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街亭战役 —— 一场骑兵对步兵的胜利
性别:未知-离线 cha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20
编号 266425
注册 2008-2-5


发表于 2008-11-1 17:2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街亭战役 —— 一场骑兵对步兵的胜利

街亭战役 —— 一场骑兵对步兵的胜利



街亭战役,很多人指责诸葛亮错判敌情,轻视张合,没有亲自率主力前往,而是仅仅派马谡带领部分兵力去阻击,结果不敌溃败,断送了第一次北伐的大好时机。



然而根据袁子的一段话,我们能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亮之在街亭也,前军大破,亮屯去数里,不救;官兵相接,又徐行,此其勇也。”从这段话我们惊讶的发现,诸葛亮本人亲自率军到过街亭,而大败的马谡军,仅仅是诸葛亮的前军也就是先头部队而已。是诸葛亮的主力部队迟到一步,而马谡军已经溃败,战局无法解救,所以诸葛亮只好率军退走。也有人指责诸葛亮行军速度缓慢,错事良机,比方说袁子就说诸葛亮“贪三郡之功,徐而不进。”那么,事实究竟如何?笔者试作出这样的分析。



蜀军出兵北伐后,三郡叛魏应亮,陇右形势大好。但仍然有部分魏国城池继续抵抗,拒不投降,蜀军便分兵攻打,企图夺取整个陇右。与此同时。魏国朝廷派张合率精锐骑步兵五万人,从洛阳出发火速救援关陇。得到消息的诸葛亮便开始调集主力,准备迎击。

有人认为,诸葛亮轻视了张合的援军,没调主力,只派了马谡前去阻击。笔者认为这种推测不能成立,首先,张合是魏国老资格的名将,他的战功诸葛亮应该有所耳闻,而他率领的五万步骑也是魏国精锐中央军,凭诸葛亮谨慎的性格,怎么会大意轻敌呢?



笔者根据史料大胆的推测,此时的蜀军正分兵四处攻打城池,主力部队一下子难以迅速集结,诸葛亮手头的机动兵力也很有限,而魏军骑兵部队,行军极为迅速,如果蜀军不抢在魏军之前占领街亭、陇山一带的有利地形,而让魏军骑兵过了街亭,那么阻击起来就困难了。所以,诸葛亮果断的把手头有限的机动兵力交给马谡,让他作为先头部队火速赶往街亭,迅速占领有利地形,尽可能的拖住魏军。自己则集中各部,随后赶来。所以才会出现马谡是前军,诸葛亮随后到的情景。



当然,有文章作者认为,马谡不是赶往街亭,而是街亭附近的陇山,因为那里的地形远比街亭险要。但不管是街亭也好,陇山也好,总之蜀魏两军都是迅速的前进,都是期望先敌军一步,占领有利地形,制敌而不制于敌。于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军事赛跑开始了。



蜀军是一支以步兵为主的部队,没有大规模的骑兵部队,步兵标准行军速度一天24公里,急行军速度一天40公里。反观魏军,“步骑五万”,可见有大规模的骑兵部队,骑兵的行军速度,标准是一天80公里,急行军速度一天150公里以上,史书记载曹军骑兵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相比之下,步兵简直成了蜗牛。张合是火速救援陇右,用的必然是急行军速度,当年汉军反击匈奴的时候,一般是骑兵部队迅速前进,寻找敌人,而步兵部队则携带辎重随后跟进。笔者判断张合的步骑五万用的可能也是这个方法,骑兵大队在前,步兵辎重跟进。尽管蜀军离街亭的距离相比魏军要近一些,然而魏军的骑兵实在太快了。



马谡赶到了街亭,张合马上也到了。有教授著文称马谡和张合是同时赶到街亭的,也有人认为马谡早张合一两天。无论如何,上天没给马谡多少准备的时间。演义认为马谡把部队拉上山,是因为纸上谈兵想居高临下击破魏军,。但笔者认为,马谡是突然和魏军遭遇,没有时间在平地上构筑防御工事,在仓促中,只好上山借助天然地形,抗击魏军。因为步兵在平地上如果没有防御工事的依托,是很难和骑兵抗衡的,骑兵可以轻而易举的把步兵冲散,击垮。马谡在慌乱中被迫上山,等他发现魏军围山,山上无水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



