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浅议有关晋书记载孔明第四次北伐被俘斩万计一事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4-29 18:14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当阳侯杜元凯于2005-04-29, 17:31:22发表
先看看<<三国志>>的记载.<<明帝纪>>,

五年春正月,帝耕于籍田。三月,大司马曹真薨。诸葛亮寇天水,诏大将军司马宣王拒之。......秋七月丙子,以亮退走,封爵增位各有差。

诸葛亮屡次攻魏,战后魏国"封爵增位各有差"的只有这次和街亭.看来魏国朝廷尽管损失了张合这样的名将,对此战整体还是相当满意的.为什么呢?简直要成"俘斩万计"的旁证了.

另外拿曹睿死后吴国四路攻魏,司马懿出手"摆平"樊城朱然一战对比.按照<<晋书>>记载,"吴军夜遁走,追至三州口,斩获万余人,收其舟船军资而还。"裴松之也有类似注解.但是<<三国志>>本文对此记载仍然极为简略,<<三少帝纪>>中记载,

夏五月,吴将朱然等围襄阳之樊城,太傅司马宣王率觽拒之。六月辛丑,退。

<<吴主传>>(孙权)中对此记载全文为,
夏四月,遣卫将军全琮略淮南。决芍陂,烧安城邸阁,收其人民。威北将军诸葛恪攻六安。琮与魏将王淩战于芍陂,中即将秦晃等十余人战死。车骑将军朱然围樊,大将军诸葛瑾取柤中。五月,太子登卒。是月,魏太傅司马宣王救樊。六月,军还。

<<朱然传>>无相应记载,看来不算功劳.

几处对比,按照<<三国志>>一贯的简略风格也就是记载到这个地步.至于因为他是晋宣帝就认定陈寿不应该(敢?)遗漏他的战功,简直是说陈寿是"马屁".

赏是赏了,问题是以什么为赏的? 是以亮退走论赏. 而第一北伐次是以破亮论功.  这其中差别难道还看不出来?

魏国资料保存得最为完善, 魏略的编写者更不可能漏载此次大胜. 要知道真有其事记下来这不叫拍马屁, 这叫直言, 但是为什么陈寿汇集百史, 斐松之搜罗百书都找不到这一件"俘斩万计", 却偏偏到了唐朝的太宗年间忽然悠出这么一大胜来呢?  

至于你所提的那一例, 嘿.
㈠干宝晋纪曰:吴将全琮寇芍陂,朱然、孙伦五万人围樊城,诸葛瑾、步骘寇柤中;琮已破走而樊围急。宣王曰:“柤中民夷十万,隔在水南,流离无主,樊城被攻,历月不解,此危事也,请自讨之。”议者咸言:“贼远围樊城不可拔,挫于坚城之下,有自破之势,宜长策以御之。”宣王曰:“军志有之:将能而御之,此为縻军;不能而任之,此为覆军。今疆埸骚动,民心疑惑,是社稷之大忧也。”六月,督诸军南征,车驾送津阳城门外。宣王以南方暑湿,不宜持久,使轻骑挑之,然不敢动。于是乃令诸军休息洗沐,简精锐,募先登,申号令,示必攻之势。然等闻之,乃夜遁。追至三州口,大杀获。

-----斐注正好提及了此次大胜. 然而, 第四次北伐的其他史料上的佐证何在?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4-29 18:49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什么?
第一次北伐封尚自不待言.
第二次北伐, 没封赏? 郝昭甚至张合都受到封赏啊老哥!
第三次北伐部队都没动,又失了领地, 封谁赏谁?
第四次北伐不多说.

偶不多言. 自己看着办.


房无此必要, 但是他做的是晋书, 而史注其写晋书则是以藏荣之晋书内容为主编写出来的. 这已经是以晋为出发点编书. 有偏向一点也不奇怪.

至于斐陈二人"拍"诸葛亮马屁, 嘿嘿, 能喊这句话偶也知其心也.
柬于一位同志认为魏北伐无大胜不赏之的习惯.

1. 第二次北伐:
昼夜相攻拒二十余日,亮无计,救至,引退。诏嘉昭善守,赐爵列侯。及还,帝引见慰劳之,顾谓中书令孙资曰:“卿乡里乃有尔曹快人,为将灼如此,朕复何忧乎?”仍欲大用之。-------明帝传斐注内容.

2 孙权攻合肥, 未战, 退走, 明帝"遂进军幸寿春,录诸将功,封赏各有差。"
最点型的一例, 没跟孙权打就"封赏各有差".

3 徐晃破羽救仁, 曹操亲自置宴迎徐晃, 赞以周亚夫之名, 却无封赏. 这是为何呢?


以上可见. 以"封赏"做"战绩"之理由, 恐怕无太多根据.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4-29 19:01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当阳侯杜元凯于2005-04-29, 18:58:03发表
另外,大家没注意到裴松之引用注解中的一大特点,就是西晋后史家中,仅仅引用了南方史家作品?比如孙盛,干宝,常遽,习凿齿等,均为东晋人,没有一位北方人.很怀疑西晋后期战乱起,裴接触不到北方记载,也可能北方混乱而无人系统整理,或者东晋史家自恃正统而轻视北方史家等等.南北方史书记载在南北朝史书中的差别十分明显.比如那个大名鼎鼎的陈庆之,按照<<魏书>>等记载也普通得很.裴松之本人是否公正不讨论,东晋偏向蜀汉不用多罗嗦了吧.如果眼前只有这样的素材,裴注的偏向性也就很清楚了.

