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koko4444 于 2008-6-6 18:30 发表
楼上的扯淡,坎尼的翻版?
要来一次坎尼的条件是一个是汉尼拔对手是(罗马的统帅俺不认识),亥下有这条件吗
汉军是绝对的上风,项羽除非可以一气打掉汉军的指挥系统不然是输定了,这和坎尼有啥象的
汉军连骑 ...
垓下之战汉军的确是占尽了天时,项羽在兵力是处于绝对劣势,但以前他不是遇到过更险恶的情势吗!巨鹿之战,项羽数万,章邯四十万,估计至少是1:5;彭城之战,项羽三万,刘邦五十六万,1:18;而垓下之战,项羽十万,韩信三十万,1:3。怎么前两次项羽在更为不利的情况下大胜,第三次反而大败了呢?只能说明一点:韩信很强。
垓下之战之初,韩信的确是先“不利,却”,但我认为这是韩信在诱敌深入,而不是真的败了,否则史书上就要写“淮阴先合,不利,溃”,而不是“却”了。要以此说明韩信没在前沿指挥未免太牵强了。井陉口之战、潍水之战,韩信都是亲自诱敌,这次事关全局的最终决战反而不敢亲临前线了?不太可能吧!楼上说“项羽无法取得取得决定性胜利,只能退兵回营”,听你这口气好像是项羽打败了韩信,虽然不是大胜,这么说《史记》中所记载的”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是假的了。至于四面楚歌,那也是在韩信大败项羽于垓下之后才发生的,项羽于垓下大败是四面楚歌的先决条件。以往项羽都是百战百胜,他属下的士兵对他极具信心,相信跟着项羽绝不会败。这时候别说四面楚歌,就是四十面楚歌只怕也没什么用。然而项羽最终在垓下被韩信大败,士兵对他已丧失了信心,这时候四面楚歌才能起到瓦解其军心的作用。正是因为”大败垓下,所以才能“四面楚歌”。
“用兵多多益善”,这是韩信亲口说的,我相信不假。如果说运输补给,刘邦不也带过五十六万兵,项羽也曾率四十万大军进入关中。以韩信的能力统率个百万应该不是难事吧。当时全国的兵马加在一起只怕也没有百万。韩信说”多多益善“显然也没有违背什么客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