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诸葛的军事能力实在是远胜司马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10-12 13:5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诸葛亮带一个月粮草,是为了检便宜顺便扯回西军,减轻吴国负担。诸葛亮与诸葛谨书里已经对此做了说明,你想不明白那是你的事。问题在你那又不在诸葛亮那。

而且,只有及时打通了陈仓道再准备更多的粮食方有价值,在陈仓卡住了准备更多的粮草有P用,魏延打算偷袭不准备多余的粮草就正确,诸葛亮去检便宜不准备多余的粮草就是问题?你脑袋的想法才是问题吧?


水浅,张合军只屯方城处,当然没对东吴形成威胁。真等成威胁时再帮吴?你以为诸葛亮是你么?


哈哈~`又来了,哪来的自然有桥连接,你脑袋还真比历史好使。既然你说的不是历史,浮桥比你那普通桥架得轻松又快捷,更为合理。在洪水爆发时去架普通桥,实在不是人该说的话。

对啊~`当年打马超时渭水渡口在谁手上?这点似乎某人立刻忘到九宵之外了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10-12 14:4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诸葛亮出兵时是西军东去了一段时间,尚未能参与战事时。作用就是把分出的西军扯回。这不是防止分兵么?
只带这么点粮食,魏兵不出,诸葛亮依然可以立刻运粮上来,继续进攻,但是这一点粮食是绝对够检便宜兼吸引魏军了,因为西军东移,关中,陇右少军,任谁也不会不回师救急的。
不是不能,而是需要等待,所以时刻给东吴都形成有威胁。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本来就已经打算定要持久战,而且斜谷口并未被魏军把持,作战目的和通道都不同,粮食的量自然也不同。
哈,加强界备的又不止有陈仓一处。祈山堡一向够硬。子午谷道路危险,斜谷栈道烧了,要偷袭关中自然是陈仓比较可能,厉害的是陈仓守将郝昭。


对啊对啊,洪水来了,浮桥都搭不起,竟然能把桥固定在桥墩上??在洪水来时架浮桥不被冲走的手段很多,浮桥不象普通桥那样固定在水里完全承受着洪水的冲击力,而对水的冲力有缓冲的作用。浮桥都搭不了的洪水,竟然燕大侠说要搭建桩桥,实在是伟大的建筑学家啊。



嗯?打马超时的攻击方向是咋样的你还记得吗?而马超占据着那些土地?当时的马超可不是只控制着潼关那么简单。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10-14 11:5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召张合率军返原来不是带回原来的军队?神了。
张合未至南郑,诸葛亮撤退,有什么好奇怪的,本来张合率领去的是关中诸军。张合都已经返回了,诸葛亮目的还没达到?
曹操,曹丕南下攻吴,曹操时代谁说没打?夏侯渊怎么死的?张合怎么被围困的?只是曹操时代曹操留了足够的防御力量在关中,刘备根本没机会往上冲。到了曹丕那一回,刘备跑去彝陵弄了场大败回来,南中和蜀南部整片造反,打什么?

通过几次北伐,弄清楚了不可速胜魏军,自然会想办法久驻以胁敌,食敌之粮以疲敌。谁象你次次都往潼关冲啊?怕是你才有这种雄才大略吧?哇哈哈哈哈哈~
我说的关键在于第二次北伐与第五次北伐的战略目的根本就不相同。所以准备的粮食也不相同。第五次北伐经过三年准备,第二次北伐根本无事前准备,凑出一个月的粮食去检便宜,张合都看出来了,就你看不出来罢了。居然还要诸葛亮准备更多的粮食,你以为诸葛亮真的是神呢?能玩变戏法就变出无数粮食了呢?


我说你才没学过物理,洪水来时架桩桥除非是原桥桩子十分稳固了才会去架,可惜这是您老幻想出来的,而且,桩桥也不会架竹子来做,因为竹子太脆弱了,根本承受不了洪水的冲击,而浮力却很好。

我就是告诉你,马超控制的地区在潼关及潼关以北的地区,因此曹操才不可能直达关中,需要渡黄河。而且有多少众才能威胁曹操,魏延撑死也就5000锐卒罢了,居然还敢学马超???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10-17 10:10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sukerwl于2005-10-14, 19:09:42发表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5-10-09, 17:50:51发表
汉晋春秋可没有张合战死。

大军在后驻守,前线坚守,既不会被在陇右那一长大雨而阻断粮道,关中补给路线也不会托得太长,自然不会发生需要郭淮调羌粮,苦的只是诸葛亮,诸葛亮进无所据的时候,只有撤退,这是第五次北伐的方法,你说如何呢?

