他废除了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开创了科举制的先河,泽被后世,影响深远。
       宋太祖鉴于五代藩镇跋扈厉行中央集权 ,强干弱枝,使宋朝避免了短命王朝的命运,并崇文抑武,完善科举制,大兴文治,开创前所未有的文官政治,形成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格局,然宋朝从此丧失了尚武的风气,导致了国势的不振,并最终亡于异族之手,与宋太祖的国策不无关联。
在政治上隋文帝恢复了汉室江山,而宋太祖的国策不无争议,我认为隋文帝胜宋太祖一筹。
军事上,隋文帝更多的是一位杰出的战略家,而宋太祖除了是一位出色的战略家之外,还是一位优秀的战术家,然从实际武功看,隋文帝荡平南陈,结束华夏三百年的分裂,对外分化瓦解,剿抚并用,制服强大的突厥,且臣高丽,吐谷浑,从而四夷宾服。而宋太祖虽奠定了北宋统一的基础,但终身未能平定北汉,而其弟两次北伐契丹失败,收复幽云十六州成为不可企及的梦想。宋太祖确实远逊于隋文帝。
文化上,宋太祖重视文教,大兴文治,郁郁乎文哉,吾从宋,而隋文帝不学无术,不悦诗书,晚年竟废学校,实其平生一大污点。
对待功臣:宋太祖心胸宽广,功臣都得以保全,而隋文帝天性沉猜,致使“草创元勋,皆受屠戮,罕有存者
个人认为隋文帝和宋太祖皆为一代英主,人格魅力宋太祖胜于隋文帝,而整体功业上,隋文帝更胜一筹。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冒牌 2008-4-23 19:10 +33 好帖奖励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栾青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0
编号 269613
注册 2008-3-1


发表于 2008-4-23 09:5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阁下应该仔细看一下历史,柴荣的所有直系子孙都在北宋死得不明不白,没有一个活过20岁的,最后柴荣实际上已经绝后了,真相是什么不言而喻。而且赵匡胤还把后蜀的国主孟昶给弄死了,到他弟弟的时候,又把李煜给毒死了,倒是给人印象很残忍的隋文帝对南陈皇室基本一个没有杀,陈树宝也得以善终,要说到这一点,两人伯仲之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栾青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0
编号 269613
注册 2008-3-1


发表于 2008-4-23 10:3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可能我的意思没有表达清楚,阁下也没有好好的读过这段历史,柴荣有4子,北宋建立后,柴宗训和柴熙谨莫名其妙的不到20岁就死了,赵匡胤猫哭耗子的干哭了两声,另外柴熙让、柴熙晦在北宋建立后就人间蒸发了,也就是说柴荣被仁慈的赵匡胤弄得绝后了,知道吗?到了宋神宗的时候宋室才假惺惺的找了柴荣的几个远支亲戚作为柴荣的后代祭祀柴荣,举孟昶和李煜的例子只想跟陈树宝作一下对比,指出隋文帝还是有比宋太祖宽容的一面。所以在对待前朝宗室的问题上,两人差不多,谁也没资格笑话谁,赵匡胤的表现并不见得比隋文帝好多少。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栾青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0
编号 269613
注册 2008-3-1


