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三国志》看诸葛亮, 啸 原创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4-11-24 14:2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进攻的路就那么几条, 急攻当然走陈仓, 就算曹真到了蜀国也一样会这样选择. 正如曹操入汉中一样, 张鲁不也早早堵陈仓了? 至使曹操想退兵, 最后蒙着运气夺得汉中, 要这么算张鲁岂非在曹操之上?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4-11-25 13:3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肃杀于2004-11-25, 11:45:00发表
晕~
和扼守汉中的阳平关不一样,又不是只有这一条路,避实击虚才是正道啊!人家的防守半年前就在这里开始准备了,明知如此还往上撞这不是往铁板上踢么?

避实就虚是正道? 绕大湾路东移的魏主力早就回归了, 为了避实就虚就等待跟魏主力对持吗? 如果是要正面跟魏军主力对碰诸葛亮何需要等个东吴大败曹休而魏军主力东移的时机呢? 很明显, 曹真有准备的不单单只是一个陈仓. 如果作为西线大将就真的只加强陈仓戒备那就太搞笑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4-11-26 00:36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蜀军当然没有总是避免跟魏军决战, 第一,二次北伐是避免跟魏军决战, 第三次北伐是点到为止, 第四,五次北伐都是求战于敌了.

至于"明知硬木板", 我还真不知道怎么个"明知"法. 由于东线吃紧, 张合带主力东移, 这个自然是一个时机. 而曹真已经防备蜀军进攻, 蜀军不克而还很正常.

至于"从祁山到秦岭的漫长战线上诸葛亮可以通过任意一条通道对曹魏进行打击"

祈山到秦蛉漫长的战线上能有多少条可以供大军行走的路线? 由于之前一次已经出祈山了,  祈山堡自然会加强戒备, 而且当时武都阴平尚未落入蜀国手里, 再一次绕道兵出祈山等于正面与魏军交站, 根本就不必趁魏国东线吃紧, 西军东移这一个时机.  其他通道总算起来有多少条? 陈仓规模的防御魏国都不能建起来那真是开大玩笑了.






而正由于第二次北伐上碰了钉子, 诸葛亮知道魏国已经有了比较严密的戒备, 在他尚在时, 奇兵已经很难有效果了, 所以以后的北伐每一次都是大军严阵出战, 不再搞奇袭.

与魏军决战不等于盲目进攻求战.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4-12-31 02:40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肃杀于2004-11-26, 13:09:32发表
陈仓恰好就是着重防守的一个点,所谓明知的意思就是半年之前郝昭就在陈仓进行准备。这种准备不外乎大概是修葺城墙、囤积粮草军需什么的。倘若蜀国的情报工作做得好诸葛亮应该早就得到反馈,如果诸葛亮没有“明知”只能证明蜀汉的情报工作有问题。

如果诸葛亮不知道陈仓在修葺,他还需要等东吴大败再去进攻么? 只是诸葛亮不知道陈仓守将郝昭顽强至此而已.

另外, 请记住, 敌国的军事分布动向诸葛亮都能一目了然的话, 当初魏延的建议还需要争论这么久么? 请注意看魏延的建议都是"他估计", 蜀军的情报水平在当时也只能去到这个阶段而已. 因为蜀魏边境都是各绝关卡. 探子只能从山民里听闻对方发生的事情, 很难亲身去勘察到真实的情况回报.

相信没作为边境, 没哪条路上的险要处是不大动工程在防备的吧? 听肃杀兄这么一说,好象魏国就陈仓一处在大动土木似的.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19 13:4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34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