也有人认为蜀军的失败是诸葛亮和马谡对魏军行军速度估计不足,所以行动迟缓,错失良机。笔者认为不对。诸葛亮本身就是北方人,对骑兵这个兵种应该不陌生,特别是赤壁之战中,曹军骑兵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打的刘备全军覆没,这一点诸葛亮是亲自领教过的,所以不存在对魏军骑兵行军速度估计不足的问题。况且诸葛亮生性谨慎,不是那种粗心大意的人。反观马谡的步兵能和张合的骑兵同时抵达街亭,甚至还稍早一些,而且,马谡刚败,诸葛亮的本部就赶到了,尽管蜀军行军距离稍短,但对比下骑兵的速度,我们不难发现,蜀军已经是用尽全力在急行军了。



诸葛亮的本部抵达战场时,形势已无可挽回。此时的蜀军分成了三部分,马谡部已经溃散,还有部分留在陇右攻打城池,此时诸葛亮的本部军队兵力可能也并不是很多,很可能还没张合的多,况且人家还是精锐骑兵,反攻街亭危险性太大。所以诸葛亮果断的决定撤退。张合虽然大获全胜,居于明显的有利态势,凭借骑兵的速度要追是肯定追的上的,但他也不敢轻易追击诸葛亮,想必也是慑于诸葛亮的威名,有所忌惮。



街亭战役,蜀军失败了,与其苛刻的指责是败在人的指挥错误上,倒不如说是败在机动能力,败在实力上。蜀军由于国力的弱小,在与魏军进行大规模的决战中,明显力不从心。没有车骑等“重型装备”的军队,是很难在北方与北方的重型军队进行决战的。这一点,蜀吴都是如此。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cha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20
编号 266425
注册 2008-2-5


发表于 2008-11-13 14:3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lpteam 于 2008-11-10 23:54 发表
我看着不错...

虽然没有史料的支撑。.但是做为一想法.

也未尝不可.  都是推测.. 那  就当作一种:"笑谈,野史. " 也非不可啊  呵呵

本文是在袁子的基础上,又参考了 萨苏的《马谡的街亭》  和童力群教授的《诸葛亮首次北伐时间考异》两篇文章所作。
具体一些细节,阁下可以先读读这两篇文章

阁下如果非要当笑谈看,那也无妨,但愿可助阁下一笑。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cha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20
编号 266425
注册 2008-2-5


发表于 2008-11-13 14:3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险王 于 2008-11-11 23:51 发表
想象力丰富
张颌率领的是从洛阳出发的兵马,除非坐飞机,要想比本来就在陇右的马谡先到陇右也太异想天开了……
步骑五万就推断有大量骑兵,只能说从概率上来说可能是正确的
司马懿未见得率领全部是骑兵的队伍 ...

我好像没说张合比马谡早到吧?恰恰相反,我文中说马谡是比张合早到的,阁下莫非看花了眼?

根据萨苏《马谡的街亭》一文,认为马谡早到两天,根据童力群的《诸葛亮首次北伐时间考异》认为马谡和张合是同时抵达的,所以说,马谡早到是没错,可惜没早多少。如果你认为萨苏和童力群都是 “异想天开”,那还是不要读我的文章了。

老兄你别把张合从洛阳开始算啊,按照正常逻辑,张合应该是先出发,蜀汉方面得到消息,才派出马谡前去阻击的。古代信息闭塞、通讯落后,等小马开始上路的时候,张合早就不在洛阳了,搞不好陈仓都过了。

步兵一天行80里?还连续行8天?呵呵,你自己走走看,行不行。步骑协同行军方式我已经说过了


[ 本帖最后由 cha 于 2008-11-13 15:3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cha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20
编号 266425
注册 2008-2-5


发表于 2008-11-13 14:4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桠枫 于 2008-11-13 06:19 发表
从洛阳跑到关陇。。。。一天150公里以上
骑兵要是这么跑等跑到了也就没战斗力了。。。
很多人迷信骑兵,认为骑兵的机动强。其实骑兵强的是战场机动力而已。。。
按照生物的结构马的耐力是绝对比不上人 ...

是不是每天都跑150公里以上倒不一定,但骑兵速度比步兵快是无疑的,你不要忘记骑兵是可以换马的。如果你有了解过当年的汉匈战争,知道匈奴骑兵从河套以北的内蒙出发,几天后就“烽火通于长安”的例子,还有汉军反击匈奴,霍去病五千铁骑深入大漠两千多公里突袭匈奴的战例,你也就不会说这话了。
没有人迷信骑兵,但是骑兵的机动速度是公认的,除非在复杂难行的地形,否则骑兵速度大大高于步兵。

马的耐力比不上人?这个本人倒是闻所未闻,你说这话是想证明人比马跑的快?