发表于 2008-4-23 11:5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嗯,是某家只凭老印象说话了,不好意思。但是熙让、熙诲毕竟也有改姓的说法,加上传说中誓碑上那句话,某家还是愿意相信这方面一贯表现不错的赵匡胤。杨坚夺外孙帝位然后杀之,虽然这个外孙不是亲的,还是够狠够毒,赵匡胤拍马也赶不上呀。
================================================
呵呵,改姓和誓言的说法根本自相矛盾,既然赵匡胤决心善待柴荣的子孙了,还何必让潘美收养柴荣的儿子,收养的传说更证明了赵匡胤动了杀机,如果是真的,他立什么誓言碑更说明他虚伪。柴荣根本没有直系子孙留在世上,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宋神宗的时候为柴氏寻找后代的时候只有远亲,没有一个嫡传的子孙,事实证明所谓的潘美收养柴荣的儿子和赵匡胤的誓言只不过是为了粉饰赵匡胤的残忍罢了,柴宗训20岁就死了,柴熙谨死的更年轻,不要告诉我这一切只是巧合,赵匡胤这还算善待柴氏子孙?再说杨坚的问题如果阁下要坚持柴宗训依据正史记载是正常死亡,那正史也没记周静帝是杨坚害的,凡是不能搞双重标准。
最重要的一点是宇文氏本来就对杨坚家族不怎么样,曾经逼死了杨坚的岳父独孤信,周明帝,周武帝都曾猜忌过杨坚,让术士给杨坚看过相,周宣帝更是差点就把杨坚给杀了,杨坚虽然躲过了这些杀身之祸,但有什么必要再为宇文家卖命,他掌握了权力残酷报复了宇文家,说不上正当,但也算是情有可原吧。倒是他赵匡胤柴荣待他不薄,也没有猜忌过他,给了他那么高的地位和那么大的权力,他篡位也就罢了,把柴荣的子孙全部弄死了,还要惺惺作态的立块什么碑说要善待柴氏子孙,给自己博得了仁慈的美名,是谁更忘恩负义,相比杨坚的公开的做法,是谁更无耻,从总体上追究是谁的做法更为恶劣。不过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有些时候能不能跳出简单的道德范畴,不要在人品上作过多的指责,可能这样才能比较公正的结论。

[ 本帖最后由 栾青 于 2008-4-23 11:57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栾青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0
编号 269613
注册 2008-3-1


发表于 2008-4-23 16:1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周世宗才干是宋太祖的百倍,而太祖才干又是其后两宋诸帝的百倍。

世宗英年早逝,实在令人扼腕。太祖壮年而逝,也着实令人叹息。这两位都是天不假年啊。否则,天下事未可知。

至于隋文,偶对他最大的印象就是怕老婆。

其实大家对隋文印象不好的原因,有很重要一条就是他是以外戚而篡位。夺天下可以,但夺天下于外孙之手,则是很让大家不舒服的。前有王莽,后有隋文。所以才有人说“自古取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者”
====================================
真是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也不知道赵翼是不是跟杨坚有仇,非要这么损隋文帝,而跟隋文帝情况差不多的宋太祖他却要声嘶力竭的赞扬。杨坚的政治资本跟王莽一样吗?先不要说周静帝根本不是他的亲外孙子,他是靠外戚上位的吗?他为什么会成为外戚,不要忘了他父亲可是北周的开国元勋,是十二大将军之一,北周能够建立和存在,他父亲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马功劳,杨坚家族在北周的地位是真刀真枪的拼出来的,不是他宇文家的恩赐,也正是因为杨家的功劳宇文家才会与杨家联姻,杨坚是靠他家族在北周的功劳和地位取得政权的,王莽有什么资格比。再说杨坚得国易,更是胡说八道,他刚一辅政,司马消难,王谦,尉迟迥三个节制一方的大将立刻反了,特别是尉迟迥拥兵几十万,实力雄厚,内部宇文诸王谋划刺杀杨坚,也不稳定,只不过杨坚有真本事不到三个月就彻底平定了,赵翼纯粹是信口开河,换他面对那种局面,不要说得江山,恐怕被杀了几十次了。说到得国易,恐怕没有比赵匡胤更容易的,一个陈桥兵变就轻轻松松的获得天下,那种轻松和运气,隋文帝还真比不了。
  说到隋文帝的功绩不讲他结束三百年分裂,并在制度建设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就凭他恢复汉人江山,恩威并用,把强大的突厥玩弄于股掌之中,并彻底制服,是赵匡胤远远不能相比的,说到气魄,赵匡胤也是远远不及,隋文帝敢在灭南陈之前硬碰硬,先搞定强大的突厥,再灭南陈,先北后南,先强后弱,而赵匡胤对于契丹畏首畏尾,只敢先南后北,终其一生不敢跟契丹开战,对付南唐就是“卧榻之处,岂容他人酣睡”,对契丹要收复幽云却只想和平赎买,不行才敢动用武力,着一点上还不如他弟弟赵光义硬气。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栾青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0
编号 269613
注册 2008-3-1