看来你确实没什么三国史功底

五年,蜀出卤城。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

五年春正月,帝耕于籍田。三月,大司马曹真薨。诸葛亮寇天水,诏大将军司马宣王拒之。自去冬十月至此月不雨,辛巳,大雩。

1 没有证据表明所谓的无谷是所谓的“陇右的一场大雨阻断粮道”造成的
2 这里说的去冬十月至此月不雨跟陇右无谷扯不上关系 就算有关系也是干旱造成无谷 而不是你的什么“一场大雨”云云 另 “大雩”的意思是搞很大排场来祭祀求雨 你以为是下大雨吧 哈哈

现在又说第五次北伐司马让诸葛进无所据 别的帖子里又气焰嚣张的叫嚣“司马乌龟”“不敢打”之类的话 麻烦你把三国史的脉络在你那脑袋里梳理好了再来发贴

在陇右无谷时,司马懿的魏军依赖的是郭淮调的粮食支撑。而在司马懿来前,上硅之麦仍在,不存在陇右无谷的情况(证明了无谷并非干旱造成。),而大军到了与诸葛亮对持之时,突然大雨断陇,粮运不继(诸葛亮和司马懿都存在此问题),所以说,陇右无谷不是大雨造成,但是陇右无谷是司马懿大军面对的真实情况。

你的三国功底才叫无敌啊~`

1 我什么时候说过陇右无谷是大雨造成的?是司马懿大军花光了陇右储备粮食,又由于大雨的关系,需要关中大运,后来郭淮自调羌粮来维持魏军的开销罢了。

2 看来某人是看不见三国志李严传上的盛下雨水和华阳国志的大雨绝道了。三国史功果然是高深莫测啊~~``


司马龟缩,诸葛亮进无所据有冲突么?有谁告诉过你司马懿龟缩诸葛亮就一定进有所据的呢?


至于某个在这称晋书为“正史”,而称汉晋三国等为野史的,我表示无言。哇哈哈哈哈哈~` 你哥哥弄清楚正,野史之分再来说吧。论及三国,三国志,后汉书最被采信。晋书不过是二十四史之一,汉晋春秋是晋朝所成的史书。只是全卷未能传下来,至于野史嘛,偷心先生你自己慢慢玩弄你的野史本领吧。

当然了,某些以书名做正,野之分,实在是有趣。蜀派?某些搞不清楚状况的,看清楚谁派张合追击导致大将被杀的吧。以晋书此等颠倒黑白的记载还能让某些人如此推崇,可真够难得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10-17 11:15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您老人家分辨清楚谁说什么是野史吧。

但是晋书的编撰成形却非常有问题。这在作晋书的房玄龄传里已经明说了,正视不正视那是个人问题。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10-17 13:35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哼哼,最重要那句肃老倒是提也不提。“参考诸家,甚为详洽”有个什么样的前提?以藏荣之晋书为主。
唐朝以前是因为所著之晋书有很多版本,除却藏荣的晋书还有十余种版本的晋书流传,因此房玄龄受唐太宗之命重修晋书罢了,对于三国末期的记载,全源于晋本朝之载,而对三国时期遗留的各种史书所纳不多。对于三国志上所载之郭淮调羌粮,谴张合击王平受阻,谴张合追击被伏杀等一干事宜皆以隐报,如果这叫“甚为详洽”的话,老实一句,野史都比晋书说的真实。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10-17 16:2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我会因为三国志没记载怎么平定黄巾之乱而说三国志表达不了平黄巾的真相,就象晋书在三国部分远不及三国志和其他专门论述的史书可信度差。


晋书所参考的诸家乃晋朝史料(因为晋书所写乃晋朝历史,并非专著三国史),你连房玄龄所著的晋书目的,和参考的主要史料都弄不清楚就急着来说晋书三国部分有多可信,不觉得很荒诞么?


对于《天文》部分里所载的张合之死,只是说参与追击被害,事实上是怎么样的?张合苦劝不果,追击被伏。而晋书里是破之,追之,俘斩万记。张合只是随司马懿追击不幸战死。你觉得晋书里的意思很正确?