粮食骑兵本身可以携带部分,大部分留给后卫步兵携带跟进。

步兵战略机动能力比骑兵强多了??这个倒是刚听说
从前只听说过游牧民族几万,十几万人的大部落可以自由迅速的迁徙,如果换成十几万的汉族百姓迁徙的话??呵呵,哪个快些?哪个机动能力强??


[ 本帖最后由 cha 于 2008-11-13 15:0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cha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20
编号 266425
注册 2008-2-5


发表于 2008-11-14 13:4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险王 于 2008-11-14 10:01 发表

嗯,确实是好久没搞三国,眼花了。
然有数事问兄:
按照三国志所言,诸葛亮进兵陇右,关中洛阳皆很快反应;那么洛阳关中派兵,诸葛亮岂能后知后觉,要等张颌过了关中才遣兵阻截?
三国志注载曹睿发兵步骑五 ...

问的好,很乐意与阁下探讨一二。
首先声明一点,鄙人的观点是在史书和学者文章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猜测,仅代表个人看法,既不一定代表历史真相,亦不强迫别人接受鄙人的观点,供参考耳。

第一个问题,诸葛亮并非后知后觉,马谡既是阻援部队,首先要有阻击对象,必须掌握到阻击对象的确切情况后,方可准确阻击,否则就成了盲目阻击。援军有多少人,援军行军的路线,是分路来援,还是单路来援。都必须搞清楚。洛阳长安奔陇右道路不止一条。魏援军尚无踪影,就派出马谡去阻援,敢问派多少兵力,阻击哪条路线?诸葛亮也不是神仙,在没有任何情报的时候,能凭空算出魏军何时会来,走哪条路,有多少人??事先派马谡候着?况且,陇右尚有激战,敌人援军还没到就分兵,更无异于削弱自己的力量。

第二个问题,阁下没有搞清楚曹真和张合的兵力问题,曹和张根本就是两只不同的部队,不存在兵力分配问题,曹真统率的是关陇地方各部队,驻扎眉,抵抗赵云。张合统率的是中央军,直接从洛阳出发奔赴陇右。

第三个问题,三国志记载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其实我倒是觉得没时间和违背部署这两者并不矛盾,完全可以并存,都是马谡溃败的因素之一。而根据萨苏和童力群的判断只提早一两天或者同时抵达,我分析这两个因素更像是因果关系,马谡正是因为没时间 ,才会违背诸葛亮部署,但是没有时间,并不等于必败。如果马谡能迅速作出正确指挥部署,或仍可以一搏。而马谡没有实战经验,对突变的战场形势无法作出迅速反映,慌乱中改变诸葛亮的部署,作出错误部署,至于马谡之后被处死的事情,他毕竟打了大败仗,士卒流离甚众,受惩罚是应该的,不过是不是该斩首,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四个问题,我的原话是,步兵急行军速度为40公里每天,不是80公里,你又看错了。骑兵急行军速度是150公里。这个速度是军事教程上讲的,不是我瞎编。骑兵日行三百多里是史书记载曹军的速度。骑兵本身就可以携带部分辎重,我上帖已经说过,马匹的身上可以携带部分粮草,有些马匹可以不坐人而专门携带粮草跟随骑兵前进,可以解决骑兵部队短时间内补给问题,而步兵携带的大量粮草是准备长期战斗使用的。

至于司马老儿的问题。司马第四次北伐所统率兵力多少,史书并无记载。不知你说的只有万余骑兵从何而来?参照下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兵力,翡注说是  在者八万。再看看司马在第四次北伐中主动进攻诸葛亮,又大败,又坚守,还追击诸葛亮的情景来看,个人推断司马的兵力当不会少于诸葛亮。至于围剿孟达,司马有多少兵,史书无记载,不过根据战场情况判断,司马的兵大大多于孟是无疑的,否则就不足以把人家围十几天了。

骑兵在野战中是有优势无疑,但鄙人并没有说有优势就是必胜。如果步兵指挥部署得当,有营寨地形作为屏障,要击败骑兵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第四次北伐,根据三国志记载的情景是:张合进攻王平的岐山营寨,不克。司马率主力和诸葛主力交战,大败。并无你所说仅有万余骑兵败走之事。