不知道陈寿的时候有没有机会碰北方资料呢?

孙盛所注之魏略可不是他到了南方才写的老兄.

东晋诸史偏向蜀汉? 玩笑吧, 孙盛第一个跳出来跟你急, 汉晋春秋偏向蜀汉这还没人说你.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4-29 19:2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当阳侯杜元凯于2005-04-29, 19:10:40发表
封赏和封赏并不一样.注意<<明帝纪>>中"封爵增位各有差"指的是大规模封赏,而不是单纯哪个人.至于曹睿在寿春封赏众人,明帝纪中不过是记载曹睿没打,而满宠等在曹睿来之前就把孙权打跑了,连孙权的侄子孙泰都杀掉了,曹睿还和谁打?魏军并不是没打,而是狠打了一下子.

至于从曹睿扯到曹操,曹操打赢那一仗后不是立刻死了?一个月都不到.风烛残年的老人能亲临前线就不容易了.

嘿,第二次北伐防守之功全系于郝昭一人,封赏郝昭有什么奇怪的?难道还封赏远在天边的司马懿?但是郝昭破敌了?--------成功防守一样有重赏。

孙权被满宠打走?
昔汉光武遣兵县据略阳,终以破隗嚣,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纵权攻新城,必不能拔。敕诸将坚守,吾将自往征之,比至,恐权走也。”秋七月壬寅,帝亲御龙舟东征,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
孙权闻曹睿亲来退走而已。

曹操打赢那一仗后不久死了跟他没封赏徐晃有必然联系?能端饮迎军就不能封赏?

既然兄台以扯曹操为由开脱,OK。
----保塞鲜卑大人步度根与叛鲜卑大人轲比能私通,并州刺史毕轨表,辄出军以外威比能,内镇步度根。帝省表曰:“步度根以为比能所诱,有自疑心。今轨出军,适使二部惊合为一,何所威镇乎?”促敕轨,以出军者慎勿越塞过句注也。比诏书到,轨以进军屯阴馆,遣将军苏尚、董弼追鲜卑。比能遣子将千余骑迎步度根部落,与尚、弼相遇,战于楼烦,二将(败)没。步度根部落皆叛出塞,与比能合寇边。遣骁骑将军秦朗将中军讨之,虏乃走漠北。秋九月,安定保塞匈奴大人胡薄居姿职等叛,司马宣王遣将军胡遵等追讨,破降之。

可有封赏?



更何况扯了那么多,你还是没回答,为什么第一次封赏是“讨亮破亮”而封,而第四次则是“以亮退走”而封?
难道因为封爵增位各有差就能掩盖封赏的原因?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5-4 14:54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当阳侯杜元凯于2005-04-29, 19:57:17发表
第一,先看看满宠传,

明年,权自将号十万,至合肥新城。宠驰往赴,募壮士数十人,折松为炬,灌以麻油,从上风放火,烧贼攻具,射杀权弟子孙泰。贼于是引退。

<<通鉴>>记载,

秋,七月,壬寅,帝御龙舟东征。满宠募壮士焚吴攻具,射杀吴主之弟子泰;又吴吏士多疾病。帝未至数百里,疑兵先至。吴主始谓帝不能出,闻大军至,遂遁,孙韶亦退。

综合地说,孙权是在满宠打,曹睿压的联合压力下才撤退的.抹煞满宠军功,不厚道吧.

第二,我的论点不是"打赢了就有封赏",而是"有封赏说明打赢了",因此得出和<<晋书>>记载相吻合的结论.这一点还希望您理解.而您翻来覆去找的都是"打赢了也没有(未必有)封赏",逻辑关系上二者并无必然联系.真正要否定,应该去纠缠逆否命题,"没打赢也会有封赏".

不过说老实话,在网上灌水多年,还从来没见过哪个论坛不为这件事吵架呢,也没看见过哪个论坛真的吵出过定论来.各自保留意见好了.

第一, 这命题针对的是你的"孙权被满宠打飞", 满宠的功劳是抵抗住孙权的进攻. 赶跑孙权的功劳硬要给满宠, 这才叫不厚道呢.

第二, 我举的例子同样含有没有大破一样重赏的例子, 这跟有封赏等于一定打赢了没有关系?

以封赏为晋书的辅证也不是第一次听说了. 只不过同时, 用自己思想的命题"有封赏一定有一次大胜"这逻辑去代替书上明说的"以亮退走增爵各有差"这个真命题也不是第一次说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5-4 15:01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嘿嘿, 总爱以晋书的24史来与资治通鉴做比较, 却不知道为何不敢以晋书与斐注三国志做比较.

诸葛亮退走了是事实, 而三国志里也注明了是以诸葛亮退走作为"增爵各有差"的理由.  俘斩万计跟实际斩得万余是否同一个意思. 老燕不如去晋书里查查, 毕竟三国志跟晋书两个作者不同. 不过基本意思很清楚, 万计是包含了万余和数万. 而万余则仅仅是万余. 两者相同么?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 21:3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90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