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路遇野史的疑问, 新人报到贴
性别:未知-离线 梁言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9
编号 264591
注册 2008-1-12


发表于 2008-1-14 18:5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路遇野史的疑问

路遇野史的疑问


      
      陈亮(1143-1194),字同父(一说同甫),婺州(今浙江)永康人,南宋著名的思想家,爱国志士。他“生而目光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尝考古人用兵成败之迹,著《酌古论》”。(《宋史·陈亮传》)隆兴初年,南宋小朝廷与金人讲和,天下的人都庆幸可以喘口气了,而唯独陈亮忧心忡忡,极力主张收复北方河山。其词《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师虏》曰:“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是一首通篇都洋溢着强烈民族自豪感和抱有必胜信心的诗词。后来因为上书主张北伐,皇帝要给他官做,但他却笑着说:“我为江山社稷开数百年之基,难道是为了谋取一个官当吗?”遂不受。

  后来,陈亮家的家僮杀人,恰巧被杀的那个人曾经辱骂过陈亮的父亲,因此被害者家人怀疑是由陈亮指使的,把他告了官。考虑到陈亮的威望和特殊身份,执法的官员不敢造次,把他交给了大理寺。当时的丞相知道皇帝不想杀陈亮,而且又有辛弃疾等人极力援救,所以陈亮最终没有被杀。(《宋史·陈亮传》)

  上述史实,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陈亮“才气超迈”,且忧国忧民;二、陈亮人缘极好,生死关头,不但皇帝不想杀他,就连包括辛弃疾在内的许多“社会名流”都替他说话。

  辛弃疾之所以站出来帮陈亮说话,是因为陈亮是他多年的密友。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因谗言被解职,退居江西上饶。十五年(1188)年冬,陈亮从浙江东阳到江西上饶拜访他。二人纵谈天下大事,并信约了朱熹到紫溪会晤。然而,朱熹失约未到,陈亮又匆匆的离去了。虽然这一次相聚只有十天,但对于辛弃疾来说却是一生中极有意义的会见,陈亮也对他的品质和才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他喻为“陶渊明、诸葛亮”。后来,因为思念陈亮,辛弃疾便写下了一首《贺新郎》:“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陈、辛二人的亲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近读明人陆容的《菽园杂记》,其中却记录了他曾看过的一本书中说的这样一件事:有一次陈亮去拜访辛弃疾,吃饭的时候两人共谈国是,谁知辛弃疾因喝多了酒,讲了一些“大逆不道”的话,他说“钱塘非帝王之居,断牛头之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之水,满城皆鱼鳖”。这本来是辛弃疾的醉话,但夜间陈亮却害怕辛弃疾酒醒之后悔言而杀他灭口,于是偷偷的逃跑了。过了一个多月,陈亮给辛弃疾写了一封信,向辛弃疾借十万缗济贫(缗:成串的铜钱,一千文为一缗),因为有“话柄”落在他的手里,辛弃疾只好如数“给”他。作者的意思是陈亮在敲诈勒索辛弃疾。

  显然,这种卑鄙无耻的行径与前面所证的陈亮的性格不符,也与辛、陈二人亲密的友情相悖,是站不住脚的。无论是陈亮的“借”还是辛弃疾的“给”,都不能说是因为两人之间有个“话柄”,即便是辛弃疾果真给人留下了“话柄”,一个把一生都献给了天下苍生的人会因为一句话而受制于人吗?更何况陈亮借钱是为了济贫,即使没有“话柄”,难道辛弃疾就不借给他吗?由此可见,敲诈、勒索之说纯粹是无稽之谈。

  鲁迅曾说过:“野史和杂说自然也免不了有讹传,挟恩怨,但看往事可以较分明,因为它究竟不像正史那样地装腔作势。”(《华盖集·这个与那个》)然而就这件事情来说,尽管它没有像“正史那样地装腔作势”,但却有“讹传,挟恩怨”之嫌,真不知道陆容老先生读的那是一本什么书?又是什么样人写的呢?

  可见野史虽然朴实,也还是需要论证的,读史之人万不能偏执一词而玷污了古贤啊!

      (拙文首发《北京青年报》2006年4月10历史纵横版,《当代人》杂志2007年第11期转载,欢迎批评)

[ 本帖最后由 冒牌 于 2008-1-15 08:23 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冒牌 2008-1-15 08:27 +80 好帖奖励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梁言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9
编号 264591
注册 2008-1-12


发表于 2008-1-15 18:4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2 傅岩之后 的帖子

相互学习,我也是瞎读一气.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梁言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9
编号 264591
注册 2008-1-12


发表于 2008-1-15 18:4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 秦穆公平 和 潭忧公子  
我读的时候也是不信呀,所以就写出来了,但就《菽园杂记》的整体史料价值而言还是多有可取之处的,尤其是在记载时事的时候,颇有可信之处,可与史书相证。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4 18:1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600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