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李平(即李严)为何会铤而走险虚报军情, 最近的一些感想
性别:未知-离线 陆逊少年时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46
编号 2383
注册 2003-11-21


发表于 2004-6-19 03:4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李平(即李严)为何会铤而走险,虚报军情,致使诸葛退兵,自身削职?从表面上看,李平举措似乎过于轻率急躁,以至诸葛亮能轻易捉其把柄;从阴谋论角度看,则可谓贪心太过,遂至倾覆。

笔者研究李严和诸葛亮的关系花了好一段时间,最近觉得,李平之铤而走险,实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属必然之举。就算不以虚报军情以掩其运粮过失,把失败责任推到诸葛亮身上,待诸葛军还,无论祁山前线胜负损益,李平亦始终逃不过被诸葛亮抓住运粮过失以实施严厉政治打击的命运,所不同者,只在打击之快慢迟速而已。对于这种打击,不单单是象三国志说的只是出于李平个人的忧虑,而且也和李平和诸葛亮两人之间心照不宣的敌对心理有关。也就是说,虽然没有挑明,但是大家心里都清楚对方想搞倒自己,在双方经过第四次北伐前的重大政治交易后,北伐战争里无论谁出了错,都难免会成为对方的把柄,而对方抓住把柄后也决不会手下留情。

何以见得敌对是心照不宣?皆因第四次北伐前,李严和诸葛亮的一系列的政治讨价还价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用象棋术语比喻,李严已经开始将诸葛亮的军,而且是将军抽车的狠着杀着,你诸葛亮不是对北伐屡次失败心急如焚吗,好,就抓住你这最大的痛处,把我本来就应该拥有但是长期被你一人独占的权力和地位夺回来。李严本来就是托孤重臣,至少他自己就是这么看的。但是他却长期被诸葛亮孤立排挤,从刘备托孤时的“李严为副”,短时间内就被诸葛亮操控成“咸决于亮”,到诸葛亮上出师表,面对肯定知道李严受寄托的后主,居然连这个托孤副职的名字也不提,摆明是置先帝所作两人共辅少主之安排于不顾,而将李严放到应该疏远的“小人”之列,其对李严的边沿化达到了这种露骨的程度。

诸葛亮面对北伐的多次失败,他是心急如焚,希望能增加北伐的兵力,但是蜀国国力有限,多年的征战已经使民间感到厌倦疲惫,征兵调兵都已经难以大幅增加兵力,而李严却统领着接近蜀汉三分之一的兵力!这些部队对诸葛亮来说是具有极大的诱惑力的。这些部队,也是李严被边沿化后和诸葛亮讨价还价的政治资本。到第四次北伐前的那一笔交易,李严终于得到了一直想得到的东西:中央权力。在这之前,他总是摆脱不了一个“边”字,而这个“边”字使他总是和诸葛亮的地位和影响相差一大截,甚至是连受寄托辅少主的名份也不被朝中多数人所认同,诸葛亮通过对李严进行长期的、不遗余力的排挤,力图在朝野中形成这样一种观念:只有诸葛亮他自己才是唯一的受托孤者,可以名正言顺掌控大权,任何人都不能在政治权力上和他分庭抗礼。这种观念对后世影响也很大,后世多数人,包括三国志作者陈寿在内,都是认为,只有诸葛亮才是受托孤者,所以能掌握到“咸决”之权,李严顶多只是个小小的配角。
可是无论你怎么排挤,李严毕竟不是等闲之辈。这一次,他终于利用诸葛亮急于北伐的心理而进入了权力中央,以中都护署丞相府事。朝中很多人都难以理解,纷纷问诸葛亮为何对李严这么好。------------一个边城之将,只不过是先帝临死前碰巧升了他的官,你这样对他也好过了头了吧!诸葛亮长期的排挤李严的效果,于此可见一斑。

李严进入中央了,但只是多捞了点权力那么简单吗?非也!李严进入中央,将会直接挑战诸葛亮长期致力于形成的只有他自己才是唯一受托孤的观念。这种观念之所以能在朝中群臣心里形成并根深蒂固,除了诸葛亮的权势是主要原因外,李严远在外地也是重要原因。现在李严进来了,这种诸葛亮的一面之词还能站得稳吗?一旦站不稳,这个早就提出要自己开府治事的李严,又会做出什么严重威胁诸葛亮权势的事情来呢?诸葛亮连彭羕、廖立这样的言谈狂放的人都要治罪,面对这个在他眼中是“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的“小人”,面对这个步步进逼、不怀好意的强敌,能容忍其进一步威胁自己赖以掌权治国的政治名份吗?如果有人说能,你信不信呢?