马谡和张合时间差多少,根据两位学者的推断,一个是早两天,一个是同时抵达,至于你认不认同,就是你的看法了。


[ 本帖最后由 cha 于 2008-11-14 13:5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cha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20
编号 266425
注册 2008-2-5


发表于 2008-11-17 13:4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险王 于 2008-11-14 14:30 发表
观点无所谓
1、《三国志.马谡传》明言马谡是诸葛亮超拔的先锋,统大众在前,说明马谡在整个一次北伐之间独领一军为先。试问:洛阳长安到陇右的确从路来说不止一条,但方向呢,难不成方向还有几个?兵贵神速,又 ...

方向是一个能说明什么?关陇地区方圆数百里,方向是一个,你告诉我怎么防守?难不成马谡军一字排开,从安定排到汉中来阻挡魏国援军?从眉城出散关,从长安出陈仓,路线多了,你是防守哪条路?阻击敌人首先要有对象,对象还没出现,你自己想当然的画地防守,守株待兔??兔子要不从这过呢?
最快速的路就一定是敌军来的路?哪本兵书这么说的?你能肯定?陇右地方军不假,问题是他们据守好多个城池,而蜀军的目标是在魏军到来之前拿下陇右,不用大军四处围攻行么?


    这个一点都不怪,怪的是你自己没好好读书,
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
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合击亮于街亭,大破之。
    看看都知道,曹张两支部队都是魏明帝亲自派出的。是两支不同的部队,不知道你从哪里听说曹和张先是在一起的,然后再分兵,

    网上普遍较认可的事实是:曹魏刚开始被赵云疑兵吸引,让曹真督关中诸军驻眉抵抗,在诸葛亮出陇右后,判明蜀军主力方向,才派出张合的步骑五万直接往陇右。诸葛亮首次北伐的作战地图网上多的是,自己看看去,张合的兵是从哪来的,是不是从曹真那分的。
    此外,我好像没说曹真没权力指挥中央军吧??我说过这个话吗?曹兼任关陇总督,率关陇人马抵抗赵云,张合的五万中央军是皇帝亲自派出的,两人任务分配不同,难道曹没有分配到指挥中央军的任务,就说明没权力指挥?真是奇了怪了,再说了,调动中央军也得皇帝批准啊,大将军又怎样,没皇帝批准能乱动?右将军又怎样,有皇帝授权,谁说不能指挥?


用公里计算路程成搞笑了,那请问怎么不搞笑,你是不是认为一尺是22。5厘米
骑先步后是汉代的急行军战术,你也没办法否定,至于步兵到了后是埋尸还是返回,那就要看战况而定。难道按你的意思,骑兵得跟着步兵慢慢的走,大家要打一块打,要死一块死是吧。五万步骑里骑兵到底有多少人,只有让你自己去想了,要是都按你的问法,我也可以反问你,五万步骑里,步兵又有多少??总而言之呢,曹魏拥有大量的精锐骑兵这个是事实。


阁下老说司马老儿打诸葛亮的事情原来是这个,司马派一万骑兵打孟的营地被击退,难道就说明司马所有的部队就只有一万骑兵???难道就说明第四次北伐双方就仅仅只打过这一场??第四次诸葛和司马打过好几场,蜀名将魏延、吴班、王平都有参战,难道孟某人和司马的这场战斗就能代表第四次北伐的所有战斗?
战后蜀军获得首级三千、铠甲五千等等,你说说魏军有多少人??如果魏军只有一万人还被缴获这么多,那司马老儿还不全军覆没了,那他还怎么派张合去追。


最后的一个问题,也正是关键问题,马谡屯兵山上,导致大败, 我没否认吧?我说过马谡没屯兵山上么?我的文章在探讨这样一个问题,马谡为什么要这么做?真是他本身就是个脑残 还是有其他不得已的原因诱使他脑子进水


[ 本帖最后由 cha 于 2008-11-17 13:5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cha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20
编号 266425
注册 2008-2-5


发表于 2008-11-17 13:5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呃,小人虽然不是考证派,但是似乎三国时期没有完善的马镫,自然不会有大规模冲阵的重骑,何来“北方重型军队”一说?更何况没有马镫,又怎么急行军?至于一人多马,又不是什么高科技,三国怎么不能有?当然了,三国可不比汉武时期,各路军阀加一块儿估计也没几千匹···


汉匈战争,双方出动骑兵几十万,看来都是史书编的。
另外官渡之战时,袁绍一次就出骑万匹,你说各路军阀加一起没有几千匹
街停之战时,北方发展几十年了。会有多少骑兵?