发表于 2008-4-23 16:5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不好意思,现在想了一下那话说的确实有一些欠妥,不过隋文帝面对的突厥不是唐太宗面对的颉利时期的突厥已经内部四分五裂,苟延残喘了,当时的突厥仍然是一个统一的汗国,拥兵四十多万,当时的气焰是非常嚣张的,北周和北齐都对它卑躬屈膝,但是面对突厥的威胁,隋文帝敢于在全国统一之前剿抚并用,经过激烈的较量,不仅把突厥弄分裂了,还使强大的东突厥俯首称臣,隋文帝的胆魄和能力可见一斑。而赵匡胤虽然能力不可谓不强,也有极高的军事才华,总感觉他对契丹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畏惧,他对南唐和对契丹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坚决要消灭,一个初衷是和平收复,我倒不是太看好柴荣北伐的前景,我觉得他的军事才华确实被高估了,实际上是不能跟赵匡胤相比的,他能收复三关更多的是凭运气,如果当时真的打道幽州,辽军主力已经赶到了,北伐的前景恐怕是凶多吉少。但由赵匡胤北伐完全不同,他对于契丹还是太谨慎和怯懦了,其实当时是收复幽云最好的时机,因为当时的辽国皇帝是出了名昏庸的睡王辽穆宗,以赵匡胤的能力打败他是极有可能的,可惜赵匡胤还是在犹豫间失去了最好的机会。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栾青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0
编号 269613
注册 2008-3-1


发表于 2008-4-23 18:4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偶对太祖先南后北的策略也是颇有微词。

偶认为他应该继承世宗先北后南的国策,先解决燕云十六州,然后再徐图江南。其实在世宗三伐江南,取得淮南江北后,南唐已经没有力量威胁中原了。若燕云拿下,则江南自平。

不过仍要说的是,隋文面对的突厥和太祖面对的契丹不可同日而语。一个游牧部族,内部是不统一的,政出多门,部落携离,酋豪猜贰,稍微用一点手段就可以分化瓦解之。而要对付一个建立有完整稳固政权的文明国家,则是不可能的。

所以隋文能让突厥四分五裂,而太祖却只能采取赎买和备战两种手段对付契丹。这只不过是时移则事异罢了。
================================================
你再能挑拨也得自己有实力保障才行,其实突厥也是被隋朝痛击后才屈服的,光靠挑拨就想制服人家完全是痴人说梦。583年隋文帝命大军兵分八路出击,这是一次规模非常大的军事行动,仅幽州阴寿一路就达10万之众,最后取得了全胜,突厥此役损失惨重,内部矛盾才完全爆发,后来陷入分裂和内乱,又经过隋朝多次出兵攻击,突厥才被完全打败的。说到宋太祖个人对他的军事才华没有丝毫的怀疑,他的战略上的才华不逊色于杨坚,而战术亲自指挥上更胜于杨坚,但是觉得他性格还是有过于谨慎的一面,从而束缚了他军事才能的完全发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我觉得战争上不能蛮干,比如周武帝和周世宗就对自己自视太高了,而宋太祖这样真正有才华的人又过于谨慎了,以至错过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机会。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栾青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0
编号 269613
注册 2008-3-1


发表于 2008-4-23 19:1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突厥的冶铁水平是不错的,他们的武器比中原的差不了多少,话说他们的先祖本来就是给柔然打造兵器的奴隶,只不过后来强大起来反而把柔然给打败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栾青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0
编号 269613
注册 2008-3-1


发表于 2008-4-23 22:2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貌似我对宋太祖的评价不低吧,有宋一朝确实是非常另人向往的,中国古代的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在宋朝达到了巅峰,政治上不好说是巅峰,不过绝对是历代中统治最为文明和人性化的时期,个人觉得宋朝是古代中国最接近现代的时期,其中自然宋太祖功不可没。
ps:隋文帝也是中国古代非常伟大的皇帝,他恢复了汉室江山,结束了华夏大地长久的分裂,对外使四夷宾服,而且他开创的许多制度对于隋朝以后的很多朝代产生了深远和重大的影响,在制度建设上的贡献并不逊于宋太祖,他其实也是中国影响很被低估的皇帝,或许因为更看重恢复汉室江山一点,个人觉得他仍胜过宋太祖一筹。
对于宋太祖我觉得一句话总结很合适“惜其天不假年,功业未竟”(统一全国,收复幽云)。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9-13 04:0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4201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