嘿,我只能说句,对于三国历史,晋书仅仅具备参考价值而已,最有价值也是其晋初的数据统计,对于其开国军皇的作战历程,远不如私人所修的史籍可靠。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10-17 17:26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表达了平黄巾的真相??三国志对黄巾的描述全都是正确的??是真相??哈哈哈~`  我看是你肃老自己创造的吧?

如果后汉书,地方志里描述黄巾之乱与三国志有出入,自然以后汉书和地方志所载的为先,三国志为参考,三国志恰恰没出现与后汉书地方志相勃的地方。所以他在并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为对黄巾之乱的参考资料。

对于晋书,参考汉晋春秋?老哥,别以为里面有那么一两句死诸葛走生仲达就是“参考”了汉晋春秋,汉晋春秋是晋朝所修的史料之一,但是确实去记载三国之事的一部史书,里面有关于晋部分资料一点也不奇怪,就因为里面冒出了一部分与汉晋相仿的资料就吹成是参考了三国志,华阳国志蜀鉴等资料的简直就是在扯淡!


我质疑天文干嘛?我是根据晋书理解出来的意思,是司马懿追击大成,张合惜死,跟三国志里司马懿闻诸葛亮撤退派张合追击(注意,司马懿可没参加追击),张合苦劝不止,中伏身亡简直就是两个版本。这叫哪门子的参考?

就第四次北伐而言,晋书连割麦战和分兵出战都点滴不描,如果你觉得这叫参考了诸书,房玄龄没必要替司马懿擦屁股的表现的话,我实在不明白,晋书的第四次北伐,司马懿是一路凯歌,哪来的粮食有难,哪来的大败归营,哪来的诸葛亮主动撤退?别以为唐太宗在晋书里提笔的那几句话是废话。


晋书并未如你所说参考了诸多史料(连孙盛的晋阳秋之内容皆未被提及),只有其中一些内容与汉晋雷同,居然被肃大人说成详细参考了三国时期的史料,未免过度夸张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10-17 17:35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对于三国战绩和资料,很显然,各方的战斗记载和战功记录比起晋朝的要精确不少(魏略乃孙盛所注,里面有诸葛亮数万大军20日苦攻不下陈仓,亦有郭淮守北原,守阳遂),陈寿参考魏略,斐松之补注魏略,习作汉晋春秋,均未能寻出司马懿之第四次北伐破敌俘斩万余之势。却看到司马懿与诸葛亮平分上硅之麦,主动出战无果被退,不听柬言追击害死大将。


晋书到底在三国部分参考了多少三国资料?这点看过晋书的心中有数,断不会拿一句“加查诸籍”来给晋书充大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10-18 08:54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根据《晋书》内容推论,《晋书》参考过《汉晋春秋》。也就是说,《晋书》对涉及三国末期的资料也做了详尽的参考。仅根据自己的需要武断认定《晋书》所记载不可信才是荒谬。

---有部分内容与汉晋相仿(还不计较内容相差万里),就能叫对涉及三国末期的资料也做了详尽的参考?对于三国末期的资料(如三国志,魏略,晋阳秋,华阳国志等等)均未有参详,更可看出,晋书仅仅是对各种版本的晋书进行了一次修整,参考资料并未涉及到三国末期的重要史料。

我只问您肃老一句,现今你还能说,晋书参考了很详细的资料,可做补注呢?很抱歉的说句,晋书参考的资料面并不广阔,所载的某些内容更是跟三国末期的资料出入很大,我并非因一己之需去质疑晋书关于三国末期部分的记载,反而是因阁下自己的需求对晋书予以无限拔高到不可忽视的地步罢了。

被偷心猎人称为“正史”的晋书,的确在关于晋朝的大部分记载里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可惜关于三国末期部分的记载,是否就有着这么高的考察性,哼哼,见仁见智了。

大胆的说句,各种版本的晋书成书时间也很可疑,斐松之搜罗百书楞是看不到有《晋书》一说,可见,后来各版晋书的出现已在离三国末期很远的时代了。如此成书时间所载的三国末期事迹,可信度更成疑问了。