[ 本帖最后由 cha 于 2008-11-17 14:1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cha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20
编号 266425
注册 2008-2-5


发表于 2008-11-17 14:1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我说的是战场机动力。换马是可以换马,但是给养呢??“烽火通于长安”是因为一路吃汉人待收之谷,这样确实能跑很远~张合这么干了么??骑兵最重要的是给养问题,要是和辎重离得太远马匹不能保证足够的食物。霍去病那次动员了汉朝全部的马匹,结果死了大半。

莫非你没看我得话,在马身上放个几个粮袋,维持短时间的给养不行???一路吃汉人之谷?证据呢?要这么说也行啊,张合的部队途径全部是魏国领土,魏国领土的地方官吏也会提供给养的。也会给他们谷吃的。

拜托,霍去病才五千骑兵,还动员汉朝全部马匹??根据史书记载,汉武反击匈奴前夕,长安有马四十万匹。




马因为结构的原因耐力确实不如人。人累了休息一晚就好了,马累了休息一晚可恢复不了。我没有证明人比马跑的快。再次说明,战场机动力(绝对速度)马确实比人快,但耐力不行,不可能连续多天这样跑,而人却可以。长距离的战略转移绝对是人比马快。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资料,是说有人做过测试,让人和马跑,开始马一直领先,到最后马就跑不过人了。

你的这些话果然非常幽默,第一次听说马的耐力不如人。大型食草动物的奔跑能力和耐力,你自己去看看动物世界吧。马不能连续跑,人可以??强烈建议你亲身体验下,去和马比比吧?我是肯定吃不消。


另外,你所谓的  人马 跑步比赛,非常有趣,我倒是想知道是怎么个测试方法,一开始马领先,后来不如人??恐怕是刚一开跑没几秒钟,马早就没影了,还怎么比?


[ 本帖最后由 cha 于 2008-11-17 14:17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cha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20
编号 266425
注册 2008-2-5


发表于 2008-11-19 12:0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辽辽 于 2008-11-19 11:18 发表
对33楼彻底无奈了~他就咬定魏军比汉武马多···

你连我的意思也没懂就无奈了?

我何时说魏军比汉武马多?
我好像从来没把汉武和魏国的马匹进行过比较啊,又和来魏国马匹比汉武多??
我原文中说 北方统一几十年,数量总比这个多,是指和袁绍时期比,不是和汉武比。
算了,把原文修改下,免得某人彻底无奈。



另外告诉你一句,马镫是何时发明的还存在很大争议,虽说目前发现的马镫最早是魏晋时代,但不能肯定之前就没有马镫,这还有待考古发现。而在汉代骑兵大规模作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刘邦当初就是被匈奴冒顿四十万骑兵围困,汉匈战争时期双方投入骑兵几十万作战。这些都是史书记载的事实。不管那时有没有马镫,仗就是打了。你别老拿马镫问题来否定已成的事实。

[ 本帖最后由 cha 于 2008-11-19 12:3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cha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20
编号 266425
注册 2008-2-5


发表于 2008-11-20 09:5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霍去病可是就地补给。。。

哦??大沙漠里怎么个就地补给法??吃沙子还是吃石头??莫非你在沙漠里种了“待收之谷”??你此穷理屈,居然以次搪塞,窘态必露,呵呵



你自己去查一下马匹一天的食量吧。。。懒得再废话。
你每天吃维生素片、钙片什么的就可以不吃饭了吧。。。呵呵~~

马是吃粮食没错,粮食可以带啊,否则霍去病早饿死在沙漠里了,还行两千多里打匈奴。
精饲料是饲料,维生素片是药物,两者岂可相提并论?听说过什么叫野战口粮没有。




我倒是想亲身体验下,可惜无条件,你愿意给我提供??
那个测试确实是美国做的。长距离行军骑兵不如步兵。

谁主张谁举证,你主张就自己去尝试,条件当然你自己创造去。我凭什么给你提供。


算了,要是你这么认为就这么认为吧,恩,承认你是对的。我累了。。。

事实如此,都是史书记载的,你词穷理屈就说这些话搪塞敷衍,因遁走,呵呵,累了回去睡觉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cha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20
编号 266425
注册 2008-2-5