笔者认为,诸葛亮之所以让李严入中央,是迫切希望尽快取得北伐进展而作出的弃子抢攻之举,其牺牲是非常巨大的,冒着要被李严咸鱼翻生分庭抗礼的大风险。
如果北伐取得重大进展,那么诸葛亮声誉会大大上升,李严再怎么申辩自己的托孤名分,也盖不过这种锋头,蜀汉的军政大权将仍然稳操于自己手中。如果北伐又像以往那样陷入僵局甚至挫衄而返,那么战争的失败将为李严的分庭抗礼提供更多筹码,甚至是压倒诸葛亮,当真治他一个“北伐不效”之罪。
从这些也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于第四次北伐是是抱着很大的信心去的,魏延入羌取得的胜利,是这种信心的重要来源。

总而言之,北伐胜,则二虎可暂保相安;北伐败,则一山不容二虎。北伐烽烟一息,托孤名份之总决战马上就要展开。对这种局势,频频进行政治交易的李平和诸葛亮心里应该都很清楚。

李平本来是出于很优越的位置,立于不败之地。你北伐胜,我仍留中央,你北伐败,我更有利,反正如果有什么错,都是你诸葛亮的错。只是身为后方大员,却逃不脱督办粮运之责,不能不分担一部分战争之风险,李平最终还是被拴到了北伐这根藤上。

双方都参与了北伐,就看谁出错了。无疑,诸葛亮在前线,出错的机会要远大于李平,可惜天有不测之风云。。。。。。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陆逊少年时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46
编号 2383
注册 2003-11-21


发表于 2004-6-19 21:1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所谓离不开李严看守东大门的理论,有致命弱点:

诸葛亮北上汉中,正是国内兵力集中北伐的时候,按道理,这是最需要李严看紧东大门的时候,可是,这个时候李严却到江洲去当知后事。

----------------请问:既然讲和成功后吴国仍然是如此危险,诸葛亮北上,李严为何不打醒精神看永安?
---------------请问:知后事为何就不能到中央去办公?一定要在江州?

有意思的问题。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陆逊少年时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46
编号 2383
注册 2003-11-21


发表于 2004-6-20 03:2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李严后来到汉中,那么那个时候就不用看东大门了?李严进了中央,又不用他看门了?看门将领统属于他,又等于他亲自看?

讲到底--------------李严在哪里,根本就和看东门无关!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陆逊少年时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46
编号 2383
注册 2003-11-21


发表于 2004-6-20 03:3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李严在江州,是在没有办法打进中央的情况下,拥兵坐大,扩张地盘的办法。一旦有足够好的交易条件,他还是愿意北上的。目前的地盘,只能靠诸葛亮忙于北伐才能维持,不恢复托孤名分,他就永远都没有出头之日。


诸葛亮一开口就应是想要兵,从“无有来意”一句,是要李严带兵一起来,镇守汉中,而不是什么叫李严看东门。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陆逊少年时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46
编号 2383
注册 2003-11-21


发表于 2004-6-20 04:0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跋锋寒于2004-06-19, 22:05:23发表
不要钻牛角尖,重视东线难道需要把兵都堆在家门口?外交上的信任从来都是既合作又互相防范,兵力的部署需要根据形势而定,正因为让李严知后事,才需要他移屯江州,也才能做到两面兼顾(自然也有亲密度加强的因素,但再怎么也不能给别人机会)。

从后期邓芝坐镇江州,而阎宇又转永安,难道没有东吴政权交替,联盟不明的原因?

要李严北上,不等于完全丢空东门。

诸葛亮的本意就是要李严带兵去守汉中,这样他就能抽出汉中的防守兵力加入北伐军。

无论是诸葛亮,还是李严,之前没有过“为了两面兼顾才驻江州”的念头,驻江州是李严不肯北上之后才有的结果。诸葛亮的本意,并没有留李严看东门这一层考虑。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陆逊少年时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46
编号 2383
注册 2003-11-21


发表于 2004-6-20 13:0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也许这篇文章的的表达有问题

其实这篇文章并没有怎么动摇原有较为广泛认同的认识,只是加入了一点,
那就是:李严的虚报军情,并非是由于政治白痴自取其败。而是势成骑虎不得不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陆逊少年时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46
编号 2383
注册 2003-11-21


发表于 2004-6-20 23:3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青蓝:
就事论事,不要讨论“应该写作‘以尚书令领xxx’”这样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谁能下结论?我相信普天之下没有人能下这样的结论,也没有意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陆逊少年时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46
编号 2383
注册 2003-11-21


发表于 2004-6-20 23:4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前面已经讨论过了:

诸葛归中,李严守边,是靠刘备任命李严统军对吴,诸葛亮送灵柩回都形成的。对吴和议一成,李严就已经不需要留镇了。毕竟托孤为副和普通的太守不同,我说出师表排挤李严,也是因为这个缘故。但是,诸葛亮明显就是希望人们只把李严看成普通的永安守将,希望他永远都分不到在中央开府治事的权力。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陆逊少年时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46
编号 2383
注册 2003-11-21


发表于 2004-6-20 23:5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诸葛亮毕竟和司马懿等魏国大臣不同,他在品德上还是有着高尚的一面,没有夷李平三族。但是,你不能因为这种高尚的一面,就否定他在激烈的权力斗争中所透露出来的阴暗心理,你可以以迫不得已原谅他,但是不能否定有过这种心理的存在。

这种心理,并非是我空穴来风的猜想,而是有着明文为据。至于见仁见智之辩,相信非我所能屈折,无需强求,成一家之言,足矣。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陆逊少年时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46
编号 2383
注册 2003-11-21


发表于 2004-6-21 03:1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4-06-21, 0:22:45发表

QUOTE:
原帖由陆逊少年时于2004-06-20, 23:46:02发表
前面已经讨论过了:

诸葛归中,李严守边,是靠刘备任命李严统军对吴,诸葛亮送灵柩回都形成的。对吴和议一成,李严就已经不需要留镇了。毕竟托孤为副和普通的太守不同,我说出师表排挤李严,也是因为这个缘故。但是,诸葛亮明显就是希望人们只把李严看成普通的永安守将,希望他永远都分不到在中央开府治事的权力。

"但是,诸葛亮明显就是希望人们只把李严看成普通的永安守将,希望他永远都分不到在中央开府治事的权力。 "


普通永安守将??明文震书,  正式策封其侯,  并加节.  蜀国里总共有多少个人是生而获封侯的? 我觉得刘备的一句话十分有趣.  "马谡不可大用", 这句话看似是对诸葛亮的规劝, 但是其中可以想象到很多事情.  如果刘备真的想要李严跟诸葛亮共掌朝政. 那么他只对诸葛亮说就奇怪了. 不是两人共掌事吗? 而且马谡所用还正是所谓"李严为主"的军事.  

所以说,  刘备的安排和心意很明显了.

良弟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除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马谡当时还没但任军职,只不过是口头将军而已,和李严统军何干?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陆逊少年时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46
编号 2383
注册 2003-11-21


发表于 2004-6-21 03:1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4-06-21, 0:34:47发表

QUOTE:
原帖由陆逊少年时于2004-06-20, 23:53:54发表
诸葛亮毕竟和司马懿等魏国大臣不同,他在品德上还是有着高尚的一面,没有夷李平三族。但是,你不能因为这种高尚的一面,就否定他在激烈的权力斗争中所透露出来的阴暗心理,你可以以迫不得已原谅他,但是不能否定有过这种心理的存在。

这种心理,并非是我空穴来风的猜想,而是有着明文为据。至于见仁见智之辩,相信非我所能屈折,无需强求,成一家之言,足矣。

我不能否去你心里对诸葛亮所造出的阴暗面幻想.  

我只说出我自己的观点.

既然与吴同盟前,  李严是不能离开永安的, 那么这段时间里诸葛亮没有与他共掌事是一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情. 因为他任务是防吴.  但是为什么与吴同盟后,  李严却不愿意回成都.  而是转屯江州并且要索封州刺史呢? 最后还要表其子督江州,  并署以府事他才肯回成都.  

最后,  李严却平常冀亮当自补复,  从此中可以看出.  到底是李严自己利欲晕心,  还是诸葛亮在边缘化李严了呢??


我一直都没反对李严跟诸葛亮发生政治斗争,  发生在两个顾命之臣之间, 这不过是正常的事情.  但是在李严跟诸葛亮谁在耍手段方面, 我不敢苟同.

根据史实,正是要探究为何李严不能回成都,你一下就咬定是“不愿”,这就把自己的猜想当成论据来用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陆逊少年时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46
编号 2383
注册 2003-11-21


发表于 2004-6-22 00:2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青蓝,就事论事,不要胡乱推尊。

为了帮助自己的观点,一会又把习凿齿放的老高,一会又把陈到讲成是“蜀中可数的大将“,这个”可数“除了你自己,谁会接受呢?

陈寿也被人非议,把习凿齿=正确,可缓行。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陆逊少年时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46
编号 2383
注册 2003-11-21


发表于 2004-6-22 00:4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三年春诸葛亮南征,秋平。

陈震在三年“入拜尚书,迁尚书令,奉命使吴”。

看来,诸葛亮一组织起非李严部队参与的南征,就已经不再忌惮对李严原有权力的触犯了。夺去了李严的尚书令,李严的中央政治职务已经没有了,作为中都护,只能是看门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0 07:1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843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