我的质疑就到此而已,并非要说明晋书就一定不可信,我只是说明了自己的取信方向和原因罢了。顺便让某些人看看口里的所谓“正史”是怎么回事去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10-23 19:34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九年春,丞相亮復出圍祁山。始以木牛运。參軍王平守南圍。司馬宣王拒亮,張郃拒平。亮慮糧运不繼,設三策告都護李平曰:“上計斷其後道。中計與之持久。下計還住黃土。”時宣王等糧亦盡,盛夏雨水。----华阳国志,刘后主传

自去冬十月至此月不雨,辛巳,大雩。----明帝传,此月乃夏四月。



我以为某人的史书功底有多好,原来真是一个不看书的种。蜀国下雨魏国不一定会下,但是如果下雨的是前线,那么蜀魏双方都受大雨照顾是很平常的事情了。

而且魏书上所载并非陇右无雨,而是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罢了。连哪里大旱哪里不雨都搞不清楚,怕是S大师的又一牛B 史功的体现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10-23 19:4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说诸葛亮架桥有桥镦和洪水刚好退到露出原桥镦在看来就不是燕大侠的“想当然”?

再告诉燕老一句,洪水时架浮桥虽然不稳,但是易架,因为浮桥只是浮在水面,并不象固定桥一样需要完全承受洪水的冲击力,你把浮桥联想成固定桥一样去说桥要受到多大的冲力一开始就是忘了浮桥的特点是什么。浮桥由于没有固定桥镦,所以受到的河面漂流的力道完全可由桥的张力和缓冲带去缓解,你把浮桥的受力情况联想成固定桥一般本来就是一个可笑的推论。

好好复习您的物理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10-23 21:0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在明帝眼中已经有司马乌龟相持着而且还派了中央援军又谴了辛佐治去的对付的诸葛亮当然威胁不大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10-24 08:5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难道还没派辛佐治去?

明帝确实宁愿亲征东吴,不过是宁愿在司马懿与诸葛亮进入相持阶段了,再谴多一支援军西去,方才东征。孙权一退,诸葛亮就胆破这么高手的话也说得出来,都明白你是什么立场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10-25 15:59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sukerwl于2005-10-25, 9:28:13发表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5-10-23, 19:34:22发表
九年春,丞相亮復出圍祁山。始以木牛运。參軍王平守南圍。司馬宣王拒亮,張郃拒平。亮慮糧运不繼,設三策告都護李平曰:“上計斷其後道。中計與之持久。下計還住黃土。”時宣王等糧亦盡,盛夏雨水。----华阳国志,刘后主传

自去冬十月至此月不雨,辛巳,大雩。----明帝传,此月乃夏四月。



我以为某人的史书功底有多好,原来真是一个不看书的种。蜀国下雨魏国不一定会下,但是如果下雨的是前线,那么蜀魏双方都受大雨照顾是很平常的事情了。

而且魏书上所载并非陇右无雨,而是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罢了。连哪里大旱哪里不雨都搞不清楚,怕是S大师的又一牛B 史功的体现吧?

九年春,丞相亮复出围祁山。始以木牛运。参军王平守南围。司马宣王拒亮,张郃拒平。亮虑粮运不继,设三策。告都护李平曰:“上计断其后道。中计与之持久。下计还住黄土。时宣王等粮亦尽。盛夏雨水。平恐漕运不给,书白亮宜振旅

很明显 说的是盛夏雨水导致李严害怕漕运不给 而不是什么下雨导致司马“运粮不继” 下不下雨陇右都会无谷 并且魏国有一年的干旱期 根本没下雨

整个魏国一年不下雨这事用脑子想想都知道不可能了。而且魏书上写明了是去年十月到今四月不雨。干旱也就是半年。

而华阳国志的记载则是记载着前线的情况。并非是光蜀国国内下雨导致粮食运输出现问题。
----时宣王等粮亦尽。盛夏雨水。平恐漕运不给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10-25 16:06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10-24, 19:32:19发表
——桥的张力和缓冲带去缓解,
哈哈,竟然有人无知到编出这样的假科学来?好笑至极!
漫长的浮桥,完全依靠两端的固定力量去抵挡水流的强大冲击力?
你知道什么叫张力吗?还在这里卖弄!

您老人家不懂就别装懂。

您老人家老在那吹着“强大”的冲击力。如果浮桥都搭不起来的水面,固定桥更不可能固定。要做压力测试吗?