发表于 2008-11-23 19:5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人中吕,鬼中羽 于 2008-11-20 12:27 发表
萨苏也成了“学者”?第一次听说,敢问这位萨苏,有哪些学术成就?有哪些著述?(博客恐怕不能算作著述吧)

呵呵,我的帖子不是在讨论萨苏是不是学者的问题,而是赞同萨苏的  马谡和张合将近同时抵达街亭的观点。不止萨苏,童力群的文章同样认为张合和马谡同时到达。童力群算不算学者?和他们两个比起来,阁下又算什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cha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20
编号 266425
注册 2008-2-5


发表于 2008-11-23 20:0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emony007 于 2008-11-21 16:45 发表
楼主虽然没有非常有利的证据支持,但当时情况极其可能。非常有军事参考价值,但有一条,张颌的5万军队全是骑兵吗?不大可能吧,中原还没能力象蒙古那样一人数马吧?当年汉武帝倾全国之力之力才凑集22万匹马!

谢谢,我也没说张合的五万人全是骑兵,只能是部分吧。个人估计少则数千人,多则一两万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cha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20
编号 266425
注册 2008-2-5


发表于 2008-12-1 16:4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人中吕,鬼中羽 于 2008-11-27 12:05 发表


你的帖子明明就是把萨苏的散文当作“学术”观点,而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童力群算不算学者,与本人无关。至于我和他们两个比起来如何,不重要,与你错把萨苏的一篇游记当作“学术观点”不相干。

...

哦哟,童力群是不是学者与你无关?那你扯萨苏做什么?萨苏是不是学者和你又有何干?
萨童两人观点相同,要么你就两个都否认掉,要么就闭嘴。

你其实也知道童力群是一位学者,也知道自己和他们比起来什么都不是,可是呢就是不想承认,所以呢,弄个所谓的与本人无关、不重要来遮羞,掩盖自己自卑的心里,免得出丑,呵呵,
还有,我什么都没改,即使真改了什么,那也不是针对你而言的,别自作多情。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cha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20
编号 266425
注册 2008-2-5


发表于 2008-12-2 11:0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看你气急败坏的样子,笑翻了。
=======================
某人自己气急败坏了,又何苦非要说出来呢,又想掩饰什么??到底是气翻了还是笑翻了,呵呵,




至于童力群的观点正确与否,本人根本没去否定,呵呵。你是哪只瞎眼看见我否定他的观点了呵呵。

也难怪,能把萨苏看成大学者,把一篇抒情散文当作历史论著的人,眼睛如果还在,那也是个睁眼瞎。

=================================================================================
哦哟,按某人的脑子来看,不是学者,那他的话就没有任何可信之处了??那你是不是学者,你在这说什么?不是学术文章,那该文章观点就没有任何价值可以言了??那如何解释萨苏所谓的“抒情散文”的观点和童力群的学术文章观点相同的现象?哦哟,对了,你不知道童力群,童力群与你无关,呵呵,

闹了笑话,恼羞成怒,大骂别人是睁眼瞎,可谓凶相毕露。大谈所谓谁是不是学者,忽然发现这个不是学者的人和学者的观点相同,闹了笑话,就马上装傻,说自己不知道童力群,童力群与自己无关。某人的做法让人想起了一种袋鼠,一闹笑话的时候就把脑袋往沙坑里钻。






第二、重新看了一下,你的帖子还真的没改,闹笑话的那段,原来是在跟帖里发生的,记错了,呵呵。

你自己闹了笑话,被人笑了,却还要拿别人不如童力群来作自我安慰,这种人品,倒是很少见啊,呵呵。===============================================
原来某人连我的帖子都没看清就胡言乱语。

还有,我讨论的是观点,不是证明谁是学者,比方说,我说鲤鱼的味道如何,你却大喊猪肉不好吃。话虽可以说,但不免牛头不对马嘴,跑题了。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8-12-3 00:0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cha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20
编号 266425
注册 2008-2-5


发表于 2009-3-21 09:5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gty618 于 2009-3-16 22:26 发表
到了近代持续数天的行军,步兵队甚至要等候骑兵赶路,不要说我乱说,自己查资料   我是不会帮你查

谁主张,谁举证。还从未见过哪个人自己提出观点,却要听众去找证据去证明他的观点。

color]

[ 本帖最后由 cha 于 2009-3-21 10:00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0-28 11:3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487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