您老连定点受力跟缓冲受力的承受力度都还没弄清楚就在这卖弄科学?连浮桥都受不了的冲力固定桥如何承受??你以为那时候的桥是现在的钢筋混凝土啊?有木桩能在山洪冲刷下顶着已经是奇迹了,更不用说所有桥桩都能完好无损的原地呆着。

真伟大的燕老师啊。又创造科学了。

还有一点提示:前面燕大侠才说“武功水一条小河”瞬间就变成了“漫长的浮桥”。好高的逻辑啊~`  好高的讨论水平啊~`` 到底这河是小是大,浮桥是漫长还是适中呢?某人可否就您自己发表的观点发表评论捏?还是说,燕大下认为,一条小河上搭建的浮桥非常漫长?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10-27 08:45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圆桌博弈家于2005-10-26, 21:29:19发表
又一个把吴国生生忽略掉的菜鸟诞生了

又一个以为有吴国在魏国就不比蜀国强大得多的菜鸟诞生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10-27 09:2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sukerwl于2005-10-25, 9:47:46发表
时朝廷以亮侨军远寇,利在急战,每命帝持重,以候其变。

是月,诸葛亮出斜谷,屯渭南,司马宣王率诸军拒之。诏宣王:“但坚壁拒守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

青龙二年,诸葛亮率众出渭南。先是,大将军司马宣王数请与亮战,明帝终不听。是岁恐不能禁,乃以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

西线固守东线出击是魏国整个决策层做出的决定 而不是司马想龟缩 明帝当然不会傻到干两线出击这种蠢事

西线固守东线出击?

----YY得那么离谱?别以为明帝率军出屯就叫“出击”了好不?人家魏明帝根本就没打算跟孙权打,不过是吓吓姓孙的结果就跟上次一样孙权听魏色变,跑得比谁都快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10-27 11:2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点得很明白给你听,所谓的不雨并非整个魏国一滴雨都没下,只是部分地区干旱罢了。你非要用这个不雨说陇右没雨下,我只能告诉你,你高。


时宣王等粮亦尽。盛夏雨水。平恐漕运不给
说了这一句前两句都说的是战场的情况,没说盛夏雨水跟司马懿有关系。


我可没说下雨导致要关中大运的唯一原因。只是说大雨断陇,补给不利罢了。若非补给出了问题,何须另议大运。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10-27 11:2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sukerwl于2005-10-27, 11:13:44发表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5-10-27, 9:23:53发表
西线固守东线出击?

----YY得那么离谱?别以为明帝率军出屯就叫“出击”了好不?人家魏明帝根本就没打算跟孙权打,不过是吓吓姓孙的结果就跟上次一样孙权听魏色变,跑得比谁都快了。

YY得那么离谱?别以为你认为明帝率军出屯不叫“出击”就不是出击了好不?不管明帝出于什么动机已经造成了东线出击的事实 兵故诡道 用吓唬的方法出击退敌也是一高招

你能解释解释出击与坚守是什么意思?司马懿率兵到前线不战,叫坚守,明帝率军屯居离前线很远的地方同样不战,只吓唬孙权,则成了出击。你果然很搞笑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10-27 13:09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时宣王等粮亦尽。盛夏雨水。平恐漕运不给

----我说得很清楚了,平恐螬运不给当然是因为盛夏雨水,跟哪里盛夏雨水有关系么?这里面描写的情况就是诸葛亮所在的战区雨水不断,李严害怕漕运所不给。

司马懿的粮食问题(陇右无谷)和战区下雨的记载都已经放出来给你瞧了(盛夏雨水),大搞运输也给司马某某提出来了。而郭淮平调羌粮运往前线的情况下司马懿还是粮尽(时宣王等粮亦尽)。

所谓意淫,怕是得S大师独享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10-27 13:2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sukerwl于2005-10-27, 12:47:14发表
明帝并非屯居而是未至

那么是已经率大部队迎击到前线坚守的配称出击还是一个还在走在半路的配称出击?

满宠倒是想诱孙权来开战,明帝却坚持让部队在要塞处坚守,自率军迎敌,恐未至,权退矣。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10-27 14:3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李严传中跟华阳国志中都出现了盛下雨水。
而李严此时是署府事督办粮事,正在汉中前线运输呢,跟蜀后方一点关系也没有,有点常识好不好?

战区没干旱记载,魏书只有魏国干旱记载。

參軍王平守南圍。司馬宣王拒亮,張郃拒平。亮慮糧运不繼,設三策告都護李平曰:“上計斷其後道。中計與之持久。下計還住黃土。”時宣王等糧亦盡

这粮尽是怎么回事?郭淮调粮是撑到了战争结束。但是所调之粮也已经将尽了,否则晋书里的诸葛亮撤退后几位将军建议什么“宜及冬运”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10-27 15:21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吾将自往征之,比至,恐权走也

这是决定出击?魏明帝根本就没打算开战。



前线当然在祈山,李严也是在粮道上督办粮事,而书本描述的盛夏雨水在华阳国志中说的是战区里的情况,要么你就确确实实的拿出不是战区下雨的证据。


魏国大旱跟陇右大旱没啥直接关系。就跟魏书里记载某州人相食一样,不是某州里每个人都互相吃。只是一部分。魏国发生大旱,陇右一样可以下雨。从魏书里看得出来,此次大旱的受灾地区显然不是关中,陇右等地。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11-5 11:4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11-04, 23:15:58发表
好呀,可以试验一下,省得你总自以为诸葛只能架浮桥,哈哈!
你以为浮桥是靠弹簧连接的?还什么缓冲受力,什么YY,胡白活!
浮桥的各段依靠什么连接受力并传导到两岸的地面支撑点?知道吗?水流的强大冲击力之下,你这些玩意,早就无影无踪啦。
所以,不懂科学,就不要在这里卖弄,还言之凿凿的浮桥呢?要是有记载,你还可以白活一番。

又来搞笑了。

水流的强大冲击下?浮桥要正面承受水流的强大冲击?你不是胡侃,你是在幻想了你。你以为浮桥是固定桥?

浮桥可以随水波动,这就已经是在做缓冲了,而连接浮桥的两端在受力想能让浮桥被压到暂时脱离水面(三方受力的结果,浮力,冲力,和缓冲,结果只会向上抛),在上抛中,浮桥可以暂时性的脱离浮力和洪水的冲力,但仍然受着两端连接的张力而又向前抛回复原状态继续对水流做缓冲状态,当然,对一个物理小白说这些他当然不会明白。

还河里有桥,如果那种桥的桥墩都冲不垮还能冲垮浮桥就真是超级玩笑了。当然,有无桥墩都不知道就假设有桥墩的人确实很牛很牛,还能理直气壮呢`~

我至少不违背,不需要在原句上加些什么,而你,还要原来就有桥,还要有桥墩能完整留下(FT~`这绝对是天才),还要洪水降到了原桥墩下面。就这三个条件原文中没一条说到。
而又把自己看的钢筋混凝土工程承受洪水的现象搬到一千八百年前,您不仅在军事历史考究上创造了一千八百年前的空降技术,还在这一千八百年前给安了条钢筋混凝土的桥,确实了不起呀!~~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11-5 11:5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11-04, 23:18:11发表
哈哈,某菜鸟最关键的是总以为只有蜀国在抗击强大的魏国,而吴国,这个比蜀国强大的盟国却在吃干饭!

这个比蜀强大的盟国确实在吃干饭,因为人的问题。之前被打跑也罢了,现在这个更强大的吴国流行被吓跑还真是够有“帮助”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11-5 11:59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11-04, 23:24:03发表
哈哈,还有一点,某人一直批判司马坚壁不出,但是为何不批判诸葛呢?既然那司马不是对手,不敢出门,就围上去攻打呀!
可惜的是,我们从没有看到诸葛上去围攻那所谓“胆小、无能”、“畏蜀如虎”的司马背水军营。
你要是说司马依托奇险,咱也就不提了,但是司马却在渭河边上的平川地带,无险可依,还是背水阵。真不是被某些人吹上天去的诸葛大人为何不敢进攻?

咦?难道某菜鸟见过人说诸葛亮除了能让司马懿龟缩外还能攻破司马懿的营寨不成?嗯,我确实没见过有兵力相当时又没经过野战胜利就会发生一方围困另一方的,难道燕大人发现过?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青蓝

白衣伯爵

Rank: 8Rank: 8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274
帖子 5924
编号 244
注册 2003-9-1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11-5 12:2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石亭?嗯,在陆逊孙权的领导下,永远也达不到三郡叛变,陇右倾危的水平。


至于胆裂这话,够YY了。历来我只听过诸葛亮早就病困了,没听过诸葛亮在孙权退后胆裂,病死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0 16:4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3556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